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答疑解惑|出家、在家修行篇

淨空老法師 淨空法師 2013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答:這真的很難做得到!家庭是一個小社會,特別是現代家庭的問題確實很多。古代宗法制度下的家庭雖有弊病,但比現代開放式的家庭弊病少。你要問到底何種好?很難講,因為沒有絕對的標準。還不如從佛法因果道理上來看,那才真正能解決問題,避免知見分歧,並能得到圓滿的答案。因為你無論在什麼社會制度下,在什麼生活方式中,總無法脫離因果定律。因此,若要在家庭中脫離繁雜、無明,一定要依照佛陀的教學去做,最重要的是「忍辱」,菩薩修行綱領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很重要。

  六度中的「布施」是犧牲奉獻,為家人服務,不求報酬。「持戒」是守法,所謂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論做什麼事情有條理、有程序,絲毫不亂,規規矩矩去做。「忍辱」是有耐心,能忍讓。「精進」是天天求進步,今天過得比昨天更好,明天過得比今天更好。「禪定」是胸有主宰,不會輕易被外面境界所動搖。如此你就能脫離煩惱,就能擺脫這些繁雜的事情。末後是「般若」,有般若智慧就能破無明,你在生活、工作、應酬當中,面對人事物這些複雜的現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絲毫不迷惑,就是破無明。樣樣做得很周到、很圓滿,自然不生煩惱。所以,菩薩行門當中的六大綱領,也是我們生活的綱領,非常有效果!

  這些理與事都很深廣,特別是在《大般若經》裡,講得非常透徹。但是《大般若經》分量太大,一般人很難讀誦。古大德也發現這個問題,所以將這部大經做了一個節要,將裡面重要的經文節錄下來,避免重複的、繁雜的,並將之簡化變成了十卷,即是《大般若經綱要》,這是清朝乾隆年間葛慧居士編的。若能依照此經的理論、方法去修行,這個疑問就解答了,這對我們的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24-007-0004

答: 世尊在《楞嚴經》教導我們,凡是修行人,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稍稍得力了,一定就有境界現前。境界現前怎麼對付?佛經教導我們一個原則,就是不要去理會它,這個境界就是好境界。你理會它,起了分別執著,這個境界就是魔境界,障礙你的清淨心,不理會就沒事。禪宗說的「魔來斬魔,佛來斬佛」,斬的意思就是統統不理會,魔來也好,我不理,佛來了也好,我也不理,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這就對了。

答: 這個事很難講,講了會得罪人。這要靠你的智慧,要靠你細心去觀察,出家修行人是不是真正如法修行,果然真正如法修行,護持供養有大福報,這是實實在在的。這幾天大家聽了一些《十善業道經》,雖然沒有聽完全,我們將來講完都有VCD出來,諸位將來都可以看到全部的。「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果然能夠遠離十惡,一心向善,身口意三業都能照十善業道來修行,這是真正修行人;如果不是照這個方法修行,他就不是修行人。不但我們看別人,最重要自己要肯修,自己不肯認真修,你也就沒有辦法去觀察別人是不是真修。

  至於在什麼環境之下可以供養?是在他缺乏的時候一定要供養,他在有困難的時候必須要幫助,無需要錦上添花。他的生活已經過得很好,再去供養他,往往就會有過失。我們要曉得,人在清苦修行之下,往往還有一點道心,名聞利養來了之後,道心就沒有了,貪心就起來了,我們就害了這些修行人。所以佛教導在家弟子,對出家人的供養只限於四樁事情,叫四事供養。第一是「飲食」。他需要吃飯,他沒有吃的,我們送一點吃的東西給他;第二是「衣服」。他沒有衣服穿,我們送他一件衣服,不必送多,多了就起貪心;第三是「臥具」。晚上不能不睡覺,睡覺要供養他臥具;第四是「醫藥」,他在生病的時候供養他醫藥。四事供養,這是如法的。

  但是現在四事供養許多人都供養錢財,供養錢財是很可怕的,那個錢愈多貪心愈重,道心完全沒有了,佛經講的「積財喪道」。這種供養都把出家人供養到三途了,這是我們做錯事情。可是出家人對於一切供養又不能不受,這是佛講應當有慈悲心為一切眾生作福田。可是我們自己要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真正在斷惡修善,真有資格為眾生的福田?我們出家人有沒有這樣想過?如果不是眾生的福田,眾生來供養我們,我們就負債。古人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我們今天選擇的是淨土法門,換句話說,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接受一切施主的供養都變成了負債,來生來世、生生世世遇到緣必定要還債。這裡面的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懂得,在家人才曉得應當怎樣去修供養、去護持,出家人也才曉得如何接受供養。我懂得這個道理,我也很擔心,也很害怕。所以你們大家供養我的,我轉手就供養居士林、供養淨宗學會。你們給我的紅包,我從來不拆開看,全部都歸他們,為什麼?將來要還債他們還,我不還,我要收了我就要還,我這一轉手給他們,將來是他們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明理,做得才會如法。

答: 身體虛弱就是靈鬼附身的緣,靈鬼附身就找這種人。你身體強壯,陽氣很盛,靈鬼看到你都躲三分,不敢接近你。所以,我們對於身體的照顧很重要。身體上的照顧,身體與精神有密切的關係,精神跟思想又有密切的關係,人要常常保持著正念、善念,正念、善念陽氣就充分。如果妄念很多,雜念很多,身體很虛弱,鬼神往往就找到你。但是找到你還是跟你有緣,沒有緣他不敢附體。他附體好像也需要鬼神的上司批准,跟他沒有緣的話,上司不同意,不可以。由此可知,鬼神附體還是有緣分的。

  有這種傾向,好像還沒有真的被附,就是有這麼一點感應,這時候好辦,就是我剛才講的,時時刻刻保持正念。每天誦經、念佛,養自己的正氣,念念多為苦難眾生想,不要想自己。想自己不顧別人,這個念頭是最不好,這會消耗很大的能量;念念為別人著想,不想自己,能量向自己補充,自己能獲得很大的能量,不會散失。你心理健康決定影響到生理。所以你看「山西小院」,我跟諸位報告也很清楚,為什麼絕症念佛居然念好了,而且不是一個人,有四十個人,那就不是偶然;一、二個可能是偶然,四十個人絕對不是偶然的。

  在中國大陸像這種例子還很多,我就勸他們繼續去採訪。就是醫生宣布這個病已經不能治了,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等死,在這種情形之下,他才真的把一切都放下。知道壽命不長了,醫生講你的壽命只有三個月,想想還有什麼不能放下的?真放下了,那個念佛求生淨土的心懇切。為什麼會念好了?他壽命沒盡,還有壽命,他又沒有想「我有壽命也不要了」,他沒有這個念頭,所以他就念好了,就這麼個道理。如果他壽命剛好到的時候,那念了就走了,他壽命沒到,還有壽命。

  這是好事情,給我們大眾做了個示範,讓大家明白。明白當中有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意念可以治百病。現在的生理學跟我們說明人為什麼會生病?你裡面的細胞染上了病毒,細胞本來是正常的,現在變成帶了病毒的細胞,這種細胞多了你就生病。重要器官裡面,如果說病毒細胞多的話,那真就要命了。藥物無非也是把細胞的病毒把它化解,中醫講解毒,西醫講消毒。消毒的心很狠,消滅掉。一消滅,壞的細胞、病毒的細胞消滅了,好的細胞也同時都消滅了,它就產生了副作用。副作用就是這麼個道理,好的、壞的全部殺掉,所以這不是辦法。中醫是要把它恢復正常,把帶著病毒的細胞希望它恢復正常,所以中國用的藥物緩和。

