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座位鋪好之後,就好好的坐下。禪堂也是這樣坐下,『正身端坐』,念佛堂也是這樣坐下,講堂更不必說了,端端正正的坐好,先坐下來。這時候心裡面,你看這觀想的,『坐菩提座』,我們在這裡坐下來,要想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也是用生草鋪個座位。這是我們凡夫看的,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鋪的是草座。可是淨居天人,真的跟我們不一樣,淨居天人他們看到釋迦牟尼佛是坐在金剛寶座上。我們凡夫看,釋迦牟尼佛是鋪了一層草,坐在草墊上,境界不相同。淨居天人是三果阿那含,還沒有證到阿羅漢果,這是聖人,叫不還,他不到世間來了。這次為什麼來?看到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沒人啟請,這個問題嚴重;如果沒有人啟請,釋迦牟尼佛隨著就入般涅槃。他們看到了,真的發大慈悲心,代替世人來啟請,這個功德無量無邊;如果沒有他們啟請,釋迦牟尼佛不住世。

  你就知道這樣一啟請,世尊住世八十年,為大家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個緣是淨居天人跟我們結的。世尊對我們的教誨,豈不是淨居天人啟請的功德?這個地方我們也要學,要會學。遇到真善知識,這裡沒有人認識,你要是認識他,真正了解他,你就一定啟請他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這一方人聞經得度,都是你啟請的功德,這是我們學佛的同學們一定要懂得的。如果這位大德,我們說大德,不說法師,因為包括在家的居士。在家居士真正有修有學,他的修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他的學問可以做我們的老師,怎麼樣?我們要請佛住世,要留他在這個地方,請他在這個地方長期的教導我們。普賢菩薩十願裡頭教我們,「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家人有這種德行的人要請。

  民國初年,梅光羲老居士、夏蓮居老居士、楊仁山老居士、歐陽竟無居士,不少大德,這些在我們心目當中,都是佛菩薩現居士身。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要不要請他們講經?要;要不要請他在我們這個地方常住,教化我們?要。所以因緣成熟,這個不能放過,功德大!諸位現在都曉得,我們去拜個「梁皇懺」,打個佛七,打個禪七,去做一堂水陸,功德很大;所有一切法事,都沒有請法師講經的功德大,這個道理要懂。你要問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世,你去查遍《大藏經》,釋迦牟尼佛沒有打禪七,也沒有打佛七,也沒有做水陸法會。老人家一生講經教學,這不是很明顯的告訴你嗎?這些佛事活動都是後來祖師大德們提倡的。你看看任何一種活動都依據佛的經教,沒離開。

  宗門、教下,所有修行方法依據經論,各種超度法會都是會集經論裡面的教誨。修這種法會,所謂冥陽兩利,不但是幽冥界眾生得利益,我們現場同修各個都得利益。從前是的,現在有問題了,問題在哪裡?現在只著重形式,忘掉實質。實質是什麼?連我們做三時繫念,都有鬼神附在靈媒身上傳話給我,要我告訴做三時繫念的同學們,要知道隨文入觀,幽冥界眾生才得利益;如果不知道隨文作觀,利益很薄,得不到什麼利益。這就是現在人做法會不如古人,為什麼?古人確實隨文入觀,念到哪個地方,他境界真現前,這就有利益。因此,我們要做個法會,必須把它的儀規詳細講一遍。為什麼?在做的時候,念到哪裡你就能觀想,這叫隨文入觀。所以這些年來我們提倡的三時繫念,三時繫念講過。

  修淨土的同學,你們每天受持《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過。一定先聽講,意思都懂得,念的時候就起作用。意思不懂,你念的時候,功夫最好的怎麼樣?念經的時候不打妄想,這是定,沒有辦法隨文作觀。如果你對這個經有研究,都懂得,你讀誦這個經的時候有定有慧,慧是觀,觀慧。有定有慧,戒在其中,所以你念一個鐘點,一個鐘點在那裡戒定慧三學同時齊修,同時完成。這當然有功德,你自己得利益,鬼神也得利益。所以,我們在誦經、念佛,與戒定慧三學不能相應,這個功德少。想想就知道,不要想別的,想自己,念佛、坐禪、學習經教妄想不斷,出了講堂,出了念佛堂,煩惱就現前,心不清淨,不能保持。

