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若修於觀 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 永無乖諍|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禪定也稱作止觀,定就是止,觀就是慧,也就是照,觀照。止觀常常是互為體用,止是體,觀就是用;觀是體,止就是用,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我也給同學們報告過,我初學佛,第一天見章嘉大師,他就把這個法門傳授給我,但是他沒有用佛教的名詞。我那時候是剛剛學佛,用佛教名詞我不好懂,他要跟我講也麻煩,要費很多口舌來解釋這些名相。這就是老師高明之處,他有善方便!他也不講定觀,也不講定慧,也不講止觀。他講什麼?「看得破,放得下」,這個初學的人一聽就會懂。看得破是觀門,智慧;放得下是定門,止門。以後學佛慢慢契入境界了,才曉得他老人家把這個用變通的方法傳給我們,就是看破、放下。

  人心為什麼不定?你沒有放下,果然放下了,就有定。你看看前面第五首,「當願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餘」,這句說得好!阿羅漢以定伏心,但是怎麼樣?有餘,就是說他放下一些了,還有沒放下的,就是有餘。我們今天學習,依十善業道,殺盜淫放下,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沒放下,那還有餘;貪瞋痴沒放下,還有餘「以定伏心」,這個心是妄心,我們用《華嚴經》的講法,總的來說,就是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執著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了,阿羅漢;阿羅漢妄想分別沒放下,有餘,不是無餘。菩薩比阿羅漢高,不但執著放下,分別也放下了,妄想沒放下,還是有餘。法身菩薩妄想也放下了,就是起心動念也放下,這就是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還有沒有餘?有,無始無明習氣沒放下。

  到什麼果位才無餘?要到圓教究竟佛果,真的無餘了。無始無明的習氣,就是無明習氣統統都斷了。那是什麼樣的定功?大乘教裡面佛告訴我們,八地菩薩的禪定很深,見到阿賴耶識裡面習氣種子。八地菩薩見到,多麼深的禪定,所以八地叫不動地。阿賴耶識的習氣種子,我們現在世間一般人講印象,印象在哪裡?不能說沒有。我們去年做的事情,前年做的事情,想一想,就好像在面前一樣,印象很深刻。你見到的人,你做的事,或者是你到外面去遊歷,去旅行遊歷,一談起這個事情,印象馬上就浮現出來。可見這個東西是有,到底在哪裡?佛跟我們講,這些印象都儲存在阿賴耶識裡頭,所以阿賴耶識叫藏識,藏就是倉庫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時候印象很淡薄,淡薄是你都忘掉了;雖然忘掉,可是阿賴耶識裡那個檔案在。你忘掉,它沒有忘掉,到什麼時候提起來,這個東西你就想起來,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所以佛跟我們講,我們每個眾生,每個眾生就不只是人,連畜生、餓鬼、地獄。阿賴耶識裡面儲藏檔案之多,佛講如果它有形體,就是它是物質的話,這個物質再小,像微塵一樣,盡虛空都容納不下,你就曉得有多少,有多複雜!因為它不是物質,它沒有形相。誰知道?佛知道,菩薩知道。菩薩雖然知道,就是法身菩薩雖然知道,跟我們一樣也見不到,到八地才見到。八地以上,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幾個位次見到了。

  所以我們要有定功,定功要不斷的去加深,怎麼樣加深?放下。我們今天要做的,決定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對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個習氣很深,無始劫以來,對五欲六塵享受的貪染,我們現在如何能把它淡薄下去。先從淡薄,然後慢慢就養成自然的習慣,對它沒興趣了,這才能真正放下。你放下得愈多,說明你的定功愈深。貪瞋痴慢要放下,我常常講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是入門。入什麼門?入清淨心,入平等心,清淨、平等就是禪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小定小智慧,大定大智慧,究竟無餘的大定是如來果地上的定,那智慧也就是究竟無餘,無量無邊。

