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這首偈裡面所說的,這道路確實有『險道』,我們講道路當中有危險。古德在此地告訴我們,一般講有兩種,清涼大師註解裡頭說「險道有二,一多賊鬼毒獸」,這是一類;第二類「狹徑阻絕」。這是在道路上,路上有土匪、有強盜,或者有毒蛇、有猛獸,這個賊就是盜賊,或者路上所謂是有鬼怪一類的。像這些事情現在道路上還是有,不過比從前較少,尤其現在我們坐的車比從前安全太多了,基本上這毒蛇猛獸在道路上的時候,行車是可以預防的。如果遇到盜賊還是很麻煩,這就是我們一般講治安的狀況,社會治安狀況。
鬼魅這樁事情是真有,我想我們同學當中可能有很多也遇到。特別是山路、小路、迂迴曲折的道路,常常有車禍發生。車禍發生一定是有人死亡,我們一般說的,這是車禍找替身的。真有這個事情,即使在外國也不能避免,中國人知道。早年我住在台灣,台灣凡是常常出車禍的地方,往往他做一個碑,有石頭的也有木頭的,寫佛菩薩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你常常看到,看到立個牌位在這個地方就知道這個地方常常出車禍。
還有一些司機告訴我,這是真正的實話,不是造謠言的,這個司機我們都很熟的。特別是在晚上,晚上車走這條路,常常看到路當中有人在招手。看到有人在招手,你這個車一讓,因為它路很窄,下面就是很深的坑,很容易出事情。有經驗的司機知道那不是人,直接從他身上撞過去就沒事;沒有經驗的,你就會讓他,這一讓,車就掉到山坳裡去,所以那不是人,那是來找替身的鬼。這些有經驗的司機告訴我,真的不是假的,親眼看見,而且同車(同坐在車上)的人大家一起看見,不是只有司機一個人看見。這是很多年前我在台灣遇到過這些事情,這是險道。險道就要特別小心,因為在從前是走路不是坐車。現在這個車真的是有保護的作用,在從前,你頂多是乘轎、騎馬、行路,所以這些危險的道路比較多。
另外一種「狹徑」,這個徑是很窄的路;峽谷,兩邊是大山,這個山非常陡峭,所以形成山谷,裡面真是叫羊腸小道,很不好走。有的時候道路塌方,這個路就斷了,可能斷幾公尺,可能斷幾十公尺,很不好走,會遇到這些狀況。
經裡面是給我們講表法的,這兩種險道在表法裡面講,第一個「初惑業罪苦,凡夫之險道也」,這後面第二個就是狹徑阻絕,是表「自調滯寂,二乘之險道也,皆為難處」。我們先說凡夫的險道,第一類的惑業罪苦,惑是迷惑,迷惑造業,罪苦是受報。罪苦是講什麼?六道輪迴,特別是講的三惡道。大乘佛法裡頭常講,特別是現前這個社會,可以說步步都是陷阱,步步都是火坑,內有煩惱,貪瞋痴慢的煩惱,外有五欲六塵的誘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煩惱無始劫以來積得很重,外面的誘惑比從前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決定不止十倍、百倍。
這個地方修行能夠不受染污,給諸位說,那是真功夫,真放下,真的覺悟、明白了;功夫不到,住在這個環境裡頭你就很難成就。這個環境對修行人來講,凡夫、沒有成就的,這是險道。禁不起誘惑,你迷惑,迷惑一定是起貪瞋痴,惑是痴,決定動貪瞋疑慢;換句話說,你在這個環境裡面天天生煩惱不是生智慧,天天往下滑,你不是往上提升,你是往下墮落。所以古來大德道場都是建在山林裡面。
在目前,我們的處境真的是險道。這個險道的意思,道場不是教我們減少貪瞋痴、增長戒定慧,諸位同學,你在什麼地方看到有這麼一個道場?它真的幫助你息滅貪瞋痴,增長戒定慧,這就是真正道場,真的是有修有學,我們不能不知道。行門的道場,道場還有一樁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才能成功。住在道場,心是定的;心浮氣躁,佛菩薩都幫不上忙。心一定要定、要清淨。古人講「身安則道隆」,你居住的環境要安靜,簡陋沒有關係,整整齊齊,乾乾淨淨,茅屋都很好,真的搭個小茅蓬都很好,整潔,便於清修。