  你真的要懂得這個道理,意念把病毒的細胞恢復正常是最有效的,而且是一絲毫副作用都沒有。佛告訴我們,我們裡面,一般凡夫有貪瞋痴慢,貪瞋痴叫三毒,所以哪個人身體裡頭沒有毒?不過有輕重的差別,如果貪瞋痴慢的問題很嚴重,外面的病毒很容易感染;如果你心地清淨,內裡面的三毒煩惱很輕,外面縱然有病毒,很不容易感染,道理在此地。我們如果感染了,就努力修善,斷惡修善,讓自己恢復清淨心,裡面病毒的細胞它就恢復正常,恢復正常病就沒有了。「山西小院」念佛就這個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所以一定要懂,他們用真誠心念、用清淨心念。

  學佛的人講感應,佛菩薩感應,佛菩薩加持,佛菩薩怎麼感應?怎麼加持?就是這個道理。你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我們依照佛菩薩教誨去做,就是佛加持、就是佛保佑。佛教我們一定用真誠、清淨、平等心,真誠、清淨、平等心這個意念就把病毒的細胞化解,恢復正常。到最後還是自己度自己,但是方法是佛教導的,這是真的。只要自己身心健康,附體這個疑慮就沒有,你就不會覺得有被附體的傾向。

答: 這是已經被這些靈鬼附身,在最近這幾年,我們遇到這些事情很多。很難令人想像一個人身上能住一百多個靈鬼,很可怕的現象!所以我們看她痛苦不堪,因為靈鬼的性情不一樣,並不一致,這個要這樣,那個要那樣,你說你多麻煩。我們看到真是,她那個表情是苦不堪言。你去化解,這部分聽,那部分不聽,你說跟這一百多個眾生相處多困難。好在這裡面他還有帶頭的,他好像有組織,有頭的,但是有不少,有五、六個帶頭的。真的要把他擺平,要勸導他。好在這些靈鬼自己也曉得,讓這個人受罪,他們自己也覺得是不應該,但是怎麼樣?出不去,這些靈鬼想出去他出不去。為什麼出不去?她個人太緊張了,她一緊張等於說把所有的通道全部關閉了,閉塞了,出不去。跟我們說只要她能夠放輕鬆,他們就有機會出去,一緊張通道立刻就堵住了。所以要跟他合作,要跟他溝通,要跟他化解。

  大多數都是與這個被附體的人有這四種關係,所謂報怨、討債,有這些關係。那一定要念佛、誦經、拜懺,要自己拜,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他,大多數都能接受。可是你一定要給他定期限,譬如我在一個月三十天之中,我每天誦一部《地藏經》,用三十部《地藏經》迴向給你。有時候他接受,到一個月之後真的他就走了。或者是念佛號,我每天念幾千聲、念一萬聲佛號,專門為他念,他才能夠得到利益。還有要求,他想找地方修行,沒地方去,我們可以給他介紹,讓他離開有好地方去,他也會走。這些方法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一定要問他,為什麼附身,你要問他,你從哪裡來?你是什麼人?哪一道來的?你來有什麼目的?有什麼要求?我們能滿足他,這樣就好,一般都能夠說得出來。

答: 真的是沒有法子,這是什麼?業障太重!業障太重的人,佛菩薩都幫不了,我們有什麼能力?所以你要常常想到這個,佛是大慈大悲,幫不上忙。我們要真的想幫他,只有自己好好修行,修行十年、五年之後,他看到我們修行的樣子好,也許他會能有個轉變。所以不能勸,一定要做出好樣子,為什麼?兩個比較很顯著,你是天天往上升,他是天天往下墮落。要用身教,言教不行,言教沒有人服你,我真的做到了。在形象上有很好的例子,真修行的人,身心愉悅、快樂;不修行的人,身心煩惱,老化得很快。修行的人不容易衰老,十年、二十年在一塊比較就差很遠了,他應當要懺悔,應當要回頭;還不知道懺悔,還不知道回頭,那下面就是三惡道。

  所以必須有好的形象,放光就是好的形象,我們怎樣幫助眾生?自己好好修行,就是幫助眾生。自己不好好的修行,害自己也害眾生,人家一看,佛門是這個樣子,讓很多人不敢進佛門,讓很多人毀謗佛法。他毀謗佛法的過失,你要承當,為什麼?你做出不好的樣子,這個罪過就很重,我們自己把佛教形象破壞了。

  點點滴滴都在日常生活當中,而且非常不容易發現,這個不能不知道,就是自己一身毛病自己不知道。怎樣才能叫自己知道?方法有,看別人,別人是一面鏡子,看別人做得不對,你不要去責備別人,回來想想我有沒有,你就會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所以看到別人不好的樣子,想想自己也有,要改!不要去責備別人,不去指責別人、批評別人,不可以,自己要改過。別人的好樣子看到了,自己有沒有?沒有,要好好的學習,向他學習。你能夠這樣學習,你這一生肯定成佛,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是你的老師。善人,跟他學習,不善的,檢點自己,反省,改正過失。沒有一個不是老師,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他怎麼會不成就?

答: 這個情形在現在社會裡面好像是愈來愈多,遇到一個真正善知識,古人常講那是緣分,這種緣分是可遇不可求的。真正求善知識,我們做學生的人求老師不容易,老師告訴我,老師要一生找一個真正好學生更難,他到哪裡去找?由此可知,這都是宿世的緣分,過去生中有緣,這一生才遇到,三寶加持做增上緣,遇到了。遇到之後,成敗的關鍵就在「誠敬」這兩個字。印光大師講得很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對老師要真誠、對老師要恭敬,為什麼?真誠、恭敬才能接受,老師講的你會依教奉行。所以真誠心的顯示就是在如教修行,你對老師愈真誠,老師講的話真的就跟聖旨一樣,你會很努力把它做到,這叫真誠。如果老師講的話不願意去做,陽奉陰違,那就是一點誠意都沒有。沒有誠意的人,不但他得不到利益,老師講的實際上他沒聽懂,真的聽不懂。所以世出世法的學習都在誠敬,印祖講的這兩個字講得太好了,真的是關鍵。

  尤其是在末法時期,善知識愈來愈少。真正善知識他不肯承認自己是善知識,「我學的東西很少,不值得你們學習」,一下都推出去。如果那個人說我很行,我什麼都會,什麼都通,你跟我學,這個靠不住。善知識真的是非常謙虛。我跟李老師,李老師跟我說過多少次,他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就教不了了。謙虛!教不了我怎麼辦?找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了,《文鈔》在。你天天讀《文鈔》,依教奉行,你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這是真正善知識的教學,也算是給我們指出一條明路。

