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若在宮室 當願眾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淨空老法師開示

  『宮』是宮殿。宮殿常常是連在一起講的,可是宮跟殿有差別。殿是辦事的地方,就是辦公的地方,開會的地方;宮是私人的住宅。你看北京皇宮,前面是殿堂,是帝王、大臣辦事的地方。大殿,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些殿都是集會的地方,開會的地方;宮是在裡面,這是帝王私人居住的地方,稱之為宮。所以王侯他們居住的都稱宮,我們今天講大房子,房舍很多,富麗堂皇。平民所居的稱為室,一般平民,稱為室。現在在民主時代,所以富有人家居住的房舍可以說都是屬於宮殿,富麗堂皇。

  在這些地方,菩薩心態跟我們不一樣,他能看到這個境界,都能夠回歸到自性。「宮室」私人居住的地方,這裡頭是家親眷屬,說得好聽,這裡頭有恩有愛。但是你要曉得恩愛的負面是怨恨,古今中外都不能夠避免,尤其是王侯的宮室。古時候嬪妃很多,中國外國都一樣,王侯用現在的話就是一夫多妻制,皇帝三宮六院,還有七十二嬪妃,一個男人跟這麼多女子相處,說是不產生怨恨,不可能的事情,嫉妒怨恨這是難免的,所以菩薩知道這不是個乾淨場所,『穢欲』。見到這個我們就想到『聖地』,聖地,宗教裡頭的寺院庵堂,這聖地;聖賢居住的地方,聖賢教學的地方,這都是聖地。這就是警覺性很高,見到穢惡就會聯想到反面的聖教。正是古大德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他能夠保持「淨而不染,正而不邪,覺而不迷」,你看看三皈依他就用上,真的皈依了。

  我們入這些地方,譬如現在到北京去觀光,一定會到紫禁城去玩玩,看到故宮,你像不像菩薩「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你有沒有想到這句?時時刻刻提起警覺;不一定是在看皇宮,平常你每天回家你就要想到。中國人常講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那一本難念的經就是此地講的穢欲,也就是說最容易引發煩惱,永遠培養煩惱習氣的這個地方就是宮室。你們想想對不對?所以從這個反面就想到清淨莊嚴的道場。聖地是道場,聖人所居的,聖人所教學的場所。

  古時候沒有那麼多的學校,我們在古人筆記裡面看得很多,絕大多數的讀書人到哪裡去讀書?都到寺廟。寺廟都有藏經樓、藏經閣,那就是現在所說的圖書館,不但有佛經,儒釋道三家的典籍都蒐集,收藏得很豐富,讀書人所需要的參考資料、典籍應有盡有,所以都是到寺廟裡面去念書;不一定是學佛的,多數人都喜歡到寺廟去念書,環境清淨。從前確實這些出家人真有學問,儒釋道他都通,你讀書有問題向他們請教,他都願意教你。有沒有跟大家開課?這個我們不知道,很少有明文的記載,可是你向他們請教,一定會很熱心向你講解,這些高僧大德儒釋道都通。佛教在此地是行法布施。以前一般念書人,像秀才,考中秀才之後準備再去考舉人或者考進士,都選擇在寺廟,環境清幽,在這個地方讀書,等到考試的時候他們去參加考試,那是入於聖地,清淨無染。這都講的是日常生活。可是現在的寺廟清淨無染的不多,為什麼?開放觀光旅遊,這是時代所形成,而且無法避免。

  我在海外的時間很長,第一年回去,在北京訪問趙樸老,承他的情,他接待我,也非常的禮遇。第一次見面,我們聚會的時間是四個多小時,他請我吃飯,我們有十幾個人這樣的團體,他統統都請。在佛教會擺了兩桌,他跟他的夫人、還有他的祕書,我們談得很愉快。當時我就跟他談到寺院庵堂的問題,我說現在國家開放觀光旅遊,這些道場都是千百年的建築,觀光遊覽必定要到的。換句話說,這寺院庵堂還能不能辦道?不能,既然不能,那就專門做為觀光旅遊的景點。好!替國家帶來一筆收入,這個收入也相當可觀。可是寺廟裡面的住眾要把他培訓為觀光旅遊的導遊,把佛法介紹給觀光客。他到那個地方,你首先介紹這個地方的歷史,外國人看到就很希奇,他們歷史沒有我們這麼久遠;然後介紹佛法,什麼是佛,介紹這些菩薩,菩薩表法的,使他們明瞭佛教不是多神教,不是低級宗教,它是教育、是表法的。

