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這是乞食,我們一般說到齋主家裡門口,這些禮節、儀規都要懂得。出家人是人天師表,我們現在所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一舉一動都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不能夠敲門,敲門是很不禮貌的。現在跟從前不一樣,現在到人家裡,一般都有電鈴。最適當的是先以電話聯絡,說明什麼時候到你家去拜訪,主人同意了,準時到達。有時候得看主人的身分地位,我們去拜見他,有些什麼事情,需要多少時間,都要預先約定,因為他每天的客人不止我們一個。特別是一些社會政治人物,他們日常生活接見客人非常繁忙,時間一定約得恰好,譬如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甚至於短的十五分鐘,一定要把時間控制好。為什麼?他前面有客人,後面也有客人。
這是古時候乞食,當然不像現在工作這麼繁忙,到人家門口是搖錫杖。出家人出門托缽都攜帶著錫杖,前面我們讀過,所以在門口搖錫杖。錫杖也只能夠搖三次,不能太多次。三次沒有人來開門,他們裡面沒有聽見,那就得到第二家去,這都是屬於禮節。通常你搖了三次,他一定會來開門,他知道有出家人來托缽,他已經給你準備好了。『到人門戶』,見到這個門,兩扇的叫門,一扇的叫戶,通常門是大門,房間裡面都算是戶,都是單扇的。見到「門戶」引發的大願,『入於一切,佛法之門』。
佛法叫法門,門是通達的意思,就是由這個方法、由這個門徑可以通達佛法。有多少?經教裡面佛常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這真是有數字的。廣義的來說,無量法門,你看我們在四弘誓願裡面念的「法門無量誓願學」。《華嚴經》在「入法界品」,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個例子,那就是怎樣契入佛法。而「離世間品」,這部經是四大段,信解行證,行只有一品經,但這品經也很長,叫「離世間品」,裡面給我們講了兩千個法門,這是略說。這個《華嚴》是略本《華嚴》,我們這個中文本,不是下本。下本有十萬偈,我們中文翻譯的,大概只有五萬多偈的樣子,一半,下本經的一半。
這部經太大了,凡是大部頭的經典,我們都有這個常識,很容易失掉;失掉之後,剩下來就是殘缺不齊。所以傳到中國的《華嚴經》不是全文,只是全經的一半而已,而且是三次不同時間傳過來的。但是,雖然是半部,《華嚴經》的教義已經能夠明顯的看得出來,非常難得。現在這部經,大概就算華譯的保存的分量最多,梵文的原本早已經失傳了。聽說「普賢行願品」梵文本還有,收藏在什麼地方我們就不知道了,我們只曉得最完整的是中文的譯本。
在大經裡面,我們知道經文上所說的,表法的意思多,也就是處處教我們,給我們啟示。我們乞食到人家門戶就要想到,時時刻刻念念當中提醒,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是入佛門;換句話說,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看到門,你就能想到我要入佛門,這首偈最重要的意義在此地。世出世間一切法無量無邊,大乘經裡面佛給我們講的十法界,我們用這個做比喻,十法界十個門,我們得認清楚哪一個門才是佛門,怎麼個入法?從哪裡入?不能不知道。
實在講佛,佛在哪裡?佛是什麼?誰是佛?你首先要把這個搞清楚。佛就是自己!佛不在外面,佛是自己的真心,佛是自己的本性。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才產生許多虛而不實的幻門,不是真的,虛幻的。可是你要沒有能力辨別,這些虛幻的門會把你迷失了。那個門是什麼?九法界,佛法界之外的九法界。九法界裡最嚴重的,完全迷失了,一百八十度的顛倒了,是六道!六法界這六門完全錯了,幾個人知道?可以說我們無始劫以來入錯了門,迷久了,迷得太深,回不了頭,嚴重到這個程度。
首先我們要認識這個「佛」字。佛是什麼?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語翻譯過來。古時候文字不多,翻譯佛經的時候就造些新字,便利翻譯。佛這個字,沒有人字邊的弗是個古字,這個字有,中國有這個字。可是梵文裡面的「佛陀耶」,在中國找不到意義相同的字來翻,所以就用音譯;用中國古老的「弗」字的音,加個「人」字,因為佛是人。諸位要知道,這個要看清楚,佛不是神,佛是人。什麼樣的人?覺悟的人,回頭的人,反璞歸真的人。所以,用音譯翻成這個字,再加以註解,你就曉得它是什麼意思。
