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這首偈非常重要,淨業三福裡面第一句話教給我們「孝養父母」,接著第二句就是「奉事師長」。諸位從這個地方就很清楚能夠看到,佛法是孝道、是師道,一定是以孝道為基礎,從孝道上建立師道。如果說是不孝父母,他會尊敬老師,這裡頭就有問題,為什麼?應該親的他疏忽了,不孝父母會孝順老師,必定有企圖,因為這是反常的現象。在家裡孝親,在學校裡奉事老師,這是正常。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孝道、師道是根本,不但是古人非常重視,現在這個世間真正有學識的人也會感到嬰兒教育的重要。我聽過一些學者專家談,一個人人格德行的建樹是在五歲之前。誰給他建立的?母親給他建立。所以母親這個職責非常偉大,有好母親才有好兒女。
我們在前面多次的說到,佛菩薩是教出來的,聖賢人也是教出來的。中國人最擅於教學,也長於教學,教學的經驗非常豐富。在上古時代,中國人的祖先就明白這個道理,而且認真的落實。當然不能夠普遍落實,這是我們能夠理解的。這個國家、這個族群人多,居住的地域也非常廣大,在古時候交通不方便,所以教學的普及就很難。但是這教育的影響是很大的,一個村莊、一個小鎮(鄉鎮)能夠有一家、二家懂得教育,就會影響這個地區,這個地區都會模仿、都會向他學習,這就是好事。這是我們在古籍裡面常常看到的。古人常說,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善人,這一個善人他的影響力就能感化其他九十九個人。感化程度不會一樣,這是因為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業障習氣不一樣,還有他的生活環境也有差異,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德行。
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一點我們要知道。古時候的人,負責教育的工作是太太、是家庭的主婦。她的職責被社會大眾肯定,賢母,她的職責是培養下一代。下一代,你家裡面出不出人才?國家社會出不出人才?這個使命都是家庭婦女。家庭婦女的教育是誰教她的?上一代教的,代代相傳。她懂得、知道自己這個使命無比的偉大,所以她小心翼翼的撫養下一代。嬰兒出生三、四天,他眼睛睜開,他就會看,他就會聽,雖然他不會說話,大人一舉一動他就看清楚了,用佛法說,都落在阿賴耶識裡面。所以做父母的、做大人的,在嬰兒面前言談舉止全是正面,決定沒有負面的。
那標準是什麼?現在我們大家一起學習的《弟子規》就是標準。《弟子規》不是教小朋友的教科書,不是的,是做父母、做大人對嬰兒的身教,做出來給小孩子看、給嬰兒看。他看了三年,這小孩三歲他就很懂事,他就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對的,什麼樣行為是錯誤的,他就懂得,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有這個能力。這叫家教,家教是教育的根基。
中國教育的興起,也就是我們今天講教育的起源,為什麼會有這個家庭教育?這是祖宗流傳下來倫理的觀念,「父子有親」,這不是人發明的,自然的、天然的。你看父母對於嬰兒多麼親愛,完全付出照顧嬰兒,三年,時時刻刻都放在心上,照顧唯恐不周。做子女的不知道父母的恩德,到他自己養兒育女的時候,才知道做父母的那種愛心、那種辛勞,教育就從這裡興起。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父子有親」這種親愛永恆的保持,到一生都不會變質,這是中國自古以來教育的第一個目標。父慈子孝,一生他不會改變。
第二個目標就是把這種愛,父子這個親愛發揚光大,他知道愛兄弟、愛家族、愛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愛一切眾生,擴大!諸位要曉得,中國五千年傳統的教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愛的教育,親愛的教育。所以這個族群雖然很龐大,因為從小受這樣的教育,養成和平、禮讓,沒有競爭。也給今天的人作證,不競爭也能生活得很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你說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多麼美好。今天中國提倡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中國五千年傳統的教學就是落實這樁事情。
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怎樣落實?那一定要靠這種教學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實。前面我們學過「孝養父母」,這個地方教導我們『巧事師長』。第一句『詣大小師』,「詣」是親近,在佛門裡面講,佛是大師,「眾所宗故」,佛的弟子有菩薩、有阿羅漢,那就稱為小師。如果說菩薩,菩薩是大師,阿羅漢就是小師;阿羅漢是大師,一般稱和尚就是小師,這個稱謂關係我們要搞清楚。佛、菩薩、羅漢大概沒有問題,和尚有問題,為什麼?現在人不知道什麼叫和尚,以為一出家,這個人就當和尚去了,所以這產生了誤會。
