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這個『樂(ㄧㄠˋ;yào)』念去聲,當動詞來講,『著』是執著。這就是見到一些特別喜歡執著的人,你看菩薩引發什麼樣的大願?總而言之,不違背普賢菩薩教導我們最高的修學原則,那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樣才能真正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所以這個地方發的願,『以法自娛,歡愛不捨』。歡愛不捨就是執著,歡喜,我們常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對什麼?對法。也就是說執著,他既然執著放不下,幫助他,這是最初方便,換對象。執著世間法,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輪迴心造輪迴業,永遠不能夠出離,把他執著改變一下,並沒有叫他放棄執著。放棄執著很難,那真正是智慧開,明白了,不再用輪迴心,那是很少數的人,決不是多數人。多數人應當要恆順他,讓他在道學裡面得到歡喜,比執著名利那就超越太多了。這個意思就是說要幫助他、誘導他好學。
人活在世間最重要的是活得快樂、活得幸福,這是大家沒有話說的。什麼人最快樂?什麼人最幸福?明白人。換句話說,要勸導他、誘導他這一生當中做個明白人,不要做糊塗人。糊塗人就苦了,你必定是隨著境界轉。每天你自己想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那個反應是喜怒哀樂,這個苦,這就是佛在《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不學佛的人、在佛法沒有真正得受用的人,幾乎都是這種情形。要想超越,孔子說得很好,《論語》第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就是「以法自娛,歡愛不捨」,這是一般大眾都能接受的。
法是什麼?法是倫理,法是道德,法是因果,法是宗教。如果我們能把這一生的方向目標定在學習倫理、道德、因果、宗教,這裡頭有樂趣,這裡頭有真樂。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世間人貪財貪色,以為財色是最快樂的,聖人用讀書來做這個比喻,這書本裡頭,就是聖賢教誨裡面那個樂趣超過黃金、超過美色,比那個更快樂,這比喻意思是這個。
古時候讀書人常說的「孔顏之樂」,孔是孔子,顏是顏回,孔顏之樂就是我們此地「以法自娛」,孔顏之樂。夫子一生過的是清寒的生活,不是富貴,不富有;顏回過的生活就更窮苦,可以說是清貧的生活,但是非常快樂。夫子也讚歎,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別人過這個生活總感覺到太苦,可是顏回「不改其樂」,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你看到顏回滿面笑容非常快樂。他的樂從哪來的?樂從學來的。學的是什麼?不外乎這四個科目,倫理、道德、因果、宗教,這裡頭有真樂,這裡頭有大樂。我們現在學佛的同學有沒有得到?沒得到,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人得到,有人,少數不是多數。那些少數人為什麼得到?我們套一句夏蓮居老居士的話說,「真學」,真學的人得到。換句話說,你沒有得到不是經教有問題,而是你沒有認真學習,所以你沒得到。愈是認真,得到就愈多。不說別的,我們這《華嚴經》,如果我們認真學習,你說這裡頭有多快樂!世間法裡頭還有比這個更快樂的嗎?沒有了。
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講得不錯,「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法裡面的樂趣決定比不上法味,問題是你沒有嘗到,嘗到了肯定是欲罷不能,你決定不會捨棄,你真正嘗到了,那我們現在是沒嘗到。以前我們老師做比喻,常常跟我們說,說得也很幽默:你們學佛,囫圇吞棗。吃,吃下去了,一口吞下去,沒有嘗到味道,這是真的。要怎樣去嘗到味道?那你要先想為什麼法味我們沒有能夠嘗到?這裡頭有障礙,障礙就是我常常講的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是障礙,有這個東西在,法味嘗不到。換句話說,必須把這十六個字放下,法味就現前。這十六個字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哪個沒有?一切眾生統統都有。你要知道這個東西是障礙,不但是障礙佛法,也障礙世間的聖學。你只要有這十六個字,你學儒,也就是孔顏之樂你得不到。孔顏是世間法,世間法的樂你都得不到,出世間法的那個樂你怎麼會得到?
所以學佛首先要立志,人生苦短,時間不長,一百年真是一彈指就過去了。這次我接受國家宗教局的邀請,參加杭州「世界佛教論壇」,會議結束之後,我到南京住一個晚上,去幹什麼?邀集我同班的老同學,還有十個人,同班的,好像是初中三年級同班同學十個人,都是七十幾歲以上的。所以一見,從前是小朋友,現在六十年沒有見面,都老了,非常歡喜,我們十個人能聚集在一堂,我都沒有想到還有十個人;另外還有幾個在外地,時間匆促趕不來。同班同學大概現在不超過二十人,還有十幾個人,完全是敘舊。
從南京,我回到家鄉廬江看看楊老師她們的教學,教得很有成就,我們看到非常安慰。從安徽到北京,北京也是看看一些老朋友。然後有老友們提議到雲南麗江去看看,從前是聽說這個地方,沒去過,趁這個機會到那裡去看看,很有啟發。到那裡去看到古城,一千多年的古城現在還保持原來的樣子,很受感動。這個地方的人民淳樸,現在已經變成國際都市,變成國際都市當然就會帶來污染,現在染污還不算嚴重,再往下去要不知道防止那就很可惜!
