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聖誕|普賢菩薩教我們如何導歸極樂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恭迎 普賢菩薩聖誕
普賢菩薩教我們如何導歸極樂
淨空老法師開示

一、表法含義 道證位次

  諸佛菩薩的名號皆是顯我自心,普賢菩薩是顯示我們的自心大願。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普賢菩薩有三種:當位普賢,就是等覺菩薩;道後普賢,成佛後,倒駕慈航再退到菩薩位上;道前普賢,就是從初發心一直到法雲地。我們只要修十大願王,依照十大願王去做,就是普賢菩薩。

二、十大願王 含攝無盡

  普賢是等覺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幫助大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脫離六道輪迴。

  在大乘佛法,不修普賢十願不能圓成佛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每一願都含攝其他的九願,於是十願就變成一百願,這一百願再要展開,無量無邊的菩薩弘願都包括了。

  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修普賢行的,普賢行重在心量大,念念都是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對象,沒有分別、執著,平等對待。十大願是我們淨宗必須修的,什麼時候修?就在當下。

【一者 禮敬諸佛】

  普賢十願就是成佛的標準。諸佛在哪裡?一切眾生皆是我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諸佛是包括宇宙之間一切人事物,範圍太大了,除自己之外,人人、事事是諸佛,九法界不同的眾生全是諸佛。戒經教育我們一切恭敬,拿禮敬諸佛的心,對待一切人、一切眾生,蚊蟲螞蟻;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泥沙土石,情與無情都要平等禮敬。十願是對治我們眾生的十種病根,禮敬是對治我們的輕慢、貢高之心。

【二者 稱讚如來】

  為什麼說稱讚如來,而不說稱讚諸佛?諸佛與如來是有差別的。經上諸佛,都是從事相上說的;講如來,是從性上說的。在事相上,我們要平等恭敬,沒有分別執著,禮敬是無條件的,稱讚是有條件的。殺生與偷盜的人,我們要禮敬,但是他們做的事,我們不能稱讚。稱讚必須他的善行與自性相應,與自性不相應,禮敬而不稱讚。

  稱讚如來還有一層非常深的含義,如來是講真如本性,一切諸佛的真如本性,跟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稱讚如來就是稱讚自己真如本性的性德。一切法不離自性,我們聽一切有情無情的音聲,無論是風聲、雨聲,外面的車馬聲,一切的言語音聲,無一不是讚歎如來之聲。如來是我們自己的本性,都是從性德裡面流露出來的音聲,還讚歎性德。這一願,稱讚就是對治毀謗。

【三者 廣修供養】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什麼是法供養?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如說修行」,如佛所說的,一定要甚深信解,要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實際生活,真正依照佛所講的來修行。法能幫助人覺悟、離苦得樂。法供養得聰明智慧。法供養怎麼修?佛法的經典介紹給別人,勸導大家斷惡修善。

【四者 懺悔業障】

  「懺悔」是修學重要的一個科目。十願前四願是修行的根本,若是沒有恭敬心就不能入門;沒有稱揚、讚歎之心,不能去除我們的障礙,不能親近善友;不修供養沒福報。「懺除業障」,業障懺除之後,才能成為一個法器,才有資格接受佛法。否則,縱然遇到善知識,遇到佛法,自己本身業障太重,遇到了無法接受,還是沒用處,所以必須要修懺除業障。

  懺悔著重在改過自新,懺悔是把自己的業障消除,著重在「後不再造」。何謂業障?心裡有念頭就是業障。「真心無念」,凡是起心動念都是妄心,妄心就是業障。佛告訴我們,貪瞋癡是一切罪業的根源。貪瞋癡叫做三毒煩惱,罪業、煩惱都是從它而生。貪瞋癡從哪裡來的?從無明來的,明就是明瞭,無明就是不明了。真相不明了,我們的想法、看法一定是錯誤的。將錯誤的思想、見解用在身體造作上,「身口意」就是造業的工具。

  怎樣懺除業障?一定要改習氣、改心理,心沒改,在行為上改很困難,內心改過了,行為自自然然就變化了。懺除業障,念佛是最有效果的。千萬不要老想著我以前造什麼罪,現在後悔,求佛菩薩原諒,那就錯了!這是不解如來所說義。真正懺悔,老實念佛,佛號念純熟了,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罪業就沒有了,心就清淨了。性德自然就顯露出來,無量的智慧、才藝、德能統統都恢復了。

【五者 隨喜功德】

  「隨喜功德」是去除嫉妒的障礙。肯隨喜,絕對沒有嫉妒障礙,不但心裡面隨喜,還要盡心盡力的幫忙。隨喜要盡到我們自己一分心力,幫助他,促成他。別人做好事,我們有體力,有財富,可以幫助他,他已經在做了,幫他做得更好、更成功。隨喜功德很重要,能夠生起自己平等的善心,所以功德無量無邊。

【六者 請轉法輪】

  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佛法一定要有人說,所以要傳,沒有人說是迷信,佛法是破迷開悟,不是迷信。請誰來轉法輪?找會講經教學的法師,那是緣遇到了,好事,最重要的,請自己出來弘法利生,我們把它錄影宣傳,勸人。勸人有時候要陪著他學,要把他帶上路,使他有興趣,這不是一朝兩朝的事情,需要工夫。有緣決定不要放棄,無論在家出家有一個人成就,就能夠利益很多眾生。「請轉法輪」能夠消除我們自己多生多劫謗法的障礙。

【七者 請佛住世】

  十願的層次,首先是隨喜,隨喜之後就要請講經,不但請講經,還請他常住在此地,一定要「請佛住世」。如果我們發心來學佛,遇到正法,在正法中修行,心一定要清淨,才能夠感應道交。請佛一定要清淨心來請,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的心更要清淨。諸佛如來的示現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盡虛空遍法界的,換言之,諸佛如來本來就住世。但是這種境界,一般說來都是法身大士才能夠體會得到,像我們初學的人沒有辦法。所以勸請,這裡面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依智離識,所謂「依智不依識,諸佛常現前。」智,我們時時處處都能夠用理智,而不動感情,與佛就接近,就相應了。心地清淨,智慧明朗,佛者覺也,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是諸佛常現前的樣子。

【八者 常隨佛學、九者 恒順眾生、十者 普皆回向】

  這三條都是屬於回向,「常隨佛學」屬於自利,「恒順眾生」屬於利他,第十願是總回向。第八、第九願是自利利他,二行之體,不能恒順眾生就不能利他,不能常隨佛學就不能自利。「普皆回向」是回向三處,即菩提、眾生、實際。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刹。」這四句是總回向,由此方能真正顯示出菩薩的大慈悲心,大慈大悲普遍的利益一切眾生。菩薩念念不忘眾生,而且對眾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同生西方極樂世界,圓證菩提。

恭錄自 淨空老法師講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