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跏趺』就是世俗講的盤腿坐,先坐下來然後把腿再盤上來,你看坐的姿勢都講得很微細。前面的一首是坐下來,坐下來之後再盤腿。實在說,盤腿坐是最穩當的,時間可以能持久,不累,下面面積大,會坐得很穩、很舒適。這個坐的姿勢要從年輕時候練習,年歲大了,骨頭硬了,血脈流通沒有年輕時候那麼樣的暢通無阻。所以你坐久了會麻木,麻木的原因就是血脈、血氣不通,它被壓住了。年歲愈輕腿就軟,坐成習慣了,你會感覺得很舒服。比我們現在坐椅子,兩個腿放下來,叫掛腿坐,舒服太多了,所以一定要養成習慣。年歲大的人,沒有法子盤,也不必勉強。盤腿有單盤、有雙盤,當然雙盤是最好,不能雙盤的單盤。
修行,可以說世出世間法都要年輕,就是修學的時候要年輕。惠能大師開悟了,五祖忍和尚把衣缽傳給他,他就是宗門第六代祖,那個時候他只二十四歲,很年輕!無論幹什麼,唯有年輕才有體力,才有精神。成敗關鍵就是文殊菩薩在這品經開頭所說的,「善用其心」,你就成功了;不善用心,你就失敗。真的,這句話是關鍵所在。當然成敗還有個助緣,也非常重要,就是老師。年輕時候遇到真善知識,你這一生會成就;遇不到真善知識就很困難。佛法經藏那麼多,古人講的浩如煙海,從哪裡入門?所以要有善知識指導,這是關鍵。除這個之外,當然同參道友跟道場的助緣也非常重要,但是這個在現前社會是愈來愈困難。
同時要知道勝緣不常在,自古以來就如是,你要認識機緣,要抓住機緣,時節因緣不是長久的。所以你要認識,你要能抓緊,一天有一天的因緣,一年有一年的因緣,這個世間自古以來,中國、外國沒有兩樣。一般好緣大概是三年,三年之後可能就會產生變化,這不能不知道。中國孔夫子說過,「人存政舉,人亡政息」,那個人就是善知識,善知識在,善緣才能維持;善知識不在了,緣就不能維持。所以不能不抓住,緊緊的抓住,認真努力的學。方法、門道找到了,縱然離開善知識,自己也知道路該怎麼走法。
我跟方老師的緣分,領我入門,時間不長。認識佛法了,這時候也就遇到章嘉大師,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圓寂了,走了。這三年當中,我們是每個星期見一次面,大概一年,我算了一算,一年跟他見面有四十次到五十次。接受他的教誨,每次見面大概是兩個小時,學生只有我一個。他走了之後過了一年,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認識李老師,也是一見面就很投緣。老師經講得好,愈聽愈歡喜。同學也都不錯,很多,我看到非常羨慕,他們跟老師十年以上,我是後去的。
那時候就想到怎樣能夠趕上,起這麼個念頭。遇到臨濟寺心悟法師請我去出家,我一想到機會來了。居士身分在台中,李老師給我一份工作,慈光圖書館的管理員。圖書館我們總共三個人,管圖書的、管閱覽室的兩個人,另外一個是管雜務的。每天工作八個小時,晚上聽老師講經,一個星期三次,兩次聽經,一次聽古文,那時候老師講《古文觀止》。一個星期三堂課,星期三、星期五、星期天,一個星期三堂課,其餘的時間讓你自修。所以有很多人說,你在台中得不償失。我說怎麼了?你看一個星期三個小時課,你念佛學院多好。我告訴他們,我的能力這三堂課對我來講非常適合。為什麼?我能消化;如果說每天有一堂,我消化不了,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
老師教導人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三堂課,兩堂是老師教,另外一堂是同學們練講,我們都要去旁聽,都要去聽。聽了之後,可以批評,幫助他改進,學到了這套講經這些方法。老師講經一個星期實在講是一次,兩堂是一個小時,另外一個小時是台語翻譯,閩南話翻譯。所以兩個鐘點,實際上是一個小時,聽經。古文是講兩個小時,沒有翻譯,這是一個星期三個小時課。所以我聽經,就有充分的時間準備,老師講這部經,參考哪些資料,我都找到。香港智開法師幫了我很大的忙,我參考資料不缺乏,比老師還多。我先看,看古大德這些註解,然後去聽老師的,聽他怎麼講。諺語所謂行家聽門道,外行的人是看熱鬧,我算是懂得一點訣竅。也就是說,我先看這麼多資料,如果我上台講這座經,我是怎麼講法。聽聽老師他是怎麼講法,哪些地方我比不上的,我是學這個東西。
所以他講一個小時,我至少要用三十個小時做準備聽經的工作。我聽了他講經之後,第二天我複講,就是把老師所講的我重複講一遍,我能講到百分之九十五,有這種能力,幾乎跟他講的是一模一樣。我不要寫講稿,不要做筆記,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很好,理解力也很好。我講比老師講得活潑,講得生動,所以這個課程對我來講非常有受用。當時我有個好朋友,慧忍法師,他大我五歲,也很聰明,我找他一塊到台中去跟李老師學教。他好像在那裡住了四個月就走了,受不了。他說在這裡學不到東西,一個星期上的課太少,回到台北搞經懺。不到一年,他建了個道場,很難得,趕經懺賺錢!以後到香港,好像前幾年過世了。一場空!
