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止、妙觀皆是阿彌陀佛|淨空老法師開示

念佛的真實利益 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這個時代多災多難,對於念佛人來講,我們遇到這個環境是好事,為什麼❓
✔️念佛加觀想想佛可以嗎❓
✔️阿彌陀佛像可以供多尊不同相的嗎❓
✔️念佛人讀經是什麼作用❓

《還源觀》上最後給我們提供修行最高的原則,五止六觀,五止是妙止,六觀是妙觀。六觀就是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五止就是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

我們用什麼方法?我們用一句佛號。在什麼時候用?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間用,在這用,才起心、才動念就把它轉成阿彌陀佛,妙!淨宗學人,妙止是阿彌陀佛,止於阿彌陀佛,妙觀也是阿彌陀佛,觀阿彌陀佛。

你看這法門多妙、多簡單、多穩當、多容易,成就無與倫比。一往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還得了嗎?阿惟越致居報土,就是他住實報莊嚴土,他不住六道,他也不住十法界。

所以這些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在這個地方留意,真搞清楚、真搞明白,就得真幹。搞清楚、搞明白了,不能真幹,原因在哪裡?情執放不下,這個煩惱根深蒂固。根有多深?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你的情執是一世比一世重,所以你出不了六道輪迴。

遇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對你也沒辦法,這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你心裡面的情執你不肯放下,佛幫不上忙。

佛對我們的恩惠沒有別的,就是講經說法教導我們,我們聽了之後覺悟、明白了。佛教學的對象是十法界,十法界的有緣眾生,聽到佛法有緣能信、能解、能行、能證,真實利益他得到。

普世的教育在佛法是小乘經,裡面的內容叫世間法,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報應,讓你了解六道輪迴的事實真相。你要是通達明白,能把它做出來,表演出來,這個一般稱為世間聖賢,我們中國老祖宗所教導的,聖賢、君子是世間聖賢。

他修福修慧積功累德,這是好事,修養道德到一定程度很容易轉凡成聖。他只要一轉決定不是小乘;換句話說,他不會轉變成阿羅漢、辟支佛。他一轉不是佛,就是菩薩,賢人、君子很難轉,聖人很容易轉。

我想這也是中國古來這些祖師大德們,為什麼放棄小乘,用儒道來代替,可能就是這個緣故。儒道達到上層,上中下三等,達到上層一轉過來就是大乘的佛菩薩,比小乘殊勝!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六五集)2011/2/5 檔名:02-039-0265

今天我們念佛,功夫能不能得力,關鍵在你能不能放下,你放下它就得力,你要是不能放下,它就起了障礙,這個不可以疏忽。

特別是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多災多難,在全世界歷史裡面找不到,我們碰到了。對於念佛人來講,我們遇到今天這個環境是好事,不是壞事,為什麼?讓我們真正感觸到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

你看看這世界上每天多少人自殺,這些自殺的人可憐,沒有遇到佛法。他要遇到淨宗,要知道這個法門,他對這個世界沒有留戀,決定得生,他念佛決定成就。你看各人緣不一樣,他一生當中就是沒有遇到緣,這些對這個世界產生厭離之心,遇到佛法就成功了。

我們遇到佛法,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去不了。可是記住,如果真的災難現前,你要抓緊機會,不能再貪戀,有一絲毫貪戀就去不成,又去搞輪迴了;一絲毫貪戀都沒有,我們這一生就走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七一集)2011/2/8 檔名:02-039-0271

「又《會疏》曰:謂難思願力」,這個願力是指四十八願,不可思議!「一得一切得,不退與三忍,同時具足故。」抓住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得到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切都得到了。

這一切是什麼?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全得到了,不可思議!世間法,遍法界虛空界;出世間法,一切諸佛菩薩他們所修行的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你全都得到了。

這個一是真的不是假的,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一般人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不得力,是因為他不認識阿彌陀佛、不了解阿彌陀佛,對阿彌陀佛總有懷疑。

所以會念佛的,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淨念相繼」。什麼叫淨念?不懷疑、不夾雜,叫淨念。對這個法門,對這個名號有懷疑,念的時候妄念很多,不能專心,這叫夾雜。夾雜是業障,懷疑是沒有智慧、是愚痴。夾雜就是貪瞋的業障,懷疑是愚痴的業障,總而言之,貪瞋痴沒有斷掉。

學佛,叫你一下把貪瞋痴斷掉,不可能。那怎麼辦?叫你降溫,把對貪瞋痴這種執著要淡化,一年比一年輕一點,一個月比一個月輕一點,你的功夫就不錯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五四集)2011/1/27 檔名:02-039-0254

執持名號的功德是無法想像的,你說這個功德有多大,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來演說,說無量劫都說不完。

我們今天沒有把這句佛號看作那麼大的功德,什麼原因?不知道。在面前不知道它是寶,不知道它有這麼大的好處,所以疏忽了。

喜不喜歡?喜歡。願不願意去?願去,但是這些都沒有擺在第一位。願意到極樂世界,這個世界還不想離開;願意念佛,可是雜念還很多。這是一般念佛人普遍的現象,念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原因都在此地。

所以真正知道這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與諸大眾,前面跟諸位說過,全是自己有緣的人。佛來了,你看到了,看到當然生歡喜心,功夫成就真把佛念來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二四集)2010/12/17 檔名:02-039-0224

念佛加觀想也可以,觀想想佛,想佛是想你自己常常供的這尊佛。為什麼?你看習慣了,你天天看他,跟他很熟悉。臨終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就現這個相,為什麼?你跟他太熟了。

所以我們專一,我們供佛像也不要供很多,供很多,臨終的時候,哪一個阿彌陀佛來接我?這個阿彌陀佛現了,那個阿彌陀佛怎麼沒看到?你這個妄念一動,佛就不見了。所以,像只能供一尊。現在方便,佛像供在家裡,你給他照一張照片,旅行的時候帶著照片就行了。是你家裡面所供的,你跟他很熟悉。處處都是要留意到專一,專一才產生效果,不能常常換。

經讀一種,不要讀很多。念佛人讀經是幹什麼的?收心的。念佛,心要不專一,佛號沒有感應。平常心是散亂的,都是胡思亂想,怎麼樣收心?念一卷經,《彌陀經》念一卷,《無量壽經》念個幾品,第六品很好,四十八願,念一品,心定下來了,定下來之後念佛號,那才能相應。菩薩教導我們「淨念相繼」,淨是沒有懷疑、沒有夾雜。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一一集)2010/12/1 檔名:02-03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