佛有兩個意思,體、用,就是有體、有用,體是智,用是覺。我們用智覺不就可以了嗎?用這兩個字來翻它的意思不就行了嗎?還是不行。為什麼不行?它這個智的意思,我們中國的「智」不能包含,覺的意思也沒有法子包含。它智裡頭有三個意思,覺裡頭也有三個意思,在中國字實在是找不到,只好用音譯。智的三個意思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是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有的。這三種智要加以解釋。什麼叫一切智?知道宇宙之間一切諸法的體,哲學裡面講的本體,知道這個則稱之為一切智。體是什麼?體是空。但是空不是無,如果我們把空體會作什麼都沒有了,錯誤,它有。有,為什麼說它空?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我們六根都緣不到;眼看不見,耳聽不見,鼻也嗅不到,舌也嘗不到,身體也沒有法子接觸,乃至於你想都想不到,六根接觸不到,不得已說它是個空。《心經》裡面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是講體,色是講形相,所以體是空,佛法常講四大皆空、萬法皆空,是從體上講的。
誰認識?我們認不認識?不認識。為什麼說不認識?如果認識,你對於這一切法還會執著嗎?萬法皆空,你決定不會執著,你也不會分別,你在一切萬法裡面就解脫了,這一解脫就入了佛門。所以這一切現象,相有體空,《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大般若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什麼?這是佛裡面的空義,就是智,這是真正智慧。
第二個意思是講覺,覺也是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這個意思就很多。自己覺悟、明白了,就是佛的三種智你都明白了。前面我們講第一種是一切智。第二種是道種智,道是道理,種是種種,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太多了,種種,種種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的理、一切法的事、一切法的現象,你都明白,這叫道種智。第三個叫一切種智。體相用是一不是二,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不即不離。一切種智是講的用。智慧裡頭三個意思,體、相、用,一切智是體,道種智是現相,一切種智是應用。
你自己覺悟了,叫自覺,覺悟之後,你要幫助別人,你要教導別人,那就是覺他,最後就是覺行圓滿。自覺,是阿羅漢;覺他,是菩薩;覺行圓滿,自行化他圓滿,是在你自覺覺他之中,斷除無始無明習氣,前面講得很清楚,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了就圓滿,覺行圓滿,那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究竟圓滿佛。這是誰?自己。所以佛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自性,佛性就是真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你什麼時候能回得了頭,什麼時候能見道,見道就證道。什麼人證道?在《華嚴經》裡面,《華嚴》是圓教,初住位就證道,這就說明初住位入佛門了。一入一切入,雖然是八萬四千法門,像什麼?像一個大房子一樣,這個房子外面是個圓牆,圓牆裡面有八萬四千法門,隨便從哪個門入進去都一樣,沒有兩樣。沒有入進去,法門不相同;入進去,統統一樣。所以佛這個字要認識清楚。
一切眾生在九法界沒有別的,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入一切佛法之門」,這個不能不知道。如果這個不知道,那就可憐、就苦了,那搞什麼?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永遠沒有休息,生生世世。六道輪迴怎麼來的?迷失了自性變現出來的幻相。就像作夢一樣,它雖不是真的,但是你要是不覺,把它當作真的,它裡頭有真苦;換句話說,真夠受的,這個事實不能不知道。迷失自性之後,你看自性,佛這個字裡頭所說的,講的宇宙一切萬事萬法,相有體空。體既然是空的,相有當然不是真有,所以相叫妙有。為什麼說妙?妙就是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沒有。
