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陂澤』,清涼大師有個註解,「陂澤者,畜水曰陂,不集諸流,故願一味」。陂澤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蓄水池,這個水池的水是靜止的,它不是流動的。下面一首講「池沼」,池沼跟陂澤幾乎是相同的。不一樣的,一個水是流動的,我們講活水;一個水不流動,叫死水,它不流動的,像蓄水池一類的。這也是常常見到,因為在農村裡面像這樣的蓄水的池塘也很多,主要是用來做灌溉用的,或者是養魚、養鴨,都會做個蓄水池。看這個地方的狀況,池子的大小不一樣,有的池很大。遇到這種情形,菩薩自然生起的願是『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疾」是快速。
佛法確確實實雖然講的是無量法門,但是到最後真的是一味。這一味到底是什麼?《般若經》上說得最好,「諸法實相」。像《心經》,學佛的同學早晚課誦裡面都念《心經》,三時繫念法事裡面也都念《心經》。《心經》告訴我們的,就是一味之法,一味就是不二,二就不是一味,一味稱之為法味;得一味之法,你一定享受到法喜充滿。要知道宇宙之間本來就是一味,為什麼會變成五味?五味調和就變成無量味,從一法變成十法,十法變成無量法。這是為什麼?《華嚴》上說得很好,「唯心所現」是一味,「唯識所變」就變成無量無邊,識變的!無量無邊,這就是從一味流出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一味流出去的。我們今天學佛,求的是什麼?求的是還原,我們要從十法界回歸到一法界,那就圓滿的成就了。
為什麼會有變?變得那麼複雜?現在我們這個社會非常複雜,我節錄了湯恩比博士的幾句話,我看到深深有感。這幾句話我念給大家聽,他說「今天世界紛亂得令人難以忍受,風氣愈來愈使群眾糊塗,而陷於不負責任,或享樂主義的底坑;這除了教育群眾,提高群眾倫理道德水平外,沒有別的辦法」。這個話講得很好!現在眾生比不上古人,我說什麼比不上?精神的生活。物質生活現在雖然很豐富,但是就像湯恩比所說的,科學技術帶給我們的方便,現在的物質文明,但我們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你要明瞭之後,你才曉得得不償失。
我在童年,甚至於說在二、三十歲的時候,我童年住在農村。我們這個村莊看到遠遠四周圍的村莊都認識,那是哪一家,那邊是哪一家。村莊距離都不遠,大概都是一、二里路,兩里就是現在的一公里,我們小孩常常跑出去玩,找玩伴。住在農村裡頭跟大自然為伍,找幾個小朋友,都是別的村莊,一起邀約去爬山。都認識,都非常親切,都像一家人一樣,那個人情味多濃厚,那才叫人的生活。以後雖然住在都市,人比較密切,但是街坊鄰居都認識,見面哪有不打招呼的道理?年節互相拜年,一般應酬大家都一起來,熱熱鬧鬧。你看看現在的發展,像我們香港這個地區,我們住在同一層樓,這一層樓裡頭有四家,真的叫老死不相往來。不知道我隔壁姓什麼,彼此見面不打招呼,現代社會。你就想到我們在精神生活上、倫理道德上,完全滅絕了,這是今天社會現象,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要深深去反省。
整個宇宙原本是一體的,誰證明?佛證明,菩薩證明,法身菩薩證得了。在《華嚴經》裡面,佛教導我們,我們為什麼迷失?迷失的原因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法相宗的經論裡頭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一念就是心動,心怎麼動?我們現在所講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就迷了,迷失了自性。佛與法身菩薩他們高明在哪裡?高明在六根接觸境界永遠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叫佛!永遠沒有起心動念,這是原原本本的法性,法性本來如是,一切眾生統統都有。你能夠證得,在一般講你就成佛了,這才得一味。
才動一念,一味就失掉了,你就起了變化,變成什麼?變成菩薩。還算不錯,因為你才動,波還不大,但是已經不是原本的,原本的根本就沒有波,沒有波動。起心動念就有波動,那是什麼境界?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諸位要知道,他不是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頭的佛法界,他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起心動念之後,起了分別,分別非常微弱,菩薩法界;分別再嚴重一些,比菩薩再嚴重一些,緣覺法界;再嚴重的是聲聞法界;如果這裡頭再起一念執著,就到六道,天法界、人法界,一直到地獄。六道裡頭執著,愈往下去執著愈重,愈往上面去執著就愈輕。佛講得好,講得簡單,講得明白。
