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曉得,在全世界只有中國這個族群,一萬多年前,老祖宗是以孝悌忠信把我們養大的,我們的起家是孝悌忠信,這個德多厚!雖然現在這一百多年疏忽了,忘本了,我們忘本,老祖宗會原諒我們,不會怪罪我們。這個根厚,底子厚,這個族群縱然有災難,不會滅亡,我們對這個要有信心。你看全世界哪一個族群是以孝悌忠信起家的?以孝悌忠信教了幾千年的?沒有,找不到,只有這麼一個族群。我們要把老祖宗的東西找回來,要把它繼承下來,發揚光大,我們就是孝子,對得起祖宗。
所以佛法是教育,教育是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就是為什麼佛教能在中國發揚光大,原因在此地。佛教人,第一句話教你「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所以今天孝道沒有了,師道當然沒有。人要學壞很容易,要學好非常非常困難,這是在今天這個時代。
我們看到這一段經文感慨萬千,什麼是佛教你在這裡就看出來了。十方世界這些諸大菩薩,這大菩薩就是大乘菩薩,他不是修小乘的,統統都到極樂世界了。來幹什麼?禮拜供養阿彌陀佛。禮拜供養是修福,知道阿彌陀佛福慧圓滿,來修福的,聽法是來修慧的,福慧雙修,這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遍法界虛空界修福、修慧的中心點,你要想修得圓滿的福慧,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你就去親近阿彌陀佛。他一定能滿你的願,能幫助你、成就你。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三五集)2011/6/4 檔名:02-039-0435
我們在這個世間,這一千七百年的淨宗在中國盛行,所依靠的經典,這歷史上記載的,遠公大師那個時代所依的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中國最早翻譯的,非常可能是安世高的本子,可惜這個本子失傳,《藏經》目錄上有,這書沒有。從東漢,翻經的時候從東漢一直到宋朝,八百年,《無量壽經》有十二次的翻譯,在一切經裡面翻譯最多。後人證實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多次宣講,這是很特殊的。世尊在世講經總是就是一遍,沒有重複講第二遍,但是《無量壽經》特別,多次宣講。到底講多少次我們不能確定,從現在《大藏經》裡面保存的五種譯本,至少是三次,三次宣講,還有七種失傳的,我們不知道。所以這是肯定世尊多次宣講,這個法門就太重要。
而世尊講這個,就是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每一次宣講淺深廣略並不完全相同,可以說大同小異,往往這小異的地方都是非常重要。古時候經書流通量很少,不容易得到,所有的譯本你要統統都看到,那你算是看到極樂世界圓滿的相貌。這麼多的譯本,你都能夠找到展現在面前,這種緣分太不容易了!宋朝王龍舒居士會集《無量壽經》,《龍藏》裡頭收的有,他只看到有四種本子,唐朝的《大寶積經》無量壽這一會他沒有看到。從這個地方,你就想古時候得到經本多麼困難。王龍舒是一個有身分、有地位的長者居士,五種本子都沒有看到,只看到四種,所以他的會集本是根據四種來會集的。《大寶積經》裡面的經文確實有很多很重要的開示,其他四種本子裡頭沒有的,所以會集就非常重要。第一次會集是王龍舒,第二次會集是魏默深,夏蓮居居士是第三次會集。不容易,太不容易了!為什麼三次會集?會集本子裡頭有瑕疵,不圓滿,第三次這個本子才算是真正一個圓滿的本子,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經文,沒有改動。就是重新編輯一定是用原文,改動就是瑕疵。因為你不是翻譯,翻譯可以用自己意思,會集不可以,會集一定要人家原來的文字。