  現在如果我們不認識善知識,我們找不到善知識,怎麼辦?找古人,古人跟我們最近的是印光大師。我們想學《彌陀經》,蕅益大師的《要解》好,專門學《要解》,就是依蕅益大師為老師;專門學《疏鈔》,那就是依蓮池大師為老師,決定成就,跟在老師面前沒有兩樣。真的是依教奉行,讀他的書,依照他的教導,努力認真去學習,這叫私淑弟子。在中國頭一個是孟子,孟子學孔子,沒見過面。孟子求學的時候,孔夫子已經過世了,沒見過面,但是孟子的學習成就超過孔子所有的學生。你看現在我們講到儒家,講孔孟,沒有講孔顏,沒有講孔曾,曾子、顏子都不提,孔孟。孟子學的成就超過他當時所有的學生,這個道理要懂,你就會找到善知識了。

  今天我們學佛,我跟大家介紹的,李老師介紹我教我學印光大師;我介紹大家,你們學無量壽佛,我介紹你的是《大乘無量壽經》,老師就是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你跟他學,怎麼會錯?《無量壽經》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決定不要懷疑,你要懷疑,那叫大錯特錯。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註得好,真的他老人家一生的修行功夫都在大經解裡頭。這個本子我講過很多遍,好像最初二、三遍的時候,我沒有看到黃老居士的註解,我是依李老師的眉注。他講過一遍,就是在經文旁邊注的幾個字,分量不多,我是依李老師的眉注來講的。以後看到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我非常佩服,我知道他一生的心血都在這部書裡頭,很難得。所以以後的幾次講解都是用黃老居士的註解。這就是末法時期我們如何去找善知識。

  末法時期的修行,確實真正成就不在道場,道場人多,心亂、口雜,往往會產生障礙。所以真正修行是你自己會用功,每天讀經念佛,不要跟人接觸,跟人接觸是非很多。我能保持清淨心,是四十多年不看電視,不看報紙,雜誌、廣播統統不接觸。為什麼?那全是污染。你看了之後,你有沒有能力心裡頭不落印象?沒有這個能力,那只好拒絕,才能保持清淨心。

  有時間就讀佛經,讀佛經就是跟佛往來,聽佛的教誨,你就不會錯。聽久了,眼睛也放光,我們這兩天講到放無量光,放光是什麼?你看人、看事看得非常清楚。看得很清楚,有的時候他做錯事情還不能講他,為什麼?他心量很小,不能接受批評,你一講他,結上怨仇。錯讓他錯,墮地獄讓他墮,等到地獄罪受完了再去度他,不遲。你說現在?現在不行,時節因緣沒到,反而製造更多的麻煩,這是智慧。他吃盡苦頭,他回來求助了,你講話他聽;沒有嘗到苦頭,沒有進地獄苦,你怎麼勸他,不相信。他還說你囉嗦,他還說你挖苦他,你好心對待他,他以惡的心去想像,把你的好心全想成壞心。這個我們都得要懂,能說的要說,不能說的決定不說。

答:這個問題要有耐心,《金剛經》上講「一切法得成於忍」,你要能夠忍,在我們來講就是耐心,不要著急,循序漸進。你是學生,十六歲是讀書的時候,學業也很重要,如果學佛把學業廢棄了,佛也不會同意。你說佛為什麼不同意?學佛是好事情,佛為什麼不同意?會讓一般社會大眾批評「你看佛教破壞了家庭、破壞了學業,破壞你的前途,這個佛還能學嗎?」這就是你把佛教形象破壞了,所以佛法不許。除非你發心出家,你家裡父母都同意,你不上學了,這是另當別論。既然是學生,一定要把學業擺在第一,而學佛要放在其次,這個次第順序一定要搞清楚。

  學生時代,乃至於你畢業之後踏進社會,你在社會從事於工作或者事業,這時候學佛應注意就是要多聽。有時間就聽,忙的時候就可以放下,有時間就多聽,建立信心。要求正確的理解,就是佛法裡面說信、解,著重在信解。到什麼時候我們才真幹?到你把事業放下,大概在中年以後,你放下,事業由兒女做繼承,交給他們了,這時候行。像前天來的新加坡的黃居士,他是經營旅館業,大概在許多地方都開了連鎖的旅館。現在六十出頭了,把這些事業都交給兒女,他再不問事了,行!這時候可以在行、證上下功夫。有那麼多事情的時候,你就保持著信解不退就行了。這樣學佛讓社會一般大眾看到也非常歡喜,這就正確了。

  現在你是讀書,學佛,在學校讀書品行好、功課好,要給同學做個榜樣,學生裡面的菩薩。應該落實什麼?行門就是落實《弟子規》,對於佛法,你多聽、多了解,信心不退。這就是在你現前這個階段學習,你就成功,應該是這樣學習才是正確的。

答: 這個方法可不可以?我給你答覆是可以。為什麼可以?因為你相信。你相信上師加持,相信上師念的甘露丸很靈,你信就靈,不信就不靈,還是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抓住這個原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上師的加持、上師的咒語靈不靈,都在你的信心,你有一分信心,它就有一分靈驗;你有十分信心,它就有十分靈驗;你有懷疑,它就完全不靈。然後你就曉得,不是他的東西靈不靈,是我們自己的心靈不靈。不但是如此,我講過很多,你生病看醫生,你吃藥,你的病能不能好,與醫生不相干,與藥也不相干。與什麼相干?信心,你對這個醫生有信心,你對醫生的處方有信心。是什麼把你的病治好了?信心把你的病治好了。醫生再高明,你對他懷疑、對他不相信,你吃他的藥一點用處都沒有。

  《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你對於自己要能夠建立信心。佛家講「信」,跟其他宗教講「信」不一樣,佛家的信,第一是信自己,對自己有信心,第二是對老師有信心,你就一帆風順。對自己有信心,對老師沒有信心,這不能成就;對老師有信心,對自己沒有信心,也不能成就。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講六個信:第一是信自;第二是信他,信他就是信老師、信佛;第三是信事;第四是信理;第五是信因;第六是信果。世出世間法,你把這六個信搞清楚、搞明白,你的問題全都解決了。

  我們生病要不要找醫生?不要找醫生。如果他病重了,以後若出了問題,他說你害他,明明需要醫生,你叫他不要找醫生。所以我們不能這麼作法,我們只能把這個道理跟你講清楚,你去找你信得過的醫生,醫生給你做增上緣,真正的親因緣是你自己。你真正懂得「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好!這才是真正消災,真正消業障。疾病與業障有密切的關聯,業障消除,你的病痛自然就少了。所以要培養慈悲心,決定不能害一切眾生,你的災難就會減少。苦樂不是從外境來的,都是自己招感來的,這是佛在經論上跟我們講的真話,講的正理。

答: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個方向、有個目標,你的生活無論是順境、逆境,你就不會被境界轉動。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你肯定有成就,在你的生活當中縱然是很辛苦,你也會很快樂,這是一定的道理。方向跟目標各人的選擇不一樣,我們看在兩個星期之前,深圳黃忠昌居士的往生,他那也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他做的是什麼?是做個榜樣給大家看,念佛三年,真正念佛三年,真能往生嗎?做個試驗給我們大家看看。果然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那個三年要如理如法的修學。他真放下,身心世界確實放下,三年不說話,這是很好的助緣。說話心裡就有了雜亂,他不跟別人說話,人家也不跟他說話,這樣子修清淨心比較容易。

