13·入僧伽藍 當願眾生 演說種種 無乖諍法|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入僧伽藍。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淨空老法師開示

  『僧伽藍』意思諸位懂得了,所以它的範圍非常的廣泛,只要是四個人以上的團體修六和敬,都稱之為僧團。我們在三皈依裡面,「皈依僧,眾中尊」,在傳授三皈,我們講得很清楚,皈依僧不是皈依某個出家人;如果說皈依某個出家人,那就錯了,完全錯了,是皈依僧團,這個僧就是代表僧團。為什麼僧團是眾中尊?那個眾就是團體,所有一切的團體。那這社會就太多,家庭也算是個團體,最小、最基本的一個團體,公司行號也是團體,一切團體裡面,這個僧團是最值得人尊敬的。這僧團不一定是出家人,就是什麼?修六和敬的團體。不論是在家、出家,也不論是你搞什麼行業,甚至於你的家庭所有成員都修六和敬,依照佛陀的指導,都修六和敬,這個僧團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你說值不值得人尊敬?是這麼個道理。

  如果你這個團體成員不和,誰尊敬你?沒有人尊敬你。說來說去,說到最後還是和睦。今天中國提倡的和諧社會,六和敬就是和諧社會,每個團體都能夠修六和敬,都能夠落實和諧,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就是華藏世界。每個人確確實實真菩薩不是假菩薩。菩薩是人,他不是神仙,覺悟的人,修六和敬的人,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的人,這個人叫菩薩。所以菩薩不是神仙。

  出家,出家當然他就進入僧團。入僧團,入僧伽藍就是入僧團,我們現在一般講你入寺廟,實在講入寺院,不可以講寺廟,那廟跟寺不相同。廟是祭祀鬼神的地方,稱廟;寺院是佛弟子修學的場所,叫僧伽藍,修學的場所,所以它跟廟完全不相同。現在寺跟廟連起來之後,讓人就迷惑了,寺跟廟畫等號,這是錯誤,這就把佛陀教育貶低成迷信的宗教。所以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社會上他們搞不清楚,我們學佛同學再搞不清楚,那就錯了,我們一定辨別的清清楚楚。

  入寺院,這個願就生起來,『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你看這個願後面這兩句,僧伽藍裡面幹些什麼?學校。所以我接觸佛法之後,我就了解它是教育,佛陀教育,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儒家就是孔子的教育。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他四十九年天天講經教學,沒有建學校,可是天天上課,在哪裡上課?在野外上課。以後我們建學校,寺院庵堂是學校,裡頭要「演說種種,無乖諍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整個佛法,現在編集成一套《大藏經》。《大藏經》裡頭,沒有一部經是教人爭執的,沒有,真正是無乖諍法。乖是違背,佛所教的絕對不違背性德。你們想想看,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不違背性德。

  性德在中國人講「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決定不違背本性本善,這是無乖。落實在實際上,對人對事對物決定沒有爭。你看菩薩所修的六個條目,布施,捨,哪裡會爭?持戒,守規矩,忍辱更是無爭。所以世尊一生四十九年三百餘會教什麼?就是教無乖諍法,決定不違背性德,不違背倫理,不違背道德,不違背因果,於人無爭,於世無爭,於一切萬物無爭,這就是佛法

  道場裡面,僧團裡面,天天在演說,演是什麼?做出來了,是表演。六和敬,人人都做到,不是在那裡說說,十善業道統統做到,沙彌律儀,在過去比丘戒、菩薩戒,沒有一條他沒做到的。所以我說這聖人,他做到了,他才說,這老師,他做到了;學生是賢人,聽了之後各個也做到,真正叫學佛,各個學得都很像佛。下面一條是「詣大小師」,大師是老師、是佛,小師是佛的學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小師,他做到了。大師是做到之後就說到,小師是學了之後就真做到。

