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若見汲井 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在古代,居民日常生活當中所用的水,很多都是用井水。我在童年的時候住在鄉村,鄉村裡面、城市裡面都是用井水。大概一條街,一個街坊,或者一個村莊,村莊裡面住眾比較多一點,有井水;平常用小溪的溪水,河流裡面的水。我們住的那個地方很近,大概一里路的樣子,有個小湖,實際上湖也很大,所以說湖水,我們飲用都用這個水。挑一擔水,小時候我們就常幹的事情,人小力氣小,就用小桶,也能夠有兩桶做一擔。一里路的路程,一里路大概不到一公里,我們中國華里不到一公里。小孩就幹這個事情。

  井水,當然有個桶,下到井裡面去,有個很長的繩子。『汲井』,「汲」清涼大師有個註解,「汲者,取也,辯才演法,猶綆汲水」。綆是繩子,栓在水桶裡面的繩子,用這個繩子把桶放在井裡面去取水,取這個意思。所以引發相同的大願,就是辯才無礙,具足就是無礙。『具足辯才』,諸位一定要知道,「辯才」是智慧的德用。能『演一切法』,這個地方的「演」是表演,偏重在演說,偏重在答問。一切眾生遇到些疑難的問題來請教,你都能跟他解說,而且你決定有觀機的能力。為什麼?此地所說的全是講菩薩,七信以上。七信位他斷證的功夫跟小乘阿羅漢相同,但是他的智慧、德能超過阿羅漢太多了,阿羅漢是怎麼比也比不上他!只是講斷煩惱跟阿羅漢一樣,斷見思煩惱。

  見思煩惱就是《華嚴經》裡面講的執著。所以這一點,我們不厭其煩的提醒同學們,決定不能執著。你看這個世間所有的糾紛,所有的麻煩、煩惱,一切誤會、對立、衝突,全都是從執著裡面生的。只要放下執著,這些全都沒有了。執著放下,煩惱去掉一大半,剩下來的,在佛法講微細的煩惱,粗重的煩惱你都沒有了,像法相宗《百法明門論》裡面所講的二十六個煩惱,全都沒有了。根本煩惱有六個,貪瞋痴慢疑惡見;隨煩惱有三類,大隨、中隨、小隨,大隨八個,中隨二個(無慚、無愧),小隨十個。二十六個煩惱是根本煩惱,全是從執著來的,只要把執著放下,這個煩惱就沒有。

  這二十六個煩惱是六道輪迴的根源,這個東西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沒有放下,那就有六道輪迴;放下,六道輪迴就沒有了,你就超越六道。在大乘法裡面,你的果位就是《華嚴經》裡面第七信位的菩薩,阿羅漢;八信,辟支佛;九信,菩薩;十信,十法界裡面的佛,相似即佛。我們能不能做到?努力一點,能,不是不能。那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也有人需要無量劫,那是什麼?那是形容這個放下很難,一般人放不下;你能放下,你就是英雄豪傑。所以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的場所叫做大雄寶殿,你們到寺廟都看到大雄寶殿,大雄寶殿裡面一定是供養釋迦牟尼佛,大雄是大英雄。大英雄跟普通人有什麼差別?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這叫大英雄。普通人什麼事情做不到?把煩惱習氣放下他做不到。釋迦牟尼佛做到了,就是剛才講的,這都是《華嚴經》上教給我們的,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大英雄

  古時候諺語有句話說,「出家非將相之所能為也」。將是什麼?元帥;相是什麼?現在是國家的總理、首相,那個容易。放下執著、分別、妄想不容易!出家人幹的是什麼?把這個東西放下。所以將相放不下,出家人能放下,非將相之所能為,是這個意思。如果出家人連這個都放不下,那跟一般凡夫俗子有什麼分別?有什麼兩樣?諸位總要明白這個道理。佛門裡面有句話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以為佛門裡面的飯好吃!這個我在講席裡頭也講得很多。

  出家人就是沿門托缽托的這缽飯,比乞丐到外面要一碗飯,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乞丐去乞一碗飯,人家給你是憐憫你,絕對沒有對你有任何回報的希求,所以你可以接受,沒事。出家人接受供養不一樣,他是恭敬心對你,他不是憐憫你,不是可憐你,不是同情你,他是恭敬心,他是有回報的;供養你,希望你道業成就,來度他。他對你有這麼大的期望,如果你道業不成就,你白受他的供養,那怎麼樣?將來要還債。這些絕對不是祖師大德們說來嚇唬我們的,不是的。祖師大德是佛弟子,佛教導弟子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那祖師大德怎麼可能妄語?怎麼可能騙我們?《金剛經》上佛說得好,「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真就是不假,實則不虛,如語那是完全是事實真相,不增不減。可不能夠輕視,到以後果報現前,你後悔莫及。

