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見昇高路 當願眾生 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在路上,我們常說的有上坡路、有下坡路,『昇高路』就是上坡。我們知道,從前沒有像現在這樣平坦的馬路,道路總是高低不平,走路也相當辛苦,完全是徒步。又何況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一般人都是不穿鞋的,印度的風俗沒有穿鞋的,也沒有穿襪子的,都是赤腳,所以出門回來之後,一定要洗腳,這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看見的。

  走上坡路,這往上昇,引發的大願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佛在經上給我們介紹,三界一共有二十八層天,一層比一層高,所以生天,一般人籠統講生天,到底生哪一層天?每層裡面狀況還都不一樣。佛教常常給我們講忉利天,這是講得最多的,《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世尊在忉利天講的,不是在人間講的,忉利天的平面就是三十三天,到底是哪個天?

  三十三天裡面苦樂不相同。天人沒有福報,比不上人間的帝王,當然比一般人那個福報是大多了,跟人間的帝王相比他還相當遜色。天人裡面有福報的,福報大的,我們人間帝王都沒有法子跟他比,何況天王!佛對於這些介紹都說得很多。明瞭之後,天道福報雖然大,壽命長,可是不究竟。怎麼說不究竟?他也有生老病死,愈是往上面去,三苦、八苦愈淡薄、愈少,到色界天八苦沒有了。八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個八苦欲界有,色界沒有

  所以學佛最重要的要能放下。我跟同學們做過多次報告,煩惱習氣重,為什麼放不下?從哪裡做起?這都是我們初學人很關心的事情。我在初學的時候也不例外,那個時候可以說是剛剛接觸佛法一個多月,認識章嘉大師,頭一天見面我就請教他這些問題,怎麼入門?他教我的就是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從布施,布施就是捨,那個範圍太大太大。深入佛法之後才曉得,布施可以說包含了全部的佛法,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離不開布施,這範圍多大!

  在一般講,這也是很多祖師大德們常說的,我們懂得這布施方法,布施從哪裡做起?各人煩惱習氣不相同,有人財看得很重,你要是遇到佛,佛一定告訴你把財放下;有人名看得很重,財看得不重,佛一定給你講把名放下。這就是說像大夫給人治病一樣,毛病很多,哪個病最重,不治就要命了,先把重的治好,然後再治其他的;佛教化眾生,亦復如是。你的毛病習氣哪個重?貪財,貪色,貪名,貪愛權,貪愛地位,多!甚至於學了佛之後貪愛佛法。貪愛佛法的,你看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也要布施掉,不可以執著。

  總的來說,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學,這從根本上來講的,首先我們要把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頭放下,我不要再控制別人,把控制的念頭放下;把佔有的念頭放下,這個也想據為己有,那個也要據為己有,得到了歡喜,得不到就怨恨,這個不行;把人跟人對立的那個念頭要放下,念頭尚且要放下,何況事實!我們要不從這裡下手,從哪裡下手?

  你放下得愈多,清淨心現前,你不肯放下,你的心怎麼會得到清淨?《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修行的綱領「清淨平等覺」,這是菩提心的深心。為什麼你做不到?菩提心的體你沒有,有體才有用,清淨平等覺是作用,體在哪裡?體是什麼?真誠。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誠敬是體,真誠恭敬,真誠恭敬心對自己就是自愛。怎麼對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心清淨、平等、覺而不迷;誠敬心對別人,大慈大悲,他受用。真正修行人,〈淨行品〉的一百四十一願,略舉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事相,落實在這裡。無論是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對自己一定要保持清淨平等正覺,對別人一定是大慈大悲,這個人是真正懂得自愛,懂得愛人

  大慈大悲是愛別人,清淨平等覺是愛自己。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哪些該放下。頭一個要把虛偽放下,因為有虛偽,誠就沒有,菩提心的體就沒有,是你迷了菩提心,把真誠變成虛偽。真誠跟虛偽是一個體,就是迷悟不同,迷了就是虛偽,悟了就是真誠,所以虛偽要捨掉,傲慢要捨掉。為什麼對人不恭敬?傲慢,根本煩惱,你看貪瞋痴慢,這個字要放下,放下傲慢你修行才能入門