  我們學了〈淨行品〉,如果遇到有人問,這佛教究竟講的是什麼?這八個字解答就非常完善,佛教所講的「演說種種,無乖諍法」。不但有言教,他有身教,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確確實實是一切眾生的好榜樣。佛法裡面講的是「人天師範」。佛是人天師範,佛弟子也是人天師範。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想一想,我這個念頭,我這個說法,我這個做法,可不可以給天下人做榜樣?這個念頭就叫做覺。古德常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想一想,可不可以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

  一切眾生裡頭,包括鬼神、包括天人。沒有人的地方,看不見的地方,有鬼神。儒家講「慎獨」,沒有人看到的,你還是很謹慎,還是很守規矩,不敢放逸,不敢隨便。不是說沒有人看到,我可以隨便一下,放鬆一下,不可以。古時候人修行這樣的謹慎。你看《弟子規》裡面,最重要的綱目,「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你看看那個謹慎在孝弟下面,排在第三位,你說重不重要?做人一生要謹慎,謹慎就是小心認真,不敢放逸、不敢隨便、不敢馬虎。不管人見到不見到,見不到都是小心謹慎,認真負責。德行、學問、道業都是從這個基礎上成就的。

  所以現在道場不管大小,人眾不論多少,最小的道場,佛給我們說的四個人以上;沒有四個人,三個人也是一眾,我們中國是三個人叫眾,所以眾的寫法是三個人。每天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學習,研究討論,決定不能避免!講經說教,三個人可以輪流。如果三個,一個是老師,兩個是學生,老師天天教,學生要複講,學生要提出學習的心得報告,另外一個同學聽,老師也在聽,生活在一起。對自己來講,那就是《論語》上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法喜充滿;對大眾一起在一塊學習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無論這個道場住三個人、五個人,乃至於到二十個人,都是從各方來的,我們聚會在一起,志同道合,怎麼會不快樂?

  我們這個道場有職員、有義工、有一般的大眾,聚會在這個地方,共同在一起學習,不亦樂乎。為什麼會衝突?沒有演說無乖諍法。這個事情,好像我出家的第二年還是第三年,就是出家二、三年的時候。有一年農曆年過年,我到高雄去參學,住在左營的興隆寺,這是一個比丘尼的道場,天乙法師住持。我們也算是師兄弟,他接待我。我在那裡住三天,就給他們講了三天,一天兩個小時,給他們講了三天。他問我一個問題,他說他待人很厚道,照顧都很完善。他好像是有五個道場,也是南北奔波,五個道場,也很辛苦。他問我,我對人這麼好,為什麼留不住人?人在那裡住個二、三個月,他要走了,為什麼留不住人?為什麼古時候那些道場住眾,那個師父趕都趕不走?問我這什麼原因?當時我就告訴他,我說人到這個地方來,他是要來求道的,古時候道場真的有道有學,那是很吸引人的。用現在的話說,滿足他的求知欲,滿足他的精神生活,他怎麼會輕易離開?老和尚就是用種種手段逼迫他,他也不離開。

  這《禪林寶訓》裡面,我們讀到的。老和尚對他沒有好臉色,一點都不客氣,趕他走,不走。是出去了,上課的時候講經,他在門外聽,講堂他不能進去,他在門外;下課,他就溜走了。老和尚知道他真用功,真幹。有一天老和尚遇到,正在洗腳,洗完之後,把腳盆的水往他身上一潑,他也不生氣,還是不肯走。過了幾天,老和尚傳法,他讓位,傳法傳給誰?把那個人找來,就傳給他。這大眾才曉得,老和尚對他完全是考試,看看他是不是真有德行、真能忍辱、真正到無乖諍。這是法器,他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說他幾句,早就溜之大吉。《禪林寶訓》上記載的。換句話說,這個老師要看重你的話,對你就沒有好顏色。為什麼?鍛鍊你,成就你。如果不想成就你,看到你沒有成就,跟大眾在一起修就好,老和尚會對你很客氣。

