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托缽沒有人供養就是『空缽』,這種事情應該說也常有,並不希奇。托滿缽有時候也有,滿缽有時候在一家托到的,有時候在好幾家托到的。我們知道當時出家人一天只吃一餐飯,如果這一缽是空缽,這一天就沒得吃了。一天不吃飯,生不生煩惱?不生煩惱,看菩薩的願就知道,何況在一個僧團。僧團托空缽沒關係,回去別人有托得多的會分給你。但是小廟,像現在的泰國、緬甸、斯里蘭卡還是行托缽的制度,小廟人不多,你出去托缽,真的今天托個空缽,確實這一天就沒東西吃了。何況小乘是論事不論心,所以他在事相上是嚴格的守持過中不食,在我們中國人叫過午,實際上他是過中,日中,也就是我們現在講十二點,十二點以後決定不吃東西。他們吃東西在什麼時候?應該在十一點到十一點半,這是決定不會過中午,時間一定是當地時間。諸位都曉得每個地方有時差不同;換句話說,每個地方日中的時間都不一樣。地球分為三百六十度,每差一度就差四分鐘,所以時差不一樣。
我們從這樁事情引申去體會,那就是逆境跟順境,無論是為自己、是為佛法,還是為眾生,發心做一樁好事,這個好事有障緣,做不成功就是「若見空缽」。這個事情做起來很順利,很多人協助,那就好像是滿缽。我們看這個願文,見空缽的時候,『其心清淨,空無煩惱』,這就非常重要。你想想看逆境是不是這個境界?這就像前幾天我們看到外國人在深度催眠當中遇到神靈傳遞訊息,傳遞的訊息很多,要是匯集起來是一本大書。絕對不是人杜撰的,不是偽造的,這個事情是真的。凡事只要是為自己就不清淨,就會有煩惱,為什麼?決定夾雜著個人利害在其中、個人的愛好在其中。總的來說,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夾雜著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好事也不清淨。如果你能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為自己,心還是清淨的。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我們要抓住。
大乘教裡面,佛教導我們修行重要的綱領、重要的目標,目標是成佛。什麼叫成佛?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成佛。為什麼要成佛?因為你本來成佛。世間一般人常說的「反璞歸真」,成佛就是「真」。換句話說,沒有成佛那是虛妄,從虛妄回歸到真實就叫做成佛,從染污回歸到清淨就叫成佛。成佛是應該的,那是你自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從無明這才生起種種虛妄,幻化成十法界依正莊嚴,這都不是真的。就像人作夢一樣,成佛是什麼?從夢中醒過來了,醒過來就叫做成佛,作夢的時候就墮在十法界,你說成佛重不重要?這是把我們學習明確的目標找到,我們要轉虛幻回到真實,轉一切惡業回歸到純善。因為自性沒有惡,所以自性是純善,正如同《三字經》上所說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回歸到本善。從染污回歸到清淨,從迷惑回歸到正覺,這都叫做成佛。你要不成佛,你就有煩惱,這個煩惱有得受,生生世世輪迴顛倒夠受的了。回歸之後,煩惱就沒有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斷盡了,這叫成佛。
所以在逆境裡面,真正修行人不失清淨心。所謂逆境於自己有什麼關係?逆境從哪來的?你要細心去思惟、去觀察,總不外乎兩方面,從自己這方面就是煩習惱氣沒斷;從外緣,眾生的福報、業障哪一個現前。眾生如果福報現前,沒有障礙,一定很順利,外面環境好;眾生沒有福,業障現前,你想替他做一點好事,障礙重重,這是講外緣。在自己本身來講也是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東西就是你有沒有夾雜。我們常講念佛的祕訣,功夫能不能得力在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就拿這個例子來反省,我們以善心,沒有為自己,為正法久住,為幫助苦難眾生,這個純正。有時候遇到障礙,要想想障礙在不在自己這一邊,自己這邊就是有懷疑、有夾雜、有間斷,那你就不能怪外面。當然單純的不多,絕大多數是雙方面的,雙方面應該先檢討自己,然後再觀察外緣,心就清淨了。
佛菩薩幫助眾生,要記住不在一世,為什麼?這一世的緣不成熟,縱然佛菩薩這邊沒事,外緣,眾生業障重,福報不能現前,佛菩薩來了沒辦法,他不接受。佛菩薩生不生煩惱?佛菩薩要一生煩惱,馬上就墮落。佛菩薩若無其事,沒事,不生煩惱,永遠保持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菩薩發心,心才發,功德就圓滿,事能不能成就是緣具不具足。所以你要曉得諸佛菩薩,不但是法身菩薩,就是連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他們修行,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比我們的效果大,大在什麼地方?大在人家最低限度見思煩惱斷了,這我們就沒法子跟人比,我們見思煩惱沒斷。
講到這個地方,我又要提醒同學們,學佛跟佛學是兩樁事,不能混為一談。搞佛學不是學佛,學佛不是搞佛學。學佛是要真幹,那就是決定恢復自性,這是真學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要恢復我的佛性,用儒家的話來說,我要恢復我的本善。本善恢復,我不會有一個惡念,有一個惡念就不善。我跟人與人往來沒有一句惡言,惡言是什麼?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決定沒有;決定沒有惡行,沒有惡行是決定沒有殺盜淫,沒有。換句話說,十善具足。不必要學,處事待人接物一切動作都如理如法,《弟子規》要不要學?不要學,自自然然的,你去觀察他一個字、一句都不會違背,沒有學過,樣樣都如法。
