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這首偈是說你在行路的時候走到下坡地。我們現在雖然很少步行,出門都有車,即使是乘公共汽車,一般大眾的交通工具,在路上行駛的時候也有上下坡。我們在上下坡的時候會不會有這個念頭起來?這個念頭就是願,會不會生起這個念頭?從這個地方去省察,就知道我們自己跟菩薩有相當一段距離,菩薩是時時刻刻念念不忘,我們縱然在這裡學了,走在路上的時候就忘得乾乾淨淨。有些人在走路、坐車的時候還不忘記佛號,還不錯,但是像願文裡面所說的,一般都沒有,這是值得我們省思的。
尤其是心量大,我們今天的心量實在太小,總是拓不開。所以這一百四十一願,每一願的第二句『當願眾生』,這個眾生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個心量多大。就是一般我們常常在法會看到疏文裡面所念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當願」確實是包括了遍法界虛空界。雖然這個心發不出來,常常念也有好處,念個三年五載,念個十年、八年,肯定你的心量會拓開。雖然沒有像菩薩這樣大的心量,肯定比往昔有大幅度的進步,至少對一般人可以包容。
這是我們現前最大的障礙,不能容人。見人的善生嫉妒心,見人之惡生輕慢心,統統生煩惱,你說這個事情麻不麻煩?所以,我們自己冷靜反省一下,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哪一天不是生活在煩惱裡面?哪一天不是生活在是非裡面?是非、煩惱從哪裡來的?不是從外頭來的,是從內心來的,外面的境界只是一個助緣,把你的煩惱引起來。這個道理你要是參透了,永遠不會怪別人,我們講的怨天尤人,這個不好,你不會怪別人,起心動念會往裡面看,不再向外面看。這個方法,觀世音菩薩修行證果就用這個,「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我們一般講回光返照,他不去想外頭境界,他回過頭來想自己。
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跟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的意思完全相同,也就是說外面沒有過失。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物質環境裡面都沒有好壞,都沒有善惡,也沒有是非,是非、善惡、好壞都是自己心裡頭的事情,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你自心裡頭起的反應。這個道理要參透,然後不管在什麼境界當中,你肯定都趨向心平氣和,具足這個條件才可以講修道。為什麼?不具備這個條件你想修道,這些東西在障礙你、在破壞你,你就修不成功。這些東西你搞清楚了,你把它放下,修道就沒有障礙。
所以一定要知道障礙在裡面,不在外面。外面的境緣你就看出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清淨的、是平等的。什麼時候看到外面環境是清淨平等的,這恭喜你,你即使沒有見性,距離見性也不遠了。明心見性,法身菩薩看一切境緣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所以真正做功夫的人,向內不向外,佛法稱之為內學,有道理!菩薩修行稱為反聞,言語、文字一切的顯示無非都是給人啟示,你要是看懂、聽明白了,當下回頭,回頭就是。
所以走下坡路的時候就要想到,菩薩發願『其心謙下,長佛善根』。我們現在走下坡路就要想到謙虛卑下,對一切人、對一切物,中國人所說的謙恭有禮,謙虛、恭敬、有禮貌。這樣的人自自然然得到大眾的尊敬,大眾的愛戴,你做事情幫助的人就多。你再有智慧,再有能力,禁不起一個「傲」字,態度傲慢,盛氣凌人,結果別人怎麼樣?別人就離開你,你做事情別人不會幫你。你一天到晚總是怨天尤人,我的心很好,我想替別人做事,都沒有人幫助。你有沒有想想為什麼人家不幫助你?一定有原因,你把原因找出來,把這個原因消除,這就對了。
「長佛善根」,先要長世間法的善根,為什麼?佛法是建立在世間法上;換句話說,佛法是以世間善為基礎。這就是世尊在《佛藏經》裡面教我們,「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個話講得多清楚、多明白,為什麼?小乘從世間善講起的,世間善就是孝親尊師。佛法是師道,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稱「本師」,根本的老師,佛陀教育的創始人,根本的老師,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淨業三福第一句是「孝養父母」,第二句才是「奉事師長」。他沒有把奉事師長放在第一句,沒有,奉事師長在第二句。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孝親尊師,這是善根。
善根要怎麼去長?現在我們用的方法,落實弟子規。弟子規的教學要是做不到,哪來的善根?那這兩句就沒有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兩句空話。你要把它做到,做到就是弟子規。《弟子規》上講的一百一十三樁事你都能夠做到,這兩句話你就有了,你有了根,你沒有做到,你沒有。會念不行,會背也不行,會講也不行,都不是你的,做到那就是你的。身做到,心裡面真有,你有了善根。有了善根還得增長,為什麼?這個善根是人天的善根,還要增長,再增長,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就是弟子規的向上提升,給學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佛法裡面講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痴,在十善業道裡頭。於一切順境不生貪愛,於一切逆境惡緣不生瞋恚,無論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現前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絕不痴迷,這就是不痴。不貪、不瞋、不痴,三善根。我們今天這三善根怎麼想建立都建立不起來,原因在哪裡?沒有弟子規的基礎,沒有世法裡面孝親尊師的基礎,問題出在這個地方。我們跟一個老師學習,奉事師長你真能做到嗎?做不到,對老師教誨的總是有疑慮(有懷疑、有顧慮),信心不足。即使在學習當中,還是自己的知見擺在第一,老師講的一些地方跟自己知見相應的點頭,與自己想的、做的不一樣的地方搖頭。老師的教誡做不到,這怎麼能成就?一個老師教幾十個學生,學生各個成就不一樣。老師在一個講堂、一個教室教,為什麼每個人成就不相同?得益不相同?那就是對老師的誠敬程度上有差別。印光大師講得很好,一分誠敬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老師講的不相信,不能依教奉行,你要想得到勝妙功德,那談何容易!
