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淨空老法師開示

  家庭是社會裡面組織的基礎,最基本的組織,這是家庭。家庭在一般人來講,就像佛經上所說的是「貪愛繫縛」之所,就從這個地方培養的,這是個窩。什麼窩?貪愛之窩,是貪愛繫縛之所。如果要是看不破、放不下,生生世世你就離不開這個家。可是家我們知道是無常的,不是永恆的,是無常的,無常那個貪戀的心非常堅固。換句話說,六道裡頭無論在哪一道,你契入那一道,頭一個觀念去找一個家,所以家的形式之家是無常的,阿賴耶識那個家是永遠不會斷的,這就是人為什麼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出不了六道輪迴。

  所以〈淨行品〉第一首偈就教我們要把家看破。把家看破不是不要了,還是要,在形式上倫理道德做得比一般人還要圓滿,還要殊勝。文殊菩薩在這品經裡面第一句就是教給我們菩薩善用其心,這個話說得好!善用其心則能成就一切勝妙功德。勝是最殊勝,家庭最殊勝,家和萬事興。你看這個世界,盛衰從哪裡看?從家庭,從人,每個人都能夠善用其心,每個家庭都殊勝。殊勝都不妙,所以他功德不是圓滿的,那要是照達摩祖師所說的,並無功德。那是什麼?福德,不是功德。有妙,這個福德就轉變成功德,關鍵就在此地。妙是什麼?妙是雖然很殊勝,看破了,對這個家心理上沒有一絲毫執著,形式上比一般人做得還圓滿,心裡清淨平等,那個妙!妙是不著相。你從這個地方看,你才曉得世法跟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

  所以我們在華藏世界,《華嚴經》上看到華藏世界,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極樂世界,你看那種依正莊嚴,人間天上不能比。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人間天上,人間的富貴,帝王!帝王的富貴在全世界總的來說比不上中國。在六百年前,明朝開國的初年,鄭和下西洋七次,他那個船隊非常龐大。現在西方人明白了,也說出良心話,全世界發現這個地球的是中國人。鄭和的艦隊到過美國、到過非洲、到過澳大利亞,全世界幾乎每個地方中國人先到的,外國人發現這些新大陸比鄭和的艦隊要差二、三百年。中國人發現全世界,所以就有許許多多國家這些領導人,鄭和邀請他們到中國來觀光旅遊,看到中國帝王的大殿(皇宮)都非常驚訝,不但是在國外沒有,真的是連作夢都想不到,才看到中國帝王的富貴。

  但是佛經給我們說,人間帝王要是跟忉利天比,那忉利天就稱為王,人間帝王就變成乞丐了。忉利天跟大梵天比,那又不如了;大梵天跟摩醯首羅天,那又望塵莫及了。摩醯首羅天王那個富貴要是跟華藏、跟極樂比,那就像佛經上的比喻,這華藏、極樂是皇宮,摩醯首羅天王是乞丐,怎麼能比!所以富貴要不要?要。富貴從哪裡來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的果報。造作惡業的果報是三途地獄,這我們要明白、要清楚。人人要享福,人人都想富貴,那應該怎麼做法?斷惡修善,「諸惡莫作,歲歲平安;眾善奉行,萬事如意」,沒有一樣不如意的。因果報應是真的,是真理!連佛法都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所以中國傳統的教育,我把它歸納為四個,第一個是「倫理教育」,教導我們人與人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夫婦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君臣的關係,在人世間可以說人間天上,我們跟一切眾生的關係不外乎這五大類。關係要清楚,應該怎麼樣相處,福德就在其中。所以教育教的是這個東西,不是別的。第二個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著重各種不同關係怎麼樣相處,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人與不同維次的空間,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十法界,我們怎樣把這些關係處好,道德教育。第三個是「因果教育」,非常重要!第四個是今天講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偏重在出世間,出世跟世間是一不是二,這叫真出世,「極高明而道中庸」,我們不能夠不懂。所以這四種教育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內容。用什麼方法、怎樣落實能恢復到社會的安定和平,化解一切的衝突矛盾?要靠教育,離開教育,其他沒有一樣東西能辦得到。所以在中國五千年的經驗,都講到「修身為本,教學為先」。