古時候最明顯的例子,禪宗的惠能大師,沒念過書,沒有學過,砍柴的樵夫,黃梅住了六個月也沒人教他。五祖把他分配到碓房裡面去舂米破柴,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義工,派他到廚房裡當義工。他是砍柴賣柴的樵夫,這是他的本行,所以在廚房裡面。那個時候廚房燒柴火、劈柴這個工作就叫他做,舂米,他就做這兩樣事情。佛門裡面那些規矩他沒有學過,一生都沒學過,樣樣都懂,無論在什麼場合當中他不失禮,具足威儀,這是什麼?心正一切都正,心邪一切都邪。心要邪,學也學不像,那是什麼?裝模作樣的,不是真的。明眼人、有道心的人一眼就看穿了。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教導我們學佛,他說了兩個字「真幹」。我自己學佛,初入佛門,我的老師章嘉大師他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跟夏老這個真幹一個意思,真幹就是要看破、要放下。看破是什麼?了解世間法的真相,佛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你要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了解之後,你才能放下。不但世間相是虛妄的,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也執著不得。佛在《金剛般若》裡面說得多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能不能執著?不能,執著就錯了,因為佛教我們放下執著,絕對不是教我們放下執著的對象。
世間人執著世間法,執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執著這些,學佛的人執著佛菩薩的經典教訓。初學要執著,不執著你沒辦法修行,可是你修行的過程當中,善友一定會教你到某個階段之後要放下。放下是不是你所修學的不要?不是,要,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在心上放下。心裡面沒有執著,事還是一樣,事事無礙。所有一切障礙是在心上不在事上,心放下了,事相就得大自在,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對我們修行你說有沒有障礙?沒有。真正修行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華嚴經》的境界。所以我常講,經上講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要問這話什麼意思?這個話裡頭有沒有矛盾?你要是了解一切諸法的實相,你就曉得一點矛盾都沒有。諸法實相,《般若經》上所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日不可得,時不可得,人不可得,事不可得,那怎麼不好?如果這裡面有一樣可得,麻煩就來了,肯定生煩惱,你的心還會清淨嗎?這是什麼?這是看破。
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頭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下面兩句說得更好,「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兩句話說得好。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世間這一切法存不存在?不存在,我們所看到這個相是相續相。真相,真相接觸不到,真相的生滅速度太快了,像電一樣,如露亦如電。如露,露水是相續相,相續相是露水,真相就像閃電一樣,一剎那就沒有了,佛用這個做比喻。真相有沒有?有,存在的時間那真叫是億萬分之一秒,我們無法想像。這是最近科學家才發現的,物質是無中生有,存在的時間非常非常短暫,我們所看到的是物質聚集在一起的相續相,佛經上講的千真萬確,你怎麼能把它當真!你如何能從境界裡面去觀察?境界觀察明白、覺悟了,然後回光一返照,你會得到個什麼東西?很了不起,你得到人空,就是《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我相無,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就契入了。這是什麼境界?正覺,阿羅漢跟辟支佛的境界,超越六道輪迴。
我們平常六根要起作用,要學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功夫就是《楞嚴經》上講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是用耳根圓通。六根是通的,一即是六,六即是一。耳能反聞,眼能反觀,反觀不是說你眼睛看東西會回頭,不是這個意思,耳反聞也不是你的聞性是從外面再回過頭來又聽自己的,不是這個,你要這樣會意那完全著了相,那就錯了。為什麼?一般人六根對六塵,這就錯了。而佛菩薩的功夫,他六根對六性,什麼性?法性。張開眼睛看的是色性,豎起耳朵聽的是聲性,色聲香味觸法,他六根對的是性。我們凡夫對的是塵,眼根見色塵,耳聽的是聲塵,鼻嗅的是香塵,乃至意所緣的是法塵,這就錯了,心全都染污了。其心染污,那就生煩惱,不叫空無煩惱,叫有生煩惱,這是六道凡夫的境界。佛菩薩的本事,他六根不緣六塵,他緣六性。眼見性見色性,耳聞性聞聲性,乃至意根緣法性,這就叫明心見性。這一見性就高了,一見性就是正等正覺,還要加個無上,見性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叫真修行。凡夫成佛就在這一念之間,大乘教裡面佛講了很多,我們多念、多讀誦、多熟悉,雖然自己用不上,一定要熟,熟透了,慢慢就會用,不熟真的是用不上。