  我就舉個例子說,譬如你一進山門,天王殿這第一個建築,當中是彌勒菩薩(布袋和尚)面對著大門,你一進門頭一個看到他。這是什麼?你入佛門上第一堂課,彌勒菩薩肚皮很大,笑咪咪的,代表什麼?生平等心,成喜悅相。人跟人相處要一團歡喜,要笑面迎人,你的人緣才好;板著面孔,你不理人,誰願意理你?社會需要和諧,家庭需要和睦,笑面迎人,這比什麼都重要,他教你這個。肚皮大代表什麼?包容,什麼都要包容,不要過分的計較,計較即使是家人都會結怨恨,何況是外人。所以許許多多的人不知道這個冤仇是從哪裡結的,有意無意言語、態度上得罪別人。得罪君子沒有關係,他明理,他不會放在心上;得罪小人就很麻煩,小人他記恨,總有一天他要來報復你,你就麻煩大了,這個事情在歷史上的例子很多很多。

  所以今天這個世界,為什麼怨氣這麼多?我也常常講,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是布施恩德多還是我們有意無意得罪人多?那你就曉得,將來你處世的時候,尊敬你、愛護你的人是多還是少,怨恨你的人、找你麻煩的人是多是少,你就明白了。我們這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布施的恩德少,結怨的多,那你就是冤親債主多,將來是報恩的人很少,沒幾個,你說這個麻煩不麻煩!你不覺悟,在現在這個世界上沒人教你,除了佛經之外,你到哪裡去學?你學不到!佛祖、祖師大德無一不是教導我們決不跟人結冤仇。不但人冤仇不能結,畜生也不能結,鬼神也不能結,全都會找麻煩,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在天王殿上頭一堂課,你真的是明白了,你把這個介紹給觀光旅遊的旅客們,他們就明白佛教不是迷信,用什麼?用藝術來教你,要包容人,要寬宏大量,要笑面迎人。這種教育多好!兩旁邊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他那個表法是表負責盡職,持國。你在這個社會怎樣立身,我們講立於不敗之地?那你就要懂得守本分、負責任。你在社會是從事哪個行業,你把你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得很好,跟大家互助合作你就成功了;不是自己本分的事情不必過問,與我不相干。人人都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但是一定要知道,跟大家互相合作。就像我們人的身體,眼睛只管看不管聽,管自己本分,耳朵只管聽不管看;如果這個眼睛看還要管聽,什麼都要管,那就出毛病了。我們在社會上有一個工作,把自己工作做好,就如同一個身體一樣,眼耳鼻舌身各有各的功能範圍,但是它密切合作,它不是不合作,密切合作,負責盡職。

  南方增長天王,他代表就是我們今天講進步,天天要求進步,日新又新,佛法裡面講精進不懈。不但你道德要進步,你學術要進步,甚至於我們的物質生活也要向上提升。這講得有道理!這兩樁事情怎樣才能完成?怎麼樣能做到?這兩個是我們的目標,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就是教你怎麼做到,多看、多聽,沒有教你多說。多看就是我們常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到處參學,增長自己的智慧,增長自己的技術、能力,你才真正能夠做到負責盡職。你看這麼好的一堂課,哪來的迷信?你要能夠介紹給觀光客,觀光客在你這裡是繳了學費,真學到東西回去,他很開心。

  佛教裡面,每尊佛菩薩,每尊護法神,他都有表法的意思在,都是教人的,他不是神明,這我們要懂。我跟樸老講,樸老聽了很高興。我說所有寺廟庵堂統統做為觀光景點,真正修行呢?重新建立,建道場,重新建就不要建寺廟的形式;因為我那個時候住在美國,我就跟他講,美國的大學城很值得效法。現在交通方便,不像從前閉塞,現在交通方便,我們每個宗,佛教大乘八個宗,小乘兩個宗,統統可以恢復起來,一個宗建一個道場就夠了。這一個道場裡面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學會,一個是學院;要用新的名詞,不要用寺廟庵堂,老名詞不用,用新的。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0四卷)  200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