這個地方講的「其心謙下,長佛善根」,你要想到用什麼方法才能夠落實?對我們來講最現實的、最有效的就是落實弟子規、落實十善業,這是入門,這樣才能入門,入門之後還要不斷的向上提升,不斷的增長。再往上,弟子規、十善業道再向上去,三皈、五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淨行品、普賢十願,步步高陞。你真的要想向上提升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就是這裡講的其心謙下,你才能成就,不謙虛、不好學就沒有辦法成就。有些人看到別人學得很好,也很難得,他也歡喜讚歎,但是自己就是不行,很想跟別人一樣,就學不到,原因在哪裡?不謙虛,跟人的時候不能放下自己的身段,境界永遠不能向上提升,他不知道原因在哪裡。自己有了過失不肯向人道歉,不承認自己過失,心裡知道,清清楚楚,所謂是面子拉不下來,這種人很多,你只留意一看,到處都有。這是什麼?貪瞋痴慢這四種煩惱統統具足,愛好面子是傲慢。
什麼人謙虛?我們看到佛菩薩謙虛。怎麼知道謙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從這個地方看出。佛家講本跡因緣,他的本是佛、是菩薩,今天要度化你,要現一個凡人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把面子放下來;如果他要面子放不下,他就不能示現比菩薩更低的身分。要度畜生一定要現畜生身,要度鬼道他要現鬼道身。諸位也許看過放燄口,燄口台的對面通常都是用紙紮的一個鬼王,青面獠牙,他的名字叫焦面大士,那是誰?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菩薩在鬼道裡面度眾生他就現鬼身,其心要不能謙下,那怎麼能做到?所以,你要不能謙下,當然你成不了佛,即使你成了佛,你也度不了眾生,為什麼?身段放不下,「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就變成空話,你永遠不能兌現。
世出世法,尤其在教學,教學有多大的成就,關鍵就在「其心謙下」這一句。所以不恥下問,這樣才能成就學問;以能問於不能,以高問於下,才能有圓滿的成就。聖人怎麼成為聖人?沒有別的,無非就是好學,多聞,不恥下問,都從恭敬心當中得到。相信老師,對老師沒有懷疑,老師的指導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他才能成就,你要不依教奉行,你怎麼會成就?這個話說得容易,大家聽得也非常耳熟,真正做到的有幾個人?