和尚是梵語,古時候的印度話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親教師,清涼這個註解也好,註得好,「親所教故」。我們學佛,接受這個老師教導,這個老師對我來說就叫和尚,親教師。他不是直接教我的,沒有這個稱呼,就是我們沒有這個關係。就如同現在在學校念書,誰教你?你一定要曉得不是教員教你,校長教你,為什麼?課程是校長定的,教員是校長請的,請他來代替校長執行教學的義務,整個教學的規劃是校長,所以這教育他在主宰、在主導,教員是執行的人。這個你一定要懂得。
你在這個學校學的有成就,要感謝校長,當然也不能忘掉為我們上課的老師。上課的老師不稱和尚,稱「阿闍梨」。阿闍梨也是梵語,意思叫軌範師,你看看和尚叫親教師。這軌範師,軌是軌道,範是模範。這個老師他的德行、他的學問可以做我們的模範,做我們的榜樣,不稱和尚。所以一個道場只有一個和尚,一般所講道場的住持稱和尚,其他的人都稱闍梨。我們現在習慣上,其他的都稱法師,這個對的,稱法師是對的。一個寺廟有很多法師,但是和尚只有一個,不是人人都是和尚。在現在,像大學裡面有指導教授,指導教授可以稱和尚,那多半是念研究所的學生,像碩士班、博士班的指導老師可以稱和尚。
從這些稱謂上它的意義,你就曉得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裡頭沒有這種稱呼;像親教師、軌範師,沒有這種稱呼。你看一般宗教稱牧師、稱神父,不是稱親教師、軌範師,不是這種稱呼。他們的關係是跟神、上帝,有這個關係存在,佛裡頭沒有。佛裡面,我們學佛跟佛產生關係。佛是什麼人?佛是大師、親教師。大師,或者稱大導師,或者就是稱導師。導師、大師、大導師,都是對佛的尊稱,菩薩不用這個稱呼。我們尊稱菩薩稱大士,士農工商的士,觀音大士,文殊大士;菩薩也稱開士,開悟的開,這說明他已經開悟。士是讀書人,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這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他開悟了,所以稱開士。
你從這些稱呼上就了解寺院庵堂是教學的場所,在前面講的「僧伽藍」,梵語稱僧伽藍,我們現在稱為道場,就是教學的場所。你看「入僧伽藍」這首偈,下面是「演說種種,無乖諍法」,這是教學。佛家的道場是上課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天天上課,講經說法就是上課。現在叫上課,那時候叫講經說法。我們親近老師,就是要向他學習,要學做好人,就是佛經裡面常講的善人。經典一打開,諸位都能夠常常看到「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學佛頭一個目標,最近的一個目標,就是要做一個善人,善人的標準是十善業道。
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觀經》的淨業三福,我們採取它做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循著這三條的教導,我們認真努力來學習。第一條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把這兩句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百分之百的做到,這兩句就落實。下面兩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兩句落實在《十善業道經》。佛在經上這四句話,兩部經典,這兩部經典都是根本的戒律。真正做到了,就取得佛法裡面的標準,「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這兩門東西沒有做到,不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不是經上稱的,換句話說,這個經就不是你所學習的,你的程度不夠。所以一切大小乘經都要先取得這個標準,你才能入學。
不但是大乘,小乘也是從這入門的。有這樣一個基礎,你才能夠受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是以孝親尊師、十善業道做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能受三皈五戒,所以在受三皈五戒之前要學。現在就不講究,什麼人來皈依也都不必具備這些條件,就受了皈依。這種皈依,佛門稱為名字皈依,有名無實。皈是回歸,依是依靠,我們後面會講到。就是在這一段,這屬於第二段「出家受戒」,在第九、第十、第十一,三願,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才曉得皈依佛,佛是覺而不迷,換句話說,從迷惑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我們受了三皈依,有沒有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沒回過頭來,你沒有皈;你要不依自性覺,你沒有依,皈跟依都沒有,只是形式上做了一下。這種形式,佛不承認,護法神也不承認。