我們修什麼?我們現在想回歸,還回歸到一真法界去,沒有別的,執著不能要!執著不是事,分別、執著不是事,事不要緊,《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問題在哪裡?就是執著的念頭,這個可不能有。如果你把執著去掉,你的煩惱去了一大半,見思煩惱全都斷掉了,你自然就不在六道;我們一般講的了生死出三界,最低限度你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所以阿羅漢決定沒有執著,菩薩當然更沒有,但是怎麼樣?有分別。阿羅漢有分別,辟支佛有分別,菩薩也有分別,比阿羅漢輕。到分別斷掉,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他還起心動念;什麼時候起心動念也放下,他就超越十法界,回歸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我們《往生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那是一味。
現在我相信,每個學佛的同學都希望自己能夠趕快證得。我跟諸位同學講很多次,我初學佛的時候,第一次見章嘉大師就問這個問題。我說我知道佛法好,佛法殊勝,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的就能夠悟入?跟這個意思一樣,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我這個問題。老師教給我,看破、放下,你就能悟入。看破、放下從哪裡學?要從放下起。因為你不放下,你就沒有辦法看破,看破是解門,放下是行門;你放得愈多,你理解得就愈多愈廣愈深。這就說明,執著分別妄想障礙了我們的悟門,你不開悟。為什麼天天聽經,聽了幾十年經,一點悟處都沒有?自己也常常覺得自己沒有悟性,總怪自己業障很重。那是沒錯,是業障很重,實在講是你不懂得放下,怎麼樣懺悔也開不了悟。為什麼?放不下!一定要執著!這個東西真的叫要命。什麼時候你真正覺悟了,明白了,放下。
放下,從哪裡放起?一定要懂得,你在一切法裡頭,對哪一個法執著最重、最放不下的,你先把它放下,然後其他的就容易了。譬如你錢財看得很重,你就從這裡下手;名利看得很重,你就從名利下手;榮譽看得很重,叫面子,這個放不下不行,從這裡下手。你要自己想,每個人不一樣,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見過,有人財看得很輕,但是名看得很重,我們諺語說喜歡戴高帽子,喜歡人恭維他。哪個人要說他一句不好,他很受不了,他幾天心裡頭不舒服。這是什麼?面子放不下。哪個毛病最重,先從那個地方下手,會很有效!我這個方法是章嘉大師教我的。
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沒有財富,可是最喜歡的就是書本。我對書本很愛惜,喜歡讀書,最愛的。別人向我借書,我不會借給他,很吝嗇。為什麼?借去之後,他還給我,一定不是原來的樣子。他把我的書弄髒,那我就很不滿意;他在我這個書上有寫字、有圈點的時候,我就受不了,所以我的書不借給別人。這是毛病!章嘉大師說,你就從這裡放。好!先放,怎麼放?我看過的書,看過很多遍了,無所謂,可以借給人家,新的書不可以。做了幾年之後慢慢有進步,我的新書我自己還沒看,別人要我也可以借給他,這有進步了。甚至於別人要的時候,我也可以割愛送給他,慢慢就養成這個習慣。到終極的目標,就是要把執著的念頭放下,把分別的念頭放下,起心動念很難我們不說,我們只說這兩樣。這兩樣也不容易,可是你要真幹。
你真正去幹,你會得到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是什麼?佛法裡常講的「煩惱輕,智慧長」,六根接觸外面一切境界,像《壇經》裡面所說的,只生智慧,不生煩惱。你遇到問題,還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凡是不能解決,就是你生煩惱,不生智慧,你就把問題愈搞愈複雜。如果生智慧,不生煩惱,再繁雜的問題到你面前簡簡單單,你就能把它處理好。這才是真正得佛法的受用,尤其此地跟我們講到,這就是入佛的境界。那你就要真正懂得,古代教學所重視的師承,一個老師,一個法門,一部經典。古人的學習有期限的,期限一般定的是五年,五年之後你有了悟處,這是真的,五年一心不亂。