  佛家的修行,無量法門修的什麼?就修這個事情,定就開慧,慧就是看破,就是這首偈裡面講的『若修於觀』,看破。什麼東西被你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見如實理』,實就是真相,真實的。我們一般人為什麼見不到?世尊在經上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是無明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當中還有個塵沙煩惱,就是分別。你有這些東西,實相在哪裡?就在面前,你就見不到。實相是什麼?實相是心性。佛在《華嚴》裡面跟我們說,宇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萬物、眾生、自己,這些現象到底是怎麼回事?從哪兒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真相,事實真相,佛說得很清楚,「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本性,心能現,這是自性的本能,自性能現。

  但是宇宙之間的現象千變萬化,佛跟我們講的,佛講的都是舉例子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是舉例子,大的說;細說,無量無邊法界,不是十法界。所以《華嚴》,十代表圓滿的意思,不是數字,用十代表圓滿。到底有多少?佛跟我們講不可思議,你沒有法子想,你也沒法子說,太多太多了,歸納起來這十大類。這些變化從哪來的?妄心來的,識是妄心,就是你的真心迷了以後產生變化;沒有迷之前沒有變化,一真,迷了以後才產生變化。

  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現前,一真也在現前,十法界也在現前,這很不好懂。一真是什麼?覺悟的人見到的;十法界是迷的人見到的,覺跟迷。就好像我們戴太陽眼鏡見外面的色相,我戴一個黑色的眼鏡,看到外面是灰土土的;那個人戴個綠色的眼鏡,看到外面都是綠色的;還有一個戴上紅色眼鏡,看到外面都是紅色的。沒有戴眼鏡的人看的是真相,戴上眼鏡的人看到就不是真相。真相跟妄相是一個相,都在外面,你從這比喻裡面去體會。真妄不二,性相一如,就在面前,迷的人所謂是當面錯過

  什麼叫悟?悟的人心裡頭不起一個念頭,這是悟,起念就迷了。昨天還有個同學問我,問了一個問題,他說幾個空變成一個緣起?問這麼個問題,來問我。幾個空?佛法裡講空講得很多,講了二十多個空,通常我們講三空,人空、法空、俱空。他問幾個空變成一個緣起?我告訴他,如果講真空,真空裡頭沒有緣起,空了,還有什麼緣起?有緣起就不空。緣起從哪裡來的?你起心動念,你提出問題來問我就是緣起,全在當人一念。一念覺,心清淨,沒有一個問題,宇宙之間一切真相你完全見到了。才有一個念頭生起來,就迷了,一迷就叫緣起。

  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你動念;你不動念的時候,你六根所接觸的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法身菩薩就是,我常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見的一切是實相。如實理他見到了,這就叫見性,明心見性。才動一念,性見不到,見到相,隨著你妄想分別執著,外面相就起了變化,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佛講得真清楚、真簡單、真明瞭。我們難,難在哪裡?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苦在這個地方。這樁事情佛對我們是無可奈何,佛沒有辦法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拿掉,他沒有這個能力。他要有這個能力,我們就不要修行了,他大慈大悲,當然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統統都拿掉,不就成就了嗎?你自己迷,還要自己悟,這個事情誰都不能幫忙

  佛菩薩幫助我們,幫在哪裡?把事實真相說出來,把你的毛病說出來,告訴你怎樣修學,怎樣把這些毛病除掉。因為習氣染污太深、太嚴重了,絕對不是你聽了之後,馬上你就做到,沒有這種人。我們看到歷史上惠能大師,所謂言下就開悟、就證果,這是我們看到這麼一幕。但是你要曉得,惠能大師過去生生世世修行的經歷你沒看到,他在這一生當中開花結果成熟了。我們每個人跟他並沒有兩樣,為什麼我們不像他這樣言下就大悟?我們生生世世修的時間沒他長,所以他成熟了,我們沒成熟。同一棵樹結的果實,每個果實成熟先後不相同,你看採果實的人,熟的先摘。今天到樹下看看幾顆熟了,採下來,還沒有熟的,還放在那邊。明天後天再來看看,又有幾顆熟了,就這個意思。

