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手執楊枝 當願眾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淨|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這段也是說日常生活當中,洗澡、漱口、洗臉,你看都在日常點點滴滴這些生活當中,引發無盡的悲願。這就是前面文殊菩薩給我們說的,「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早起的時候這些瑣碎事情,我們天天都要做的,就是沒有發願,這就是凡夫跟菩薩不一樣的地方。所以我常說,菩薩起心動念都想到眾生,這一百四十一願是給我們舉個例子。展開來那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量無盡瑣碎事相之中,沒有一樁不能夠引發菩薩弘願

  從這些地方你才體會到文殊菩薩所講的「善用其心」,什麼叫善用其心?心,哪個沒有?大家都有。菩薩有真心,沒有妄心;凡夫有妄心,也有真心,只是迷惑了自性,妄心當家了,真心做不了主。真心要做主,念念都能生起弘願,那是真心;妄心做主,念念不是落在無明,就是落在妄想。妄想,佛經的術語叫掉舉,就是你的心不安定,七上八下,我們今天講的胡思亂想,這是妄心。妄心如果止住了,真心起作用,那跟菩薩沒有兩樣,念念都是憐憫一切苦難眾生。

  不僅是這個娑婆世界,十方諸佛剎土許許多多皆有十界、六道,這個現象可以說相當的普遍。這些苦難眾生跟我們原本是一體,我們忘掉了,原本是一體!所以大乘教裡常講的「同體大悲」,同體,「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愛心,大慈大悲,念念是大慈大悲。大到什麼程度?念念遍法界虛空界,念念遍前後際。前後際是講時間的,我們今天的術語就是講時空,念念遍一切時空;時空裡頭加個一切,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空間。這裡面的眾生對於這個時空的感受不相同,在佛法裡面稱法界,十法界;十法界一展開,無量的法界,真心以此為境界。你要問為什麼?這個境界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手執楊枝』,這一條是講漱口,現在不用楊枝,現在牙刷代替楊枝,比楊枝更進步;就是你早晨漱口,現在都用牙刷、用牙膏,古時候用楊枝。在《疏鈔》裡頭,我們把這個文念一念。《疏》,「楊枝五利,是曰妙法,去穢為淨」,能夠清潔我們的牙齒。「西域皆朝中嚼楊枝」,朝是早晨,中是中午,真正懂得養生之道。這種常識,我不知道現在學校有沒有教?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一生多半生活在戰亂的環境當中,老人跟學校老師對我們都疏忽了。雖然常常講,講得不清楚、不透徹,所以我們對於牙齒的保護疏忽了。

  我是到七十歲才明瞭,那時候在新加坡,有位同修帶著我去看牙醫,洗牙齒。在洗牙齒的時候,這個醫生就告訴我,他說我七十歲了,牙齒還沒有壞,這是素食的關係。他說要不然像你這個年齡,牙齒壞的人都很多;他說你還能保持得完整,還能使用。他就告訴我,牙齒的保養,每次吃東西之後一定要漱口。牙膏品牌很多,最好是要找牙科醫生,把自己牙齒檢查之後,適合於哪一種的牙膏。他早年給我介紹,早晨、晚上漱口要用牙膏;其他時間,吃完東西之後漱口的時候,用牙刷就可以,不用牙膏,牙膏只用兩次。早晚還不一樣,他介紹我的這兩種都是法國的,早晨跟晚上是兩種不同牙膏。我們才懂得有這麼個道理在裡頭,以前從來沒有注意過,都不懂得。

  去年我又去洗一次牙齒,他告訴我,現在中國科學技術有進步,新出的一種牙膏可以代替外國的,外國沒有中國好。而且早晚用同樣的就可以了,不必分兩種。所以這個東西都有講究的。牙刷,每個人牙齒形狀不一樣,所以牙刷也有很多種。你適合用哪一種,最好讓牙醫生給你介紹。這比從前嚼楊枝是進步很多。原則就是牙齒一定要保持乾淨,特別是牙齦、牙縫,不能有東西,要乾乾淨淨,這才是真正有助於身體健康。牙齒好,就說明你的腸胃好,你的消化能力好,身體健康。