今天在現前這個環境,我們要怎樣懂得在險道裡面能夠避免災難?那你一定要懂得克制自己。我們講席裡常說,自私自利的念頭,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時時刻刻檢點反省,要把它放下。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不違背佛陀的教誨,行行不離開古聖先賢給我們留下的規矩,我們從哪裡學起?要從弟子規學起。你能把《弟子規》一百十一三樁事情做到,你在這條險道裡面就有了防身的工具,然後再進一步落實十善業道,這路上的盜賊、鬼魅、毒蛇猛獸都不敢侵犯你,你可以履險如夷安全的通過險道。你沒有這兩套防身的本領,你在險道上很可能進去就出不來,你就會遇害。這進去出不來就是你墮三途。誰肯認真學習弟子規,認真學習十善業?有,什麼人?善根深厚,有善根的人、有福德的人,我們一般講有福有慧。有慧就是有善根、有福德,他肯修,他肯認真。換句話說,不能認真學習,不能夠落實,什麼原因?善根福德太薄,也就是說禁不起外面的誘惑,善根福德薄。
所以世尊在小乘經裡面教導我們,學道首先要具備的條件就是求明師受戒,這第一個條件。明不是名氣大的,光明的明,明師。這個老師有修有證,你跟他就不會錯。話是這麼說,有修有證的老師恐怕在現在這個時代很難找到。在過去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找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要找一個什麼?有解有行的老師,行解相應。雖然他沒有證,但是他真正肯修、好學,他懂得,而且也認真在做,這樣的老師在現在也很難得,有,不是沒有,當然不多。實在找不到,李老師就告訴我們,還有辦法,找古人,所以他老人家常常勸我要以印光大師為老師,向他老人家學習。印光大師也不在,《文鈔》在,大師指導我們的綱領在,抓住綱領,從《文鈔》裡面去學習,真的,那就是印光大師最好的學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你願不願意拜他為師?願不願意跟他學習?
他老人家一生自行化他的總綱領,四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真的很像大勢至菩薩的行持,所以有人講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相信。你看他老人家的存心,看他老人家一生的行願,跟大勢至菩薩非常接近,這我們要懂得。敦倫盡分要怎麼做?給諸位說,就是弟子規,閑邪存誠就是十善業道,你有這個基礎,然後才信願持名,這就是淨宗的三資糧,信願行;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所以念佛的同修要曉得,如果前面兩句沒有,你光是有後面信願持名,念佛求生靠不住,不一定能往生。前面兩句是基礎,由這個基礎,你發願求生淨土才能成就。基礎的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希望同學們在這一生當中,真正想成就的,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基礎教育;聖人給我們的。這是講的凡夫。
凡夫想成就不是不能成就,這是善導大師講得很好,能不能成就,成就的高下,「總在遇緣不同」。如果有個好的道場,決定不能輕易捨棄,捨棄,你到哪裡去學?什麼叫如法的道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如法。我是早年年輕的時候,二十幾歲接觸到佛法之後,親近李老師,在李老師會下十年。我認識李老師,三十一歲。這是一個如法道場,教,雖然李老師講的經論很多,但是部部經論都結歸淨土,這個難得,到最後都結歸在淨土上,讓你知道一個方向、一個目標。
我跟同學們說過,許多的法師、大德、居士,經過台中一定會到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來看看,老師一定接待他們,我看到老師準備禮物,準備請他們吃飯,素齋也都是自己做的,從來不請人家講開示,不請人家來講經。我初去的時候看到這個情形看到好幾次,心裡很納悶,這些大德為什麼不能讓我們聽聽?以後老師看出我們的念頭,我們心思被他看出來,他就特別教導我告訴我,他說不是不請,同是念佛人,每個人思想觀念不一樣。請他來講,他要說他那個法門好,我們這個法門不如他;那就是念佛,他的方法好,我們不如他,我們這麼多同修跟老師已經跟了十幾年,聽了這個話之後,心裡動搖了,你說這怎麼辦?要用多少時間、多少精力才把大家恢復到原狀?我這才明瞭,想到古人所講的「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我明白這個道理。