  英國湯恩比有遠見、有智慧,他認為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絕對不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誇耀自己,不是的,是外國人說的,非常客觀。文化沒有國籍,文化是全人類共同的智慧財產,什麼人能夠學習,他就能夠契入勝妙的境界,勝妙境界就是從前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他教我,人不能一天不讀聖賢書,讀聖賢書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種享受與物質生活沒關係。我們在典籍裡面看到,孔老夫子物質生活不富裕,用我們現在來說,夫子是小康之家,生活可以過得去,不富裕。學生當中,生活最貧苦的顏回,書上所記載的,「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這是一般人過這個生活都感覺到受不了,太苦了;「回也不改其樂」,孔夫子看到顏回每天非常快樂,他樂在什麼?精神生活豐富,蓋過了物質生活。所以物質生活實在講不應該重視的,要重視精神生活,這是讀書明理之人。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真正是難得,已經得到富貴了,那應該可以享受了。釋迦牟尼佛是已經得到了,孔子、顏回是沒有得到;釋迦牟尼佛是已經得到,已經得到,捨掉,過什麼樣的生活?過顏回的生活,比孔老夫子還要苦!再說,比顏回有過之而無不及,顏回還有陋巷可居,釋迦牟尼佛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每天出去托缽,晚上找一個大樹底下盤腿打坐休息一下,一生一輩子過這種生活。

  跟釋迦牟尼佛學習的人稱比丘,比丘翻成中國意思「乞士」,乞是乞丐,士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這一批乞丐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乞丐。有,他捨棄,這太難得,這給我們很大很大的啟示,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麼意義?給諸位說,一般人不知道,這裡頭有樂趣,快樂,真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在物質,是什麼?是沒有煩惱。有家就有煩惱,尤其在現在這個社會,你有一個家,你的煩惱很多很多。出了家,是真出家是假出家?假的不是真的,出了你那個小家,你搞了個大的寺廟。你小家裡頭只有父母兄弟幾個人,這搞個大寺廟搞了很多信徒徒弟,幾十人、幾百人在一塊生活,更累!沒有出家,出小家換一個大家,還是苦事!真正出家,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示現的,那是真的出家。

  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我們中國那些祖師大德,也是住寺院叢林,他們怎麼樣?他們確實善用其心,勝妙功德,跟我們現在不一樣。這是中國的大環境跟印度不一樣,中國有孝親尊師的教誨,而且年代久遠,尊師重道。佛是我們的老師,怎麼可以讓老師去討飯?老師要是做乞丐,那個學生也坐立不安,那還得了!社會上也罵,批評他,所以一定要建築宮殿讓老師去住。皇帝住的是宮殿,學生!學生住的宮殿,總不能讓老師住普通的房子,這皇帝心不安,所以寺院庵堂都要照皇宮那種建築來建築法。諸位要知道從前皇帝這個建築屋頂蓋的是黃瓦,這只有帝王家才用的,民間不可以用,寺廟都是用黃的。這是說明弟子對老師的孝敬。這些出家人住在這個地方,心態跟我們現在不一樣,道場是國家建的,是大富長者們他們建的,十方道場,絕對不是哪一個出家人私人產業,不是的。就像我們現在住旅館一樣,這些道理都要懂。

  雖然居住的環境很好,決定沒有貪戀之心,真正是看破放下,還是能遵守釋迦牟尼佛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出家人沒有財產,依舊是三衣一缽,所以出家人到寺院裡面去掛單,他的行李很簡單,三衣一缽。中國氣候跟印度不一樣,印度是熱帶,真的三衣一缽就夠了,中國人還要有春秋保暖的衣服,在這個環境戒律裡頭有通融的、有許可的,這叫開緣。所以這些保暖的衣服不能夠沒有。實在講行李還是很簡單,沒有多餘的,夠用就行了。決定不會把寺院看作是自己的財產,沒有這個觀念。如果把它看成自己的財產,把這些徒弟看為自己的眷屬,他就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就壞了。應該要怎麼樣?應該要像這一品經前面十一首偈所說的,這些人都是有家眷的,跟我們現在有寺院庵堂是一樣,不執著。在家出家,這是菩薩,真修行人,家業並沒有捨棄掉,心地不染,這個功夫純熟,實在講比出家人的境界高。