  世間法裡面,我們打開《禮記.曲禮》,第一句話說「曲禮曰,毋不敬」,這個「毋不敬」就是佛門裡面常講的「一切恭敬,一心頂禮」,就是普賢菩薩講的「禮敬諸佛」。我們有沒有這個心?有沒有把一切眾生都看作諸佛如來?你有沒有這個心?沒有;對佛很尊敬,對眾生就不敬,不知道眾生是未來佛。禮敬諸佛裡頭包括一切眾生,這個「諸佛」是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過去、現在,世尊為我們介紹了很多;未來?未來是現在的一切眾生,現在一切眾生是未來佛。你去輕慢他、輕視他,你那個心怎麼能誠?真誠永遠不會現前。真誠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就是被煩惱習氣障礙住,你今天把煩惱習氣放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統統現前。煩惱習氣放下的愈多,你就覺得性德透出來也愈多,不肯把自己煩惱習氣放下,性德永遠也透不出來

  諸位要知道,菩提心是真心,哪個沒有!雖然我們迷了,並沒有失掉,諸佛菩薩很清楚,他對眾生為什麼那麼樣恭敬?他看到你的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知道你本善,本性本善,他知道,他怎麼不尊敬你我們對一切眾生恭敬心為什麼生不起來?我們看到他天天在造惡,看他的相,不知道他的本,不知道他的本性,只看到現在的表現。現在種種不善的表現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他是佛,本性本善,這是佛菩薩看人跟我們看人不一樣。不但一切人是未來佛,一切眾生也是未來佛。《華嚴經》上講的範圍更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個無情包括什麼?植物、礦物,還包括一切自然現象,就是說世出世間沒有一法不是佛。所以覺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迷了的時候,《華嚴經》也不是佛法,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

  我們曉得欲界有六層天,我們能夠把五欲六塵看淡,然後你才能夠把它放下。放下不多,生四王天,再放下多一點就生忉利天;如果是把五欲六塵全部放下,那恭喜你,你就生初禪天;還有少分放不下,那就是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愈往上去愈淡薄。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放下對自己好處利益太大。堅固的執著而不肯放下,果報在三途地獄,有什麼好處?

  那我們要問,為什麼一般人放不下,學了佛,明明知道應該放下還是放不下?這個原因是煩惱習氣太重,其次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如果真的了解透徹,你很歡喜放下,不必人勸你,為什麼?知道這個對自己真正有好處,他怎麼不放下。我們了解不夠透徹,天天聽,甚至於聽了二、三十年,三、四十年,半信半疑。學幾十年,不能說不信,這個信裡頭有疑惑,疑沒有斷盡。譬如我有百分之八十相信,還有兩分疑惑,那兩分就產生障礙,它就起作用,決定障礙你。你放下得不夠徹底,感應不能現前

  在菩薩位次上可不能留戀,證得初信位的菩薩,很喜歡,安住在初信位,你決定不能到二信,為什麼?你放不下。你要把初信放下才能到二信,二信放下才能提升到三信,不斷的提升;換句話說,就是不斷的放下,就是這麼個道理。放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了,那就成佛。所以我們總的來說,這是常講的,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證阿羅漢果,出三界了,念佛往生淨土不是生同居土,生方便有餘土。再能把對世出世間一切法分別放下了,你就證菩薩果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四土三輩九品節節向上提升。

  而向上提升,佛在經教裡頭教導我們,不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現前,為什麼?現在提升那比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速度快!豈不聞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那我們在這個地方修行十天,就等於在西方世界修行一千年,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一百天,等於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萬年。這是什麼道理?西方世界是清淨世界,斷煩惱很緩慢,所以時間長。這個地方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天天在折磨你,你要能夠承受得起、能禁得起折磨,大幅度的提升;禁不起折磨,也是大幅度的墜落,大起大落,道理在此地。所以它對於真正修行人來講,娑婆世界真的是有好處。西方世界修行一萬年,在娑婆世界一百天就做到,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什麼不好?這個地方是起得快也落得快,關鍵是念念覺悟,念念警惕,一念不覺立刻就滑下去

  人生在世間,壽命短促,大聖大賢給我們做的示現,我們看了要知道警覺。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住世八十年,我們中國人講虛歲,外國人講實足年齡,釋迦牟尼佛圓寂七十九歲,孔子七十三歲,聖人。中國古人常講「人生七十古來稀」,稀是不多,尤其生活在現代的社會,我們的大環境嚴重的染污,對我們的健康壽命時時刻刻在威脅著,這個情形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在這個環境裡面,覺悟的人他只知道一樁事情,提升自己的境界,這絕對正確。