那真正行家,內行人不多,內行人你就一定要請他,為什麼?對我們道場決定有好處。內行人講什麼?他決定不講他的,他講我們的,一定是讚歎道場、讚歎法門、讚歎老師、讚歎同學,讓同學對我們的道場有信心,對這個法門有信心,對老師有信心,這就對了,這是內行人。他到這個地方來是幫助你弘法利生的,堅固你的信徒、學生們的信心,這內行人。內行人真不多。外行人總是讚歎自己的一門,或者雖然不毀謗,總是提高我這一門好,其他的都還比不上,都還要差一些,讓大家聽了心裡起疑惑,這就錯了。這些道理要不是李老師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我們不知道,沒想到。多聽聽,不多好嗎?才曉得真有毛病。有人聽了,真的他就轉變念頭,就走上歧途,走上岔路,真的叫險道。
所謂『險道』,現在在這個世間確實所謂的是處處都是陷阱,哪個地方不是險道?足不出戶也是險道。足不出戶哪來的險道?你家裡頭面對著電視就是險道,它在誘惑你。電視、網路,現在使用電腦的人多了,網路裡面所傳播的可能比電視的還要多,絕大多數的內容都是負面的,正面的太少了,所以這是險道。險道,簡單的說,足以把我們帶壞,從大人到小孩,讓我們增長貪瞋痴慢,這就是險道。我們的境界不能往上提升,向下滑落,你說是不是險道?向下就是三途地獄。人向上,大家都知道是三界二十八層天,那往上,往下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那是果,果必有因。向上是什麼?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道的業因,上品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禪八定,往上去。人要往上提升,倫理道德,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五倫、五常、八德。中國古聖先賢教了五千年!
五千年來,從孔子那個時代,孔子距離我們現在二千五百年,老子跟他是同時代的,你看看老子《道德經》裡面所講的「失道而後德」,道失掉了,這就有德。什麼時候行道?三皇五帝,那個時候是行的道,無為而治,真的是無為而無不為,人心地淳厚清淨。堯舜就低了一級,道失去了,有德,堯舜掌握住德。德失掉之後,而後有仁,仁失掉之後則有義,義失掉之後就是禮。禮不斷的這樣在滑落,滑到今天禮也沒有了。禮是最低的谷底,禮要是沒有了,社會怎麼會不亂?天下大亂。
佛門裡面,戒失掉了,比丘戒沒有了,這個話蕅益大師說的。他老人家生在明末清初,他出生的時候是明朝,往生的時候是清朝,對於戒律很有研究的。近代對戒律下過功夫的,大家知道弘一法師。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沒有比丘就沒有辦法得比丘戒。比丘戒一定要比丘來傳授,至少五比丘做羯摩才能夠傳授比丘戒,最好是有十位,三師七證,這最好的是十位。實在不得已,五位也可以,五個以上,沒有了。
宋元明,從宋到明代將近四百年,出家人受的戒,這比丘戒,蕅益大師很清楚有名無實,所以他受了戒之後,在佛菩薩面前退戒,終身持沙彌戒。諸位要曉得,菩薩戒、沙彌戒沒有人傳,自己在佛菩薩形像面前可以自己發誓來求戒,能求得到,《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唯獨比丘戒不行,這個沒有開緣的。所以蕅益大師自己終身受持菩薩戒、沙彌律儀,他自稱是菩薩戒沙彌。在家居士,菩薩戒優婆塞;女居士,菩薩戒優婆夷,行。
