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捨跏趺坐 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在這七首偈頌裡面,我們看到前面四首講修行方便,都是屬於戒律。五、六兩首這是正修,第五首行門,是禪定,第六首解門,是智慧。諸位從這個地方你就能體會到,這七首頌裡頭,把整個佛法的修學全都說出來了,戒定慧三學。方便是戒,「修行於定」是禪定,「若修於觀」是智慧,戒定慧三學。這是總的原則、綱領,不但釋迦牟尼佛如是,過去未來一切諸佛修行證果,教化眾生,總不離這個原則。

  你要問為什麼?佛法告訴我們,這是性德,法爾如是;法爾就是自然而然,它就是這樣子的,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說的,你要給它想出個理由,你就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只要一落在妄想分別執著,真相就隱蔽了;換句話說,你見不到事實真相。這也就是說明,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出現在世間?有理由嗎?給諸位說,沒有理由,法性法爾如是,這才講得圓滿,講得究竟。你要說理由,你說個理由,他說個理由,理由可多了,反而把問題搞複雜。本來非常簡單,為什麼搞得那麼複雜?聰明人太多了,每個人都想出一個方式來解說。

  今天到末後這首偈,我們要是真正能體會到,就恍然大悟!捨坐,這堂課上完了,腿放下來,離開講堂,這堂課上完了。『當願眾生,觀諸行法,悉歸散滅』,這不就是《般若經》裡面所說的嗎?「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你怎麼樣去想它,怎麼樣去研究它,都叫做妄想分別執著,不是事實。《金剛經》上講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徹底放下,戒定慧三學圓滿具足。你要問為什麼?戒定慧三學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只要放下萬緣,性德自然就現前。所以性德不是修的,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佛教我們修,這是不得已,我們沒有見性。沒有見性,你就要修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希望在六道裡面日子過得好一點。是這麼回事!

  戒定慧成就了,尤其是慧,達到一定的程度,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時候性德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萬德萬能、無盡的相好,統統現前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世尊為我們說明的,華藏世界依正莊嚴;在《往生經》裡面,《往生經》就是淨土宗的經論,五經一論裡面,你看描繪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那是自性法爾圓滿的顯現,不是人為的。起心動念錯了,起心動念就把性德扭曲了,產生變化。性德純淨純善,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科學家,日本江本博士的實驗,究不究竟?不究竟。為什麼不究竟?他所實驗的沒有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無比殊勝的現相,永遠見不到,為什麼見不到?我們實驗的人都有妄想分別執著。法性、法相,法性是你見不到的,你所見到的是法相,法相之體就是法性。你看我們一個善的念頭,水的結晶就非常善,好看;惡的念頭,它現的相就很醜陋。它隨著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在變,這就是唯識所變。當我們沒有善惡的時候,它是什麼現相?好像它這現相也現,沒有什麼特別好,特別壞,這是什麼境界?無明!出不了十法界,不是真正智慧,真正智慧是離妄想分別執著;不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境界在法相裡面現不出來。如果實驗的人真正能離妄想分別執著,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那麼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的相就在那一滴水裡面看到了。諸位老同修,你們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這個叫諸法實相,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你就不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更就不必說,起心動念都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是華嚴境界。用在十法界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三個人也好,四個人也好,各人是各人的境界。你說有兩個人境界是相同的嗎?沒有,決定找不到。到什麼時候兩個人境界相同?到「以定伏心,究竟無餘」那個時候相同,只有究竟果地相同。等覺菩薩接近相同,還是不同,為什麼?最後那一品無明沒有破,這個無明是無始無明的習氣,前面講得很多,習氣沒有斷。這個境界六道凡夫沒有辦法理解的,所以佛講不可思議。佛這句話很慈悲,你想不想知道佛的境界?你要想知道佛的境界,佛就告訴你,怎麼樣才能見到?你不要用思想,你不要用言語,你就知道了;你還用思想,還用言語,做不到,你決定達不到。佛這句話明明白白的說出來了,聽的人呢?聽的人會錯會了意思。「不可思議是沒辦法想,沒辦法說」,我們把意思錯會到這邊,這是錯會了意思。佛講「如實」,就是諸法實相,怎樣見到?不可思,不可以起心動念;不可議,不能分別執著,真相大白!原來就在此地,所謂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隨拈一法,無不皆是。