所以佛用作夢來做比喻,我們容易體會。夢就是妙有,當你作夢的時候真有,不能說沒有;可是一覺醒來之後,夢到哪裡去了?再也找不到。如果你在夢裡面一下覺悟「我現在是作夢」,我相信你很快樂。為什麼?你就不受夢境的拘束。夢境裡夢到一頭老虎要吃你,你會很慷慨,為什麼?這是夢境,假的,不是真的,我也像佛一樣捨身餵虎。你很高興的把你的身體布施給老虎吃,你就沒有一點恐懼了。為什麼?你知道,知道這不是真的!為什麼在夢裡頭見到老虎會嚇得一身冷汗,會驚醒過來?你不知道那是夢境,不知道是假的,也就是不知道事實真相,以為是真的。這個境界現前,煩惱習氣起現行,貪生怕死,自私自利,會生起這些煩惱習氣。菩薩為什麼能做到?菩薩知道這是夢中,「夢裡明明有六趣」。不但六道是在夢中,四聖法界也不例外,也是在夢中。
真正醒過來,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了,那時候就入佛門。佛門是一真法界,佛門是極樂世界,佛門是一切諸佛的報土,就是實報莊嚴土,報身佛現的真實淨土。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所居的淨土,不是純淨,叫方便有餘土。你看權巧方便,不是究竟。有餘,餘是什麼?餘煩惱習氣沒斷,煩惱斷了,習氣沒斷,沒有見性。佛好像有三個門,大門進去了,裡頭還有二門、還有三門。阿羅漢、辟支佛入第一個門,大門進去了,二門沒進去;菩薩入了二門,後面第三個門沒進去;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入第三個門,第三個門是真正的佛門,入進去就見到佛。見到什麼?見到自性,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見佛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宇宙萬有的真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你統統了解,那叫做見性,叫做見佛。
佛法裡頭沒有迷信,佛法是真實智慧。平常大經上我們常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梵語,這句梵語沒有翻,不是不能翻,能翻。能翻為什麼不翻?尊重不翻,這是佛門修學的終極目標,佛法所求的是什麼?就求這個,所以這句不翻,翻音。其實翻意思是可以翻的,叫無上正等正覺,這屬於尊重不翻。跟佛的意思不一樣,佛的意思是含多義不翻,意思太多了,在中國找不到這個詞彙,找不到,所以要造一個新字。無上正等正覺裡面就有三個意思,正覺,這是第一道門,佛法的大門;正等正覺,是佛法的二門;無上正等正覺,是佛法的三門。不容易!
入大門,見思煩惱斷掉了,我們通常講放下了,就是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真放下了。為什麼不執著?曉得相有性空,事有理無,所以對於事相不執著了;惡不執著,善也不執著。那我們還要不要斷惡修善?要。為什麼還要?還有許多眾生沒覺悟,要做樣子給他看,這叫大慈大悲。為什麼?你造惡,你必墮惡道,你修善,你得人天福報;換句話說,看芸芸眾生出不了三界,迷惑顛倒,我在這個地方應該表現個好的樣子,帶領大家離苦得樂;離苦就是離三惡道,得樂就是得三善道、得人天道。這個慈悲,是裝樣子,裝樣子給大家看的,不是真的;可是他雖然裝樣子,我們凡夫決定看不出,凡夫總以為他跟我們是一樣的。不過看到很難得,他不造惡,你看他所做的都是善事。這叫什麼?這叫大慈大悲。
我們在前面念過報佛恩,念「見報恩人」,清涼大師註解註得很詳細,略舉佛對眾生十種恩德,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無盡的恩德。就是他為我們示現,幫助我們找到佛門,幫助我們修學,幫助我們回歸佛門,回歸佛門就是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這個恩德太大了。為我們示現斷惡修善,這是教我們在六道裡面怎樣離苦得樂,這個恩德到哪裡去找?不能不知道!無論在什麼地方看到門,我們要進門,或者要出門,都要想到。進門是證果,證阿羅漢、證菩薩、證佛果;出門,出門是度化眾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我們在這個事相當中,你看你每天進門、出門多少次,你有沒有這個念頭?進門見性,出門度生,出門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
