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跟我們開示說,「能離五邪,方為正命,謂一詐現奇特」,這是第一種。第二種「自說功德」,第三「占相吉凶」,第四「高聲現威,令他敬畏」,第五「為他說法」,「行此五事,若為利養,皆邪命也」。這句話就非常重要,正跟邪關鍵就在此地。是為自私自利,那就是邪命;如果不是自私自利,是為利益眾生,那不是,那是正命,差別在此地,我們要清楚。
『見正命人』,清涼所說這幾樁事情我們要稍微解釋一下。第一個「詐現奇特」,這句就很像我們現在所講的特異功能,現一種叫人很難相信這樣的境界,在佛法裡面講神通,現神通。現神通是為求名聞利養,這就是邪命。所以佛在經裡告訴弟子們,神通可不可以現?可以,但是一般場合當中決定不許可。為什麼?鬼神、妖魔鬼怪也能現神通,如果佛門常以神通來接引大眾,大眾對什麼是佛、什麼是魔就沒有能力辨別。所以佛不許弟子現神通,這樣魔就不得其便。魔不會說法,不會講經說法,他會示現神通這些事情,叫人看到之後非常驚訝、非常信服,這我們要知道。
在什麼時候有開緣?就像戒律一樣,都有開遮持犯,對國王大臣,影響力極大的人,可以用這個方法。現神通,國王不能不相信,不能不服,他來護持佛法,佛法在這個地區、在這個國家推行就沒有障礙,這可以。是為正法久住、是為利益眾生而現神通,許可。在我們《大藏經》的《神僧傳》裡面,歷代這些祖師大德,對國王大臣現神通的事情很多,這個我們曉得。所以決定禁止是為自己名聞利養,那就錯了,那叫邪命。
第二「自說功德」,這也不許可,這是決定禁止的。佛法裡,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各個謙虛,哪有自己誇讚自己,自己讚歎自己?凡是自己讚歎自己而批評別人的,這是邪命,這不是正命。正命、邪命,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正常的生活、不正常的生活。這個「命」就是住世,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心要正,行要正,這才叫正命;住在這個世間,心行都不正,是邪命。諸位想想,邪命將來肯定是墮三途;正命才能往上超生,這是肯定的。所以不可以自己說自己的功德。一般自己說自己的功德,目的何在?求名求利。求名是求別人恭敬,尊重、恭敬;求利就是求別人供養,目的在此地。甚至於說得很露骨,你看某人對我供養多少,某人又是多少,意思就是說你供養太少了,你要向他們看齊,不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很明顯的,你看到他的言語、態度都是在求名聞利養,這錯了;名利真的害死人。
明朝時代,我們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杭州蓮池大師。在中國佛教史上,都說中興淨土的四位高僧大德,明末四大師,蓮池、憨山、蕅益、紫柏,這四位,中興佛教四大師。他影響清朝初年,清朝初年實在講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出了幾個好皇帝。康熙六十年,雍正十三年,乾隆六十四年,合起來差不多將近一百五十年。盛世,佛教非常興旺,影響了學術界,影響了政治,也影響了經濟,人人都學好。明朝袁了凡先生,接受雲谷禪師的功過格,做得非常有效。所以功過格在明末清初,大概在兩百年是很流行,讀書人都用這個方法改自己的過失。天天反省,我今天做了些什麼好事,做了些什麼壞事,都把它記錄起來,然後對比,是善事多,還是惡事多?認真的在求減少自己的過失,要增長自己的善心,讀書人!讀書人天天改過自新,影響社會大眾,都知道檢點。
佛門也不例外,佛門也用功過格,你看《蓮池大師全集》裡面有一篇「自知錄」,「自知錄」就是蓮池大師的功過格,真幹!所以佛門裡頭也有這麼個風氣,很有效果。特別在末法,眾生煩惱習氣太重,所以在現前我們提倡儒釋道三家基礎的三部經,用這個做標準來改過自新。儒家就是《弟子規》,《弟子規》全文一千零八十個字,裡面總共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怎麼學習?每天依照這一百一十三條認真反省,善的,我做到沒有?不善的,我今天有沒有犯?這就是功過格。務必要把這一百一十三條統統做到,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