  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我們的緣無比的殊勝,遇到什麼?遇到易行道,淨土宗是易行道。其他的法門你一生成就是真不容易,為什麼?要斷煩惱。你看看經教裡面告訴我們,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證須陀洹果;在大乘裡面,《華嚴經》裡面講的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斷八十八品見惑。我們有沒有斷?我們如果斷八十八品見惑,你才是初信位的菩薩。雖然是初信,也很了不起,為什麼?你入了聖人之流。前面第十首裡面講「得預法流」,那就是初信位以上。三不退裡面你證到一個位不退,你只要進去,永遠不會退回來,所以他是聖人。雖然沒出三界,入了之後就有保證,有佛出世的時候,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阿羅漢果;沒有佛出世的時候,證獨覺。不必到第八次,天上人間,決定不墮三惡道

  那你要問,他三惡道的因有沒有?有。為什麼不墮?他永遠不幹這些貪瞋痴慢的事情,緣沒有了,三惡道的業因雖然有,緣沒有;因沒有緣不會起現行,不會結果,道理在此地。換句話說,初果以上,心地善良,清淨平等覺沒有滿分,他有少分。如果我們從《華嚴經》上看,菩薩總共五十一個階位,加上最後妙覺位,五十二個位次。我們講清淨平等覺,淺深也分為五十二個等級。初信菩薩證得第一個等級,清淨平等覺他有,他不是沒有,很淺。雖然很淺,管用,管什麼用?絕不墮三惡道,管這個用處。

  如果這點都沒有,你起心動念還都是貪瞋痴慢,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是非人我,這個沒法子。這是造三惡道的現行,必定會引起你阿賴耶識裡面往昔造的三惡道的習氣種子。將來果報,果報就是三惡道,境界就現前所以這樁事情不是閻王決定的,也不是上帝決定的,更不是佛菩薩的意思,自作自受;善感就善應,惡感就惡應,總在個人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裡面決定沒有一絲毫的迷信,絕對不是說信就有,不信就無,這總是釋迦牟尼佛、佛菩薩勸人為善的一套假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你把這麼好的一個機會當面錯過。這是什麼機會?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輪迴裡頭太苦了,無量劫來生死流轉,苦不堪言,出不去,這一生遇到佛法才有這個機會。

  所以佛法的教育,我常常講,在這個世間四種教育裡頭最殊勝的教育。這個話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他給我說過一句話,「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這麼多同學在一起,你們現在都學佛,你們有沒有真正享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問我,我給你答覆,我享受到了,所以我感謝老師。我在一切時一切處,我念念當中沒有離開老師,感恩;念念當中沒有離開護法,感恩。我這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生活在佛菩薩教誨的境界當中,沒有一天不讀經,沒有一天不講經。從出家到現在四十八年了,明年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四十九年,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在這個世界挫折有沒有?有,我比你們受的挫折多得多,也嚴重得多,我能承受,你們不能承受,你們受一點小小的挫折就灰心、就退心。這是什麼?佛法的法味你沒有嘗到,如果你要嘗到,再大的挫折都不會退心。《金剛經》大家都念過,《金剛經》裡頭有段故事,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段故事《金剛經》上只提了一下,但是有很多註解裡面就註得很詳細。故事詳細出在哪裡?《大涅槃經》裡頭就講得很詳細,那是忍辱波羅蜜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

  菩薩,忍辱仙人是菩薩,修忍辱波羅蜜的,是個好人,真的是純淨純善,對於一切眾生、一切人決定沒有絲毫的惡意,被歌利王誤會,歌利王把他凌遲處死。凌遲是什麼意思?拿刀子在身上,一塊一塊的肉把它割下來,讓他這樣死,受這種罪,受這樣大的侮辱。可是忍辱仙人一點瞋恚沒有,當然更沒有報復,而且還發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確實第一個得度的就是他,就是歌利王,歌利王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憍陳如尊者,菩薩說話算話。

  那真叫難忍能忍,我們算得了什麼?我們今天遭受任何侮辱、傷害,還沒有到忍辱仙人那個時候,比他還差得遠。不能忍,你修的是什麼?大乘教裡面修學主要的課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叫修行。大眾在一起,必須遵守的規矩是六和敬,我們六度、六和敬有沒有做到?天天要把這個放在心上,六和、六度要放在心上,你是菩薩心;念念想把六和、六度落實,你在修菩薩行。菩薩心、菩薩行念佛,你說你能不能往生?有把握往生,決定有把握