  《無量壽經》我們一打開,前面經文介紹與會的上首大眾,先介紹比丘眾,再介紹菩薩眾,菩薩眾介紹文殊菩薩幾位之後,接著再介紹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位菩薩是在家菩薩。你就看到在家菩薩十六個,出家菩薩只講了四個。這些在家菩薩的身分全是等覺菩薩,他們的地位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平等的;在家的成就,維摩是在家佛,跟釋迦牟尼佛平等,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大乘佛法,這是一乘佛法,勉勵在家同學不能夠自輕,不能夠自己甘願墮落,那是錯了。一定要明瞭佛法的大義,了解事實狀況。

  佛法裡面所講的諸法實相,知道佛菩薩應化眾生的儀式,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分來幫助眾生,來教化眾生。教化教什麼?總的來說,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樣你才知道佛菩薩樂的是什麼,孔子、顏回樂的是什麼,你就能體會到了。實在《論語》前面的三句話,那是聖人的境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世出世間最快樂的,沒有任何樂能夠相比的,讀書。不入這個境界,不知道!他哪裡懂得?契入境界才知道,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悅是喜悅,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個喜悅不是外面的刺激,是從內心裡發出來的,像泉水一樣,湧泉,永恆不斷!這種喜悅對於身體來講是最滋養的,我們諺語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他快樂,全身都快樂。現在日本江本勝博士水實驗實驗出來了,我們看到很歡喜,人在喜悅時候,全身的細胞那個反應都是最美好的結晶,沒有一樣能跟它相比,這是江本博士告訴我的。他做了十年,幾十萬次的實驗,「愛」跟「感恩」這兩個意念(就是念頭)對水結晶的反應是任何善意都不能夠相比的。他告訴我愛跟感恩這兩個可能是宇宙的核心,我告訴他沒錯,宇宙的核心確實就是愛。

  五倫,你看在五千年前就發現、就知道了,也就認真學習,就落實了,父子有親,親愛!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大慈大悲,慈悲遍法界,這是真心。真心,大乘教裡面講的菩提心,真誠,真誠的慈悲,清淨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正覺的慈悲,這個慈悲遍虛空法界、遍一切眾生。這是誰?是我們自己本人,這就叫做自性、本性。中國《三字經》教童蒙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慈悲、愛就是本善,本性本善,人人都是這樣的。你看宇宙多麼和諧,眾生多麼可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佛跟我們說了,眾生迷失了自性。迷了怎麼?迷了就把愛變成情,變成貪瞋痴慢疑,變成喜怒哀樂愛惡欲,就變成七情五欲,變質了,體呢?體還是它。所以無量無邊的煩惱,七情五欲,它的本質是本性本善。

  這個教育,佛教的教育終極的目標在哪裡?就是教我們從這些習性、煩惱習氣再回過頭來,回歸到本性,這是教育終極的目標。儒家講的是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佛法裡面講的「無上正等正覺」,本善是無上正等正覺。覺就快樂,迷就糊塗、就有苦,覺就樂。所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樂是從果上講的。怎麼樣離苦?要覺悟,要破迷。你要想得樂,要覺悟、要開悟,破迷開悟,你就離苦得樂。果然破迷開悟了,然後告訴你一句老實話,心想事成,念頭才一起,整個宇宙跟著你念頭產生變化,就像江本博士水實驗一樣。我們起心動念,那個水立刻產生變化,念頭善、念頭不善,心裡面歡喜或者心裡面憂慮,統統都有反應。可惜反應我們肉眼看不見,要用顯微鏡,從顯微鏡裡面看到了。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我們的心情最密切的反應是什麼?是我們身體每個細胞,隨著我們喜怒哀樂產生反應。所以人心常常生歡喜心,他身體就健康;人要常常憂苦,他就很容易衰老,也多病,老病是從憂慮裡面產生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正確的,一點都沒錯,「憂能使人老」,憂慮多的人老化很快,什麼原因?因為這個念頭使我們全身的細胞、全身的器官,這個器官都產生反應。這證明佛在經上所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點都不錯。