念佛也好、讀經也好、研教也好,總而言之,都是戒定慧三學同時並進。你依照佛祖定的這些規矩依教奉行,就是持戒,一心專注就是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所以說五年開智慧的人很多。這個開智慧不是大徹大悟,不是明心見性,我們講積小悟成大悟。確實你一年比一年聰明,一年比一年有智慧,這是我們自己修行經過的事實真相。當然這個裡面是必然的,沒有一個例外的,重重的障礙,不是一帆風順。重重障礙,你有戒定慧三學就很容易突破;你要沒有戒定慧,很容易被障礙住。障礙怎麼樣?退心,那你就真的失敗了,你退轉了,或者是誤入歧途。誤入歧途,這是不聽老師的教誨,跟一個老師,我再換一個老師,或者同時跟幾個老師,這個事情麻煩,很容易誤入歧途。所以師承是一個老師,一個老師帶你,帶到你真正開悟。
開悟的樣子是什麼?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你一接觸,你就能夠辨別得清清楚楚,有這種能力,老師就放手了。放手是什麼?一定叫你去參學,參學是你什麼都可以接觸。像經典,什麼都可以看,你有這個能力,你多看對你有利益,成就你的後得智,你不會學壞,這個社會上什麼樣的人你都可以接觸。這就是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有這個能力,老師不會再干涉你。沒有這個能力,老師管得很嚴,就是任何人講經說法不可以聽,任何書籍文章沒有經過老師同意不能看,管得好嚴,怕你誤入歧途。這是老師對學生真正的愛護,真正的照顧。一定要培養你有這個基本的能力,然後再放你出去,成就你圓滿的後得智,所謂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是參學,就是廣學多聞,第二步的事情。
頭一步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般若無知」,所以根本智就是無知,根本智就是清淨心,根本智就是法性。它在不起作用、在靜的狀況之下,稱為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心如如不動,《金剛經》上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到這個程度了。什麼叫起作用?有人向他請教的時候,無論什麼問題提出來,他都會給你解答得圓圓滿滿,絕對沒有通過思惟,「我想想這個問題怎麼答覆你」,沒有。無論這個問題他曾經學過還是沒有學過,全都能夠很妥善的給你解答,很圓滿的給你解答,這是智慧開了的樣子!所以善學,就是真正會學的人,尊師重道,加上自己好學,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學習非常辛苦,這個苦要熬得過去。真正熬過去之後,那個裡頭就有樂趣,真的是《論語》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真正得法喜,真正得快樂,這個快樂沒法子說的,無法形容,自己得到才知道。像古人所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說不上來,內心裡面的喜悅,法喜充滿。這個喜悅對我們身體來講,我們今天講生理,是最殊勝的養分,它能讓你精神飽滿,無有疲厭;不知道疲倦,不知道厭倦,這是你真正契入了。
讀書、學習、學道,廢寢忘餐,吃飯忘掉了,睡覺也忘掉了,精神飽滿,一天睡眠的時間很少,二、三個小時足夠了。當中有疲倦的時候,就在書桌上打個盹就行,稍稍休息他精神又來了,就振作起來。如果你叫他放下學習,放下書本,去幹別的,給諸位說,很容易疲倦。為什麼?沒興趣,這是這個世間這些東西裡面沒有樂趣,這就是古大德常講的,世味(這個世間的味道)沒有法味濃。法味現在你沒有嘗到,你要嘗到以後欲罷不能。世間什麼最樂?這個最樂,沒有比這個更樂的。這樁事情人人本有、人人有分,你現在現前有障礙,你這個障礙不能突破,法味你嘗不到,障礙突破的時候你就嘗到。這個要有毅力,要有恆心,要有一定的方向目標,一生不能改變。
要想向上提升,頭一個條件要做到無我。《金剛經》上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什麼人做到?阿羅漢做到了,從須陀洹一直到阿羅漢,他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須陀洹是初果,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頭一個是破我執。我執還有沒有?有,破得很淺,不再執著身是我。我們現在是嚴重執著身是我,這個很苦惱,所有一切煩惱的根,你是一絲毫都沒有打破。所以你有病,病總是治不好,總會常常犯,不能夠根斷。