  我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求學,老師對同學就是這樣的,他真正看中了,有打有罵,沒有好臉色;他覺得這個學生將來不能成就,對他很客氣。我那時初學,接觸佛法很淺,對這事情不懂。老師告訴我,跟我解釋,肯接受的,打他、罵他都不走的,這個人將來有成就,應該要成就他。那個說幾句臉就紅了,就不能受,不能再說,客客氣氣,為什麼?不要跟他結冤仇。我聽了之後恍然大悟,才明瞭!對待每個人真的是有分寸,能成就的成就他,不能成就的,客氣,決不結冤仇,好聚好散,不要得罪人。老師在課堂裡頭這種態度對學生,都是教導我們。

  我們離開老師,踏進這社會,尤其從事於講經教學的工作,又沒有固定的道場,流動性很大,接觸的人很多,這個教育就很有受用。守住一個原則,對任何人都是客氣、謙虛、忍讓,決定不跟人結怨。縱然受了屈辱,一定要懂得忍耐,要知道三世因果。我對他好,他還要冤枉我、還要毀謗我,甚至於還想方法來陷害我,我要曉得那是過去生中,我一定對他不好,這一生當中遇到就報復過來。這種報復應當接受,不再有怨恨,這帳就了了、就結了!來世再碰到就是好朋友了,過節沒有了。如果受不了委屈,你還是有怨恨心,還有報復心,這個就麻煩大了。來生我會報復他,我比他強的時候,一定欺負他,他比我強的時候,一定欺負我,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報,絕對不是報得恰好,一定會過分一些,一世比一世過分,到最後那就非常淒慘,這不能不知道。

  所以真正明理的人,受再大的委屈,再大的傷害,也不會有瞋恚心。佛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在作菩薩的時候,沒有成佛之前,修忍辱波羅蜜,那個時候號稱叫忍辱仙人,那是菩薩,忍辱仙人。你看看遇到歌利王,那真是無緣無故,歌利王發脾氣把他殺掉,還不是讓他好死,凌遲處死,就用小刀身上割肉,一塊一塊的割,把他割死。忍辱仙人真的是受冤枉,這麼大的傷害,沒有怨恨、沒有報復,而且還發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他經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波羅蜜圓滿,所以他不恨他,還感激他,就是說,我是不是真的忍辱波羅蜜到家?如果遇到這個環境還有一念怨恨,忍辱波羅蜜還沒到家,還要修。他把歌利王看作老師來考試,來考他,他這一關通過了,六波羅蜜這一度圓滿了。

  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的後身就是憍陳如尊者。菩薩說話算話,成佛第一個度憍陳如,在鹿野苑為這五個人說法。這僧團剛剛建立,一個人帶五個人,一個老師,五個學生,為他們講經說法,憍陳如第一個開悟,證阿羅漢果。這是世範,給我們做樣子。我們學佛,那不能不在這個地方學。受一點點委屈,心裡就難過,這是凡夫,一點功夫都沒有。這個功夫是慢慢提升,特別是在人事環境當中去磨鍊,磨到像忍辱仙人一樣,你確實一點過失都沒有,人家一刀一刀把你割死,你沒有怨恨心,沒有報復心,你還會感恩,那你距離成佛不遠。

  你聽到這個會覺得成佛真難、真不容易!是的,凡夫看起來真難,不容易,為什麼原因?堅固的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忍辱仙人為什麼做得那麼自在?無我,《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就是說,你來傷害他,他把身體放下,這身體不是我,身體好像是我們一件衣服一樣,衣服損壞有什麼關係,再換一件。這個身體你要就給你,立刻就換一件。再換,一定比這個殊勝,為什麼?功德、智慧節節向上提升,所以愈換愈好。捨羅漢身得菩薩身,捨菩薩身得佛身,愈換愈殊勝。