我們自己這一生過來人,做過學生。我們在李老師的會下,他老人家辦了一個經學班,培養弘法講經的人才。這個班開了兩年,二十幾個學生,時間雖然是不長,他用的方法是過去私塾的教學法。二十多個同學程度不齊,就一般來說,有讀過大學還沒有畢業的(我們二十多個同學,有一、二個念過大學沒有畢業),有念高中的,有念初中的,差不多有一半是小學畢業的,所以老師的教學是採取一對一的教學。這二十個人當中有有成就的、有沒有成就的;有有成就就不能再向上提升,向上提升的有幾位,不多。細心去觀察,好學、謙卑是決定性的因素,凡是謙卑的、好學的他就有成就,他就不斷向上提升。
老師這兩年辦的那是個基礎,果然謙虛、誠敬、好學,在這個基礎上你就不斷向上提升。好像農夫種植一樣,種子種在田地裡面,因緣具足,它可以從樹苗長成小樹,長成大樹,開花結果。這個緣就是剛才講的真誠、謙卑、好學。沒有這三個字,時間不久,十年、二十年就淘汰掉了,為什麼?禁不起外界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他又迷了,又墮落了,佔大多數;能夠不迷的,就是小樹苗長成大樹,很少。我們在李老師一會裡面看到,然後再想想,世尊當年在世,他老人家那一會,再看看歷代祖師大德自行化他的一會(我們這個一會說一生,這一會),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歷代祖師大德裡面,一生培養真正成就人數最多的,是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四十三個人,四十三個明心見性。十個宗裡面,找不到第二個老師一生當中成就這麼多人,找不到。希有的因緣,老師好,學生也好,能大師所遇到的是根熟的眾生,如果不是根熟的,跟他也沒有用。他老人家道場,跟他所修學的幾千人、幾萬人,你看一生成就的,四十三個。往上看,一個法師一生當中只傳一個。能大師會下這些學生,他們成就之後也各個去教化一方,這歷史上記載得很清楚,他們會下成就的,少的一、二個,多的四、五個;四、五個就很少,還有很多沒有,一生弘法利生,一個見性的都沒有,很多!關鍵我們總曉得不在老師,老師是好老師,在學生學習的心態。
現在很多人重視方法,錯誤。這個我在很早,大概在出家的時候就講,四十多年前我都常說,成就與否,與學習的心態成正比例,方法在其次。如果用百分比的比喻來說,方法充其量只佔百分之十,而心態要佔百分之九十,不能不知道!明白了,那我們自己要想想,我這一生當中想不想成就?光是說我想,口頭上說想沒用,不是真想。真想那就是對於老師,老師裡頭第一個是根本的老師,根本老師釋迦牟尼佛,你對釋迦牟尼佛是不是真的相信?如果對於經典還有疑惑,對釋迦牟尼佛不是真相信,真信就沒有疑,叫斷疑生信,那個信是真信,還有疑惑,不信。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的經很多,有很多經看不懂,看不懂怎麼辦?不需要看,八萬四千法門,只要有一門你懂得就行了。《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一經通一切經通,何況古大德還給我們做了例子、榜樣,一生受持一部經,為人演說也是演說一部經。我們在《高僧傳》裡看到,有受持《佛說阿彌陀經》,一生講了二、三百遍,真的是一門深入,不換題目,肯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一切都通,沒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通了。通了為什麼不講一切經?大慈大悲,給你做個好榜樣,讓你親自看到怎麼成就無上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即使通達一切經,不講,我專講一部,給後學做榜樣,這就是大慈大悲。所以一個不好學、懶散、不謙虛,當然精進就沒有,這樣的人成就有限,在一生當中頂多只能學一點佛法的常識,經教的皮毛,不能夠深入,善根很難增長。
這個話我也常說。好學,好學一定是謙下,一定是尊師,對於佛相信,對於經典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對於老師相信。文殊菩薩教善財,這些經文早年我們都在此地講過,我們沒有道場,以前是租街坊福利會,是選講《四十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是給我們做示範、做榜樣。善財童子他的老師就是文殊菩薩,在文殊菩薩會下成就根本智,就是我們一般人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悟了以後這就畢業,現在人講畢業,古時候人講出師,可以離開老師出去參學。所以參學是有條件的,不是隨隨便便的。文殊菩薩教他要用什麼樣的心態親近善知識?最重要的,不見善知識之過,這是文殊菩薩特別重視的。為什麼?你跟一個老師學,你要常常看老師的過失,你對老師的信心就沒有,受害是自己。因為你在老師那裡求學,你能得多少,是你對老師的誠敬心,「一分誠敬,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十分利益」。你對老師誠敬的心降低了,你所得的利益也下降,這個損失是自己不是別人。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好,老師他接觸的面很廣,學生在旁邊看到的,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老師在與大眾接觸應對當中隨機應變。你看多了、聽多了,你不懂得老師的意思,只著重在跡象,怎麼老師說話矛盾?你就產生疑惑。這不但在佛法裡,世法也一樣,你看《論語》,孔子的學生問「孝」,好幾個人問,而孔子答覆都不一樣。應機施教!最後講到權實難分,老師有很多是善巧方便,通權達變,應付不同的根性,千變萬化,你要懂得。如果有疑惑可以問,老師一定會給你解釋。我們都遇到過這個事情,看到李老師接待大眾,我們有疑惑,等人走了之後向他老人家請教,他給我們解釋為什麼用這些方法來教,都有道理的。我們初學看不出來,也不知道老師的用心,久了之後才知道,無論怎麼樣做法,都是利益眾生。所以他們的一個原則,決定讓來的人得利益,不能讓他空跑一趟,這慈悲攝受!那是高等的智慧,真的通權達變,沒有定法,這要知道。這樣才能夠增長自己的善根,增長自己的智慧。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25 200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