  不熟的人也很想要成就,有沒有辦法?有!佛真是慈悲到極處,什麼方法?帶業往生,這個法子太妙了。生到西方淨土,我們是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什麼身分?什麼成就?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講得太好了。說你是聖人,煩惱習氣一品沒斷;說你是凡夫,你是阿惟越致,圓證三不退。蕅益大師說,說什麼都說不上來。這是蒙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西方世界人壽命長,佛無量壽,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是無量壽,所以一生決定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叫一生成就的法門。

  《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古大德說,《華嚴經》是大本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的《華嚴經》,《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經》,古大德把這三部經看成一部,有道理!末後的成就是歸淨土,文殊、普賢統統發願往生淨土。而且還帶著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統統往生極樂世界。你看看這種氣象,多麼壯觀!毘盧遮那佛歡喜,毘盧遮那佛沒有提出反對:我這麼多徒弟,這麼多學生,你怎麼都把他帶跑了,一個都不留?我們凡夫受不了,為什麼?有嫉妒,有障礙;佛沒有。

  為什麼領著他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成就快,在華藏世界成就慢,不是沒有成就,有成就。譬如這些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華藏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無明習氣才斷得了。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們到那裡去,生實報莊嚴土,到那邊去快!幾天就成就了,這不能相比的。為什麼這些菩薩不去?菩薩不知道這個法門,文殊、普賢不但告訴他,還帶他一起去。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知道,你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於是我們萬緣放下,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我跟諸位在一起學《華嚴經》,你明白了嗎?是學大本《無量壽經》,我們還是淨土宗,不是華嚴宗。

  理搞清楚、搞明白了,還有什麼好爭的?這個世間正如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他老人家滅度之後五五百年,二千五百年以後,就是我們這個時代,這是什麼時代?鬥諍堅固。你看現在全世界,競爭、鬥爭、戰爭,統統都在爭。爭個什麼?大乘教上講得好,「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你一生怎麼樣爭,造業,什麼你都帶不走,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得到。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你就把萬緣放下,不爭了「乖」是違背事實真相,違背了性德;再說得淺一點,在我們現在這個地位,違背了倫理道德,違背了因果報應,這是「乖」,全都錯了

  我有這個機緣,實在講這都是佛菩薩安排的。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你一生都是佛菩薩替你安排。我聽了很歡喜,我什麼都不要操心,佛菩薩替我安排。所以,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總是以感恩的心。順境,勉勵我要學習;逆境,消我的業障,從來不怨天、不尤人,總是感恩。有這個機緣,這是別人來找我的,不是我找他,參與一些國際和平會議。我這一接觸,多看多聽才了解,原來現在社會有這麼多複雜問題,太多太多了。多少這些專家學者天天在開會,解決不了。我明白了,為什麼解決不了?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再說得淺一點,自私自利沒放下,名聞利養沒放下,五欲六塵享受沒放下,貪瞋痴慢沒放下。

  有些是放下了,放下一些,放下得不徹底,還有餘。但是放下的那些人,見解都比一般高明,說的方法也還很好,可是怎麼樣?做不到。你講的這個方法誰聽你的?譬如那些真正有覺悟的人,怎麼樣消弭戰爭?一定要求全世界每個國家放下軍備,每個國家都不要軍隊,就不會有戰爭了,大家和睦相處。這個意見不錯,很好,哪個國家肯聽你的話?核子的技術,希望用在和平的用途,不要用在戰爭。誰肯聽你的?那是理想,做不到。所以根本在哪裡?根本在沒有見到如實理,如實理就是宇宙人生真相,沒見到這個。見到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所謂是理得心安,見如實理之後,你的心才安,才不動搖,心就清淨,心就平等。沒有見到理,你的思想、見解、觀念全是煩惱習氣做主;換句話說,永遠乖諍,不是『永無乖諍』,永遠乖諍,不可能間斷