  無論是大小道場,人眾多少,不能沒有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就是上課,寺院庵堂是學校,哪有學校不上課的道理?所以我跟天乙法師說,你這五個道場就是缺乏上課,你這裡沒有講經說法,也沒有認真的修行。修行到今天這個時代,在形式上只有兩種:一種是念佛堂,一種是禪堂。你雖然這裡有個禪堂,有名,但是沒有人坐禪,所以你留不住人。真正留住人要上課,誰上課?一定要你自己帶頭。自己對於經教修養不夠,你可以請老師。就你是校長,校長不一定親自上課,聘請教員。我這個道場需要什麼?我學的是哪個法門?我需要哪些經論?請人來講,請人來教,你這人就不會走!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道場為什麼要志同道合?佛開八萬四千法門,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志趣不相同、程度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契機,當然契理,就是適合於我們這幾個人的程度,適合我們這幾個人的興趣、愛好,那就志同道合。這一個團體的形成,那不是簡單的,遠說,過去生中種的因,過去生中要沒有因,這一生遇到了也是格格不入。過去生中種的有因,這一生當中有緣,才能聚會在一處共同學習,哪裡是偶然?可是緣有長暫不同,有的緣分只有幾天,都是緣分。像我們出外旅行,住在旅館裡面,旅館的服務人員,我們見面就很投緣,很客氣,接受他的接待,住二、三天就走了,過去生中這緣就二、三天。有同參老友在一塊住個三年、五年的,那有三年、五年的緣;住個十年、二十年的,那有十年、二十年的緣,沒有緣可不行!你要懂得緣分是屬於因果,它通三世的,你就會不執著。緣聚的時候歡喜,緣散也沒有一點苦惱,為什麼?正常。

  但是道場,特別是現在道場,都不是長住的,都是短暫的,像我們講《華嚴經》,跟祖師大德講法不同,原因在哪裡?我們每堂課都有新來的同學,頭一次聽的,天天有,聽眾流動性太大。從各個方面來的,有很多到香港來聽經聞法,住一個星期,香港簽證頂多是兩個星期,他就要離開。所以我們不厭重複,不厭其詳,希望你來聽一次有一次的受用,你來聽幾天也能連得起來。這是因為我們現實環境大眾的需要。如果不是這樣講法,對不起大眾。從國內外很遠的地方到這裡來參學,我們要給他不講真話,不把真的東西提出報告給他做參考,你怎麼對得起人?所以這種教學跟固定學生完全不一樣。

  如果我們有個小道場,二十個人在一起共修,希望一生都在一起,就像早年遠公的廬山東林蓮社一樣,那是進入蓮社,將來就在那裡往生的,那就完全不一樣。經論必定是天天提升自己的境界,天天幫助化解本身的煩惱習氣。我們現在曉得,遠公當年稟承的就是一部《無量壽經》,真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那麼多人各個成就。這在理論上我們明瞭,即使在科學的證明之下,也能肯定他們的成就。

  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祖師給我們做了最好的證明。蓮社往生的人不是同時,有先後,像劉遺民他們往生得早,遠公大師往生的時候,他們都跟阿彌陀佛一起來迎接。而這些迎接的人還跟遠公開玩笑:遠公,你度我們,我們先來了,你後到!這些都有記載。而慧遠大師在一生當中,曾經三次見到極樂世界,三次,在念佛止靜的時候見過三次,從來沒有跟人說過。最後往生,這第四次,第四次見了之後才跟大家說:極樂世界現前,佛來接引我,我們蓮社過去先往生的人,我都看到,跟佛一起來,現在我要走了。這時候才說這個境界過去曾經見過三次。在場的同修就問,你見了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他老人家說,跟經上講的完全相應,這個境界是真的。如果跟經上講的不相應,那就不是真的。所以這是慧遠大師蓮社裡的修持以及他們的成就,對於修學淨宗做最有利的證明。佛家講三轉法輪,作證轉。這樣我們再不相信,那就沒有法子,那就還要繼續搞輪迴。看什麼時候你的信心才能生得起來?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07  200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