  往生第一個條件,西方是淨土,大乘教裡頭講得很多,「心淨則佛土淨」,你心不清淨,怎麼能往生?念這句佛號,佛號的功德是什麼?是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得清淨心。妄念多,習氣重,念頭才起來,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天天在幹這個。如果對這個世間名聞利養、分別執著還放不下,那就沒法子。這邊壓住那裡就起來,別說三年不能成功,三十年也不能成功,道理在此地。所以必須是徹底放下。那你壓的是過去的習氣,習氣上來的時候,佛號把它壓住,控制住。有個二、三年的時間,確實控制住了,控制住了就有感應,跟阿彌陀佛就有感應,你的心清淨了。

  所以用什麼感?不是求,不必求,我心清淨,佛就知道,那邊是淨土,肯定往那邊去。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個感不是說我天天求他,這裡太苦了,求佛來幫助,來救我,我要到極樂世界去享福去。這個念頭不行,這個念頭去不了,這個念頭不清淨,心地不清淨。一定要知道,心清淨就是感應,一念相應一念佛,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一定我們要修清淨心,用念佛的手段把心裡面的妄想雜念除掉,這就是念佛的功夫。所以念佛不能懷疑、不能夾雜、不能間斷,你只要能做到這三點,功夫就會成就。

  年輕人,你的方向、目標在哪裡?看到這世間太苦了,想早一點求往生,你這個心理是不是逃避?你來到這個世間,佛講得很清楚,你是來享福的,還是來受罪的,這是你的業報,人生酬業。當然,我有福我也不想享,我有罪也不想受,真的兩邊都放棄,求往生,這也是一條道路。可是你看到這個世間這麼苦,你如果能發大乘心,我要做個好樣子來幫助這個世間眾生,這就是菩薩發心,不一樣。

  凡是社會大眾,無論是在見解、思想、言行有錯誤的地方,我們知道了,再反省我自己有沒有。如果沒有,很好,要好好保持;如果有,趕緊把它改過來,從自己做起,這就是修行。修就是修正,行就是錯誤的行為,把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言行修正過來,真修行,你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世間人心不清淨,世間人天天造業障,我在這個世間修清淨心,不被他干擾,我造善業,不造惡業,久久他就會產生影響。到那時候,自己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時候想去就去得成,為什麼?你心清淨。對這個世間確實沒有留戀,沒有希求,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做個好樣子給世間人看,這叫真正學佛。在學校裡面,不但給同學做好樣子,給老師、給社會都做好樣子,這無量功德!

  淨宗是大乘,不是小乘,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用小乘的方法,只求自利而不能利他,這個心行不能往生,念佛也不能往生。真正能念佛往生的,一定要發願,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見到阿彌陀佛,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一定要回到娑婆普度眾生,這個條件才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避難所,不是去享福,是到那裡去成就道業的,這個要懂。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有成就道業的機會,你可不能放棄,為什麼?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西方世界修行一百年。

  所以修行真正成就,在娑婆世界快速,西方世界修行很緩慢。那個地方修行的環境好,沒有什麼障礙,進步很慢。娑婆世界這個地方叫大起大落,你要是起來,一下就提得很高,你要是被淘汰,也淘汰得很快,這個地方叫大起大落。你如何能保持大起不落?所以你曉得西方淨土有四土三輩九品,為什麼我們不取最高的那個境界?為什麼不立志去求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在我們這個世間一生可以修成,到極樂世界那就要很多劫,不是短時間,這個道理要懂。佛都跟你講清楚,要不跟你講清楚,到極樂世界你會怪阿彌陀佛,「娑婆世界有那麼好的機會,你為什麼叫我到這兒來,讓我要花這麼長的時間?」佛統統講清楚,由你自己選擇。不過極樂世界是穩當,它只有前進,沒有後退,但是進步很慢,這個事實狀況都要曉得。

  像《華嚴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尤其是現在講的「淨行品」,剛剛講過。「淨行品」裡面,為什麼順逆境界到菩薩面前,就是修行人面前,全都擺平了?那就是心能轉境,這是《楞嚴經》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個很重要。所以會修行的人,就像《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一樣,這是善財給我們示現,我們要知道學習。他在順境、善緣裡面修什麼?不生貪戀,這會修行;在逆境、在惡緣修不生瞋恚。你的貪瞋痴從哪裡斷?要在境界上斷,那是真斷。境界不現前,你找個深山,找個洞去住、去修行,跟外頭不接觸。修上三十年,心地很清淨,覺得很不錯了,再下來逛一圈,馬上就亂掉了。為什麼?沒有經過考驗。你到深山裡面,那是躲避,躲避不行,你要勇敢面對現實,在現實境界裡面斷貪瞋痴慢,這是斷煩惱。

  於一切地位低的人、貧賤之人,不生傲慢,那些人到面前,我要不生傲慢。無論什麼境界,決定是對治你煩惱習氣,問題就是你能不能覺察,你能不能受益,這個太重要了。一般凡人,習氣很重的,順境他就起貪心,生煩惱,惡緣他就生瞋恚;見到地位高的人,他就覺得自己很卑微,我們講他的自卑感就起來了,覺得不如人;見到比他低的,他就傲慢,這就叫造業!佛教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修平等心,修一心不亂,《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那是淨宗修行的標準,無論是誦經、念佛、拜佛,統統一個目標,一心不亂。二心就亂了,二心,起心動念就亂了,一心是清淨心,三心二意就染污了。我們在境界裡頭要知道用功,用什麼功夫,怎麼個用法,一定要清楚、要明白。

  所以年輕人應當要發大心,要真正好好的學佛。學佛無論是什麼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都是菩薩,都可以行菩薩道,不一定要出家。五十三參裡面很多菩薩現的都是在家相,甚至於都不是學佛的,還有學外道的。那全是菩薩,都是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告訴我們大乘法應該如何修學。那我想想我們是什麼身分,現在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你就可以找跟你相似的,你跟他學,你就知道怎麼學法了。五十三位善知識,性別有男女老少,職業是各行各業,你看哪個行業他表現的是怎麼個學法。

答: 不要搞道場是對出家人講,不是對在家人講。希望在家人搞道場,出家人不要搞道場,就等於說是希望在家人辦學校,出家人教書,出家人弘法,在家人護法,這樣把它分開就好。

答: 其實女眾與男眾是一樣的,如果有分別就不是佛法,至少不是大乘法;小乘法有這些執著,大乘法沒有,大乘法是平等法。何以佛經說女眾出家將佛的法運減少了五百年?意思是說女眾的煩惱多,心量小,嫉妒心重,原因在此。佛說這話是不是真的?我們想想就曉得了。究竟是什麼原因?生理與家庭的生活因素。女人多半主內,生活的範圍很小;男人主外,生活範圍大。生活範圍小,心量自然小,起心動念只想到這個小圈圈的利益。所以,學佛之後,一定要拓開心量,如果也能一切放下,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女人一樣能成佛。

  《法華經》用龍女表法,龍女八歲成佛。佛說這個話是在正法時期,在末法時期就完全顛倒了。往年黃念祖老居士感慨的說,正法時期、像法時期修行證果成就的人,在比例當中,出家男眾排名第一,第二是出家女眾,第三是在家男眾,第四是在家女眾。

  現在末法時期,學佛真正有成就,念佛能往生的,在家女眾佔的人數最多,其次是在家男眾,再其次是出家女眾,最後是出家男眾。

  出家男眾何以不能成就?求名聞利養,心不在道上,不如在家同修。在家同修聞到佛法後真修,而出家同修往往是利用佛法求自己的名聞利養,這是大錯特錯!所以,女眾同修不要擔心這些話,自己要好好用功。21-090-0083

答: 你的想法很好,就當作護法神催你上早課就好了。你也不要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要把心專注在念佛。在家居士早晚課多念佛好,古大德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除非你是在道場領眾,道場有規矩就要遵照規矩;另外是你發心講經弘法,就把心專注在經教上。如果沒有這些事情,應當專心念佛,決定求生淨土,這是這一生的第一件大事。21-090-0081

答: 沒有私心,念念為佛法,念念為眾生,真正是做救苦救難的工作。日夜都為別人著想,從沒有為自己、為家庭想過,一心向道,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不僅在家居士應做在家學佛的好榜樣,出家人要做出家人的好榜樣,道場要做一切道場的好榜樣。我們對於任何人的批評指教,不管是善意、惡意,都要真誠感激,都看作是真善知識,認真檢討改進,才會天天有進步。一個人修行會有進步,道場會興旺,決定在改過自新。「改進」,改是改過,進是進步;不改過,怎麼會有進步?