今天我們起心動念全都落在幻相上,見相不見性,這是六道凡夫。我們怎麼轉法?這麼高的一個境界,所以這是上上根人。由此可知,我們不是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就要聽佛菩薩的教誨,慢慢來。為什麼?這個道理是佛教研究所裡面修學的,我今天的程度是佛教小學,我就遵守佛陀在小學教給我們的方法。雖然是小學,它的理論、它的事相直通圓滿。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會歡喜接受,認真的學習。可是要曉得,六道眾生大致都是相同的,無始劫以來迷失自性,迷了自性,把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轉變成無量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迷了是煩惱習氣,覺了就是智慧德能,沒辦法覺悟;你看起心動念,煩惱習氣立刻就跟上。他不是智慧德能跟上,他是煩惱習氣跟上,速度太快了,不是用分秒來計算,真的是萬分之一秒,十萬分之一秒,百萬分之一秒,要用這個速度來計算,這個問題嚴重。
所以我們對於老師,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老師,對老師要有信心,決定不懷疑。老師教導的,依教奉行,認真的依教奉行,我們才會有成就。斷要斷得乾淨,要斷得徹底,佛教我們從哪裡做起?從十善業道做起。會修行的人,拿《十善業道經》上所講的這些事相,可以做為我們每天反省改過的綱目,就像古人用功過格一樣,你試試看,三、五年肯定就有效果。詳細的綱目,《沙彌律儀增註》可以做參考,真修要依這個修。
修是難,改毛病、改習氣是真難,有沒有更方便的方法?佛家常講「最初方便」,像我們這種習氣的,最初入門有沒有辦法?有,我們現在提倡儒家的《弟子規》,最初方便,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都是屬於最初方便。現在人要認真在這上面下個三年到五年的功夫,佛經可以不捨離,每天念一遍溫習一下,功夫用在哪裡?功夫用在基礎上。這個東西就是從前私塾的辦法。現在沒有私塾了,不但你們沒見過,聽都沒有聽說過,疏遠太多了。私塾裡面的教學沒有講解的,只有教念,沒有講解,教你記住。
私塾裡面教學最重要的一個課程:德行、言語,就教這兩樣東西。孔老夫子的教學是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政事跟文學是在太學裡頭教的,所以小學,從前私塾屬於小學,小學不講政事、文學,不講這個,小學裡面(就是私塾裡面)教德行,老師是學生的榜樣,言談舉止;換句話說,《弟子規》跟《太上感應篇》真落實了。《弟子規》的落實那當然我們沒有疑問,《太上感應篇》何以也落實?要知道中國在明清兩代,讀書人都喜歡用功過格來修心,就是我們佛門常講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功過格裡面的條目就是從《感應篇》來的,不是從《感應篇》就是從《陰騭文》,《陰騭文》的內容跟《感應篇》差不多。
從前念書人喜歡結社,文昌社。文昌社就是依《文昌帝君陰騭文》、依《太上感應篇》,用這個每天來檢點自己的功過;我今天一天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待人接物,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確實很踏實,一天都不能輕易放過,所以成就德行。德行成就了,將來的功名能不能獲得?給諸位說,那是另一樁事情,就是過去祖師大德常說的,功名富貴它有命,倫理道德那是個人的修養,功名富貴是命。我們看了凡先生、看俞淨意先生,這兩個人修養道德到最後是功名利祿都得到,命運都轉了,這是什麼原因?這個原因佛法裡面講得很清楚,布施。
你們看看,他們自己成就之後,廣修布施,凡是利益別人、利益社會的事情,非常熱心去做。在佛法裡面講法緣,我們世間人講,你學成之後將來能不能出人頭地,靠緣分,佛家講靠緣分。如果你要懂得廣結善緣,這個外緣就具足。你看佛教給我們的,施財得財富,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這是行菩薩道。如果自己德行成就,不喜歡跟人結緣,省心省事,我自受用就可以了,那在佛法講就變成小乘,獨善其身,不能夠兼善天下,可以做到獨善其身。
獨善其身的人也並不是真的不幫人,那是什麼?有緣,不是主動的去幫助別人,是被動的。人家來找他,他有時候拒絕,有時候不拒絕,不是主動。主動,看到別人有困難、有痛苦,主動就去幫助,不要人家來找。所以《無量壽經》上講大乘菩薩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他不請你,你也幹。甚至於許許多多障礙、許許多多的困難,他總想盡方法還是幹,這種人是菩薩。無論他怎麼樣幹,決定不失清淨心,不失清淨心決定不生煩惱,這裡面你就曉得他沒有自己。沒有自己,自己沒有煩惱,他也沒有眾生,無我相、無人相,所以他對於一切眾生也不生煩惱。眾生作善作惡在他看都是空寂,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不生煩惱,他不生染污,逆境裡頭成就了圓滿功德。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61 20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