  聖賢設定的教育,他們不明瞭,認為聖賢的教育也是理想的東西,不能落實。可是你要曉得,聖賢教育在中國過去五千年,落實了。所以中國這個地區,五千年來長治久安。雖然當中有動亂,改朝換代,動亂的時間不長,安定的時間還是比較長,這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地區找不到。今天確實要這個世間化解衝突,恢復安定和平,我提出我們傳統的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宗教教育。這四個教育終極的目標,就是把人從習性幫助他回歸本性,終極的目標是「見如實理,永無乖諍」。你看正是今天全世界許多志士仁人天天在盼望的,天天在祈求的。

  世尊在此地教給我們兩句話,「修行於定,若修於觀」,定跟觀就解決了。定能降伏妄心,觀能把妄心轉變成真心,覺悟了;覺悟了,原來妄就是真,迷了,真就變成妄。這好比江本勝博士做的水實驗,你覺悟,愛心現前。對整個宇宙一切萬法,一切人事物,純一愛心,純一感謝,那個相變得那麼美,那麼樣的殊勝。覺了,完全與自性相應;迷了的時候,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水的結晶變得很難看。美的結晶是水,難看的結晶還是水,美醜不二,美醜一如,水是礦物。你從這點,你就能夠體會到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我們一念善心,整個宇宙和諧;我們一個惡念,一切眾生都起了乖諍。

  世尊在《十善業道經》上講得好,教導我們善意、善心、善行要念念相續,永無間斷。並且告訴我們,不能有毫分不善夾雜,這個教誨就是教我們見如實理,回歸性德性德純淨純善,永遠不離倫理、道德、因果,永遠不離,永遠沒有競爭的念頭;競爭尚且沒有,當然不會有鬥爭,更不可能有戰爭,這樣才能夠真正落實和諧世界,和諧宇宙。如果我們不學習這個教育,不能把這個教育落實,我們要希望化解衝突,消除矛盾、對立,永遠做不到。

  所以今天,這個世界上有恐怖分子,製造這些恐怖的活動,這是病態。世人煩惱這麼嚴重,貪瞋痴慢,違背倫理道德,違背倫理道德就是反常。我們治療的方法(這都是病態)是標本兼治,治標用寬恕,人家良心發現,可不能用報復,可不能用不平等的方式來對待,不能歧視。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是治標,不是治本。治本是什麼?治本就是大乘教育。要幫助他明心見性,見如實理,他那個爭的念頭永遠斷掉,連根拔除。所以西方也真有明白人,說出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只有大乘佛法與孔孟學說。大乘佛法是從根本治療,孔孟學說標本兼治,有道理!治標那套方法很管用,有效,治本也還行,但是還是有餘,不能到究竟;大乘佛法才真的是究竟無餘。

  我們能有這個認知,才知道這條路走對了,不容易!就像彭際清居士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我們可以說,希有難逢的因緣,絕對不是你每一生得人身都能遇得到的,不容易。我們今天得人身,聞佛法,又有機緣聞到淨宗,學到《華嚴》,無比的幸運,無比的希有。如何能落實,真正得受用?一定不要忘記持戒、念佛,念佛就是修定、修慧,定慧都在念佛之中。今天念佛堂念佛的人多,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缺一個,戒定慧,因為沒有戒,定慧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效果不彰。戒從哪裡學起?一定是從弟子規,從十善業道,然後從三皈、五戒,在家同學學到這些就行了

  因果教育用電視劇最方便,我們的《了凡四訓》大概再有一、二個月就可以出爐,諸位同學就能看到,頂多兩個月的時間。我們會大量製成光碟,一共是二十三集,因果教育。希望這個因果教育,每個同學帶回家裡面去,用這個代替電視的娛樂節目,希望天天看,一遍看完之後重頭再看。我過去勸同學們,我那時候是念書,念三百遍,你才真正了解、通達,你會依教奉行。現在這個二十三集的電視劇,希望每個同學你們家裡至少要能放一年。我也不講遍數,每天看,這套片子看一年。到明年我們還有,我們有《太上感應篇》,後年還有《安士全書》,還有《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都非常好,有益於我們的身心。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16 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