怎樣才叫得戒?我們知道世尊是個很講理的人,而且是很圓融的人,他不執著。所以我學佛的時候,那時候初學佛,剛入佛門,章嘉大師教我「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受戒是個形式,有這些儀規形式。老師給我們說這句話,我們就請教他,它並不是不重視形式,形式是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實質。什麼叫實質?你要做到。受了「不殺生」這條戒,蚊蟲螞蟻都不能殺害。不但不能殺害,不能起個念頭去傷害牠,起個念頭是什麼?那是殺心。你雖然沒有犯戒,你這個殺的念頭沒有斷,這不行。菩薩戒的結罪,論心不論事,你動一個念頭,你想害牠,你已經破戒。不像比丘戒,比丘戒是論事不論心,所以它很重視形式。比丘戒非常重視形式,不像菩薩戒,菩薩戒重視起心動念,所以菩薩戒難持。偷盜,我沒有偷人家,也沒有盜人家,可是想佔人家一點小便宜,那就犯了盜戒。我沒有做這個事情,你動了念頭,它的結罪是從起心動念,所以很不容易持。
因此,印光大師,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一生不勸人受戒。印光法師一生不傳戒,不勸人受戒,不勸人出家。他們只勸你學佛,頂多勸你去求受個三皈,方便受個五戒,絕對不會勸你去受菩薩戒,為什麼?做不到。五戒是戒律的根本,不殺生、不偷盜,在家的同修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你明不明瞭?就是受了,受了懂不懂?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這個戒怎麼持法?裡頭有開遮持犯。在一個不同的環境當中有不同的做法,活的不是死的,你要有智慧去判斷,通權達變,這種持戒才叫圓滿。
所以基本的戒律沒有了,佛就沒有了。佛沒有了,剩下來這是什麼?剩下來叫佛學。諸位同修要知道佛學跟學佛是兩樁事情。學佛的人沒有了,佛學留在世間,佛學變成世間一種學術,讓一些喜歡研究的人去做研究工作,這是他們研究的資料,變成佛學。就是專門研究這些理論,自己不能夠依教奉行,自己做不到。自私自利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貪圖享受五欲六塵放不下,貪瞋痴慢放不下,對佛法有很深的研究,你叫他上講台給你講解,他講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那叫佛學,那不叫學佛。學佛一定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絕不違背三皈五戒十善,就是他統統做到。雖然他沒有念過經,他不認識字,他也不會講經,他做到了,這叫學佛。念佛求生淨土,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不懷疑,他沒有夾雜,一天到晚念個不斷,心口相應,肯定往生。念佛人最怕的是外面境界誘惑,自己把握不住,境界現前,順境,貪心起來了;逆境,瞋恚心起來了,這就不行,這不能往生。所以險道到處都是。
菩薩發願,『當願眾生』,願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住正法界』,這是因;『離諸罪難』,這個罪難就是三途,餓鬼、地獄、畜生,這罪難。畜生,罪報;餓鬼、地獄,那是遭了大難,罪孽深重感得的苦報。那住正法界就重要了。世間的正法,東方、西方許多的國家民族都有聖哲出現,這些人的教誨都是正法。在佛法裡面稱正法,標準比較高一點,佛法的正法在理上講,絕對的標準是法性,與法性相應的是正法,相違背的是邪法。從形式上、儀式上來講,符合戒定慧這個標準就是正法,違背了戒定慧,那是邪法就不是正法。
戒律就是正法界的標準,我們的言語造作要依這個標準修學,言語動作與這個標準相應,那就合正法;與這個標準不相應,那你把它改正過來,這叫修行。最基本的十善業道,所有大乘教的經典幾乎沒有不說十善業道的。淨宗依靠的最主要的一部經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一開端,世尊教導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三句講的身口意就是講的十善業。在「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大段的經文,其中佛就把十善業講得很清楚,「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清清楚楚給你說出來。從這裡下手,你要真幹,持戒念佛,這才能往生。