真正皈依,真正皈依三寶,戒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就有三十六位護戒神保佑你。聽說這個好,三十六位護戒神護持我,我趕緊去皈依去。如果你是形式不是實質,沒有護法神護你,你要有實實在在的。真正有實質,沒有形式的皈依,不要緊,世間人不承認你,佛承認你,護法神承認你,龍天善神承認你。於是你就曉得皈依證不重要,那個戒牒也不重要。「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是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的,章嘉大師教我的,他教我學戒,而不是教我去受戒。戒,你學一條,你做到一條,你就真正得到一條,叫得戒;你做到兩條,你就得兩條。戒經上講得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保護你,你得兩條戒,你就有十位護戒神保護你。
在家同學受了五戒,五戒都得到,什麼得到?做到,這個做到不是一時的,這一生當中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都不會犯,你就真得到。真得到了,五戒有二十五位護戒神日夜保佑你,不會離開你。就是你一定要真幹,要真正做到。所以對於戒律的意義,你要真懂得,要認真去學習,不是說形式上受了,那個沒有用處。可是李老師也鼓勵我們去受戒,無論在家的、出家的,李老師是鼓勵,你受了三皈之後,鼓勵你受戒,但是絕不勉強。為什麼鼓勵你?他不是隨便鼓勵人,他得看什麼人,有些人他根本就不鼓勵,鼓勵你受戒之後,好好的學戒。這是對的,這個心很慈悲、很難得,受戒之後,認真學戒。特別是出家戒,受了不學,那是掛了個出家的名,沒有實質,這是錯誤的。
我們也常常提到,中國佛教裡頭有個很好的典範,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受了三壇大戒之後,他知道比丘戒做不到,那就不能掛個比丘的名,所以他在佛菩薩面前退戒。退戒很容易,只要在佛菩薩面前,跟佛菩薩說這個戒我不能持,我退戒,就退掉。受戒,三師七證很麻煩,退戒很容易,所以他退比丘戒。沙彌戒他能做到,所以他老人家一生稱沙彌不稱比丘,菩薩戒沙彌,給我們後人做很好的榜樣。他的學生,我們世俗裡稱徒弟,中國古時候稱徒弟就是學生,現在稱學生,成時法師,蕅益大師的《全集》,成時法師編輯的,把它刻版流通。老師稱沙彌,他不敢稱沙彌,他稱出家優婆塞。我對他非常尊敬,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沙彌戒做不到,那怎樣說?三皈五戒十善這個他做到,名實相符,所以稱出家優婆塞。優婆塞是在家居士,但是他出家了,就是說出家的居士。
我們今天的身分是在家,真的是要努力做到出家居士就不錯。出家居士,今天我們講的三個條件,弟子規、十善業道、三皈五戒真正能落實,那你是名符其實大小乘經典裡面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你當之無愧。展開經典,這個經佛對我說的,不是對別人說的,我是當機,就不一樣。
今天我們把這個落實。大師,我們修淨土的,前面我也跟諸位介紹,大師是阿彌陀佛,那為什麼不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我們聽話,釋迦牟尼佛絕對不見怪,他教我們皈依阿彌陀佛,我們皈依阿彌陀佛,他一定非常歡喜。如果我們不肯皈依阿彌陀佛,我們樂意皈依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定說這個學生不聽話,你們想想對不對?不聽話。教你皈依阿彌陀佛什麼意思?教你在這一生成佛。你要不皈依阿彌陀佛,你這一生成就不了,要慢慢來。證個阿羅漢,諸位曉得,證得初果之後,天上人間還要七次往返才證阿羅漢果。人間壽命不長,天上壽命可不短,七次往返,你要知道那是多少年!可是你要皈依阿彌陀佛,一生成就,成就太殊勝了。釋迦牟尼佛慈悲,釋迦牟尼佛沒有門戶之見,把自己的學生推薦給阿彌陀佛,哪個人接受,哪個人這一生成就,無比的殊勝。
所以我們今天大師,阿彌陀佛,《無量壽經》。我們依《無量壽經》、依《阿彌陀經》來修行,這是親近大師。經典念一遍就是親近大師,聽大師的教誨,恭恭敬敬,讀誦受持;受,接受佛陀的教誨,接受之後一定是依教奉行。小師是我現在親近的老師,李老師給我介紹的是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在哪裡?留下來的《文鈔》,我天天讀《文鈔》、學《文鈔》,親近小師。大師、小師都不在我面前,大師、小師從來沒有離開我,不即不離。你要這樣學,你這一生決定成就。