  有智慧沒有福報,做事障礙重重,不容易成功。有福報沒有智慧,往往把事情做錯。福與慧,經上比喻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所以,《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住真實慧」,這是智慧;「惠以真實利益」,這是福報。佛勸勉我們要福慧雙修,對自己、對社會、對一切眾生,才能做出真實的利益。20-014-0510

答:弟子有在家與出家之分。在家弟子,佛也讓他結婚生子。若是出家弟子,確實會影響道業。出家要專門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必須要深入經藏;深入經藏是一項艱鉅的工作,最好不要分心。但是在家弟子也可以弘法利生,真正有成就的大居士,講經說法的很多。21-090-0036

答:老師跟同學是可遇不可求,這都是緣分,刻意去找,很難找到。但是一定要有求老師、求同參道友的意願,你才會遇到;如果連念頭都沒有,就不會遇到。有念頭就有感,有感就會有應;有感還沒有應,這是我們自己有業障,業障消除之後,感應就會現前。實在遇不到,在家裡好好修學也是很好。21-090-0033

答: 其實女眾與男眾是一樣的,如果有分別就不是佛法,至少不是大乘法;小乘法有這些執著,大乘法沒有,大乘法是平等法。何以佛經說女眾出家將佛的法運減少了五百年?意思是說女眾的煩惱多,心量小,嫉妒心重,原因在此。佛說這話是不是真的?我們想想就曉得了。究竟是什麼原因?生理與家庭的生活因素。女人多半主內,生活的範圍很小;男人主外,生活範圍大。生活範圍小,心量自然小,起心動念只想到這個小圈圈的利益。所以,學佛之後,一定要拓開心量,如果也能一切放下,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女人一樣能成佛。

  《法華經》用龍女表法,龍女八歲成佛。佛說這個話是在正法時期,在末法時期就完全顛倒了。往年黃念祖老居士感慨的說,正法時期、像法時期修行證果成就的人,在比例當中,出家男眾排名第一,第二是出家女眾,第三是在家男眾,第四是在家女眾。

  現在末法時期,學佛真正有成就,念佛能往生的,在家女眾佔的人數最多,其次是在家男眾,再其次是出家女眾,最後是出家男眾。

  出家男眾何以不能成就?求名聞利養,心不在道上,不如在家同修。在家同修聞到佛法後真修,而出家同修往往是利用佛法求自己的名聞利養,這是大錯特錯!所以,女眾同修不要擔心這些話,自己要好好用功。21-090-0083

答: 發心出家是大孝,這是諸位要知道,所以出家必須要顧慮父母的生活。如果父母沒有人奉養,我們出家時節就要晚。如果你兄弟姐妹多,父母有人奉養,或者家裡生活環境很富裕,不需要自己照顧,這個可以。如果家庭生活很清苦,沒有兄弟姐妹,這個必須要盡孝道,在家學佛是一樣的,這都是必須要考慮的。

  如果父母有人供養,沒有後顧之憂,你就可以出家,出家還是盡大孝,因為你一出家,你要是往生極樂世界,你的父母決定不墮三惡道。這個東西我們世間人講人情,六道裡頭還是講人情的,如果他造作罪業,死了以後見閻羅王,閻羅王一看,他的兒女已經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了,也都特別優待他,這是菩薩的眷屬,怎麼可以怠慢?不能怠慢。所以常說「一子成佛,九祖升天」,這就是福報,這是大孝。21-378-0001

答:末法的確在家修行比出家容易成就,這個事實我想諸位都能看得出來。原因在哪裡?跟上面那個問題意思很類似,因為你在家,你的生活範圍接觸的面不廣,你的親戚朋友不會太多,所以你的心比較容易清淨。一出家之後,出了一個小家,搞了一個大家,你們那個家庭,常常有這麼多人聚會。這一出家,是跟你們大家聚會,張家長,李家短,那煩心的事情太多了,這心怎麼能定下來?所以出家比在家困難。尤其現在,出家非常的麻煩,被事實所逼,你道場大了,開銷大了,你生活來源怎麼辦?所以不得不想盡方法拉信徒,想盡辦法把信徒荷包的錢放到我這兒來,這就是所謂「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天天用腦筋,這個錯誤!這才是真正佛在經上講的廣營眾務,造無量的罪業,他不曉得,被逼著這麼做,所以出家修行比在家難,在家人不會造這種罪業。

  所以我們這個道場,我是勸勉這邊道場四眾同修,在家、出家絕對不要拉信徒,絕對不要向信徒要一分錢,你的心才清淨。不要去做法會,不要去搞這些名堂,老實念佛。念佛道場沒有錢,沒有開銷了,怎麼辦?佛號一直念下去,等往生。這個世間不值得我們留戀,這個多自在、如法。如果佛需要你在這個地方弘揚,佛菩薩自然來護法,自自然然來了。

  我的一生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得他老人家的利益。我那時才二十幾歲,跟他學佛,他就告訴我,真心為佛法,一生奉獻給佛法,奉獻給眾生,你的一切都有佛菩薩照顧你。所以我一生不操心。外面也建了幾個道場,錢從哪裡來的不曉得,我也沒有向人化緣,都是自己送來的。建道場也恰恰好,也沒有什麼多的,不可思議。像美國的那個道場,建得那麼大,佛菩薩建的,不是我建的。我們在台灣,要建每一個道場,自自然然形成的,沒有向人化過緣。「佛陀教育基金會」也是他來找我的,要送給我的。我還半信半疑,我還怕他附帶什麼條件,問得很清楚,你是不是真的捐出來的?不想拿出去了?他說真的!我馬上組織財團法人,找個律師寫個文件,這個財產我們要是不用了,屬於國家的,不屬於任何人,他就拿不回去了,乾淨俐落。

  我們怎麼可以有這種牽掛?所以出家人一定要做好榜樣,真正有德行、有學問、有修持,你一定會受到很多人尊敬,大家都請你去供養,你還操什麼心。你怕沒有人供養,那你自己本身有問題、有缺陷,你做得不如法。如理、如法,三寶加持,護法龍天供養,就不求人。