這就是什麼?真正有善知識,有好同參道友,又有能成就的道場,不肯抓住機會,非常可惜!老師很願意教人,你不肯學就沒有法子。所以認識機會之後,你的心要定下來,『善根堅固,得不動地』。人人都有善根,哪個學佛的人沒有善根?沒有善根,你在這個地方兩個小時坐不住;兩個小時能坐住,就說明你的善根深厚。但是怎麼樣?不堅固,堅固你就不動了,學習不成就決定不離開。
老師那套講台上表演的訣竅要學到,真正說,他那套訣竅頂多一個月你就學會了。我在台中大概不要一個月,兩個星期,因為李老師有著作,《內典講座之研究》,《實用講演術》,這算兩套法寶,我在兩個星期就學會了。可是怎麼樣?學會是學會了,上台不曉得怎麼用。學這個教材就好像念《孫子兵法》一樣,兩個月可以把《孫子兵法》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在戰場上不會打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用是活的,所以就是要長時期的跟老師觀摩、學習,看他在講台怎麼運用。這個東西他沒有辦法教你,活的,這就要很長的時間細心去觀察,才知道他在講台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我在台中跟同學們,雖是都跟李老師學,不一樣。他們是學老師的言教,老師講的統統把它筆記寫下來,然後照著去講。我不是的,我不寫筆記,我用不著記它。為什麼?古德註疏參考資料太多了,要緊的是方法、技巧,這個東西是活的。我在那裡住十年就學這個,老師的思路我清楚,方法我懂得。他講解他喜歡列大綱,他的大綱寫出來,我完全能看得懂。
在台中也做了一次實驗,他講《金剛經》。那時候我在台北,在台北我向道場老和尚請假,到台中再去學教,總覺得自己學得不夠。老和尚算是准了,我到台中,李老師《金剛經》已經講了一個月。諸位要知道,一個月有四個小時,前面四個小時我沒有聽到,四次沒聽到。我就請同學周家麟居士,好同學,請他給我補課,老師前面四次講的,你再重複講一遍給我聽。他也很慈悲,答應了,講的時候講得很結巴,結結巴巴,照著筆記來講。然後我說「這樣好了,老師有表解,我照表解講一遍,你們聽,看看我哪些地方講錯的」,他們也同意。我這個小班七個同學,我們七個人每個星期在一起做一次複講,十年如一日。同參道友不容易,有徐醒民,有周家麟。
我這樣講下來之後,他們幾個人給我講,你怎麼講得跟老師一樣!第一次做實驗。我就跟他們說,我跟老師時間雖然不長,兩年,他的思想我懂得,他的方法我懂得,所以我拿到他的提綱,大致上就差不多了。所以前面我沒有聽的四次,我講給他們聽,他們替我印證。這就是說,善根雖有,要堅固,要不動搖,才能成就;常常換老師,常常換科目,常常換道場,很難成就。為什麼?你心不定。我們如果要成就的話,這首偈從「結跏趺坐」,你就能體會到,要定下來。有甚深堅固的善根,又能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跟一個老師決定跟到底,這才能有成就。
所以,佛學院的教學,我到台中去之後才恍然大悟,以後有很多佛學院請我去教書,我不去了。為什麼?誤人子弟,學生得不到受用。它的課程跟學校一樣,仿照學校的,雖然都是講的佛經,不一樣。譬如第一堂,甲老師講《彌陀經》,第二堂又換了個老師,講《普門品》。前面《彌陀經》還沒有落印象,後頭又改成《普門品》,下一堂就變成《普門品》。他心裡是亂的,這樣雖然三年畢業,佛學院畢業了,什麼都不懂;真正用功的,得到一點佛法的皮毛常識。怎麼會得受用?