所以自古以來修學淨土法門依《無量壽經》的人不多,不如日本人,日本人依《無量壽經》多,中國人依小本《彌陀經》的多。《彌陀經》三種註子,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自古至今學淨宗的,這三部註解非常尊重,認真學習。這個原因就是《無量壽經》沒有一個圓滿的本子。魏默深的本子,印光大師對它就有批評,不能算為善本。因為他更動了文字,當然改的不錯,但是這不如法,還有取捨不太妥當。所以這個本子出來之後,依照這個本子修行的人不多,這才有夏蓮老第三次會集。第三次會集用了十年的時間,三年完成了會集本,七年,年年修訂。十年,這本子才定下來,才定本。這個本子出來之後,梅光羲居士給它寫了一篇長序,給大家介紹。
梅老居士跟夏老在當時中國佛教裡面是很有身分地位的,佛門裡面稱南梅北夏,你看這多尊重。南方梅光羲,梅光羲是江西人,夏蓮居是山東人,北方。南方梅大師,北方夏老,南梅北夏。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經教是跟梅光羲學的,所以我們跟梅老的關係就很深,這祖師,老師的老師。黃念祖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外甥,梅光羲是他的舅舅,梅老跟夏老又是非常好的同參道友,所以梅老的外甥就拜夏老為老師,得夏老居士的真傳。夏老經會集完成之後,講了幾遍,黃老都是一堂課不缺的,告訴我,他還寫了不少筆記,但是這些筆記在文化大革命全都毀掉了。所以寫這部註解是很辛苦的,全憑過去聽經記憶所寫的。寫這部註解也是老師的命令,交代他為這個會集本寫一部註解。他當年這個註解寫成之後,是用油印的本子,用蠟紙油印,這種工作我們年輕的時候做過,這一張蠟紙能印多少張?大概一百張左右。一百三十張之後就模糊、就不清楚了。這就是說明他的《大經解》最初出來分量不多,我估計頂多一百三十本。
他到美國去就帶了一套,我想一定是精挑細選,選的字比較清楚一點的,帶到美國。我們在美國認識,他就把這部註解送給我。我也來不及看,當時就離開美國回台灣。回到台灣,我細細看一遍,寫得好!所以我就跟他老人家聯繫,他有沒有版權,如果有版權那就算了,就不談。如果沒有版權,我就準備在台灣翻印。他知道了非常歡喜,沒有版權,歡迎翻印,還要我給他寫一篇序文,要我給他題封面,我都遵命照辦了。這第一版就印了一萬冊,精裝一冊,一萬冊。以後年年很多人都在印,我相信現在在全世界流通的,最保守的估計已經超過一百萬冊。這個經要多印,功德無量,末法時期真正度眾生成佛道,只有這一部經,只有這一個註解。
我為了宣傳這個註解,所以我這次發心把這個註解講一遍,算是我學習的心得跟大家在一起分享,增加大家的信心。在我這一生講經,今年五十三年,大概講經五十三年的人不多。我講過許多大經,來介紹這一部,大家就有信心。我肯定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說一切經裡面的第一經,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我這個意思我寫在序文裡頭,念老看了我這個序文,對這一句他也特別欣賞,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學佛要有智慧,要有清淨心,不可以感情用事。我們怕一些人對我們信心不足,還有批評,所以我特別將九種不同的本子印在一冊上,合刊。五種原譯本,三種會集本,王龍舒的會集本、魏默深的會集本、夏老這個會集本,還有一種節校本,彭際清居士做的,《無量壽經》節校本。它這個本子是用一種本子,康僧鎧的本子,將康僧鎧的本子做成一個節要,讀起來更順暢。所以《無量壽經》一共有九種不同的本子,我把它印在一起,精裝一冊,提供給對這部經有疑問的人做參考。你去看《無量壽經》原譯跟會集統統在此,你自己去看。無非是幫助大家斷疑生信,真正能相信,依教奉行,你有福了,你這一生成佛了。這還得了!如果有懷疑不相信,你的福德因緣不夠。我總總措施想出這個方法是彌補你福報不足的地方,讓你從這個地方生起真正的信心,你這一生也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二四集)2011/3/14 檔名:02-039-0324
你要問,我們佛法法門這麼多,為什麼修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無比殊勝利益就在彌陀威神加持,這其他法門裡頭沒有,這個不能不知道。我們今天遇到這個緣太殊勝,決定不能讓它空過,我們的學習分分秒秒都要抓住,抓得緊緊的,不要讓它空過。
分分秒秒怎麼抓?這一句佛號淨念相繼,別中斷,你就抓住了。一中斷,昨天講的煩惱裡頭失念,你那個正念失掉了。正念就是阿彌陀佛,念念是阿彌陀佛,念念是正念,只要正念沒有,邪念就出來了。沒有邪念?沒有邪念是無明出來了,不開智慧。