  六道就是三界,講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講六道是有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餓鬼、地獄,這是講六道,所以六道跟三界是一個意思。「永出三界」,阿羅漢以上。諸位要曉得,阿羅漢是怎麼成就的?見思煩惱斷盡,平常所說的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惡見就是見惑,有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斷盡了,這證得阿羅漢果,永出三界。雖然出了三界,並沒有見性。三界之外還有四聖法界,這是他們在那個地方修行,聲聞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說之為「相似即佛」。四聖法界都是相似的,相似裡面功夫有淺深不同,最高的是佛法界,最低的是阿羅漢。必須是破一品無明,那就出了十法界,四聖法界就超越了,才證得一真法界。在《華嚴經》裡面,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初住菩薩,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師講「分證即佛」,是真佛。雖是真的,還沒有圓滿,為什麼說沒有圓滿?無明習氣還在,無明習氣斷盡才叫究竟圓滿

  這個地方為什麼不說永出十法界,只講三界,沒有講永出十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三界是最難出的,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頭,六道輪迴,頭出頭沒苦不堪言!四聖法界就好太多,跟佛靠近了,三苦、八苦都沒有。換句話說,他們往上提升,進得多、退得少,縱然退也不會退到三界來,就是不會退到六道。證到阿羅漢,不會再退到阿羅漢以下,那麼成無上道這是時間上的問題。確實在時間上有的很快速,有的很緩慢,為什麼有這個現象?我們想到善導大師的話「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好,為我們解決了許許多多疑惑。從這句話當中我們要覺悟,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不要忘記與一切眾生結善緣,將來我們遇的緣就殊勝;如果說常常不給別人方便,跟別人結不善的緣,我們的菩提道上也不順。這是什麼道理?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還都是自作自受,不能怪別人

  佛法不離因果,你看看清涼大師判《華嚴經》是五周因果,天台大師判《法華經》是一乘因果,世出世間法不離因果。我們今天對因果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常常犯過,有意無意,警覺心不夠,沒有智慧,不能夠通權達變,就現在話來說不能活用,活學活用做不到。做不到,如果你有這個心,常常求佛加持,常常懺悔,那就能逐漸的改善。一定有高度警覺,人命無常,及時行善,抓緊光陰、抓緊緣分,我們一般講機會,把機會抓住,努力行善。行善沒有別的,方便眾生,「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的慈悲從哪裡表現?就是從方便,與人方便,與一切眾生方便

  心地要清淨,有方向、有目標、有決心、有勇氣,勇猛精進,才不會退轉,禁得起挫折,禁得起打擊。這些環境昨天我們也談到,以真誠清淨心來承受,消業障消得最快。尤其是無根的謠言,人家造謠生事來毀謗你,我們世間人講冤枉,是受了委屈、受了冤枉,你如果沒有瞋恚,沒有報復,業障盡消,這個消業障消得快對於造謠生事的人,對於毀謗的人,對於侮辱陷害的人,絲毫都不放在心上,沒有怨恨,沒有瞋恚,更沒有報復,不怨天不尤人。自己會想到,他毀謗我,為什麼不毀謗他?總是我在過去生中曾經毀謗他,曾經侮辱他,曾經陷害他,這一生當中我們碰到,他對我這些行為是不是應該的?應該的,一報還一報,我今天覺悟了

  覺悟的人有沒有因果?有,不能說覺悟就沒有因果,覺悟的人不昧因果,就是對於前因後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歡喜承受。而且對於造作這些業的人,不但沒有怨恨,有感恩的心;他造罪業消我業障,他會墮落,他墮落我們不忍心,所以要把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他,減輕他的受苦,大慈悲心。提婆達多毀謗釋迦牟尼佛,破壞僧團,造五逆十惡罪,墮阿鼻地獄,釋迦牟尼佛怨不怨恨他?不怨恨,釋迦牟尼佛憐憫他,把功德迴向他。當然他還是要墮地獄,但是在地獄裡面受的苦就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佛菩薩為我們做的示現,這些人將來縱然墮三途,他受的苦輕,不會受很重的苦。這也符合菩薩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毀謗我的、陷害我的他也是眾生,我不能把他漏掉。總不能發願,陷害我的、毀謗我的這些眾生例外,我不度他,沒有這個道理。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統統包括在其中。

  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大慈悲心發出來,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裡面,你都不會被環境干擾,再苦的環境、再惡劣的環境,不失清淨平等覺。換句話說,孔子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還是生活在快樂之中,那個快樂是精神上的,不是物質上。精神上的快樂影不影響物質?影響,決定影響。「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能轉境界,再惡劣的境界,你的心善境界都善。這是說什麼?共業裡頭有別業,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共業不善,別業善。共業裡面有許多善根深厚的人,你的愛心善意他也能分享。他分享多少,那是跟他的愛心、跟他的善根多寡決定成正比例。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25   200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