我們到台中去之後,才知道李老師用的方法,是古時候私塾教學辦法。雖然班上有二十多個學生,每個學生只能學一部經,可以選不同的。所以我們每個同學選的經,每個人學的都不一樣。但是老師教別人,你可以旁聽,統統在一起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著重這一點。李老師告訴我,你看二十多個同學,發心學這部經的人他要講,星期天他要複講,要講給大眾聽。聽眾大概差不多也有一百人的樣子,很用功,唯恐講不出來。別的同學都在旁聽,大家幫他記筆記,因為每個人想記完整的不太可能。我們也沒有學過速記的技巧,聽多少就寫多少,記錄下來之後統統交給他。他回去參考,去寫講稿,同學們幫他這個忙。
我是最後去的,排名排在最後,所以沒有輪到我我就離開台中,就出家了。但是我的記憶、理解比他們都強,聽一遍我都能複講。我在台中一年三個月,就是十五個月,我聽李老師教學,就講了十三部經。大概他的進度差不多標準是一部經一個月,一個月就是五次,這我在他那裡學會的。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在台中學的十三部經就去表演了,表演的成績還都不錯,還挺受大眾歡迎的。可是自己心裡清楚,沒有深度,只有皮毛,沒有深度。所以一定要再回去,怎麼樣也都要回去,回到台中要跟老師,長時間才能深入,時間短了,決定不行。所以我回去,老師歡喜,這是我自己修學的經驗。
「不動」這兩個字是關鍵,你看《彌陀經》上六方佛裡面第一個「阿閦鞞佛」,翻譯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不動;佛法、世法要成就,這是關鍵。只要你能不動,就是你心定在這個地方,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我們再想想古來這些祖師大德,他們何以成就?就是得不動地!我們淨土宗第一位祖師慧遠大師,東晉時候的人,那時候也是亂世。他在江西廬山建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現在叫東林寺,就是遠公大師修學的處所。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有在家的,有出家的,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他這一百二十三個人全是男眾,沒有女眾,以虎溪為界,心都定在那裡。結界,絕不出界線,所以他心是定的,心是專的,這才有成就。如果到處去遊化,到處去參訪,那就很難了,就不能成就。
前些年我訪問日本,日本的比叡山是佛教聖地,當地人稱為是日本佛教之母。日本有十三個宗派,這十三個祖師都是從這個山上出來的。我問山上的當家師,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在山上修行,住多久,在山上住多久?他告訴我,最少十六年以上,我聽明白了。我在澳洲辦淨宗學院,我要求同學,你們到學院來學習,至少九年不下山,你就會有成就。那時候心裡想,九年時間是不是太長?我這個九年是前兩年預科,就是學習《弟子規》、《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古著的有《五種遺規》裡頭第一篇〈童蒙養正〉,《了凡四訓》,這是選讀裡頭重要的,兩年奠定基礎。第三年、四年、五年,這三年學習淨宗的五經一論,你對於淨宗典籍都熟悉了。最後這四年,專攻一門,你在五經一論裡頭選一門,用四年的時間去學習,這樣能成就。如果到處有人請,請了就去,不能成就。你只跟各個地方結結法緣,把自己修行、學教可耽誤了,這就錯了。
他們看我,我一生沒有道場,所以哪個地方請我講經我就去,這是不得已。他沒有看到,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我跟李老師是五年,後面五年是遵守原則,並沒有在台中住,前五年是在台中住。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不行!你怎麼會成就?現在人愈來愈沒有耐心,成就的機率就愈來愈少。所以我說善根固然深厚,不堅固,出家如是,在家也不例外。在家能不能成就?能,成就的人很多,他為什麼成就?一個老師,一個法門,一個道場,絕對不是亂跑。對於任何道場、任何法師都尊敬,可是自己學是跟一個老師,一個道場,為什麼?心是定的。