佛家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經》我們講得也很詳細,要認真學習。十善的反面是十惡,佛在經上講得非常清楚,開示太精彩了。告訴我們「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個話多重要!一切世間就是十法界,有這個方法能夠離十法界。這個法是什麼?第一個就是心善,「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就是言行善,身口意三業純淨純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你真的能夠這樣修行,你就能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所以佛講的,人天法,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統統以這個為基礎,以這個為根本。從這個根本,你才真正能夠修成三皈五戒。現在受三皈五戒的人多,出家甚至還受了三壇大戒,怎麼樣?做不到,有名無實。為什麼做不到?沒有基礎,就是說沒有弟子規跟十善的基礎,所以你做不到。修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就,甚至於念佛都不能往生,你說冤不冤枉!我們也真是看到現在的流弊,所以極力的提倡,認真在弟子規上下功夫;弟子規成就了,再學十善業,不難。
道家的根本就是《太上感應篇》跟「文昌帝君陰騭文」,《安士全書》前半部就是。這是因果教育,內容全是斷惡修善。這幾樣東西是三家的根本,學習、修學不可以好高騖遠,按部就班,由淺而深,這是正確的,你才真正能得利益。這三樣東西沒有學好,像樹一樣,沒根,再好看的樹,插在這兒沒根,死的,幾天就枯掉了,不能成就,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一定要認真幹,老實去學。對人總是要謙虛,絕不貪圖名聞利養,功德尚且不貪圖,怎麼會貪圖福德?名聞利養是福德。要學謙虛,要學尊重別人,隱惡揚善。
第三「占相吉凶」,這裡面包括現在看相、算命、看風水,包括在這裡頭。說這些吉凶禍福,其目的也是求別人尊敬,也是在求名聞利養,這就錯了。出家人平常沒有事情,看看這些書籍,所以也就懂得一些,看相、算命、看風水。特別給這些信徒,用這個方式來拉攏信徒,錯誤的。真正出家修行人要不要學這個東西?不可以。佛在經教裡頭嚴格的禁止,搞這個幹什麼!你要真正明白諸法實相,這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明白這個道理,「占相吉凶」你自然就放下。要不要去問吉凶?很簡單,你的心善,沒有一樣不吉;你的心不善,沒有一樣不凶,還要占什麼!為什麼?境隨心轉。
今天世界這麼亂,眾生生活在這個世間這麼苦,什麼原因?心不善、思想不善、言行不善感召來的。天災人禍是業感,不是沒有原因,人禍是我們自己做錯了,天災還是我們自己做錯了。確實沒有說是沒有業感的災害,從來沒有,全是自己業力的感應。現在人不懂,不知道、不曉得這個道理,以為天然災害與我們沒有關係,錯了,與我們真正有關係,我們的起心動念改變自然環境。最近北京那邊的同學送來幾片光碟,「山西小院」及「為什麼不能吃牠?」總共大概有十幾片,好!你從這裡面看到因果,看到報應,這才真正了解善心、善行有好果報,不善的心行就會有災難。
所以真正學佛的人,看相、算命、看風水都可以不要再理會。風水有沒有?有。風水就是我們居住的環境,居住的環境是會變化的,所以風水家也說了兩句真話,「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的心行不善,找個風水家看到好風水,你去一住,風水就變壞了。為什麼?你不是福人,你沒福報,你住的風水就變壞。真正有福報的善心人,那個地方風水很不好,他去住,慢慢那個地方風水就變好了。由此可知,風水是隨著人心在變。我們要好風水,沒有別的,要好心,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無往而不吉利,什麼樣的凶災都沒有,消災免難。所以學佛,念佛的同學,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不再去做這些迷信的事情。
第四條是「高聲現威,令他敬畏」。後面這一句就錯了,這是故意的,讓大眾覺得什麼?他跟別人不一樣,這個人有大威德。裝模作樣裝出來的,目的是叫別人對他尊重,叫別人怕他,這錯了,這是屬於邪命。