所以沒有念佛的時候,不是無明起來就是妄念起來,這是必然的,沒有例外的。那他不念佛行嗎?不念佛全是妄念、全是無明。妄念,造業!造輪迴業。無明,糊塗!不開悟,障礙我們念佛。這是我們人生第一樁大事,別人怎麼做法我們不管,我們自己依照經典講的道理、方法、境界認真來學習就對了。經是佛說的,世代相傳,傳到中國也兩千年了,這個不是假的。
下面說,「但名號則聲聞十方,普被三根」,這講聞名,聞名的功德。為什麼彌陀名號聲聞十方、十方世界都知道?是一切諸佛如來都在宣揚,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講經教學沒有不講淨土三經的,這就是替阿彌陀佛做宣傳、做廣告,替阿彌陀佛招生。能信、能解、能發願求生,這就是阿彌陀佛有緣人;不信、不解、不想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沒有緣的人。可是我們知道,那些無緣的人,無論生到哪一尊的佛國土,肯定到最後,文殊、普賢帶領他們導歸極樂。只是繞個大彎路,最後還是要歸淨土,真正不可思議!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六一集)2011/4/5 檔名:02-039-0361
中國傳統的文化教育,講仁義,仁是存心,仁是仁愛,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得想到別人;義是循理,我們表現在外面的做法合情、合理、合法。存仁行義,心是仁,行為是義,這都屬於饒益有情戒。我們今天印送《四庫全書》、印送《四庫薈要》,這是送給國家,世界上許多國家。印送《國學治要》、《群書治要》,幫助全世界的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認識大乘佛法。我們真正做出來,即使就在這一點,我們依教奉行,從哪裡做起?一定從《弟子規》做起。不從《弟子規》做起,一點效果都收不到。
有人不相信,不相信的人很多,連一些著名的教授都不相信,曾經來問過我,問我為什麼要提倡《弟子規》?儒家的東西四書五經十三經分量那麼多,為什麼不提倡別的,提倡這個東西?我的解釋很簡單,我說我們擺上天平,稱一稱分量,這邊就放一本《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這邊四書五經十三經、《四庫全書》,一大堆擺在這邊,它一樣重。聽的人呆了,怎麼會一樣重?我就告訴他,我們老祖宗講得好,這邊一大堆的四書五經十三經、《四庫全書》,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在這邊;《弟子規》那邊是篤行。這一大堆東西學了,你沒有做到等於零,還不如它!這個比喻他懂,他明白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OO集)2011/2/24 檔名:02-039-0300
釋迦牟尼佛過世之後,他的弟子向四面八方去傳,講學。這我們在歷史上可以看見,有些地方一、二百年就沒有了,有些地方三、五百年,有些地方六、七百年,唯獨在中國這一支,世世代代都不衰。這什麼原因?中國這個地方根相同,中國傳統學術的根是孝悌,孝親尊師,這中國傳統文化的根。那佛法的根也是孝親尊師,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中國朝野歡迎,有道理,跟我們同一個根。然後再聽聽你們的講法,愈講愈像,愈講愈接近,而且有些地方比我們中國人講得還詳細。
所以湯恩比曾經講過,中國古人心量很大,能夠包容異族文化,就是指佛教,這從外面傳來的,他能接受,能認真學習,而佛教文化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相輔相成。所以中國本土文化比大乘差一點,比小乘超過一點。隋唐時代的祖師大德,乾脆小乘就不講了,小乘經典雖然有,只是留給一些研究的人做參考,完全用儒跟道來奠定基礎,然後接著學大乘。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八三集)2011/2/15 檔名:02-039-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