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前已辨袈裟」,『僧伽黎』是袈裟裡面的一種,前面介紹過,「故此直云僧伽黎,僧伽黎者,義云和合,新者二重,故者四重,要以重成,故云和合,即是三衣中第一衣故」。出家人的三衣,第一就是「僧伽黎」,僧伽黎我們通常稱為大衣,二十五條衣,現在中國人習慣稱二十五條衣。我們現在用的這個,就是二十五條衣,叫僧伽黎。你看裡面豎條二十五條,橫的四長一短,你看這個形式,所以一般俗稱為福田衣,是用雜碎的布縫成的。
諸位要曉得,古時候托一缽飯容易,做一件衣非常不容易。出家人的衣是從哪兒來?是在家人丟棄的破衣服,不能再穿了,丟掉的,出家人撿垃圾,把它撿起來。撿起來之後,把它洗乾淨,還可以用的,裁成一小塊一小塊,連綴起來,以這個來做衣。沒有那麼大的、整塊的布人家會布施給你。你撿來的,質料一定不相同,顏色也不一樣,縫製起來之後把它染色,染成這樣的咖啡色,這不是正色。前面講的,袈裟就是染色,不是正色。所以托的這缽飯也叫袈裟,袈裟就是很多東西雜燴在一起,衣服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混合在一塊,所以它有和合的意思。一缽飯不是一家人給的,他托了好幾家,這個人給一點,那個人給一點,什麼味道都有,酸甜苦辣鹹都有,所以叫袈裟味。袈裟就是雜染的意思。
三衣,這個大衣是禮服,二十五條是禮服。通常普通穿著七條,叫七衣,工作服五條,叫五衣;五衣是工作服,七衣是普通的衣服,二十五條是大禮服,重大的慶典活動才用這個,才用二十五條衣。講堂裡面的佛事,這是最隆重的,世尊一生,他老人家的工作就是講經說法。所以在這個場合當中,我們一定要用大衣,二十五條衣。初學佛的時候,對這個衣服一格一格的不懂,向老和尚請教。老和尚講這一格一格就像種田的田地一樣,所以稱為福田衣。眾生要想種福,到佛門裡面來修供養,種福,福田衣。習俗都是這麼稱的,也沒有人能搞得清楚。
我在一九九九年,中國建國五十週年紀念,那個慶典規模很大,宗教局邀請我回國去觀禮。所以那一次我到北京,國家宗教局接待的。正好歷史博物館展覽山東青州出土的一批文物,南北朝時代的,大概距離現在是一千七百年,早期的這些佛教文物在那邊展覽。葉局長邀請我,同時邀請文物局的張局長,兩個局長陪同我去參觀。我看到這裡面有三尊毘盧遮那佛,我們講《華嚴經》,《華嚴》是毘盧遮那,這個像雕得非常莊嚴。我仔細看他這二十五條衣,每一格裡面都有圖畫。我細細一看,上面這層是佛法界、菩薩法界,到最下面是地獄法界,我才恍然大悟!這一格一格代表什麼?無量的法界,無量的法界在一個衣上,就是一體。我悟出這麼個道理,遍法界虛空界一個法身。
大乘教裡常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這才明瞭。所以它每一格一樣大,代表平等。在十法界裡面講,一法界顯,九法界隱,只有隱顯不同,沒有生滅;法界確實不生不滅,它是表法的。僧伽黎如是,我們就明白,七衣、五衣無不如是,二十五條衣裡面,你看得多,這個表法的意思非常明顯。五衣是一長一短,它的格子少,表法的意思沒有二十五衣那麼樣的明顯,我懂得這個道理了。我說那次北京沒有白去,如果不是到歷史博物館參觀這一次,這個衣是什麼意思一直都不懂。可見得佛門就是連穿著,統統都是教學,讓你看見的、聽見的、接觸到的無非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所以開悟的人講,悟了之後原來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你所看到的、聽到的、所接觸的,無一不是。我們看到這個畫面這才明白。
所以發這個相應的願,『當願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第一位」,如來究竟果地,這是第一位,等覺菩薩是第二位,法雲地菩薩是第三位。第一位是究竟果地!「得不動法」,不動法才是究竟圓滿法。我們在《彌陀經》讀到的六方佛,這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他老人家是意譯的,玄奘大師的《彌陀經》是直譯的,裡面是十方;羅什大師省略了,只講六方。東方第一位佛,阿閦鞞佛,翻成中文意思是不動,不動是根本。不動是什麼?法性,法性也叫真如,也叫本性,也叫自性。佛說很多名相,為什麼說那麼多?叫你不要執著,「名可名,非常名」,不要執著名字相,知道它代表什麼就行了。這是佛說法、教學的方便,我們要懂得。
只有自性是不動的,除了自性之外,跟諸位說,沒有一法是不動的;連虛空都有生滅,沒有一法是不動的。現在科學家說,物質現象從哪來的?無中生有,無就是不動法,它能現相。所以《華嚴經》上講宇宙萬有是怎麼回事情?「唯心所現」,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就是法性,法性變現的,它能現。現的這些它產生變化,變化是識的作用,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隨著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它產生變化,十法界依正莊嚴,「唯識所變」。這是大乘教裡面給我們解釋宇宙的起源,萬物的起源,生命的起源,這個生命的根,宇宙萬物生命的根是法性。法性不是緣起法,法性沒有生滅,沒有始終,沒有開始。
所以佛在經上講,法性是什麼回事?法爾如是。用現在的話就是自然而然的,其實自然而然還沒有法爾如是這句話說得妙,本來就是這樣的。你要是對這個起疑,起了疑問,那叫無明。一切眾生迷失了自性,怎麼迷的?就是在這裡頭起了一念疑情,這一念疑就迷惑了,一念覺,眾生就成佛。迷不是真的,妄心!迷能不能破?不能,你要是破迷就更加迷惑。到那個境界,這修行人常講的,「此處用不得力」,完全要回歸自然,你才大徹大悟;想用一點點心,起個念頭,錯了,永遠見不到。
所以只要你把起心動念放下,原來就是!沒有一法不是。可是什麼人能把起心動念放下?先有起心動念,而後才有分別,才有執著,這是講迷發展的過程。我們現在要回頭,回頭一定先斷執著,再斷分別,最後再斷起心動念,反過頭來才能還源。我們現在於一切法還有嚴重執著,這個很糟糕,這個佛法說悟門堵塞了,邊緣都找不到。
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18 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