  楊枝,這經上稱為妙法,為什麼妙法?它有五樁好事情,有五利,《鈔》裡頭有。第一個是「明目」,這個好懂,能保護你眼睛;第二個能「除痰」;第三個「除口氣」;第四個,你的牙齒好,就能「辨別味」,酸甜苦辣;第五個是「消食」,消化,幫助消化。現在牙刷、牙膏比楊枝是更有進步,去穢為淨。所以在日常飲食要很注意。我不吃零食,這是個很好的習慣。以後才知道,吃零食的時候就要常常漱口,要刷牙;除早晚之外,刷牙不需用牙膏,總是要把它刷得乾乾淨淨。

  年歲大了,牙齒鬆疏了,牙縫要清洗。現在清洗牙縫,有一種小牙刷,這個牙刷,毛有軟的、有硬的,通常大概有四種差別,軟硬程度不同,自己可以選擇。我現在刷牙通常都是用三種牙刷,有刷牙縫的,一定要把它清洗乾淨,去穢為淨。從這個地方看早年印度人,他們這個習慣很好,「淨穢不相雜,此為常規」。就是這種習慣在古印度幾乎人人都遵守的,是個很好的習慣,我們知道之後也要養成。

  從這個地方引發菩薩的願,你看『當願眾生』,今天就是說我們早晨起來漱口,拿著牙刷,就要想到「當願眾生」,這個眾生的範圍非常廣大,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淨』。楊枝就是清潔牙齒的這些工具,能把牙齒的垢穢洗得乾乾淨淨,讓我們身體健康從明目這條我們就能體會到,我們自己一個善念、一個善行,自自然然就能夠利益別人。你看你漱口對眼睛有幫助,眼睛、牙齒是不同的器官。由此可知,如果口腔、牙齒不衛生、不乾淨,會影響你的視力,這是舉個例子。肯定的,我們現在常識曉得,肯定影響腸胃、影響消化器官。身體是小宇宙,法界是大宇宙,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懂得做人的道理

  佛菩薩常常教導我們,自利利他,佛法常講二利,自利原來就是利他。自利不是講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那是中國古人所謂損人利己,那就錯了。損人利己,害別人也害了自己,為什麼?自他是一體,這個要知道。我們這個身上,外面眼耳鼻舌身五官,裡面五臟六腑,是一個身體,在法界裡面。就像在地球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就如同我們身上不同的器官一樣。每個器官有它的功能,眼的功能是見,耳的功能是聽,鼻能嗅,舌能嘗。各人在各人本位上做得圓圓滿滿,自自然然跟其他的器官配合。這裡頭並沒有人指揮,也沒有人控制,自自然然的配合,配合得那麼巧妙,讓你身心健康愉快,「皆得妙法」。這個妙法是什麼?遠離一切染污,「究竟清淨」

  現代的社會由於崇尚科技,疏忽倫理道德,科技是日新月異,可是帶來的污染很令人恐怖!這個事情現在幾乎全世界的人都警覺到,有高度明顯的警覺。如果這些染污要不能夠控制,不能夠化解,科學家給我們提出警告,這個地球上五十年之後不適合人類生存。怎樣離染恢復到清淨?這個法就妙了,這叫妙法,這個妙法就是怎樣化解染污。科學,乃至於這個世間許多的專家學者都在研究,現在所謂是環保意識。能不能真正做到化解這些染污,恢復到地球的生態平衡?我們覺得不容易。我們是從大乘教裡面來看的,我們今天確實不懂得宇宙萬有的事實真相!染污是怎麼生的?染污的根源沒有找出來;不從根本上去化解,那就很難收到效果

  根源是什麼?根是念頭,正是佛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因為居住在地球上這些有情眾生,我們說有情眾生是動物,動物是有情眾生,特別是動物裡面的「人」這種眾生,比其他動物更糟糕!怎麼說?妄想太多,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些東西人人皆有。過去沒有現在這麼嚴重,那是什麼原因?有老人教!這就是教育,有倫理、道德、因果、宗教的教育限制住他。雖有,還不至於越軌,他有個界限,還沒有超越;換句話說,染污並不是很嚴重。科學技術發明之後,人不相信倫理道德,也不相信因果報應,於是貪瞋痴慢增長的速度太快,這些念頭造成大環境的染污。這個話講了有人不懂!