  我們念一部《無量壽經》,大概需要一個小時,一個小時修清淨心,把妄想雜念都放下。這個清淨心能保持多久?能不能保持十個小時?十個小時不行;能不能保持五個小時?五個小時還不行;能不能保持兩個小時?你慢慢來。正在誦經的時候,心都不清淨,都還打妄想,你怎麼能保持?從這些地方就知道,我自己得多少利益,你然後才想到鬼神能得多少利益。《地藏經》上講得好,超度佛事裡頭,自己得利益七分之六,被超度的鬼神只得七分之一。為什麼做一堂佛事要請七個法師?七個法師,譬如念一部《無量壽經》,被超度的鬼神只能得一部,七分之一,七個人他才得一個滿分;念經的人自己得六分,他得一分。所以隨文入觀就重要,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是大前提。現在確實講的人不多,知道的人更少,因此功夫雖然天天在做,不得力。

  我們對這些事情做得也相當周全,可是道場依舊疏忽。我過去曾經說過,不能再多說,多說人家說我嘮叨。譬如做三時繫念佛事,在做之前一個星期,一定要把三時繫念的儀規聽一遍。現在有光碟,好好聽一遍,聽完之後你再開始做。你的心境不一樣,念到什麼地方,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所以,現在確實天天要聽經,天天要念佛。初學,就是功夫不得力的人,要在聽經上多下點功夫,你明白了,搞清楚了。功夫得力的人,念佛這邊多用點功夫。經還要不要聽?要聽,為什麼?做影響眾。人家看到你修得很好,「你看他天天都聽經,我修得不好,怎麼能不聽經」?影響別人。你真正修得很好,心無二用,雖然坐在那地方聽經,你心裡還在念佛,你的佛號不間斷,坐在那個地方做影響眾,這是菩薩。菩薩發心,處處幫助別人,處處在引導別人。

  所以「正身端坐」,坐到你的座位上,就是無論現在是禪堂、念佛堂、講堂,都有座位。坐到座位上,「當願眾生,坐菩提座」,菩提座是釋迦牟尼佛坐的。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是覺悟的意思。只要心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坐的地方就叫菩提座,不一定去找菩提樹。什麼座位,菩薩所坐的地方就是菩提座,為什麼?他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心無所著』,就是淨而不染,正而不邪,覺而不迷,心地清淨、平等、覺。《無量壽經》經題上顯示出來的修學綱領,這是總的方向,總的目標,總的指導原則。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不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不能離開這個綱領,離開這個綱領就不是佛法。與這個綱領相應,這個座就是菩提座,你所在之處就是無上堂。無上堂在哪裡?菩薩所在之處就是無上堂,菩薩所坐之座就是菩提座,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大乘教裡面修什麼?就是修一個「心無所著」。你要問為什麼?《華嚴經.出現品》裡面,佛講得那麼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講得多清楚。如果我們今天心無所著,那跟一切諸佛相同的智慧、德相不就現前了嗎?佛菩薩慈悲,慈悲到極處,一絲毫隱瞞都沒有。你要真正懂得,所謂當下就承當,你就完全接受,那你立刻就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比喻,比喻什麼?比喻妄想分別執著。你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你就坐菩提座。為什麼放不下?你要是放不下,你的菩提心永遠不能現前,你學的什麼佛!

  菩薩所修的,後面的兩願講到,第四願講定,第五願講觀,觀就是慧,沒有別的。前面四條是屬於戒,規矩,前方便。你看看他所修學的,是不是戒定慧三學?我們今天修行,就是體悟不到這個原則。與這個原則不相應,就是古人所講的,盲修瞎練。雖然很用功,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要知道你煩惱習氣沒斷,就是功夫不得力。功夫要得力的話,煩惱習氣天天少,智慧天天增長,所謂是煩惱輕智慧長,這是功夫得力的樣子。煩惱還是老樣子,甚至於煩惱還增長,智慧就沒有了,真的,一點不假。

  你要是稍微留意,在在處處你都能看到。我們道場有義工,他沒有做義工的時候,他煩惱輕,有點智慧。一做義工,煩惱現前,智慧沒有了;人在沒有事情的時候,心比較清淨,容易清淨。所以古時候修行,前面五年學戒,以後進入堂口,他就放下了,當清眾!學教的,講堂天天聽經研教,專注在教理上;念佛的,修一心不亂;參禪的,就學個心無所住,功夫漸漸上路。現在找這樣的環境不容易,找不到,所以印光大師教我們搞念佛堂不要超過二十個人,有道理!你是真幹。搞太多,搞熱鬧,不能清淨。不超過二十個人,是最高明的指導。

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15  200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