  我們今天看到這首偈,井水現在不太容易看見,現在人都用自來水,可是農村裡面還是有。我們也是預防著自來水一下斷掉,停電、斷水,這怎麼辦?所以我們自己的道場在澳洲,我們都打有深水井,道場有一口深水井。我住在鄉下,我鄉下的院子很大,要合中國畝那是一百七十畝。香港是講呎,講呎我們大概有一百多萬呎,一英畝是四萬呎,我們有二十八英畝,二十八個四萬呎。所以很大,我們就打了兩口深水井。澳洲,很多同修知道,缺水,在缺水的季節裡面,我們院子花草樹木很多,如果用自來水去灌溉那是犯法的。缺水的時候自來水只可以飲用,不可以拿去澆花、澆樹,不可以;我們用井水就沒有問題,不用自來水。

  但是現在井水是深水井,我們取水當然不能用繩子,我們用風車,這個也非常好。我們有很大的,不是蓄水池,我們用蓄水桶,一萬加侖的蓄水桶,好像我們現在一共做了十個。換句話說,平常我們的蓄水是十萬加侖,常年供養三百人是決定沒有問題,水源很足,這是用井水。從前古老的井,在中國內地農村裡面還有,我去年有機會到安徽南部,參觀徽州的文化,它還保留十幾個三百年前的舊村莊。那個村莊裡面,你去看都有井水,你能夠看到這種景觀。

  這是法合到大乘教裡面,就是「具足辯才,演一切法」,辯才,剛才說過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大乘教裡面給我們講根本智、後得智,根本智也叫做實智,真實的;後得智也叫做權智,權巧方便,辯才是權巧方便。沒有根本智,哪有後得智?像大樹一樣,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花果?枝葉花果是後得智,所以它有根本。根本智是什麼樣子?《般若經》上講得很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根本智,就是實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是權智。這個地方具足辯才是後得智

  這個地方你就要懂得,真實的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不是從外頭學來的。我們讀《壇經》,《壇經》有很多的啟示。你看看惠能大師,他那個時候見五祖,二十四歲。第一次見面就跟五祖報告,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是什麼?根本智。怎麼曉得常生智慧?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自己就知道,沒有過失。有過失就沒有智慧,沒有過失,那就是智慧。《金剛經》上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就是清淨心。所以,《無量壽經》上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五個字「清淨平等覺」,清淨是根本智,平等、覺是後得智,是善巧方便。

  大乘教雖然是八萬四千法門,走到最後真正入門就是三門,這個三門就是清淨、平等、覺。在中國大乘八個宗派裡面,覺正淨,三皈依就是講的這個。性宗、禪宗最後入門是覺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就是說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諸位要知道,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教下到這個境界它不叫覺,它叫正知正見,大開圓解;正知正見,所以教下從正門入。你看正門跟覺門有什麼分別?沒有分別!我們淨土宗跟密宗,這兩個宗派是從淨門入,就是清淨心,真的是比較方便,包括密宗。從覺門確實要具有上上根,六祖所接引的對象是上上根人。所以你看他一生,三十多年傳法度生,真正明心見性的有四十三個人。這《壇經》裡面都有名字的,四十三個人,不容易!上上根人。

  你不是上上根人,沒法子,接受不了,也就是說起心動念沒有辦法斷掉。你能斷執著、能斷分別,就是你能斷見思、能斷塵沙煩惱,無明斷不掉。無明是起心動念,太難了,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教下,中上根性的人行,沒有問題。他是慢慢來,由淺而深,他不是頓悟,像念書一樣,從一年級、二年級慢慢往上爬。禪宗不是的,禪宗是要一步登天,沒有階級。那個一步一步向上提升也很難,要很長的時間,所以也是個難事情。淨宗既不是上上根,也不是中上根,下下根都能修,不需要去讀很多經典。甚至於說只要這句佛號,你老實去念,念到心清淨就成功了

  這個祕訣諸位要知道,我們念佛的目的在哪裡?目的是要把清淨心念出來;換句話說,無論什麼煩惱、什麼事情,你遇到了,「南無阿彌陀佛」,把那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這叫做念佛。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這個不行!這不是念佛,這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就是古大德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真正會念佛的,譬如遇到順心的事情,心裡很高興,「南無阿彌陀佛」,把高興壓下去。為什麼?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是煩惱,叫七情五欲,這個東西生起來之後都是障礙,「阿彌陀佛」把它打下去。不順心、不如意,瞋恚心起來了,「阿彌陀佛」,把我的瞋恚心壓下去,這叫伏煩惱。用這句阿彌陀佛,統統歸到阿彌陀佛,七情五欲、貪瞋痴慢、是非人我,全部歸到阿彌陀佛,就擺平了,淨宗用這個方法。你要這樣念佛那就有效果了