眾生的根性不相同,佛菩薩示現也不一樣。佛法活活潑潑,佛法不是一成不變,千變萬化。沒有契入的人,他怎麼會知道?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眾生程度不齊,習染不同,菩薩的示現、教學,一定應機施教。程度淺的,教小法;程度高的,教大法。所以佛教眾生有三乘、有五乘,五乘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不同的根性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習染有不同的示現。總而言之,已經覺悟的人,就是阿羅漢以上的,到六道裡面來應化,無論是應身還是化身,他的作為、他的言行只有一個目標,幫助眾生覺悟。而幫助眾生覺悟的方法無量無邊,就是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千變萬化。眾生是不是都能覺悟?不一定。八萬四千種方法用盡了,眾生還不覺悟,有沒有這個情形?有,太多了。為什麼?煩惱習氣太重了。
佛為什麼還要做如此示現?有用意,那就是要幫助一個眾生覺悟回頭,不是短時間,不是一次、二次。所以佛菩薩為眾生做示現,可能會做上千次、萬次、無數次,眾生才恍然大悟,才覺悟過來。這是佛菩薩的恩德,這是佛菩薩的慈悲,人做不到。孔老夫子教學,「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者」,老夫子就不教你了。為什麼?你太笨了,不教,你旁聽好了。佛菩薩不然,佛菩薩別說是三遍教你,你不開悟,他會教三十遍,他會教三百遍,他會教三千遍,他會教三萬遍。我們一般人聽到了、看到了,不可思議,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對我們是不是這樣?是這樣的。我們這一生不能接受,不要緊,還有來生;來生不能接受,還有後世。縱然是往下無量劫,佛也不捨棄你,常常來給你提示。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如果不是這樣長時薰修,你怎麼會覺悟?
我們今天學佛,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佛菩薩確實在我們周邊時時刻刻提醒我們,為什麼我們不覺悟?也就是我們薰習的時間還不夠。所以,我們的煩惱習氣,雖然知道這不是好東西,這是假的,現在還不肯放下,道理在此地。真的清楚、真的明白,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正所謂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轉凡入聖在一念之間,就是這個一念心發不出來,這麼難。聽到時好像覺悟了,一剎那就又迷了,又恢復原狀,凡夫麻煩就在此地。世間聖人就沒有這個耐心,就不耐煩;佛菩薩行,佛菩薩偉大,了不起!我們要感恩。也許有同修要問,要怎樣讓我們能快一點,最好不要等到來生後世,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入進去?在理論上講能,肯定的。那要怎麼辦?實在講,佛的教誨你真的聽懂、聽明白了,他有句話叫依教奉行,就能夠很快的向上提升。我們也懂得依教奉行,可是就沒有做到,我們不依教,也沒有奉行;我們還是依我們的煩惱習氣,還是奉行我們自己的意思,這就沒法子了。
在《華嚴經》上,你看佛叫我們放下執著,這就是放下見思煩惱,你就入第一個門,你智慧就開了,你得到正覺;我們的執著就是放不下。執著裡頭頭一個是什麼?我們這是方便說,就是成見,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我的見解,這很粗很粗的,就放不下。所以你要說從哪裡放起?就從這兒放起,這個不能放下,就不能隨緣。你在生活當中、修學當中,你就不得自在,這個不得自在,你就是得不到法喜,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得不到。你能把這個放下,你會得到法喜,我們常常講的,這個世間「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才會真正懂得這兩句話。你懂得了,你會生法喜,你的日常生活當中會很快樂;你不肯放,就沒有法子了。
你放得愈多,所謂煩惱輕、智慧長。煩惱習氣不肯把它斷掉,智慧永遠不能現前,你怎麼能入門?再具體的來說,你真的想入門,又克服不了自己煩惱習氣,《弟子規》、《十善業道》,再加上道教的《感應篇》,我常講這三部書是儒釋道的三個根。你把這三個根抓住,用一年的時間把它落實,你這一生或者有可能入於一切佛法之門。如果這三個根沒有,不但不能入門,門在哪裡你也不曉得,不得其門而入。這是我們今天看到這首偈應當要曉得,絕對不是說我們今天乞食到人門戶是這個意思,所有一切門都要能激發自己的願心,從這個地方得到啟示,我們就真的學到《華嚴》了。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59 2006/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