形式上的皈依、受戒,我不反對,應該要去接受三皈,接受五戒。為什麼?接受之後你認真奉行,這是給社會大眾看到佛教的真面目,你這就是弘法利生,給社會大眾看到佛教一個好的形象,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如果我們受了三皈、受了五戒,做不到,我們就把形象破壞了,社會大眾看人,學佛的人是這個樣子,所以他不罵你,他把整個佛教都罵了,這個罪業很重。誰叫他造罪業?是我們自己做得不好,讓他在造罪業,他墮落,我們會受連帶。他是因為我做得不好才毀謗、才侮辱三寶,我變成罪魁禍首,逃不了責任,三途苦報,這一定要懂。但是在受三皈五戒之前,最好先學《弟子規》,有這個基礎,你這個皈戒就能受持,就不難。十善業道你能夠做得到,你明瞭,你懂得,你會認真努力去做,這是在佛法裡頭根基奠定了。沒有這個根基,念佛都不能往生,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
我們還知道有些人根本就沒有皈依三寶的。我記得以前我提過幾次,早年我住在美國,華府有一位周先生,叫周廣大,在那裡開個麵包店,一生不信奉宗教,人是個好人,沒有宗教信仰。臨命終時,他得的是癌症,醫生放棄治療,家裡人所謂是臨時抱佛腳,找到佛教的道場,看看有沒有救。華府,我們那邊有一個淨宗學會,那時候不叫淨宗學會,叫華府佛教會,我還在那裡掛名做會長。同修們告訴我,他找到那裡去了。
我們的同修很發心去看他,看他確實是不行,這些同修也很難得,也常聽經,懂得一些道理,就勸他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世間太苦了,不值得留戀。周先生這個人有善根,聽了之後很有道理,就告訴他的太太、他的兒女:你們統統念佛幫助我往生,不要求我的病好,幫助我往生。全家,我們佛教會的一些同學都去幫助他助念,助念三天,他就走了。走的時候瑞相非常好,那邊同學打電話給我,這就是什麼?連三皈儀式都沒有,他真往生。沒有形式,他有實質,真的回頭、真的依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自性佛,這句佛號就是自性法,這麼多朋友幫他助念,這就是清淨僧,三寶具足。他以這個為依靠,三天三夜念佛不間斷,他走了。
有很多人問,他為什麼能走得了?他能走得了,宿世的善根,這個人肯定是多生多世修淨土,總是臨終有障礙,沒去得了。這一生當中是在臨命終前三天遇到淨宗法門,他聽了就相信、就接受,不是過去生中深厚的善根,做不到。所以我向同學們解釋,那是多生多劫的善根在臨終這個時候現行、起了作用。這就是《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所以經上講的話不假。
可是這樣的機緣很難得,為什麼?他必須要具足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臨命終時頭腦清楚,這個條件非常難得;如果頭腦不清楚,你跟他講,他不懂,這就一點辦法都沒有,頭腦很清楚!凡是臨命終頭腦清楚的人,縱然不學佛,他不會墮惡道。諸位想哪個人頭腦清清楚楚,會去到畜生、餓鬼那裡投胎?不可能!所以臨終一迷惑就麻煩,迷惑顛倒才會到惡道去;頭腦清楚的人決定不會。我們學佛,天天用功、天天修福,為的是什麼?就是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就是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你當然會念佛!那怎麼會不往生?所以你想想看,誰有把握臨終時頭腦清楚?很難很難,這個要知道。有福報不要現在享,臨終享,臨終頭腦清楚,那是大福報,決定你來生,比什麼都重要。第二個條件,遇到真正的善友勸你念佛往生,第二個條件。臨命終時,來了這麼一個人勸你念佛往生,這也是不容易的,正好碰巧碰到。第三個條件,你聽了之後立刻接受,毫無疑惑。你就想這三個條件多困難!周廣大這三個條件具足。
古時候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唐朝的張善和,殺牛的,臨命終時,牛頭人來跟他要命,他喊救命。這喊救命,剛好有一個出家人從他門口經過,到裡面去看他,什麼事情?好多牛頭人問我要命!這個出家人點了一把香交到他手上,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念了幾十聲阿彌陀佛,他說:牛頭人沒有了,阿彌陀佛來了。他往生了。這都是這三個條件具足,所以不可以僥倖。我們如果僥倖,希望多做一點壞事沒有關係,臨終的時候還來得及,就怕臨終的時候迷惑顛倒,現在所講的老年痴呆症。年老了,已經就迷惑顛倒,臨終念佛往生就不可靠。所以這個福,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希望在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正念現前,這才能往生。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08 2006/1/22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