  所以家不能不要,不能不愛,你要、愛,那不能執著,這就叫功夫,這就叫做覺迷,覺的人只有樂沒有苦,只有正面的沒有負面的,這才叫真樂。凡夫,有殊勝快樂的家庭裡面,他有妄想、他有分別、他有執著,於是把純正純淨純善的樂變質了,這一變質,肯定樂少苦多。你常常擔心、常常憂慮,我們現在講操心的事情太多,這是錯誤的。所以你要是真正把這個道理參透了,佛法終極的目標成就誰?成就在家菩薩。

  出家菩薩是初學,是學習的,在家菩薩是成功的;等於說出家菩薩是在學校念書沒畢業,在家菩薩已經畢業了,他們在社會上創業了。這出家菩薩你看慢慢的拿到阿羅漢就像拿到學士,拿到菩薩就好像拿到碩士,成佛了好像拿到博士。拿到之後怎麼樣?為社會大眾服務。為社會大眾服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用什麼方法?度就是服務,什麼方法、什麼樣的形式來服務?沒有一定的方法,沒有一定的形式,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你就懂得了。所以在家的菩薩水平比出家水平高得太多!這個道理誰懂?所以在家同學不能夠輕視自己,當然也不能夠傲慢,傲慢是大煩惱,是重大的障礙。好好的要做在家學佛的榜樣,你是真正的菩薩!

  家親眷屬、父子兄弟,這是緣分最親的、最接近的。換句話說,這是最優先得度的這批人,你要怎麼教他?即世間出世間,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法,這是佛法終極的目標,才能說普度眾生。可是不通過像出家的修學,要想真正做到菩薩家庭,套一句佛法說「無有是處」。你們看看南傳的佛教,像泰國我去參觀過,每個人就連國王、王子,至少一生當中也要出家三個月。一般人時間更長,可以隨時還俗,可以隨時出家。出家接受佛陀教育,接受菩薩教育。佛陀跟菩薩是什麼意思?佛是聖人,菩薩是賢人,接受佛菩薩的教育就是接受聖賢教育。我們今天講接受聖賢教育,大家聽了很習慣,一點懷疑都沒有,聽說接受佛菩薩教育就不懂了,認為這是迷信。佛菩薩是印度話,聖賢是中國話,一個意思。接受聖賢教育!在家學過聖賢的生活,那個在家就圓滿了。

  聖賢教育跟富貴貧賤沒關係,不是說聖賢教育一個個都大富大貴,那你就錯了,那完全錯了。富貴貧賤是因果,如果聖賢教育是大富大貴,那孔子應該富貴,顏回應該富貴,這是聖人。聖人也有很窮困的,這要知道。所以貧富貴賤是命,你命裡沒有,你到哪裡去求?求也求不到。所以夫子說,富貴要是可以求,我替人家拿馬鞭,替人家趕馬,我也願意;如果求不到,那又何必!那就不必這樣去伺候人,求不到。所以這是命裡有的。命裡怎麼有的?過去生中修的因,富貴的因是布施,財布施得財富,你發大財,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那今天做了官的人,做帝王的,做總統的,做部長的,做省長、縣市長,這是領導人的,都是在佛門從事於護法弘法所得到的果報,這是無比殊勝。勝沒有妙,因為他著相,沒離相。如果離相,他就成佛、成菩薩、成阿羅漢;沒有離相,他的果報就是人天福報,是這麼一回事情,學佛不能不知道。

 【佛子。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今初在家有十一願,初一」,就是第一首。「總舉在家,以家是貪愛繫縳所故。若了性空,則雖處居家,家不能迫」。註解雖然不多,意思都為我們顯示出來了。學佛還是在家的同學佔多數,應該怎樣學習?而實在說現在出家跟在家沒有什麼分別,為什麼?真正出家的心不存在了。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家有四種家,到底下一段講出家,我們會跟諸位詳細再做報告,有田宅家、有煩惱家、有三界家、有無明家,在家這四種家具足。換句話說,你有物質上這些財產,家業家產。當然這家庭裡面煩惱也多,諺語常講「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些都是事實,所以家苦,家累。菩薩跟凡夫不一樣,凡夫是迷而不覺,妄念、邪念很多;邪而不正,煩惱習氣很重,這是染污,染而不淨。菩薩覺悟了,跟凡夫恰恰相反,菩薩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菩薩家庭就是世間模範的家庭。