有問題、有疑惑,向老師請教,不能聽別人的。即使是法師,每個法師學的法門不一樣,知見不相同。你跟一個人學,一條路;你跟兩個人學,兩條路;跟三個人學,三叉路口;跟四個人學,十字街頭,你往哪裡走?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佛門裡面為什麼又有參學?參學那是什麼?是畢業之後的事情,《華嚴經》是榜樣,善財童子一個老師,文殊菩薩。在文殊菩薩會中成就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得不動地,成就根本智;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怎麼會不動?妄想斷了,分別執著斷了,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如如不動。像《金剛經》上講的,外不取相,內不動心,這就是你跟這個老師你成就了,畢業了。畢業之後老師叫你參學,為什麼?參學是圓滿後得智,也就是根本智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裡頭運用。
《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是無知,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無知。起作用是什麼?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你就去應,與十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說什麼法你就說什麼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參學!所以後面有五十三參。沒有得根本智,也就是說沒有明心見性,或者我們換句話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有放下,沒有資格參學。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老師一定叫你參學,絕對不會留你,他要留你他就對不起你。一定勸你去參學,成就圓滿的後得智,我們在《華嚴》上看到例子。
現在末法時期,標準下降,從前要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才有資格去參學。現在放到什麼程度?分別跟妄想就不談了,就談執著,執著能夠看得淡一點,你的智慧也就能提升。你就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有這個能力,老師也就准你出去參學。為什麼?你不會受害。你看別人的修持,聽別人講經,你心裡有數,知道他講得對還是不對,他做得對還是不對,對自己就有幫助。他對的地方,我們向他學習;不對的地方,問問自己,我有沒有跟他同樣的錯誤,我也有這個錯誤,趕緊把它改正過來。這就是孔子所講的「三人行,必有我師」,道理在此地,自己真能得受用。不是《華嚴經》善財參學,善財參學是弘法利生,不一樣!我們這樣的參學,還是成就自己。
可是現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在家、出家,他的修持、他的言論,可不可以批評?不可以,這個要知道。批評,他能接受,他能改過,行,但是太少了;世間人貢高傲慢的習氣,是與生俱來的煩惱,這要承認。佛法裡面講,你看貪瞋痴,下面就是慢;儒家教學,你看《禮記》一展開,第一篇「傲不可長」。夫子承認,人有沒有傲慢?有,希望你傲慢不要再增長,世間法。佛法,傲慢一定要斷掉,為什麼?你不是想出三界嗎?你不是想往生西方嗎?有傲慢心不能往生。
所以我勉勵同學,我寫了四個字,「誠」,真誠、誠實;「敬」,對人、對事、對物要恭敬,真誠恭敬;「謙」,謙虛;「和」,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誠敬謙和」,謙是對治傲慢的,要謙虛,不可以傲慢。要尊重別人,自己總是要自卑、卑下,這樣才好,你才能得利益。可是這不容易學到的,也是要從小。小時候好教,父母教,老師教,懂得謙虛,懂得禮讓,肯讓別人,知道放下。我三年跟章嘉大師,他就是教我看破、放下,一生得受用,這樣的人真不多。
客氣你要聽得出來,人家說「請你指教,批評指教」,客氣話。你真的批評、指教他,他面孔馬上就變色,就曉得很難接受,所以不批評,不指責。可是自己一定要回光返照,別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自己不容易發現自己過失。看到別人有過失,立刻能夠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沒有?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對自己就很有受用。我們對做錯事情的人,要有一分感激之心,為什麼?他提醒我們,我要不看到他的樣子,不聽到他的樣子,我自己不知道反省,有過不知道改過。幸虧我聽到、我看到,我自己反省,改過自新,所以對別人有尊敬的心,有感恩的心,這就好。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15 200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