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以水洗面 當願眾生 得淨法門 永無垢染|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這段一共有七首偈,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幾乎每天我們都做的。菩薩跟凡夫沒有兩樣,凡夫要吃飯,菩薩也要吃飯;凡夫要穿衣,菩薩也要穿衣。每天早晨洗臉、漱口、刷牙,凡聖沒有差別,差別在什麼地方?差別就是在菩薩能隨順性德,凡夫隨順煩惱,差別就在這裡。換句話說,凡夫所用的是輪迴心,菩薩所用的是菩提心

  在這品經裡面一百四十一願,每首偈的第二句『當願眾生』,這是大菩提心性德的圓滿流露。我們如果學會了,要是統統能落實,你就成佛了,在《華嚴經》上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是佛。我們在《法華》、《楞嚴》裡面看到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你說他是不是佛?他能現佛身,在我們這個世間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真的成佛,不是假的。我們看看他們,他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起心動念念念不捨眾生,給我們證明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真的不是假的。

  輪迴心是什麼?我喜歡這個人,我討厭那個人;我喜歡這樁事情,討厭那樁事情,這輪迴心。輪迴心念佛,輪迴心誦經,輪迴心作佛事,還是輪迴業。為什麼?佛經上都講得清楚!我們自己平常學習,粗心大意沒能體會到。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又說「境隨心轉」。所以你是輪迴心,你是輪迴想,無論修學什麼法門,你總出不了輪迴,就這個道理。如果你把念頭一轉,把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這不容易。總的來說,說得簡單、說得明瞭,大家容易記,什麼是輪迴心?念念為自己就是輪迴心,念念為眾生就是菩提心;你看他每樁小事「當願眾生」,我們凡夫是當願自己,沒想到別人,這真叫「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起心動念就這一點點差別,可是你看看最後的結果,一個是在一真法界,一個是在三途六道,這麼大的差別,我們不能不知道。

  日常生活點點滴滴,我們一天洗臉要洗多少次?至少早晨起來洗臉,中午休息的時候會洗臉,晚上睡覺之前洗臉,這至少你洗三次。平常身上出汗,拿個溼毛巾來擦臉,那個次數就多了,都是屬於『以水洗面』。我們知道面門要洗得乾乾淨淨。你看看菩薩,在這樁事情引發的弘願,「當願眾生」。這個眾生跟諸位說過很多次,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他沒有說當願娑婆世界眾生,沒有說當願我們地球上的眾生,也沒有說當願我們地區眾生。所以這個眾生包含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無量無邊剎土裡面眾生全都包括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得淨法門,永無垢染』。凡是化導眾生,首先的條件是自己要做到。世間人常說,某人有福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很順利,貴人很多;我沒有福報,做什麼事情障礙重重,沒有貴人。說這些話,我們在旁邊聽到了,這裡頭好像在怨天尤人的味道,這是什麼?習氣,不知不覺、有意無意就暴露出來了。他沒有認真好好去反省一下,為什麼那個人有福報,我沒有福報?

  世尊在《華嚴經》上給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福報,一切眾生皆有,為什麼我們沒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這個時候有沒有想到這句教誨?不是我沒有福報,不是我沒有貴人,而是我的妄想分別執著把我的福報障礙住,把我的貴人障礙住了。這個道理你明白嗎?你能覺悟嗎?真正明白、覺悟了,肯定跟古聖先賢一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在日常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遇到障礙,回過頭來反省,原因決定不在外面,決定在自己,你要是到外面去找原因,永遠不能成就。你向內去找,肯定找到,把這個障礙的因素找到。障礙就是染污!這個地方所講的「垢染」。染污、障礙化解了,清淨心現前,清淨法現前,清淨法暢通無阻,沒有障礙