  世間範圍很大,世是講的時間,三世,有過去現在未來,間是講空間。所以「世間」跟「世界」意思完全相同,用現在科學上的話來講就是時間、空間,時空。時空的範圍太大太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是講時間。空間,我們今天講太空,沒有邊際!佛法裡頭習慣講的是十方三世。十方三世諸位曉得,有多少世界,我們今天科學上的名詞有多少個星系。大的星系,現在一般講大星系,銀河(銀河系),我們現在所講的大星系。還有沒有更大的星系,由無數銀河系組成的?科學上還沒發現,佛經上有。佛經上有大世界,那是以銀河系做基礎組成的。再有更大的世界,我們在前面「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裡面讀過,《華嚴經》講的世界,比我們現在科學所發現的、所知道的,不曉得要大多少倍,深廣無際!這都是通常講的世界、世間都包括了。

  這裡面有多少眾生?我們只能夠用「無量無邊」、「無數無盡」來形容它。菩薩的心量,『當願眾生』,願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裡面所有的眾生,這個心量多大,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一百四十一願,每一願第二句都是「當願眾生」,都是這麼大的心量,所以讀《華嚴》一般講最低的收穫,心量比較大一點,會大一點,到這種程度很難,如果真正到這個程度,你就不是凡夫,至少法身菩薩,你是分證即佛。

  『知家性空』,最重要的就是這句話,「家」是我們幾個有緣的眾生,眾生也跟諸位說清楚,「眾生」這兩個字的本義,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做眾生。那我們想想,這個世間哪一法不是眾生?動物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現象這麼生的,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礦物、山河大地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遍法界虛空界任何一個現象,即使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現的那個身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眾生這個名相的含義太深太廣,深廣無際。

  我們現在一般人的觀念,看到眾生都想到很多人,其實這不是眾生的本義;眾生的本義就是所有一切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當然我們讀經要看上下文,此地這個文字裡面「當願眾生」這一句包含的境界很廣,它是包含動物、植物、礦物,怎麼說包括這麼多?動物不必說了,這一切眾生都有家,植物,樹木、花草,諸位相信聽說過有樹神、有花神、有草木之神,也是眾緣和合而生,包括這些東西。礦物,你們看看有山神,有海神(大海有海神),江河有江神、有河神,打一口井,井裡頭也有神,礦物也包括!這些芸芸眾生都沒開悟,只要沒開悟,他都要找一個家,他都有家族。樹神有他的家族,草木神也有他的家族,畜生就更不必說了;螞蟻有螞蟻的家族,蜜蜂有蜜蜂的家族,老虎牠有家族,每個動物牠都有個窩,這範圍多大!不但希望人家要覺悟,畜生家也覺悟,鬼神家也要覺悟,天神家也要覺悟,九法界眾生統統都要覺悟,都要「知家性空」,知家性空的人是菩薩。

  家要不要?要。家庭過得非常美好,為什麼?一家人,菩薩眷屬,菩薩家庭。我們傳統教學裡面講五倫八德,因果宗教的教育,每個人都達到圓滿,這是菩薩家庭。這裡頭只要有一個菩薩,他就會教他的家人,「修身為本,教學為先」,教學從哪裡教起?家人教起。家人教不好,是你自己修身沒做好,自己真正修身做好了,你就能感化一家人,一定的道理。

  在中國古時候最好的模範,舜王。你們從歷史上記載來看,堯舜那個時代距離我們現在差不多將近四千年。他的生活環境本來是很美好的,很不幸母親死得早,父親又娶個繼母,繼母也生了小孩。繼母偏心,對他很不好,總希望把他除掉。父親不是有智慧的人,聽後母的話,所以父親對他也非常不好。這樣一個家庭,人人都想害他,而且都想置他於死命。生活在這種環境當中,就是我們今天社會上講虐待兒童,那真是他們這一家虐待舜無所不用其極。

