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前面四願講修行方便,實在就是講的規矩,進入道場的規矩。看到這一願,我們必須要曉得,古時候,因為這個經是世尊當年在印度說的。『牀座』,有沒有牀?有沒有座?牀座是什麼?佛陀在世,諸位要曉得,他們的生活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在樹下找點草鋪一鋪,就是他的牀座。通常草墊在下面軟一點,上面再鋪個像被單一樣,佛門術語叫尼師壇,我們現在叫「具」。你看現在在中國,這具沒用處,它就是鋪牀座的。現在這個具拿來用什麼?用來鋪拜墊拜佛的。諸位看到中國出家人,在大的法會當中,和尚在當中拜佛,有展具鋪在拜墊上。諸位曉得它本來不是鋪拜墊的,是鋪在草座上的,或是打坐,或是睡覺。
在中國春秋那個時代,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跟中國孔子差不多,比孔子稍微要早一點。那時候中國也沒有床,也沒有現在椅子、凳子,都沒有。所以客人來要鋪坐席,這是對客人的尊重。如果是貴客,或者是年歲大的,特別尊重,鋪重席,鋪兩層,就是兩個坐墊。這種風俗,諸位現在到日本能看見,日本寺廟還保持著。所以我們跟日本出家人往來,去訪問,沒有沙發,沒有椅子,席地而坐,坐榻榻米上。他給你鋪個坐墊,特別恭敬,鋪兩個坐墊,你就能看到。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有很舒適的床鋪、桌椅。此地它不是床鋪,你是到講堂,到講堂裡面是要聽經,是要用功的。所以現在堂口,前面跟諸位報告,講堂是聽經的,也要鋪牀座,具是自己隨身帶的。
念佛堂、禪堂、戒堂,在從前中國也都是屬於榻榻米建築。所以日本是從中國學過去的,傳過去的,非常難得,一直到今天它還保存著。這是我們感到日本人值得尊敬的地方,幾千年傳統的文化依然保存。這是把自己的座位鋪好。在現在,你看我們九樓的念佛堂,用拜墊,都排得整整齊齊的,你到那個地方找個位子,不必要鋪。在從前是要鋪的,從前念佛堂也好,禪堂、講堂都是空的,裡面什麼都沒有,你自己要帶個墊子去鋪。
出家人進入堂口,也不是說你剃了頭,受了戒,就可以進入講堂,或者是念佛堂,前面講的堂宇。出家人的規矩是剃頭之後,五年學戒,新出家的沒有滿五年不能入堂。為什麼?現在講的,你要在常住做義工,以前義工不是在家居士,在家居士也有,他是志願來的,少數。什麼人擔任常住這些雜務工作?新出家的,這是正確的。新出家,你為常住服務五年,修福!人不可以沒有福,福是要靠自己修的。五年學十善業道,學三皈、五戒、沙彌律儀,學這些東西,要完全落實。為常住服務,常住會分配工作給你,從前一個大的寺院叢林,人多的,有二、三千人,少的也有二、三百人。這麼樣大的一個道場,當然生活雜務事情很多,新出家的時候就分配工作給你。
像我們在《壇經》上看到,惠能大師到黃梅去參學,你看五祖給他分配的工作,碓房裡面舂米、破柴。那時候寺院裡面也有一千多人生活,每天吃飯,稻子要人磨,磨了之後再舂米,米舂熟。燃料是燒柴火,大概他不要出去砍柴,有專門砍柴的,柴火挑回來之後要劈柴,所以他的工作是劈柴、舂米。不是一出家就可以聽經,就可以念佛堂念佛,或者禪堂參禪,不是的。常住這些工作誰做?誰來伺候你?新出家的要伺候老出家的。五年以上的,他們才有資格入堂,這都是受了具足戒,前面講過,都受了具足戒,才入堂。
入堂,堂口裡面有兩門,一個是解門,一個是行門。行門雖然多,但是總不外乎就是參禪跟念佛,這是堂口,行門的;解門裡面就是講堂,講堂是聽經研教的。寺院庵堂,諸位要知道是學校,學生要上課,老師要教。所以念佛堂跟禪堂有堂主領眾,指導大家修行;講堂裡面有阿闍梨講經教學,天天都要上課的,解行相應。大的寺院講堂不止一個,很多,譬如它有一千多人,每個人希望學的東西不一樣,所以講堂就有很多。擔任教學的是首座和尚,首座和尚不止一個人,看道場的需要,他可以請好幾個首座和尚,首座和尚就是阿闍梨,擔任教學的。如果有人喜歡參禪,這個道場裡頭有禪堂,也有念佛堂,他也可以請幾個堂主。這是方丈和尚,方丈和尚是親教師,前面跟諸位說過,他自己不必去上課,他請老師。這些老師,梵語稱為闍梨,我們中國人一般稱法師。
敷座,敷座的時候發願,『當願眾生』,《華嚴》的願大,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開敷善法,見真實相』,敷座,尼師壇鋪開,鋪開象徵著我們要把「善法」鋪開。什麼是善法?善法也有等級的,在佛法裡面講五乘,五乘的善法不一樣。人乘的善法是五戒、十善;天乘的善法是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聲聞的善法是四諦;緣覺的善法是十二因緣;菩薩的善法是六度萬行,不一樣。可是這個地方後面講「見真實相」,見真實相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證得諸法實相了,這個我們可說是絕對的善法。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真實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空,法稱之為妙法,妙在哪裡?空有不二,性相一如,這個妙!這才叫見真實相。
見到真實相以後的樣子是什麼?給諸位說,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見到真實相。見到真實相的人,他的存心決定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心。一切諸佛跟一切眾生平等具足,佛有,一切眾生也有。可是佛有,佛現前了,他真起作用;眾生雖有,他迷了,雖有而不知,迷了之後他就錯用了心。你看看佛覺悟了,法身菩薩覺悟了,人家用真誠心,我們凡夫迷惑顛倒,用的是虛妄心;法身菩薩用清淨心,我們凡夫用染污心。什麼叫染污?貪瞋痴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用染污心。覺悟的人用平等心,迷了用高下心,我總比別人高,人家總不如我,貢高傲慢,凡夫。覺悟的人用正覺心,迷的人用迷惑心;覺悟的人大慈大悲,迷的人自私自利,不一樣。用心不相同,果報就不一樣。
所以用心正,你看我們這品經,文殊菩薩答覆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說,「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總綱領。應用在事相上,日常生活當中,就是這一百四十一願。你看人家用的是什麼心,所以見真實相。見到真實相,你還會有邪知邪見嗎?你還會有過失嗎?沒有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為什麼?回歸自性。
為什麼他們能,我不能?這個地方要生慚愧心!要知道我本來也是法身菩薩,本來也是佛,怎麼會墮落到這種地步?世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墮到這個地步?就是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這條怎麼學?我們現在座位不需要鋪墊子,可是晚上睡覺要鋪床,要鋪個枕頭巾,跟這個相似。我們是不是也能發這個願?所以他們一舉一動,你看進入講堂發願,「昇無上堂,安住不動;開敷善法,見真實相」。念念都與菩提道相應,念念不離菩提道,菩提道是成佛之道;《華嚴》是一乘教,一乘教就是成佛之道。
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15 200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