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下足住時 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經文要接著前面的意思來看,你看前面「捨跏趺坐」,跏趺是盤腿,捨跏趺坐就是腿放下來了。腿放下來,腳還沒有著地,還沒有站起來,還坐在那個地方,腿放下來。這首偈是站起來了,『下足住時』,住是站,站起來的時候。一堂功課剛剛做完,功課裡面,前面跟諸位說過,有解門、有行門,行門放在前面就是重視行門。

  我們道場供養佛菩薩的形像,這個意思要懂。為什麼一定是供養一佛二菩薩?通常都是這個供養法,這什麼意思?表法的。佛是代表理、性,菩薩是代表事、行,理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佛沒有說法的。菩薩代表從體起用,用就有表示、有說法,用!佛應化在十法界,是菩薩身,這個有說的。在用的裡面又開為兩門,一個行門,一個解行,所以用兩位菩薩來代表。我們淨土宗,觀音菩薩代表行門,就是此地講的禪定,行門;大勢至菩薩代表解門,解行相應。你看觀音菩薩,在我們看起來,我們面對面,在我們的右手,大勢至菩薩在我們的左手。我們中國是右為大,你看寫對聯,這面是上聯,這邊是下聯。要是就阿彌陀佛的方位來說,阿彌陀佛的左手是上,右手是下。觀音菩薩在右手,這就是行門擺在第一,解門擺在第二,這個不可以搞錯的;如果觀音、勢至位子顛倒,表法的意思就錯了。說明淨宗重行,決定是解行相應

  華嚴三聖表法就不一樣了,華嚴當中是毘盧遮那如來,上首是文殊菩薩,下首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在我們,像淨土宗的擺法,是大勢至菩薩的位子,文殊菩薩是觀世音菩薩這個位子;就是毘盧遮那佛的左手是文殊,右手是普賢,這是教下。教下是解門放在上首,行門放在下首,你看看這個經一開端都是講解。你看十信菩薩,到這品才講行門,前面〈光明覺品〉是解。你從表法來看,你就懂得了,他是哪個放在第一。教下是解放在第一,解後起修;宗門是行放在第一,悟後起解。這就是眾生根性不相同,教學方法就不一致,淨土宗也是行擺在第一,行解相應

  原本念佛堂裡面不講經的,真的是一句佛號,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決定往生。為什麼現在我們念佛堂要提倡聽經?道理在什麼地方?現在人的根性比不上古人,古人忠厚老實,一句佛號死心塌地,沒有妄念,沒有邪思,容易成就。現在人不行,根性不如古人,妄想多,雜念多,邪知邪見多,又何況社會上的誘惑。心是散亂的,所以要提倡經教,經教是幫助你明理。特別是《華嚴》,《華嚴》講得詳細,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會放下,你才會不接受社會這些誘惑。你了解得愈深刻,你才知道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善惡、是非,你才有能力辨別。否則的話,聽聽人家說,「有道理」,隨著別人知見走了,這個太可怕了。道理是有,透不透徹?圓不圓融?這個很重要!不透徹、不圓融,做起來開頭好像有效,過一段時期就變質了,你沒有辦法長時期維持著穩定,這個重要。

  中國自古以來,這個社會,外國有許多學者專家很佩服,說中國過去的帝制做得很成功。從公元二百多年,漢高祖統一了中國,一直到今天,兩千多年來,我們國家制度改變也不過就一百年,過去全是帝制。能夠維持這麼久,而且外國人也看得很清楚,在一般講中國這個社會是個和平的社會,和平安定。兩千年來,靠什麼?外國人不懂,以為這是帝王的權術、策略,這個看法就有偏,這是對中國了解得片面的,不夠透徹。這也難怪,為什麼?現在一般人講,他頭腦裡頭沒有這個細胞,他怎麼會想得到?

  中國的長治久安,安定和平,依靠的是什麼?依靠的是倫理道德的教育,倫理道德是跟自性貼近,相應。違背自性的,決定出亂子,有麻煩;與自性相應的,不會。外國人也懂得,古聖先賢的教誨跟這些宗教,核心就是愛,這他們也發現了,他們也懂得。愛心怎麼樣去培養?他就不知道了,沒有說出愛心是天性,愛心是本性,不是習性,這是外國人很少說的,本性。馬鳴菩薩講「本覺本有」,愛心是本覺;說人性是不善的,那個不善是習性,不是本性。古代帝王統治中國,我覺得他不是權術,他是愛心,他是道德,是倫理。這都是性德,與性德相應才能長治久安;與性德相違背,縱然能夠收一時之效,時間長了就會有問題產生。

  這是放下腿站起來的時候,「下足住時」,住是站起來,『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發這樣的願。從這個願就能體會到,起心動念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個心量多大!所以古人說,不僅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不讀《華嚴》不知道佛菩薩心量之大。用什麼方法把我們的心量拓開?這個教科書真的是有史以來第一好的教科書。我的老師說,《華嚴經》是佛經裡面的哲學概論,是世界上最好的教科書,東西方的這些學術都不能跟它相比。有圓滿的理論,有周密的方法,還帶表演,這種教科書到哪裡去找?我跟他老人家學哲學,他把《華嚴》介紹給我。那時候這個書我還沒看過,從他教誨當中曉得有這麼一部好書。起心動念不是講自己,不是講一個團體,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甚至於我們今天講全世界,世界觀;它這是宇宙觀,念念「當願眾生」,這個眾生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一個都不漏

  「心得解脫,安住不動」,這兩句話從哪裡來的?與前面上課連著的,心得解脫是解門,安住不動是行門。就是前面第五、第六這兩首偈,「若修於觀」,你看「當願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這是心得解脫。「修行於定,當願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餘」,這是安住不動課堂裡所學的,落實到實際生活當中,這裡面我們必須要記住,菩薩自己做到,才當願眾生;自己要沒做到,我們今天講,拿什麼幫助眾生?在佛法裡面講,自己沒有做到,拿什麼功德迴向給別人?迴向就是現在的話說與大家分享,這是功德。提醒大眾,我已經契入了,真實不虛,你要能這樣做你也能契入,自己做個好樣子給別人看。諸佛菩薩在十法界現身說法,給我們表演,宇宙之間,只有這樁事情是真的,其他都不是真的。你看這個意思多好,多圓滿!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17 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