  道理很深,佛法確實知難行易,做起來不難,你要明瞭可不容易。像〈淨行品〉一百四十一首偈的道理,法身菩薩才知道;不但六道參不透,四聖法界也不行。為什麼?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講這個如來,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了,初住菩薩就有如來的德號,這個道理在前面我說得很多,初住菩薩就成佛了。成佛為什麼還有四十二個階級?為什麼還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清涼大師在《疏鈔》裡給我們講得好!這四十二個階級是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同,從這個地方說的,無明習氣。無明斷了沒有?斷了,初住就斷了,這是習氣,習氣不礙事。所以究竟果德,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初住菩薩已經顯露,沒有障礙

  初住菩薩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應化身不是報身。雖然大家都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可是相好確實還是有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就是無明習氣不相同,無明習氣厚的,無量相好要比無明習氣斷盡的那差別很大。這些事情從我們常識當中也能夠體會到一些,並不難懂。而習氣斷是沒法子的,你用什麼方法?沒法子,沒方法,只有讓時間自自然然去淘汰。古大德說此處用不得力。十法界裡面修行可以用得著力,超越十法界用不上力了,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了,你用什麼力?你要一用力,妄想分別執著又起來了,那你馬上就墮落了;此處用不得力

  這個地方我們在現前的境界應當要學習的,就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修清淨心、修清淨行。不要說分別執著是染污,起心動念已經染污;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念念不離煩惱,怎麼能夠了生死出輪迴?甚至把念佛求生淨土也障礙了,這是大事不是小事。

  你想想西方淨土,想想這個名字,大乘經論裡面教導我們「心淨則佛土淨」。我們求生淨土,第一個條件是什麼?清淨心。心清淨,淨土就現前,心不清淨哪來的淨土?說老實話,土沒有清淨,清淨在人心。人心淨,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清淨;人心染污,連虛空法界統統染污一染一切染,一淨一切淨;是心轉法界,不是法界轉心。《楞嚴經》上佛說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樁事情真的是難得,被日本江本勝博士用水實驗證明了,證明境隨心轉,證明心轉萬物。給我們修淨土的人增長了無量的信心,使我們念佛人真的有把握往生。往生的祕訣就在清淨心。

  我們要知道染淨有無量的等級,在六道裡頭,六道的染淨不同;在十法界裡面,十法界的染淨不同。《華嚴經》上講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就是五十一種染淨不同。在這個位置上清淨,提升一級,這個不清淨是染污,上面比這個更清淨,五十一個階級每個階級不一樣。我們今天想想,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行為,自己總要曉得,自己不曉得那就沒法子修了。知道我們自己只有染沒有淨,人要有自知之明,自己要常常想想,我有沒有自私自利?我有沒有名聞利養?我有沒有是非人我?我有沒有五欲六塵、有沒有貪瞋痴慢?統統都有,樣樣具足,那就是純染無淨。我念佛能往生嗎?不能。不能,念佛也有好處,阿賴耶裡頭種下佛的種子,跟阿彌陀佛總算是有緣。你要問什麼時候你能往生?什麼時候你身心清淨就往生了。

  要清淨最低的標準,我們這些年來提倡《弟子規》,弟子規是最低的標準。「入則孝」,孝是清淨,跟性德相應,不孝就是染。「出則弟」,悌是性德、是清淨。凡是與性德相應的就清淨,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染污。《弟子規》裡頭三百六十句,一百一十三樁事,在日常生活當中舉出一百一十三樁事,你能夠都做到,與性德相應,人道的清淨;如果做不到,跟它相反,那就是染污。這要知道!人道清淨,來生還能得人身;要是染污不清淨,來生就下去了,餓鬼、地獄、畜生,就墮落下去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擺在你面前。

  這一生很短,人生苦短!你年輕的時候不覺得,大概五、六十歲之後,感觸就很深,知道什麼叫無常,「百年光陰一彈指」。回頭想想這一生當中,一事無成,一生空過,你說這多可惜。由於愚痴沒有智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過失太多!真的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晚年後悔來不及,這是一般世間人講的;大乘教裡面不然,大乘教裡頭說,只要你那一口氣沒斷,你真正能回頭、真正能懺悔,還來得及。《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生淨土。那個回頭是回得快、回得猛,勇猛的回頭,他真的回頭,對於六道十法界確實真的是痛痛快快一刀兩斷,那行。可是問題在哪裡?多少人想回頭,回不了頭來。為什麼?習氣,煩惱習氣太重,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