最近我看到有一篇報告,是一位醫生自己寫的。年輕的時候在加拿大讀書,最後一年檢查身體,有癌症。經過多年的治療,到最後是用化學治療,非常痛苦,沒有法子斷根。最後回過頭來,真的他發了一個心,算了,不治了,不看醫生,不用治療,治療太痛苦。這一下放下之後,他完全用的是意志,念念都是善念,樂善好施,念念還幫助別人,身體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到最後再去檢查,癌症沒有了。所以他說他多活了三十多年,那就是做到了忘我,不再重視這個身體。
世間人有這個身體,有了病痛為什麼治不好?過分重視這個身體。愈是要保養它,毛病愈出來,統統放棄之後,整個精神放鬆,反而意志能夠集中。實在講他這種方式,江本勝的水實驗可以做很好的證明。一心念善,整個身體的細胞反應都變善的,你就恢復正常,這不是迷信。你首先要肯定,佛法上所講的森羅萬象都是法性變現出來,體是法性,法性沒有形相。沒有形相能現形相,所有一切現相都是法性現的。法性本來具足見聞覺知,本來具足色聲香味,你只要把它回歸到本來,那就是最善的、最完美的。你裡頭加了一個妄念,它裡面就產生變化。剛才講的,你看一個妄念生起來,它就變質,但是變的幅度很小,就落在十法界的佛法界;再嚴重就變成菩薩;再嚴重就變成緣覺、聲聞;再嚴重一些就跑到六道,就這麼回事情。
我們今天怎麼做法?就是放下。真正放得下,就恢復了。醫生沒有別的什麼了不起的功夫,放下身心世界,回歸到自性,效果就那麼樣的顯著。你們看「山西小院」,這四十多個人,用的讀經、念佛的方法,把病都念好了。什麼原因?就是這個原因,證明了佛在大經裡面常常講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古大德說,我也常講,我們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有什麼差別?一絲毫差別都沒有。為什麼現相不同?心不同。心善,沒有一樣不善;心不善,沒有一樣是善的。我們要想生活得自在,生活得美滿,你就不要想惡,你就想善。
人,世間沒有一個不是善人,為什麼?本性本善。《三字經》上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菩薩戒經》裡頭說得更好,「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哪有不尊重的道理?怎麼可以得罪?人人都互相尊重,人人都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人心變善,行為變善了,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善。
最近有些同修送我一些青菜,這個青菜確實非常好吃。怎麼栽培的?他告訴我,聽佛號栽培的,真的不一樣。我們在澳洲自己菜園裡面,所有一切蔬菜統統聽佛號,還有時候聽講經,所以蔬菜長得比菜市場裡面好得多。菜市場裡面的人看到,你們這個菜從哪裡來的?為什麼長得這麼好?善念,沒有別的,樹木花草統統都沐浴在經中、佛號之中。我們已經做了好幾年,效果大家都看到,可是我們自己境界還是轉不過來,什麼原因?習氣太重。常常一接觸的時候忘掉了,過後之後又想起來,又後悔、懊悔。這就是生處沒有轉熟,功夫不夠,還要下個深功夫。
更重要的是時時刻刻知道放下。我們看到人做了一樁不好的事情,心裡動了念頭,想去教訓教訓他,這個念頭才起來,放下!從這個地方去練,這真正叫學佛,真正叫練功夫。我對他好!好也放下。難道他犯的錯我就不告訴他?過幾天再告訴他。現在告訴他,你有那個氣,衝上去,言語不好聽。過幾天就軟了,你告訴他會和顏柔語,那就不一樣!所以一定到自己心平氣和的時候去告訴他,去幫助人很容易接受,感激你。你現在雖然跟他講,那個言語、態度很粗的時候,他就反抗,不會感激你,甚至於根本不能接受,會爭吵起來,那就沒有意思。所以放下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你要有智慧,要真正在這上做功夫,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常常記住放下。
唯有放下才能看破,看破就是明瞭,對於事實真相就明白了,你處理就不會錯誤,得心應手,讓別人心服口服。你自己的心態正確,心平氣和來處理事情。我們一般事情處糟了,心不平,氣不和,你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為什麼善言好語勸人,人家還要反駁?還不接受?一定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當時的心態、當時的言語、當時的態度,你就明白了,所以佛菩薩教我們放下是有道理的。這樣才能夠很快的契入佛境界,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35 2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