  很難得,日本江本勝博士,他十多年研究水,水是礦物。發現水有見聞覺知,就是說它會看、它會聽、它懂得人的意思。我們寫個「愛」字貼在水瓶上,譬如這個水瓶,你貼上個「愛」字在那裡。貼上一、二個小時,你把這個水放在零下五度,就出現了結晶,在顯微鏡之下看,那個圖案非常之美。如果你寫個「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貼在這上面,兩個小時之後,你看那個結晶是非常醜陋,很難看。這說明什麼?我們不善的念頭就是染污,水受到染污,山河大地沒有一樣東西不受染污,全世界的人心都不善。所以,這才是法界(我們今天講地球)染污真正的原因。科學技術排出來的這些毒氣,這些不好的東西,染污環境那還在其次;人心的染污,這個問題才嚴重!

  所以,不從念頭上來改善,用什麼方法來改善,幫助這個地球恢復到生態平衡、清淨,不究竟,不是究竟的;如果得究竟清淨,還是從念頭。念頭這個事情怎麼做法?那就是要教育,教育才是妙法,東西方這一切聖哲的教育。現在世間人看宗教,跟我的看法不一樣。世間人看宗教,認為宗教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迷信,不合乎科學;我的看法跟他們看法不相同。我的看法,宗教是教育,要用現在人歸類的方法,宗教應該是社會教育

  諸位想想,世界上著名的這六大宗教,信仰的人數最多。創始的這個人,哪一個不是熱心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是最好的例子,三十歲大徹大悟,釋迦牟尼佛三十歲開悟!我們中國還有一位比釋迦牟尼佛更早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大徹大悟。開悟比釋迦牟尼佛早,但是弘法比釋迦牟尼佛遲,各人福報、因緣不一樣。開悟之後,逃到獵人隊裡面去避難十五年,所以開悟十五年之後,差不多將近四十歲才出來弘法。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立刻就弘法,所以三十歲就開始講經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所以是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就是跟大家上課,幫助大眾破迷開悟。

  佛說得好,一切眾生苦,苦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不知道宇宙萬法的真相,所以你對於宇宙人生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就像江本勝博士水實驗,都是錯誤的念頭,所反應的都是不正常的。如何得樂?把錯誤的念頭轉過來所謂倫理道德是自性的性德、常道,本來就是這樣的。中國人講倫常大道,那是大自然,我們現在一般叫大自然,在佛法裡面講法性,性德,這是道!隨順性德,這是德。隨順性德,那是正常的,違背性德是反常的。隨順性德,境界叫一真法界,違背性德之後才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所以十法界都不正常。但是,十法界愈是向上,跟性德愈接近;愈是往下,跟性德就愈遠,距離就愈遠,最遠的就是阿鼻地獄,一百八十度的違背。所以這才是妙法。

  耶穌也是講經、弘法、教學,他被人害死了,所以在一般來講他教學的時間比較短,只有三年;穆罕默德教學二十多年。這些宗教創始人,各個都是能言善道,都是從事於教育工作的。為什麼他們那些人講的話那麼樣感動人?那麼多人跟他學?一直到今天,無數人嚮往,什麼原因?這我在講席當中也常講,他本身做到了。什麼做到?隨順性德。我們中國人講的五倫、五常、八德,做到了。做到之後說到,這是聖人,所以能感動人,有那麼多人跟他學習;如果說到之後能做到,這是賢人、菩薩;你說到之後,你做不到,叫騙人,那是凡夫。所以人家聽到你的話,看到你的行持,他會懷疑:你說得這麼好,叫我做,你為什麼不做?人家不能相信你。凡跟聖差別就在此地。