  如果發心出家,你要曉得出家的使命是弘法利生,經上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表演,要做出一個樣子給社會大眾看。做一個好榜樣,他有疑問,他要來請教,要詳細給他說明,這是出家人的事。在家人護持,這是應當的,那是出於你自願,是你有這個能力,決定不能勉強。有人提出,我們淨宗學會會員一年要繳十塊錢的會費,我都不贊成。為什麼?你一年給人家十塊錢的壓力,這個不好。所以我們這個圖書館一直到今天沒有立案,主要因素在此地。政府有一個法律條文,你要成立會的時候,一定要有贊助的會員,贊助的會員裡一定要每個月捐多少,這個事情與我們佛法相違背。但不管他叫不叫你這樣,你寫下去,就給人有壓力,我就不幹這種事情。我們一生不要給人家壓力,同樣這個果報,別人也不會給我壓力,那我得自在。種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報,這一定要懂得。如果論修行、論證果,在家、出家沒有兩樣,完全相同。21-038-0003

答: 一個有智慧、頭腦清醒的人,學道要緊!佛在經上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生最大的幸運,也可以說最大的幸福就是得人身與聞佛法。

  至於說出家,出家是個形式,形式不重要。何況佛跟我們講「出家」,家有四種家,出也有四種出,你到底屬於哪一種?說到「出」,為什麼有四種?第一種是「心出身不出」,第二種是「身出心不出」,第三種是「身心都出」,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你屬於哪一種?講到「家」,有「田宅之家」,現在我們講出家,就出了家嗎?出了你的小家,進入大家,這是屬於形式。第二種,佛跟我們講「煩惱是家」,第三種「三界是家」,第四種「生死是家」,你到底出的是哪個家?

  田宅之家不重要,重要的是煩惱之家,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個東西麻煩!佛教我們出家,真出家是要心出,身沒有關係。心出家,對於三界六道裡面的榮辱永遠捨離了,這叫出三界六道煩惱之家。「生死之家」,生死有兩種:一種叫「分段生死」,一種叫「變易生死」。六道裡面兩種生死都有,超越六道之後,往上去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的佛,分段生死沒有了,變易生死還有。在大乘佛法,像《華嚴經》所講的,等覺菩薩還有一次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完全斷掉就成佛了,那叫出生死之家。出生死之家只有一人就是圓教的佛,圓教裡面等覺菩薩變易生死還沒有斷盡。

  你把這些都搞清楚、搞明白,你這三個問題都解決了。為求道,不算對不起老師。如果你怕對不起老師,好了,你道業就完了,這個道就學不成,你縱然是出家,依舊搞生死輪迴,這個就錯了。所以我們為了求佛道,為了求智慧,為了求解脫,只要我們的目標純正,決不是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也不是求來生享受天福,這就對了,這個要用智慧去辨別,不可以感情用事。

  我自己的例子也可以給你們做參考。我學佛七年,出家的因緣成熟,出家之後也有障礙。我的剃度師、常住,不希望我去學經教,希望我留在寺廟裡面做經懺佛事。這不是我的志願,我就跟常住師父講:「我出家是求智慧、是求佛法,我的願望是弘法利生。如果叫我去做經懺佛事、做法會賺錢,我沒有出家的必要。我在家有正當的職業工作,我可以還俗回去工作,我不願意搞這些。」所以我還是毅然離開僧團,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出家之後再回去跟他,前後算起來整整十年。

  我離開僧團之後,就沒有辦法再回去了。我遭遇很大的困難,那個時候面臨的抉擇,一個就是還俗,我還是回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以居士的身分學佛,他不會反對我;第二個選擇,就是聽從常住去趕經懺佛事,把經教完全捨掉。這個時候正好遇到韓館長,韓館長成全我,「你已經走投無路,寺廟都不收你了」,要我住她的家裡。我把這件事情,特地到台中,我也帶著她一起到台中見李老師,問李老師這樣作法行不行,李老師同意說:「可以。」所以我住在她的家裡。她替我找道場,替我找聽眾,我講經將近五十年沒有中斷,這是得力於韓館長的護持。我在她家住了十七年,我們自己才有個圖書館,才有個小道場,我才離開她的家庭住在道場裡,不容易!

  我在學經教的時候,老師就講得很清楚,就告訴我說:「你將來出去講經,講得不好,還沒有問題;如果講得很好,聽眾都讚歎,你就走投無路了。」老師的話一點都不錯,果然是走投無路。遇不到韓館長,我們就沒有今天的成就,也就沒有今天這一會。我得力韓館長三十年的護持,我深深體會到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古人有個比喻,所謂是「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這個意思我們引用到學佛亦復如是,弘法的人才常有,護法的人沒有。

  你們想想看,我們今天在新加坡,如果沒有李木源居士這樣真誠的護持,我們在新加坡有機會講經,有機會來辦學共同來學習嗎?不可能!如果我們做經懺佛事、做法會,搞水陸法會,放燄口,行!新加坡許多寺廟都歡迎;「我們要到你這裡講經說法」,沒有一個人歡迎,都搖頭!由此可知,講經的人很多,護持的人沒有。我為什麼這樣感念韓館長?無非是提醒護法的大德。我們弘法的人知恩報恩,永遠不忘護持的功德。希望這個世間,多有一些護法的人,弘法人才能夠大展鴻圖,光大佛法,利益眾生。如果沒有護持的人,你縱然學會了,沒有講台給你講,沒有機會給你發展,你依舊是一籌莫展。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了解,我們要明瞭。

  到我們自己年歲大了,這一生弘法利生自自然然也會有一點福報,福報現前的時候,我們知道,我們退出來做護法,希望你們年輕人做弘法,我來護持你們,讓你們身心安穩,無後顧之憂,給你們製造講台的機會,幫助你在講台上長期的鍛鍊。我懂得了,我若不做護法,誰做護法?所以我們在世界各個地區建立了許多淨宗學會,跟我們有密切的關聯,目的何在?希望我們同學學成,別的地方不請,那些淨宗學會來請,你們就有地方講經,你們也會有很多人照顧。不講經的時候,沒有人請的時候,我們自己有道場,回到自己道場天天來鍛鍊,我們的講台一天都不空過,天天都在練習,這樣才能夠成功。自己要有毅力,要有決心,不畏艱苦,什麼樣的艱難困苦都要克服過去,這才能成就。

答: 這是正確的。如果發心出家,也未嘗不是個好事情。但是出家一定要了解出家的意義,如果對於出家完全不了解就出家,恐怕以後所作所為違犯世尊制定出家的意義,這樣就不好了,不如在家。出家一定要做社會大眾的榜樣,我們講堂這副對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社會大眾的楷模,這樣出家就是無量功德。如果我們做不到,反而不如在家,這些道理與事實,我們都要清楚。真正的善知識不會隨便勸人出家,印光大師一生不勸人出家,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一生也不勸人出家。在家修行一樣可以成佛,成菩薩、成阿羅漢,在家人統統可以做到。弘法利生在現在這個時代,在家人做得比出家人還要殊勝。過去我們在台灣,台中有李炳南老居士,在台北經常講經說法的也有幾位居士大德,那個時候我們也常親近他們。出家不是一樁容易事,真正發願出家做天人師範,好!這是值得尊敬、讚歎。

  你這樣作法正確,必須親近明師、親近真善知識。「親近」是在道場裡面住一段時期,一般總要住半年以上,半年到三年,觀察這個地方的老師、同學,我們能不能在一起相處、道場生活環境適不適合自己修行?再做最後決定。如果冒然出家,出家之後覺得老師毛病很多、同學不能相處,這是破和合僧,不但沒有好處反而造罪業,這樣就不好,所以一定要很慎重的決定這樁事情。21-090-0009