末後一條是「為他說法」,說法本來是菩薩應當要做的事情。佛教的出家弟子不從事生產,生活靠托缽,靠在家同學供養。在家同學供養你的是財布施,你接受他的供養,你要有回報,回報是什麼?法布施。所以在從前托缽,齋主供養,供養完之後,有些疑難的問題就會請教法師,請法師為他開示,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如果齋主沒有問題,歡歡喜喜來供養,出家人要給他祝福,外面一般宗教裡面講祈禱,給他祈福,這都是屬於法布施。不能說托了缽,托完就走了,這是沒有禮貌,這不可以;所以,為他說法是常有的事情。但是為他說法是利他,幫助他破迷開悟,這是總原則,不是求利養。如果說法是求利養的話,這是邪命,這是錯誤的,是不許可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在見到正命的人,你看菩薩的願,『當願眾生,得清淨命』,這一句裡「得清淨命」,就是五種弊病都沒有,這得清淨命。末後說『不矯威儀』,這一句在五種邪命裡頭的第一個,「詐現奇特」。詐現奇特失自己的威儀,我們今天講的風度,或者我們再說得通俗一點,身分,你把出家人的身分失掉了,故意裝這些不正常的現象,奇特的現象,求索供養。無論用什麼方式,也就是說,無論你用什麼樣的手段,你的目的是求人尊敬,是求人供養,就錯了,這就是屬於邪命。邪命,雖得利養,諸位想想看,他能不能有成就?不能。
過去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他有兩個同學,都很聰明,一個學密,一個修禪。密是從貢噶活佛那裡傳的,黃念祖老居士也是貢噶活佛的傳人,師兄弟。另外一個學禪的,是跟虛雲老和尚學的,而黃念祖老居士也是跟虛老和尚學禪。所以兩個等於都是他的同學,名氣都很大。兩個人晚年都在美國,學禪的這位我見過幾次面;學密的,我是耳聞,沒見過面。黃老跟他們沒有往來,告訴我,兩個人都走邪命。他這一點,我才明瞭,確實這兩位大德的作風沒有離開名聞利養。而且佛在這個地方講的五種邪命,真的,統統都有。
其中這位修禪的,早年是住在香港,以後到美國。我是在美國認識他的。對我算是很不錯了,很客氣了,聽說一般法師見他,他總是要把這個法師狠狠的批評一頓、教訓一頓。目的是什麼?讓他的信徒看:我們的師父了不起,你看看這些人在我們師父面前,頭都抬不起來。徒弟對他尊重,對他孝順。我在美國各地講經,他對我還算是客氣一點,沒有像對其他的法師一樣,對我批評,沒有。我知道他脾氣很大,個性很強,這是我久有所聞。所以他邀請我,我都小心謹慎,儘量放低姿勢,尊重他老人家。他年歲比我大,出家時間比我久,兩位現在都不在了。
這個錯了,美國的佛教是在起步,真正要是走正路,正命,對佛教在美國的弘揚肯定有很大的貢獻。我們在那個地方沒有深交,而且他年歲比我大,老法師,老居士,我們在他面前是晚輩,沒有說話的餘地。知道他走的路不對,不敢批評,也不敢說,為什麼?他徒眾很多,你要是批評他的話,他那些徒眾就會障礙我們弘法。
這些就是弘法、處人一般的常識,我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都教過。教我們應該怎樣跟人相處,我們才學到這點規矩,所以法緣就比較殊勝,道理也在此地。總是一生誠誠懇懇,不敢為人先,所以一生沒有道場,也沒有徒眾。學習自己照顧自己,這李老師教的。李老師確實以身作則,他老人家到九十五歲都還是自己照顧自己,最後兩年才接受同學們的照顧。他要不是食物中毒,我們相信他能夠活一百多歲,為什麼?身體好。所以晚年,我常常從國外回來,一定要去看他。每次幾乎都叮嚀、囑咐我,吃東西要小心,千萬不要到館子吃東西,那不乾淨。晚年年歲大了,抵抗力弱,飲食起居特別小心。這個做法就是真正的慈悲,不要別人操心,不要別人照顧,這就是慈悲。
你要想身體健康,第一個心要清淨,中國諺語說得好,「憂能使人老」,你憂慮的事情多,容易老化;煩惱雜念多,容易生病。不必要的事情不要去想,不必要的人少接觸,古人講得好,「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你交際很廣,認識的人很多,是非肯定多;知道的事情多,煩惱一定多。所以我們四十多年來,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不看雜誌,少多少煩惱!我們在許多地方,凡是接觸的人,常常會問我一個問題,怎樣保持健康?我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他,這個世間拉拉雜雜的事情,你要知道它幹什麼?有這些時間,讀經好,念佛好。