  今天宗教也得力於科學技術這種方式來宣傳,比過去方便太多了。但是宗教裡面這些人才,遠遠比不上過去,原因在哪裡?迷失了自性,貪圖名聞利養,不能夠真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六道輪迴的因;換句話說,這種心就叫輪迴心。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叫輪迴心,輪迴心所造的,就叫輪迴業。你既然是輪迴心,你天天拜佛,天天誦經,天天念佛,跟你說你還是造的輪迴業。心,《楞嚴經》上所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要是個佛心,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佛法、都是妙法。所以,文殊菩薩那句話講得重要,「善用其心」,你要用真心。

  什麼是真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真心。這個合起來叫大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真正覺悟,徹底覺悟。你念頭一起,決定跟這個相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無論造什麼業,都是淨業,無論修什麼法,都是妙法,究竟清淨!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究竟清淨當然平等。我寫的這十個字,一個得到了,其他統統具足。清淨心決定真誠,不真誠就不會清淨;清淨心決定平等,不平等就不清淨;清淨心決定正覺,為什麼?他迷了就不清淨;清淨心一定慈悲,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哪來的清淨?所以一個得到統統都得到了

  在大乘教裡面,禪宗、性宗偏重在覺,正覺。所以說入門可以不一樣,但是一個得到全都得到,所以佛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教下是從正知正見下手,從平等下手,平等這是正,正知正見;淨土宗、密宗是從清淨下手。所以,佛法走到最後就是三門,覺正淨這三門。我們學佛的同學都知道,你們一入佛門,傳授給你的就是三皈依,三皈依就是把三個門給你。這是入佛之門,也就是成佛之道。三門都能入門,三門都能成佛,一門入了,統統都入;好像一間房子三個門一樣,不管你從哪個門進來,你所得到的完全相同。

  念佛,要知道念佛的目的在哪裡?怎麼念法?你懂得了,《彌陀經》上跟我們說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就是我們念佛的目的。我們求什麼?念佛人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究竟清淨;心不顛倒,智慧就生,不迷,沒有過失了。用的方法真叫妙法,方法是什麼?念佛。念佛怎麼是妙法?你想想江本勝水的實驗就知道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天天想佛,這還得了!這種殊勝沒有法子能跟它相比的,念念心是佛,念念行是佛,念念言是佛,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遍法界虛空界無一不是佛境界,佛境界現前,無比的殊勝;念菩薩,菩薩法界現前。

  現在我們這個社會大眾念什麼?他不念佛也不念菩薩,他念什麼?念錢,貪財,念這個東西。一切都向錢看,錢後面是什麼?是地獄、是餓鬼,念到那裡去了。念念都是佛,後面是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你看多殊勝!那才叫究竟清淨。所以念佛這個法妙極了!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給我們介紹,他老人家介紹,就是一切諸佛都肯定,對阿彌陀佛的讚歎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為什麼這樣讚歎?就是他的方法太妙了,一句佛號,妙極了

  在這個地方,「當願眾生,皆得妙法」,是不是這句佛號?是的,一點都不錯怎麼知道的?《華嚴經》上末後說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這一參,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再細細觀察,善財童子這五十三參,第一位參訪的德雲比丘,教他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我們中國人常講先入為主,第一個老師最重要,他教你這個法門,那就是你一生主修的法門;最後一個導歸極樂。你看這一個頭一個尾,就肯定這個妙法就是指持名念佛,究竟清淨。

  法門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找到一個真正的妙法,第一妙法,究竟清淨,不容易!真的是無量劫來所修積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這一生才能遇到。而《大方廣佛華嚴經》,古大德給我們說,這叫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經》,《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經》。古大德把這三部經看成一體,同部,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略。《彌陀經》簡單,《彌陀經》的內容跟《華嚴經》的內容無二無別;細說是《華嚴經》,略說是《彌陀經》。

  我們有幸,居然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了,遇到不容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遇到一定要抓住,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不要再搞輪迴,搞輪迴就錯了。我希望我們同學們共同來勉勵,你看手上拿著一把牙刷,這裡頭就有這麼大的學問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19 200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