答: 如果道場不如法,自己修行得不到利益,可以這樣做。

答: 古人講得很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今天聖學衰微,佛法不振,原因在沒有真正弘法利生的人才。如果你能發心,我相信諸佛會護念你,龍天善神會保佑你。但是這個心不容易發起,難在哪裡?難在你內有煩惱、習氣,外有五欲六塵的誘惑。因此,你必須內斷煩惱,外不受外境誘惑,才能辦到。此事說起來容易,實在講相當困難。

  如果真正有心想出家,你先學習《十善業道經》和《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並學習沙彌十戒和二十四門威儀。你能把這些學好,我相信你出家的因緣會成熟,佛菩薩會替你安排。因為你的心是真心,你可以做出家人的好榜樣,可以護持正法,復興聖教,利益眾生。而首要關鍵在於你是否肯真幹,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都放下了,菩提道上、修行道上的障礙就去除了一大半,如此修行、開悟、證果才有指望。21-157-0002

答: 這是有的,不但有而且很多。這種業緣來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功夫境界到什麼程度,常常檢點自己,自己在這裡面求進步。種種在生活上所遭遇的,你不能夠克服,你就被淘汰。修學的人很多,成就的人不多,原因在哪裡?沒有辦法克服。其實修行的功夫就是在克服,說穿了沒有別的。佛教導我們什麼?佛教導我們與人相處、與眾生相處,相處得非常融洽,那就是佛了,成佛了。

  佛何以能跟一切眾生相處得那麼融洽?第一個是平等心,這重要!第二個是清淨心,清淨心是不受污染。順境不生貪愛、留戀,逆境不生瞋恚,跟人就處得很好,就很快樂了。我們滿面笑容,歡歡喜喜對人,這就是布施,布施快樂,布施歡喜,這不要花錢的,別人一定會接受。所以一定要用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我們要在這裡落實。別人不高興,我們退在旁邊想想:我們有沒有做錯的地方?做錯的地方要改進,改過就進步了,就是精進。改就有進,不改就沒有進步了。所以真正修行人,障礙愈多,他進步愈快,都是在這裡面磨鍊成就的。21-090-0068

答: 你的願心不錯,但是我這一生都沒有收出家弟子,這個例子不能開。以往在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的出家人,都是跟韓館長出家的,那是一個特殊的因緣。韓館長往生之後,圖書館結束了,我們也離開台灣,就再也沒有剃度了。你要發願出家,任何道場都可以,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是我勸你,如果真正想出家弘法利生,應當先以在家身分學教,先把佛經教理學好,障礙就比較少,出家之後就教學、講經。這是我自己走的路子,提供給你參考。

  我學佛時,第一位老師是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他老人家往生之後,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我是把經教學會了,能上台講經之後才出家的。所以,我一出家就在佛學院擔任教課,也接受人家邀請去外面講經。因為出家之後,在寺院裡面想學講經比較困難。你還有很多師兄弟,那些師兄弟都不會講經,你會講經,人家不能容納你,不能接受你,你就處處遇到障礙,這時你怎麼辦?所以,先把這個本事學會再出家,這是行得通的。21-157-0002

答: 這個說法不正確,這是對於佛法完全無知、不了解。出家學佛是發願弘揚佛法,也就是從事佛教教育的工作。這個工作是積極的,如果是獨善其身,釋迦牟尼佛何必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每天講八個小時?這樣的好老師到何處去尋,這種敬業精神是世間任何行業的榜樣。21-090-0078

答: 敦倫盡分和出家是一件事情,沒有所謂的平衡點。「倫」是類別,出家人也離不開倫常的關係。在家有父子、兄弟,出家則有老師和同學,師生如同父子,同學如同兄弟,有什麼兩樣?「敦」是敦睦,也就是如何使大家和睦相處。所以佛教我們要做到「六和敬」,這就是敦倫盡分的落實。要是六和敬做不到,世出世法的敦倫盡分就變成有名無實。

  佛在經典裡面一再的告訴我們,即使出家也不能不孝父母,佛在《觀經》的淨業三福裡面,第一條就教我們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就是敦倫盡分,做到究竟圓滿就是佛陀。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大乘菩薩戒經》裡面說得很明白:「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成佛就是一切眾生是我的老師。所以佛法教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徹始徹終就是孝親尊師,這就是佛道。所以世法和佛法沒有區別,區別就是覺迷。覺悟了,哪一法不是佛法?迷了,哪一法是佛法?佛法裡面對於倫常,講得非常之多。21-081-0001

答: 這是目前佛弟子遭遇到的真正重大的困惑,佛菩薩也為之流淚。我年輕時,最反對的是佛教。因為從小看到寺廟到處都有,我們家鄉寺廟就很多,沒有看到出家人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都是經懺佛事、法會,為死人服務。所以我在年輕的時候,上基督教堂,那裡每個星期天講道,聽聽還有一點道理。我在南京讀書的時候,我的同學有幾個是伊斯蘭教,他們帶一些回教的刊物給我看,我看了也覺得很有道理。唯獨佛教沒有人介紹,所以我也跟一般人一樣,認為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多神教。多神教就是最低級的宗教,無論什麼神,信眾都拜,遠遠比不上外國的宗教;外國宗教只拜一個神,宇宙間只有一個真神,信眾不是什麼都拜。所以,佛教給人的印象非常非常不好,這真是根深蒂固的印象。我在台灣要是遇不到方東美先生,我與佛教的緣分就永遠斷絕了。說老實話,無論哪個法師來勸我信佛教都不可能,我都不會聽,不能接受。

  我跟方先生學哲學,方老師是世界知名的哲學家,他把佛經介紹給我,作為哲學裡面的一個科目,佛經哲學。當時我一聽到這個題目,真是毛骨悚然,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佛經是哲學。他告訴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中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是被他這兩句話,拉到佛門裡來了。但是這個境界在寺廟裡沒有,到哪裡去找?到經典裡面去找。此後,我也逛寺廟,但我不參加他們的法會,我是到寺廟裡去找《藏經》。因為在那時候市面上買不到經典,只有在寺廟裡面才能找到經典。有些小冊子寺廟會贈送,但《藏經》是不會借出來的,所以我們只有利用星期日或假日,到寺廟裡去借《藏經》來抄。不像現在這麼方便!特別這半個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印刷術的發達,帶給我們很大的便利。從前《大藏經》只有寺廟才有,私人哪可能有《大藏經》!