念佛不持戒,不行。你要問為什麼?西方世界不是叫淨土嗎?那個土怎麼淨的?佛在經上講得很好,「心淨則佛土淨」。諸位想想,這個十善業道你要是做不到,你的心怎麼會清淨?你還有殺生的念頭,你還有偷盜的念頭,你還有淫欲的念頭,你還有妄語的念頭,還有挑撥是非的念頭,不清淨,心不清淨跟淨土不相應。我們現在在大乘教裡頭學了這麼多年,原理原則懂得一些。你心不清淨,你見不到淨土,你怎麼能生淨土?清淨心,你就見到淨土,見到淨土,你才能夠生淨土,這太重要了。
大乘教裡,因戒得定,定就是清淨心,因定開慧。定能伏煩惱,煩惱雖然沒斷,不起現行。修其他的法門,這個境界頂多只能生天,出不了三界;但是淨宗這個法門殊勝,這叫帶業往生。諸位要知道,帶業是你的業伏住了,有定伏住。這個定是什麼?就是念佛的功夫,我們一般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定。什麼叫成片?你的功夫能夠把煩惱習氣控制得住,雖有不起作用。把這些惡的習氣、惡的念頭統統控制住,當然你不會做出惡事,這樣的功夫才能往生,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那功夫更高的,能夠把這些見思煩惱斷掉的。見思煩惱可以斷掉,塵沙煩惱沒斷,塵沙煩惱是什麼?妄想分別,這個沒斷。貪瞋痴慢疑,這個沒有了,這是見思煩惱統統斷盡,是非人我、名聞利養都沒有了,自私自利沒有了,生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提升了。如果更深的禪定,六根對六塵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個境界往生西方世界生實報莊嚴土。
我們凡夫有沒有達到這麼高的境界?善導大師給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行,能。問題在哪裡?「總在遇緣不同」。這個緣裡頭最重要的是解,《華嚴經》上清涼給我們講的這四個階段,信、解、行、證。我們今天的行,修行功夫不得力,真正原因在哪裡?解得不夠徹底。我們對於佛法的理論、境界、方法知道的很有限,這個路怎麼走法?所以要解得深、要解得廣、要解得圓,這路就好走。
佛教傳到中國,佛滅度一千年,佛教傳到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今年是公元二00六年,公元六十七年傳到中國,將近二千年。這二千年當中在中國形成了十個宗派,到清朝初年,哪個寺廟不講經?哪個寺廟裡頭不念佛、不參禪的?在行門到最後,總結就是這兩種方式:一種是參究,一種是念佛。所以有講堂、有禪堂、有念佛堂,有解有行,解行相應,這正法。
給諸位說,現在寺院裡面的經懺、佛事、法會在古時候沒有,清朝初年的時候很少,沒這個東西。古時候佛教寺院的經濟(就是生活的來源),不靠法會,不靠經懺佛事,這它沒有。它的經濟是很穩定的,因為寺廟裡面都有田地、都有山,這都是齋主供養的。齋主裡頭,幾乎有一半是國家,你看那個寺院匾額,敕建,國家建的,皇帝下命令建造的寺院,叫敕建。寺院一定有山,一定有田地,山跟田地給農夫去耕種,寺院裡面就收租,將來稻米、雜糧收割的時候,寺廟裡面分一部分。這是寺廟經濟的來源,所以它很穩定,就不靠經懺佛事,有固定的經濟來源。
現在這個制度沒有了,清朝末年民國初年還有。解放之後,土地都是國有的,所以寺廟裡面沒有田地、沒有山地,土地都沒有了。土地沒有,生活來源就成問題。佛門裡面常說的一句話,「法輪未轉食輪先」,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佛法的修學先要把肚子吃飽了,你才能夠談得上修行。你生活沒有著落,你還能談修行嗎?這是先決條件。所以道場的經濟來源就太重要了。從前他有固定的收入,穩定的來源,他心安,心安則道隆。身心安穩,生活雖然清苦一點,不要緊,能過得去,專心在道業上。生活肯定是很清苦,跟農民一樣。出家人自己頂多種一點菜,種稻米就很少,種菜比較多,這個費的時間比較少,不妨礙他修行。所以正法有正法的條件。
在現在這個環境裡面,我們就不能不感激印光大師,不能不佩服印光大師。他老人家看到我們現在社會,教導我們後人,今後的道場要知道建小道場,共修的人數不超過二十人。現在講起來,小茅蓬,為什麼?小道場人數少,開銷少,真正有幾個施主發心來供養就夠了,你可以像從前一樣,解行並重。我們這個小道場,一天能夠聽經四個小時到六個小時,上課;念佛,十個小時到八個小時。如果每天聽經六個小時,念佛就八個小時;聽經四個小時,念佛就十個小時,每天課程訂十四個小時。