把這塊地方介紹到國外的是一個美國人,洛克,他在那裡住了二十七年,不斷的向外報導宣傳這個地方。我們對於洛克的精神,他真是一生當中一門深入。他居住的房子我去看過,這個人很了不起,也真正是個修道人,一生沒有結婚,發現這個地方保存了中國古文化,唐宋失傳的東西都還在那裡保存著,非常難得。兩千年前的古樂,梵音,從印度傳到中國來,大概現在在外國是沒有了,中國內地也聽不到了,他們給我們演奏了一曲「收經偈」,梵音。我們也把這光碟買了幾片帶回來,明天在這個地方放給大家聽聽,兩千年前印度的梵音。難得這個外國人認識古代的文明,不但認識,熱愛,看到這麼多人能夠保存下來,所以他在這個地區二十七年,考察、蒐集這些資料寫成一本報告,我也帶回一冊。這本報告的原文是英文,用英文寫的,我帶回來的是中文的譯本。
我們對他的精神很感動,這是一個外國人,我們自己要不知道好好的保存自己的傳統文化,那我們跟他就不能比了。這個人,我們中國的老祖宗如果要在世的話,對他是怎麼看待?他是我們文化承傳的恩人。他提醒我們,我們炎黃子孫把自己東西都疏忽,不但不能承傳,連認知的能力都沒有,不如一個外國人,我們看了非常感動。這個地方地大人少,玉龍山的那一面就是西藏,是個非常理想讀書、修行的地方,非常難得。所以這是我們這一次參加開會,順便去看那個深受感動的一個地區。
他為什麼能夠在那個地方居住那麼多年?二十七年不是短時間,沒有別的,「以法自娛,歡愛不捨」。他是真正認知中國自古以來傳統的文化,他真的認知,真的愛好。在當地鼓勵當地人、尊敬當地人,他們保存得這麼好,對全世界宣揚,稱那個地方叫香格里拉。發現居然在世界上還有這麼好的一個地區,介紹許多國家的人到麗江來旅遊、來觀光、來考察,看看中國的古文明,看當地的居民風俗習慣、日常生活那麼樣的淳樸、那麼樣的和諧,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在那個地方落實了。所以我也會把這樁事情介紹給我們的同修們,將來有時間都可以到那裡去看看。
這就是對一般初學的人要幫助他轉換境界。諸位要知道放下執著,真的不執著就超越六道。那你就要懂得,還有執著的念頭,這就叫做輪迴心。心是輪迴心,你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就是輪迴業,你怎麼能出得了輪迴?輪迴業裡面有善有惡,善業感三善道,惡業感三惡道,總而言之,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執著一定要放下,可是執著的習氣可不是那麼簡單,是不執著了,可是不知不覺的又冒出來,那是習氣,不容易。
在佛門裡面,大乘教裡面,佛慈悲,慈悲到極處,為我們傳授了一個帶業往生的法門。帶業往生就是講執著,你不要執著這個,你執著阿彌陀佛,你執著《無量壽經》。你要執著其他的經教法門,不行,不能往生,可是你執著阿彌陀佛,你執著《無量壽經》,能生極樂世界,這不可思議。生極樂世界就是超越六道輪迴,不但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超越娑婆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生到極樂世界品位不高,凡聖同居土,為什麼?因為你執著沒放下。執著,連執著的習氣也放下,生方便有餘土,不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是執著沒放下。諸位要曉得,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就是在凡聖同居土,這要知道,凡聖同居土能夠接引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執著的眾生,這不得了。我們今天憑什麼往生?就憑這個。堅固的執著,靠定一句阿彌陀佛、一部《無量壽經》或者是一部《阿彌陀經》,都行。
很多同學最近問我,因為他們看到《山西小院》,四十多個人統統都是念《地藏經》,念「南無地藏王菩薩」,病好了。於是同學又問我,這是不是會把淨土法門破壞?他們不念《無量壽經》念《地藏經》,不念阿彌陀佛念地藏王菩薩,這怎麼辦?《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他能不能往生?他迴向西方極樂世界求生淨土決定得生。淨土法門太大!你看看〈三輩往生〉,這品經文一共有四段,前面三段所講的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上輩、中輩、下輩,這前面三段,最後一段慈舟法師把它判作「一心三輩」,經文裡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修學大乘者」;換句話說,只要是學大乘的人,只要是學大乘經,念大乘教裡面的佛菩薩,都行,都能往生,這是淨宗法門無比殊勝。
無論念哪個法門,修禪也好,學教也好,學密也好,那是什麼?你的功夫,只要有真實的功夫,我迴向,把我所修學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統統來接引,這要記住。我往生的時候來接引我的不是阿彌陀佛而是地藏王菩薩,我要不要去?不去,一定要見到阿彌陀佛我才去,這就對了,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地藏王菩薩接引我、介紹我,到最後來接引我往生的是阿彌陀佛、是西方三聖,這一點都不錯,這部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我們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沒有不好的,依任何經典都是一樣的。《金剛經》上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以不要猶豫、不要懷疑。我們現在業障太重。《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我們遇到災難,遇到困難,你看看經上沒有教我們念阿彌陀佛,經上教我們念觀世音菩薩,感應不可思議。現在我們的業障非常重,依靠地藏王菩薩消業障,業障消了之後,功夫才會得力,為什麼?身體健康,諺語也常說「身安則道隆」,身不安對於學道決定產生障礙,又有話說「法輪未轉,食輪先」。從這些地方你細心去體會,無始劫來以及這一生所造的罪業多重。