  我們是得科技之惠。我從一九八四年開始對大陸贈送經書、佛像。八四年我在香港講經,宏勛法師來找我,他說大陸經過文化大革命,佛教的經書、佛像幾乎都毀滅了。他知道我在台灣有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這是接受四眾同修的供養,拿這些錢專門印送經書,再向全世界流通。我們做得很有成就,所以也得到同修們的愛護,錢財源源不斷而來,所以印的東西很多。宏勛法師跟我說,你能不能送一點給中國大陸?我說怎麼送進去?他說他有方法。我說有什麼方法?他說他跟趙樸初老居士的關係很好,可以請樸老給批文。我說這好,這是正式的送進去,我說你要多少?他說多多益善。

  從一九八四年以後,我就把我們基金會所印的書,都分一半由宏勛法師轉送中國大陸。這幾年,就送了很多很多東西,僅《大藏經》就送了一千七百套。最近又有同修發心印《大藏經》,今(2004)年九月份我們有一千套《大藏經》、六百套《龍藏》會送給中國大陸。另外,我準備送一百套給香港,希望香港的每個道場,我們都能夠贈送一套。其他三百套送給海外其他的國家地區。到明(2005)年九月,我們又有三千套,現在已經開始印了,我們也想再送二千套給中國大陸,希望內地許多寺院都能夠有一套《藏經》。

  佛法的確是殊勝,但是沒有人講解,沒有人介紹,世尊在經上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麼好的東西沒有人介紹就很難懂。我非常幸運,遇到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在台灣遇到兩位善知識,我一接觸佛法得章嘉大師指導,我跟他三年。他是密宗的大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這樣的善知識很不容易遇到。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學經教、學佛、學儒,才知道這門東西好。我學了這些東西後,就出了家,為什麼要出家?實在講李老師不喜歡我出家,什麼原因?就跟你這裡所說的一樣,一出家,道場寺廟都是經懺佛事、法會,他恐怕我會墮落到那裡,再也沒有機會繼續去研究經教了。

  我出家也是受章嘉大師的教導,出家是章嘉大師教我的。他告訴我,你不要去找師父,不要去找道場出家。我說我到哪裡出家?他說你求佛菩薩、求感應。他講得很好,你要是找法師,那個法師不答應,你怎麼辦?你不就生煩惱嗎?你要找道場,這個道場是經懺佛事,天天叫你跟著去趕經懺,你怎麼辦?求佛菩薩、求感應,真的。我出家是寺廟的住持和尚來找我、來請我,大概一個半月不到兩個月,他派人來找我九次。我看他很誠懇,所以就跟他談條件,談什麼條件?就是不做經懺,不做法會,我出家之後要繼續研究經教。研究經教,我還不能離開老師,因為還沒有學成功,我說我每個月要到台中來住一個星期,寺廟要答應我;我沒有錢,到台中的旅費,常住要給我。不錯,這些條件法師都同意了,我才出家。所以這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

  出家之後,當然我就可以把世間的工作放下,專心來學佛,如果自己有工作,進步就很慢。所以李老師那個時候問我,你為什麼要出家?我就把這個告訴他。他笑笑:來找你九次?我說是,很誠心誠意,我說條件都答應了。我能把工作放下,我一年至少可以抵得五年。因為李老師那個時候在台中已經教了十年,我說我兩年會跟上進度,這樣子李老師也就同意了。而現在的情況確實是給真正發心的出家人帶來困惑。可是我教你,就像章嘉大師教我一樣,求感應,真正發心,佛菩薩肯定加持,你會遇到很好的善知識,遇到很好的外緣,能夠幫助你成就。21-246-0001

答: 這樁事情,《念佛論》後面附的倓虛法師開示中有談及。諦閑法師的兩個徒弟,一個是參禪的,一個是念佛的。那個參禪的以後做了土地公,他也是太太不同意出家,為了他出家,太太自殺了。自殺之後這個鬼魂一直跟著他,因為他修行的功夫不錯,有護法神保護,所以鬼貼不到身。但幾十年後,他在寺廟裡從清眾升到首座和尚,供養多了,信徒也多了,傲慢念頭一起,護法神就離開了,結果他太太就附身,害得他跳水淹死,那是她的鬼魂不饒他。倓老法師這個開示可以給你做參考,恩怨一定要化解,如果不化解,後患無窮。

  出家後戒律要是守不好,冤親債主是不會放過你的。尤其是出家,總要給釋迦牟尼佛爭光才行,讓大家看到我們會讚歎佛教;如果我們修得不好,就是毀謗整個佛教,這就是造了阿鼻地獄的罪業,這個不可以不知道。所以不出家不破壞佛教形象,我們自己做什麼惡業,人家罵也不會沾到佛教;你一出家,他罵你是罵整個佛教,你這個罪過比什麼都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21-251-0001

答: 首先,要明瞭出家的真實意義。一般人只懂得出世俗之家,以為到寺院剃頭、染衣,就是出家了。其實這只是一種形象的出家,而佛法著重的是實質的出家。何謂實質的家?煩惱是家,生死是家,輪迴是家。佛教導我們,斷煩惱就出煩惱之家;了生死就出生死之家;脫離六道輪迴,就出輪迴之家。形式上無關緊要,實質非常重要。在家居士如果明白這個道理,能斷煩惱、了生死、出輪迴,就是真正出家。

  形式上發心出家,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正如北京師大所標榜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是形式出家必須具足的條件。念念要為一切眾生做表率、做模範,使一切眾生看到你的行誼,聽到你的言說,能夠覺悟,也能發出家之心,發出離煩惱、生死的意念。

  因此,出家人必須要「遠離貪瞋痴,勤修戒定慧」,這是最低的標準。戒學裡面,基本的要求是「淨業三福」和「六和敬」。如何能夠達到?《無量壽經》教導我們要善護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是總綱領,一定要認真去做。處事待人接物,念念之中要想到佛的教誨。我根據佛陀的教誨,編了一本《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同修們要念熟,要記得住、做得到就是受持。

  然後要讀誦經典。凡是功夫不得力,原因都是聽經太少,境界、念頭轉不過來,所以決定要多聽。我這一生學佛能得一點受用,實在講就是四十年在講台上沒有中斷,天天勸別人,也就是勸自己,這樣才把念頭轉過來,這是為人演說。一定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得到效果。如此,出家條件就具足了。20-013-1228

答: 這個事情難!國內難,國外就更難,因為國外比國內更開放。這是對你的考驗,你能通過這一關就會有成就。不能通過這一關,最好還俗結婚,作在家佛弟子也很好。這個時代,在家學佛成就的人很多,國內外念佛往生種種瑞相都非常希有,往生的人確實在家比出家多,而且女眾比男眾多。

  年輕人一定要懂得迴避,少接觸。但是事實上有困難,原因是現在的道場沒有經濟來源,完全靠在家信徒的供養,所以不得不巴結,不能不接待信徒。因此,真正出家一定要找寂靜的環境修學,就是世尊講的「阿蘭若」。

  從前寺院建立在人跡罕至的深山,交通非常不方便,修學的環境很清淨。但是現在交通方便,寺院叢林雖然建在高山上,為了怕上山的人麻煩,馬路也開闢到山上,纜車也通到山上,這樣如何能修行?所以,要選擇與外界隔絕的清淨環境修學,這種地方好養道。

  年輕人學佛成就都在「緣」字,自己要好好的處理自己的修學因緣。緣,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道場、同參,這三個緣具足就能成就。21-090-0045

※佛教給我們對治這種毛病,修不淨觀,你可以去看一看《安士全書》裡面,它一共有四種,「欲海回狂」就專門講這個事情,有許多對治的方法。可是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心,為什麼?這個墮地獄,常常想到地獄苦,你就真的能回頭了。

答: 這樣就很好。只要繼續努力保持不斷,能吃苦、能持戒,肯定有成就。聽我講經也得要一門深入,自己做功課還是在五經裡面,選《無量壽經》很好,選《彌陀經》也很好,一門深入去修。平常我講《華嚴》可以聽。古大德講,《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華嚴》、《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一部經。《華嚴》講得最詳細,《無量壽經》講得簡單,但其內容、境界實際上都是相同的,所以《華嚴》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的理解《無量壽經》。21-24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