  可是舜孝順,絕對沒有以為父母有過失。真的佛法裡面講的菩薩,只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他對他的父親、對他的繼母、對他繼母所生的弟弟,真的沒有看到他們過失。我們在佛經上讀到這兩句話,體會並不深刻,讀舜這個故事,我們就有很深很深的體會,他確實沒有看到,只見自己過,我自己做得不夠好,我的父親、母親、弟弟不喜歡我。天天想自己的過失,天天改自己的過失,三年下來之後,天天改過,真的變成完美的人,沒有過失了。他成功了,真成為聖人。

  我們今天成不了聖人,毛病在哪裡?恰恰跟舜相反,不知道自己有過失,專門看到別人過失,所以你永遠不覺悟,永遠你的心術不正、你的心不清淨,墮落在迷邪染裡頭,出不來!遇到人事物不如意的,總是怨天尤人,他怎麼不苦?首先這個事情在哪裡發生?在你的家庭,現在做父母的看兒女不聽話,看他們的過失,兒女天天看父母的過失,兄弟互相看過失,都不知道自己有過失。所以現在家庭苦多樂少!沒有成家立業的時候羨慕想成家立業,成家立業之後後悔莫及。所以我們應當學佛,多聽多看,一定要多讀聖賢書,不讀聖賢書不行,聖賢書在引導我們走一條聖賢的正路。

  「知家性空」就是不染著,而是什麼?利用這個家庭來普度眾生,來弘揚大乘。你這個家做好了,讓你的鄰居大家來看,你家怎麼會這麼好!往年我住在美國,我住過鳳凰城,住過加州的庫柏蒂諾,在這兩個地方居住。我們的鄰居常常看到這家人,無論在什麼時候看到都滿面笑容,都很開心,他們就在暗中打聽,他們是幹什麼的?為什麼這麼快樂?可惜我們並沒有在那邊建道場,沒有在那邊常住,如果說不離開那個地方,常住個十年、八年,一個地方都受感化。他一家看到,他會傳到另外一家,家家都知道了,自自然然想來跟你學習。學什麼?你們為什麼那麼快樂,他就學這個。

  我在德州建了個道場,道場建立啟用的頭一天,開幕的頭一天邀請我們的鄰居(幾條街的鄰居),我們用點心招待他們,發請帖邀請,他們都來了。看看我們這裡,這新的佛教道場,給他介紹我們在這裡要做些什麼。他們看到我們供的西方三聖,這是什麼意思?我說:極樂世界是快樂的世界。他說:這個我們要學。他問:你們教的是什麼?我們教的是清淨,淨土,心地清淨!這個我們要,快樂我們要,健康長壽無量壽,這個我們都要。我就告訴他:很好,星期六我們特別給你們開一堂課程(每個星期六他們休假),你們都可以來學習;星期天你們上你們的教堂,你們跟上帝。上帝是你們的父,是你們的主,佛是你們的老師,沒有衝突。他們聽到非常歡喜。所以當地這些人逐漸逐漸都聚到這裡來了。

  只是很可惜那個時候我們是館長當家,她常常有時候住這裡,有時候到別地方去,所以我們這幫人跟著她一塊去旅行,始終不能在一個地方長住。這是從前李老師告訴我的,常常在外面行動只能跟大家結法緣,不能度眾生。我問他為什麼?哪一個人聽個幾次經就開悟了?我想有道理,一定在一個地方長時間的教學,在現在人的根機至少十年以上能夠把這根底打下去,沒有十年的教學,不能扎根。這是家庭可以弘揚大乘佛法,首先「家和」就能感化這個社會,就能給社會做個好榜樣。

  知家性空,對於家,無論是家親眷屬、所有一切財產,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所有一切的矛盾爭執都是從這裡來的,你這個都能看得開,都能放得下,這家怎麼會不和,怎麼會不快樂?逼迫沒有了,不可能的事情。快樂家庭,一家人快樂人生要向這個目標、向這個方向去邁進。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五0一卷)200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