  這些事情在我們平常生活當中,只要稍稍留意,你自己就會發現,然後才知道習慣的染污是怎樣的嚴重。在這樣深重的習染當中,你不下決心不行,沒有高度的警覺心不行。所以印光大師教我們一個方法很好,雖然講很好,真正學習的人不多。他老人家用什麼方法?「死」字,一天到晚把死字頂在額頭上,想到我就要死了,死了之後三途地獄,這時候你怎麼辦?祖師自己關房裡面的念佛堂,我去看過。他的關房非常簡陋,念佛堂當中只供一尊阿彌陀佛的像,不太大,一對蠟台、一個香爐、一杯供水,其他的都沒有,佛像背後貼一個字,老法師自己寫的「死」。教我們時時刻刻不要忘記,念念當中提高警覺。死了什麼都帶不去,全是假的,這一生一場空,你還能不放下嗎?老法師用這個方法,這方法好,他自己行得很有效果。

  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動念為正法久住,為法界眾生,尤其是為法界三途六道苦難眾生,認真努力修行,希望證得無上菩提,可以幫助這些苦難眾生。自己沒有成就,你沒有能力幫助人;自己有成就,才能幫助人。你自己煩惱沒有斷,你就沒有辦法幫助別人斷煩惱;你自己沒有開悟,你就不能幫助別人開悟。所以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拯救現在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災難非常有效,八個字,「修身為本,教學為先」,這八個字有效。開會沒效果,用這八個字就有效果。

  我們要怎麼樣學習?這些祖師大德慈悲示現,我們認識清楚了,我們明白了,那接下去我們自己要真幹。真幹就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首先要克服自己的貪欲,那是垢染,貪瞋痴是三毒煩惱,最嚴重的染污。貪名、貪利、貪色,甚至於學佛貪佛法也不行,佛教我們捨慳貪,不是叫我們換對象。世間法我不貪了,我貪佛法。你想想看,你那個貪心只是換了個對象,並沒有捨貪心。貪是餓鬼心。貪心重的人將來到哪裡去?鬼道。現在鬼道很苦,鬼道跟地獄道已經差不多了。

  這種情形,如果你很冷靜、很細心去思惟,能想得到,從哪裡想?從我們現實生活環境裡想。我們現在做人比上一代的人苦!你再細細想想上一代的,我們的父母比我們的祖父母苦。真的是在這一百年當中,這一百年之前我們不曉得,太遠了,這一百年當中三代、四代,一代不如一代。不要看現在物質文明發達,科技帶來我們生活上的方便,你細細想想,我們現在生活得的這一點方便,付出了多少代價?這種代價,如果在古人決定不幹,不要;現在人迷惑顛倒,他願意幹,古人不幹

  我們隨便舉出一樁例子,今天社會上貸款這樁事情很普遍,哪個人不向銀行貸款、不向保險公司去貸款?我們中國老祖宗幾千年傳下來,有沒有叫你去借貸過日子?沒有,再窮、再苦也不借貸,所謂是無債一身輕;你有債務纏身,你就有壓力,你有重擔。享受一點物質的生活,那是什麼?苦中作樂,得不償失。居然還有現在借貸過日子,從生下來就借,銀行借款,到死都還不清。這是什麼人生?這種觀念在中國五千年教育裡頭沒有過的,哪有這種事情發生?貧窮到乞丐也不會借貸。我們只舉這樁例子,然後你好好的去反省,現代社會科技文明帶給我們什麼好處?是不是古德講的苦中作樂?最後怎麼樣?苦上加苦。這一生還不了,來生還要還債,麻煩可大

  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個心是什麼?這個心是盜心,這心是殺心。由於積習太深,所謂是積重難返,很不容易回頭;不回頭,你的垢染天天增長,年年增長,最後必定是拖累你墮三途。三途很容易進去,很不容易出來。佛在經上所說的全是實話,決定沒有欺騙人的,決定沒有妄語,決定沒有說是嚇唬人的,沒這個事情;句句跟你講實話,你要覺悟。