所以古人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對於養生之道就是大學問。你身體健康,長壽,不生病,為什麼?你沒有雜念,你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煩惱,你的身體自然就健康,這是正命。年歲大,如果身體不好,很苦,自己辛苦,也勞累別人,別人要侍候你,要照顧你。年歲大,身體健康,不需要人照顧,這個好。你要懂得年歲大身體健康,你就不能不注意生活起居,盡可能減少煩惱,減少雜念,心地愈清淨愈好,愈平淡愈好,這些歡樂、應酬愈少愈好。
尤其是現前這個社會,李老師說這個話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館子裡面吃東西,會不會衛生?從前我們韓館長在世的時候,她開過館子,她開的是素食。在台北開「香積小館」,在高雄開的「禪悅齋」,懺雲法師辦的,她去當總經理。廚房裡面我們去參觀,那個菜洗不洗?水裡面漂一漂,沒有真正把它洗乾淨,沒有!素菜還比較好一點。我們到小館裡面吃飯的時候,館長就特別囑咐,囑咐廚房菜洗乾淨。由此可知,一般吃飯的人,誰去囑咐?所以有人說,你到廚房去看看就不敢吃了。
現在有這些高級的餐廳,最好是什麼?大的酒店,五星級的酒店,四星級的,他們廚房的東西都是透明化,你看到他在那裡做,那乾淨,但價錢太高。普通我們在小館子裡小吃很便宜,但是到五星級裡面,恐怕比小館子要高十倍、二十倍,為什麼?他給你處理乾淨。難,實在是難。雖然給你處理乾淨,現在我們知道,蔬菜,農夫種蔬菜,嚴重的農藥。他是不是給你處理乾淨?那就很難講了,你說多可怕。真的現在是像《無量壽經》上所講的「飲苦食毒」,人怎麼會不生病?
所以我們在澳洲,澳洲土地實在講是便宜,最近我們淨宗學院買了一塊土地,合中國一千畝。多少錢?人民幣八十多萬,一千畝地。我跟同學們說,我們在那裡搞個農場,種有機的蔬菜,就是我們不用化肥,不用農藥,我們有這個經驗。澳洲現在我們有個菜園,規模也很大,可以供應每天三百人吃飯。實際上,我們學院每天吃飯的人大概一百人左右,所以有多餘的,多餘的就分送給同修。乾淨的,沒有副作用。提倡素食,要吃得乾淨,吃得衛生。這就是自利利他,自己健康長壽,不需要人照顧是利他,讓別人看到都生歡喜心。
形象就是度眾生的工具,學佛的人形象不好,人家一看到學佛是這樣子,算了,別學了。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形象都好,社會大家看了很尊重,生歡喜心,都想跟你學。你細心想想,這裡頭真的是無量功德,不用說,人家自然生起羨慕,向你請教,你就好好教他。總要做出樣子來給人看,人家才會相信。你要沒有好的榜樣,人家沒有看到,就很難生起信心;他一定要親眼看見,他就相信,所以這個很重要。
我常到國外去訪問,參加許多國際會議,與會的同仁看到我這個樣子,他就生歡喜心,就來問長問短,我們就可以介紹給他。不管他信什麼宗教,不管他信不信宗教,中年以上,沒有一個不重視身體健康,所以我們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怎麼行?怎麼能夠弘法利生?怎麼能夠勸導別人?一定從自己做起。依照佛陀的教誨去學習,去修正自己的行為,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把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錯誤的地方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沒有修正過來是邪命;修正過來之後,我們就是正命,這個要懂得。正命是最健康、最快樂、最幸福的。所以「得清淨命,不矯威儀」,處處謙虛,處處卑下,處處尊重別人,這就對了。
以很好的風度,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學起;出家從《沙彌律儀》學起,沙彌十條戒,二十四種威儀。威儀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要遵守的規矩,我們都能遵守,都能做到。時時刻刻留意不失身分、不失威儀,成就自己,利益眾生。今天不但利益眾生,利益廣大的社會,化解衝突,促進社會的安定和平,就從這裡做起。如果我們的心行不正,思想不正,處處還離不開名聞利養,你的思惟肯定就是損人利己。損人利己裡面,如果是障礙佛教、障礙修道,那個罪過可就重了,果報在阿鼻地獄。破和合僧,破壞佛教的形象,果報不可思議,那個苦無法形容,我們不能不知道。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54 2006/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