也許同學說,古大德這個念佛堂只有念佛,沒有講經的。古時候行,為什麼行?第一個,凡是學佛的對於佛的教理多少都有底子,他不外行;第二個,善根福德深厚,煩惱輕、智慧長,行,可以不需要聽經。現在為什麼要?現在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比不上古人,而現代社會的誘惑超過古時候不知道多少倍,你要不聽經,不能斷疑惑;要不聽經,很容易受人誘惑。聽經的目的,幫助你斷疑生信,幫助你堅定信願,目的在此地,很重要。
如果我們有二十個人這麼一個道場,在一塊念佛,在一塊修行,一定要把十善業道、三皈五戒確實做到。聽經現在比從前方便,你請法師可不是那麼容易事情,我們現在用電視、用光碟來聽經就很好。聽經要怎麼個聽法?一部經。真修行的人要懂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聽一部。聽完了之後,從頭再聽,聽完了從頭再聽,百聽不厭,這樣聽經你會開悟,你心是定的。如果同時聽好幾部經,你就亂了。譬如一天叫你聽四個小時經,你聽一個鐘點《金剛經》,聽一個鐘點《華嚴經》,再聽一個鐘點《地藏經》,聽一個鐘點《彌陀經》,行不行?像學校上課一樣,給諸位說,得不到利益,那個聽法充其量得一點佛學常識,佛法的皮毛,得不到真正受用。真正的受用,聽經也是修定,也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真修行。
聽經,規規矩矩,安安靜靜,那是戒;一心專注,這是定;經教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所以我們聽經四個小時就是四個小時修戒定慧,六個小時就是六個小時修戒定慧,天天聽一部經。淨宗法門這個方法就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部《彌陀經》也好,一部《無量壽經》也好,總而言之,是一部就好,不要搞太多,這才真正有成就。一部心是定的,部頭太多,你心就動了,不定。
念佛目的在什麼地方?在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心淨則佛土淨」。所以一門深入容易達到一心不亂,達到一心不亂你心當然不會顛倒,你就是沒有妄想,功夫才得力,這就是講的「住正法界」。縱然你的功夫不到家,不能往生,你決定不墮三途。你這樣修行,雖然往生不了,來生人天福報,決不會墮三惡道,你說它是不是正法界?邪法是叫你往三途去。正法,諸位要記住,就是一門深入,決定不夾雜,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我們一般講最容易的就是夾雜,障礙裡頭最嚴重的也是夾雜,一門深入就不夾雜。
我們今天在此地講《華嚴》,諸位要知道為什麼要講這部經?這部經跟淨土宗有關係。古大德說《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真的是有關係,也就是《華嚴》是《無量壽經》的細說。我也常講,有些發心講經的同學,你要把《無量壽經》講得好,你學了《華嚴》再去講《無量壽經》,肯定就講好了。這個經很少人講,又這麼重要,所以這是很不得已,希望把這個經講一遍,留一套錄相提供給大眾做參考,目的在此地。你要說我們淨宗道場可不可以聽這一部經?行,也行。這部經也是處處指歸,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把它看作淨宗的經典,這樣心態去修學就可以,一心念佛。有人喜歡詳細,可以聽《華嚴》;有人喜歡簡單,不喜歡這麼複雜、這麼囉嗦,那你就聽《無量壽經》、聽《阿彌陀經》。總而言之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才真正「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28~1529 2006/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