  真的做好事就是捨、就是放下,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希求。你要問為什麼?自性本來如是!自性清淨心中本來沒有這個東西,所以要放下自性裡面有的,要恢復,自性裡頭本有的倫理道德,這是自性本有的;貪瞋痴慢,自性裡頭沒有;名聞利養,自性裡頭也沒有;五欲六塵的享受,自性裡頭還是找不到。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三衣一缽,多瀟灑、多自在。孔子、顏回物質生活都很簡陋,他們一生過得多幸福、多快樂,古人所講的「孔顏之樂」,孔子、顏回之樂。他樂在哪裡?說老實話,你沒有入那個境界,怎麼講你都沒有法子體會;只有自己契入境界,才知道真樂。

  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在別人講這怎麼受得了?這裡頭的樂趣,沒人知道。你自己也如法炮製,也好好的來學,學幾年之後,你才曉得這裡頭樂,真快樂!對身體的健康、心地的清淨,精神飽滿。我是早年跟李老師,李老師一天吃一餐,我跟他十年,我親眼看到的。八十歲的時候看起來頂多像六十歲的人。體力、工作,我常說他一個人每天的工作量是普通五個人的工作量;除了工作之外,每天都要開會。台中蓮社蓮友人數很多,分了四十八個班(四十八願分作四十八班)。每班人數少的將近一百人,多的四、五百人,四十八個班,每個班一個月見老師一次。

  你們去想四十八個班,蓮友是一個月跟老師見一次面,而老師是天天要跟大家見面,至少兩個小時為他們解答問題。這不能缺少的,天天都有的。四十八個班,從初一到三十就輪流一次,小的班,兩個班合起來;大的班,人數多的,差不多三百人以上的,就是一個班;人數少,兩個班合在一起,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還要見客,還要講經,還要教學,還要上班,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祕書,每天還上班,忙得不亦樂乎。睡眠的時間很少,飲食少,精神那麼好,很令人羨慕。什麼原因?給諸位說,心清淨

  我在沒有認識他之前,我晚上那餐就斷掉了,已經養成習慣,佛門叫持午。所以我到台中去跟他,好像時間沒有多久,我也把早晨一餐斷掉。我斷掉第八個月,我才向他老人家報告,我說:老師,現在我也吃一餐。他說你身體感覺怎麼樣?我說很正常,沒有什麼感覺。他桌子一拍,好!永遠保持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簡單!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你的時間多出來了,早晚不要吃飯,時間多出來了。從這個地方做克己的功夫

  把名聞利養丟掉,要曉得那是染污不是清淨,對清淨心是嚴重的障礙,你不把它放下怎麼行。什麼都要放下,你才清淨,弘法利生的事情也要放下。放下,為什麼還幹?隨緣!有緣就做,沒有緣就不做;沒有緣還找著去緣,那就不好,心就不清淨,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是心地清淨,沒有牽掛,「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自在,淨法門

  請接著看第六大段,「乞食道行時,總有五十五願」,這段的經文比較長。乞食道行可以分成幾個小段。第一段「游涉道路」,有十二願。這是當年出家人每天的活動,現在人講活動,每天的活動就是出去托缽乞食。乞食也是修行,也是度生,也就是給社會大眾做出一個最好的榜樣。這個榜樣是什麼?「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一個人到無爭無求心就安了,心就清淨了,心就平等了。《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就在這個活動當中完全展現出來

  看到出家人走出來,一個個威儀端莊,確實讓人看到之後,從內心裡面生起恭敬心。恭敬心是性德,就是這個儀表、形相能夠把一般眾生的性德引導出來。這是善巧方便,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一看到出家人,你就會想到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倫、慈悲一切。所以出去托缽是一堂功課,自行化他的功課。這段也特別長,有五十五首偈,這品經全文一百四十一首偈,這段就佔三分之一。從這個地方也看到世尊當年這些弟子們怎樣自行化他。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22 200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