所以我在早年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得很清楚,學佛從哪裡學起?先從《地藏》。新道場一定是先講《地藏經》,第一部講的經,建的新道場第一部經一定是《地藏經》,為什麼?你有地可以建立佛法。地是心地,心是菩提心,大乘。菩提心是什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怎樣菩提心真的發出來?必須要依淨業三福,要依十善業道,要依弟子規。沒有弟子規,沒有十善業道,沒有三皈五戒,沒有沙彌律儀(這是講出家人沒有沙彌律儀),就不得其門而入。《地藏經》裡面就具足這些內容。所以從這部經以真誠心去修,能消業障。業障消除之後,一定要把這幾門功課抓緊,然後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把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不生的道理。也許有人要問,曾經看到他們沒有修學這些法門,居然也真的往生,有很好的瑞相,這是什麼原因?前生前世、過去生中累積的善根。這一生雖然造作很多罪業,遇到了善緣,宿世善根現前那行,決不是偶然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業因果報,不然的話講不通。所以只要有堅定的信心,懇切的願望。
所以《山西小院》、《為什麼不能吃牠》要大量流通,喚醒大眾快快覺悟。我們自己常常看,警惕自己,帶頭,讓初學的人生起信心。我們很認真在學習,給初學的人做影響眾,這無量功德,自利利他。所以要把它當作功課來學習,而是必修的功課,主要的功課。《了凡四訓》、因果教育跟這些都是一類的,特別重要。印光大師一生所提倡的,在他那個時代,六十年前,《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好!我看到這十幾片光碟比印祖所提倡的這三部書還好,非常契合現代人的根機,效果決定超過印祖所提出的這三本書,決定超過。用電視媒體報導的方式來弘傳,確實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如果能夠再配上聯合國所提倡的六種文字,把字幕打到下面去,向全世界流通,挽救劫運,除這個方法之外還有什麼方法?我們實在是想不到了。
大乘教學不是那麼容易,儒釋道的教學以及其他宗教教學,對現在人來說是來不及了,所以祖師給我們指出一個方向,「因果」。在這個迫切嚴重災難就要來臨的時候,這個因果教育有效,所以今天我們要把這個做為重點。他有感應,他想回頭,再教他倫理道德、宗教,為什麼?他能接受。因果都不相信,你跟他講倫理道德,他也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所以我們要把這個當作第一門功課,必修的功課,認真好好來學習。看看現代人對於這些動物,無論是你家裡飼養的,或者捕獵的野獸,手段太殘酷,多看會把你的良心引發出來,你看到不忍心。然後宗教裡面告訴你,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全世界,地上走的,天上飛的,水裡面游的,這一切眾生每天去捕殺,你要是看到這個現象,你會感到太殘忍、太可怕。你相信因果,你相信這些眾生都有神識,絕對不是甘心情願來供養你;換句話說,那個仇恨還得了?怨氣不得了,你要是細心去觀察,你能看得出來。
現在我們常常出去旅行,坐的飛機飛在雲層的上面,從上面看下來都是煙霧,這是什麼東西?怨氣。很少從上面看到下面清清楚楚,這種境界很少。只要一飛到陸地的上空就是看到煙霧,我們現在講空氣污染,嚴重的污染,我常常說這種污染是一切死難眾生的怨氣,不是好事情。我們有高度的警覺心,怎樣能夠幫助這些冤親債主化解怨結,而化解最有效的方法是講經、誦經、念佛、迴向。是不是真有效果?有效果,肯定有效果。
我過去在講席裡面也舉過很多例子,眾生的業力像大風大浪,我們真正依教奉行,我們的心是平靜的,這個平靜的波跟不平的波衝擊之後,當然我們也會隨波逐流,但是它的那個波,大波,它會降低、會降溫。理是相同的,但是希望真正覺悟的人多,真正心地清淨平等慈悲的人多,我們以真誠心,真誠的願心,祈求化解衝突,祈求世界和平。這個念頭就是迴向,這個念頭不能中斷,不能暫捨,要念念不間斷,它就會產生效果。我們不求別人讚歎,為什麼?我們名聞利養捨掉了,做我們該做的事情,該做就是救苦救難,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所以念《地藏經》,地藏菩薩是誰?就是自己;觀世音菩薩是誰?就是自己。以地藏的孝敬,以觀音的慈悲,念念不捨眾生,念念祈求安定和平,念念祈求化解衝突。化解衝突一定要從自己本身做起,我不再跟任何一個人、任何一樁事情、任何一個眾生起衝突,從這做起就有效果;如果不從自己做起,只是有口無心,那就沒有效果,心口相應就產生效果。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41 20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