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眾會聚集 當願眾生 捨眾聚法 成一切智|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這首意思比較難懂,清涼大師的註解也很簡單,「了聚無性,成佛智也」。這句話含義很深,聚是聚會,天上人間乃至於餓鬼畜生,哪個不喜歡聚會?《論語》裡面還講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所以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逢年過節,家親眷屬團聚,親朋好友的團聚。在現在的社會,人跟人往來關係很密切,同事的聚會,同學的聚會,同行的聚會,太多太多了。這些聚會,說實在的話,你要了解它的事實真相,真相那就是聚散

  你看緣聚,今天這一會很多人,幾個小時之後,緣散就沒有了。你就能看到緣聚則有,緣散則無,有無是一不是二,所以它沒有體性,這個性就是體性,那就是說它不是真實的,從這個是最容易看到的。你能夠再聯想到所有一切法,一切法怎麼成的?緣聚就有現相,相就生起來,緣散相就滅了,一切法的生滅聚散無常,對自己是很大的啟發,了解整個宇宙事實真相。

  不但十法界如此,一真法界也不例外,所以這叫「成佛智也」,佛對於這個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佛在一切聚會裡頭,這個聚會裡頭不但是人事物統統都有,山河大地也是緣聚緣散,這才真正體會到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在人事環境裡面則包括物,包括萬物,萬物確確實實的,動物、植物、礦物都包括,山有山神,樹有樹神。佛弟子要知道隨緣施教,要幫助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明理,這個聚會就沒有空過。我們參加個聚會湊熱鬧就沒有意思,沒有必要。

  佛弟子參加聚會,一定是把佛陀的教誨介紹給大家,真正幫助大眾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聚會就有意義、有價值。自己雖然做這些事情,要懂得這兩句偈的意思,不著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幫助一切眾生,三輪體空,自己決定沒有覺得我今天做了好事,教他們這麼多人,你著相了;不以為自己做了,忘我,做到忘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就對了,那就成佛智了,那才真正與無性相應,一絲毫分別執著都不能有,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個道理太深了。

  如果你還有分別執著,你想想看,你的心就不清淨;心有染污,身就不清淨,環境就不清淨,就這個道理。這道理我們在講席講得很多,提一提,諸位都能夠理解,那日子就不好過了。所以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一切造作,一切造作照幹,是做,不是不做,放下什麼?我心裡面還想著我要做什麼做什麼,這個念頭要放下,不可以有;我已經做了什麼做了什麼,不可以;我還想做什麼,這都不能夠,不能有這些念頭,這是妄想。諸位想到這個地方,意思就深了。

  聚會是緣,這個聚會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跟人聚會是緣,跟事聚會也是緣,跟天地萬物聚會還是個緣,因緣聚會。怎樣提升自己?怎樣幫助眾生?眾生也是廣義的,這就叫做佛法。「成一切智」,佛法裡面通常講三種智,一切智可以圓滿包括三種智慧,我們看到這一句,不能講他只有說一切智,沒講道種智,也沒有講一切種智,說一個統統都在裡面了,真實智慧!一切智是知空,萬法皆空,了不可得,這個智慧稱為一切智。道種智是知道一切萬事萬物,就是知現相,這現相什麼道理產生的,道!種是種種,是多,這一切萬事萬物什麼道理有這些東西,它怎麼來的?怎樣演變?將來這結果是什麼?這些你統統都了解通達,叫道種智。

  第三種叫一切種智,一切是智體,道種是智相,現相跟理體是一不是二,這叫一切種智。兩個一合,原來森羅萬象,相有性無,事有理無,你還會起心動念嗎?你還會分別執著嗎?當然放下了,這就是如來、法身菩薩的境界,佛菩薩的智慧。如果我們生活在這種境界裡面多快樂,那叫真樂。這個樂不是我們世間苦樂的樂,不是,沒有辦法形容,沒有辦法想像,所以佛經上常說不可思議。這個境界我們想不到,我們也沒辦法說出來,只有你契入境界你才曉得。所以比喻當中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像你喝杯水,這水熱或者是涼,只有嘗到,你自己曉得,你沒有辦法說出來,說出來是個籠統的。我說涼,涼到什麼程度不知道,我說熱,熱到什麼度數也不知道。

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0五卷)  200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