  別人毀謗我,別人在罵我,我聽到很生氣,南無阿彌陀佛,氣就消掉了,就又壓下去,這叫念佛。境界現前,隨著境界轉,一點不能控制,你的念佛功夫完全沒有。什麼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功夫得力,功夫能夠把你的妄想、習氣都給擺平了。妄想習氣沒斷,但是這句佛號管用,無論什麼念頭起來,善念、惡念,一句佛號統統擺平,這叫做念佛。念長久了,心裡頭有佛,心裡有佛,境界現前的時候自然能控制。雖然好像很不高興的時候,心裡有那麼一陣子,但是時間很短,幾秒鐘就擺平,就沒有了,自然就化解,這叫功夫得力;如果你還隨著煩惱起現行、起作用,你的功夫不得力。諸位要記住,不得力就不能往生,關係太大!得力才能往生

  要怎麼樣才能得力?不要跟人計較,什麼事情看淡一點。如果實在沒有辦法,用《金剛經》來幫助你,想到《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還有什麼好計較?所以人家讚歎你,也點頭,總得要謝謝人家,有沒有歡喜心?沒有;毀謗我,也點點頭,跟人家很有禮貌,有沒有瞋恚?沒有。這就是最嚴重的煩惱,一個是歡喜心,一個是瞋恚心,不順自己意思,瞋恚心就發出來;合自己意思的時候,貪愛心就起來了。要知道貪愛跟瞋恚都是煩惱,貪愛是餓鬼道,瞋恚是地獄道,你隨順這個境界去發作,那你就是走地獄道、走餓鬼道。你將來死了之後,肯定就變鬼、變地獄,這就大大的錯了。

  現在阿彌陀佛是救了我們,這個境界現前,統統歸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三善道沒有,三惡道也沒有,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你的感應決定是在極樂世界。這樣念佛功夫才得力,這樣念佛才叫真正的念佛。決不是一天到晚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小小不如意就生氣,這不是念佛人;對你恭維幾句,你就很高興,這不是念佛人。這種人什麼?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阿賴耶識裡頭種了阿彌陀佛的種子,這一生不起作用;換句話說,該怎麼輪迴你還是搞你的輪迴,你是輪迴心,念佛也是輪迴事。所以一切法要從心做起,這句話是對的。

  你用菩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菩薩業,絕對不是三途六道的事業,菩薩事業。你用四諦、十二因緣的心,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個業是小乘業,小乘人所修的事業。所以什麼樣的心,感什麼樣的果報,這叫引業;你的言語、造作,這是做了事,這個事感得是滿業,兩種業力清清楚楚。我是用菩提心,菩提心跟諸位講得很清楚,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念念不捨這十個字,念念跟這十個字相應,你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佛心。那麼你做的事,喜歡布施,喜歡持戒,喜歡持戒是喜歡做好人,持戒是好人的標準。所以你喜歡弟子規,喜歡十善業道,喜歡三皈五戒,出家人喜歡沙彌律儀。你要產生歡喜心,學起來才有味道,你才會高興,愈學愈歡喜,法喜充滿,所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如果這裡頭得不到法喜,誰願意學?愈學愈歡喜,就欲罷不能,那你就入了境界。這是什麼境界?初入佛門就這麼歡喜,然後逐步向上提升。就像我們從井裡面取水一樣,井水慢慢提出來提到外面,步步高升!自己修成了,就能幫助別人,幫助人也不必作意,就是我有意思去幫助人,那你裡頭還有執著、還有分別;自自然然的。這就是佛教給我們的,普賢菩薩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就是隨緣,不攀緣;攀緣,我們今天講,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去做,這總是攀緣。攀緣是落在分別執著裡頭,隨緣沒有,隨緣才快樂,隨緣才自在,無拘無束。有緣的時候決定不能夠捨棄,要很認真努力去做,沒有緣的時候一絲毫都不要勉強

  我們怎麼隨緣?第一個隨緣,就是把佛的教誨我們親身做到,把佛陀的教誨變成我們日常的生活。我這個身體隨緣,我的身心隨緣,不要管別人,我要依教奉行。你做得很好了,肯定感動你一家人,你一家人對你都尊敬,對你都讚歎。當然他們會效法你,不知不覺、有意無意他就受到感染。你跟家人說法,只要一開口統統是講經說法,愛語、利行,四攝法!布施是法布施,什麼法?自己做到了,這個表演就是布施,我做出樣子來給你看,就是布施;你們不了解,我跟你們講解這是布施;身體做出來,是內財布施。你看四攝法用在家庭裡面,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你的家庭多美好!你這個家庭諸佛讚歎,龍天善神保佑。利益唯有諸佛能明瞭,菩薩都讚歎不盡,這是真的,為什麼不幹?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36   20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