  這是說「觀諸行法」,行法就是十法界;「悉皆散滅」,這什麼境界?又回歸到一真法界。你要對十法界一切行法有分別、有執著,不肯放下,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散不滅。雖無散滅,但是怎麼樣?無常。你看有情眾生,我們現在講動物,有生老病死;無情的眾生,現在講的植物、礦物,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叫什麼?這叫無常。這裡頭的意思很深,要細心去體會,體會得一分有一分的受用,真實的受用,體會二分有二分的受用,這個受用是真的,這個受用不是假的。

  佛法裡頭所謂法喜充滿,孔夫子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國從前念書人常常說的孔顏之樂,孔子、顏回他們人生的樂趣,大家很讚歎,很羨慕;而那種境界,你不是顏回,你不是孔子,你體會不到。學顏回、學孔子,在中國古代,孟子學得最像,所以儒家也就用孔孟之道代替它,說孔孟就是說儒家,孟子入孔顏的境界。在佛門裡面,一些祖師大德真正做到了戒定慧,也能夠達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淨土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名詞雖然不一樣,境界相同,都是離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就是起心動念,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真的入這個境界,諸佛如來之樂他得到了,這個樂超過孔顏太多了。

  我們可以說,孔顏之樂是天道,世間的聖人,諸佛如來之樂,那才達到究竟。你要問為什麼我們這樣肯定的說?沒有別的,你從理論上去想,必然如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斷盡了,宇宙萬物、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眾生有感,自然有應。就像一杯水一樣,我動個念頭,你動個念頭,他動個念頭,一杯水在這裡,水對我的反應,跟對你的反應,跟對他的反應,不一樣!同一個處所,一杯水在這個地方,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時間,三個人感的心不一樣,它應的境界不一樣。這什麼回事情?

  我還說一樁事情給諸位聽聽,好像是在一九八二年,聖一老法師。那個時候還年輕,他大概才四十多歲,這三十多年前。他告訴我,中國那時候還沒有完全開放,他跟幾位同參道友到普陀山潮音洞去拜觀音菩薩。聽說那個地方感應很顯著,到那裡去拜,能看到觀音菩薩現身。三個出家人,當地還有位官員陪同他們,在洞口拜了半個小時。觀音菩薩出現了,三個人都很歡喜,同時間、同地點。拜了半個小時之後,那個官員催促他們,時間太久了,應該要離開了。離開之後彼此詢問,你看到觀音菩薩是什麼樣子的?聖一法師看到的觀音菩薩是戴毘盧帽,身是金色的,毘盧帽就像地藏菩薩戴的帽子一樣,金色的。另外一個法師他見到的是白衣觀音,就像我們通常塑造的白衣觀音像,是彩畫的,這個大家很熟悉;還有一位法師看到的是比丘相,就是出家人,出家比丘相。

  三個人同時、同處都看到了,不一樣。什麼原因?都是有感有應,眾生有感,菩薩有應。你感的心態不相同,應的相不一樣,就跟我講水實驗那個結晶的狀況完全相同。同時同處,一萬個人起心動念對著這杯水,就有一萬種不同的結晶,決不會有兩個相同的。這是江本博士告訴我的,他做了十年的實驗,幾十萬次的實驗,他說從來沒有發現兩個結晶完全相同。同一個人,不同的時間,結晶也不相同。為什麼?同一個人的念頭起心動念不一樣!雖是善念,善的程度不相同,所以那個好的結晶,你仔細去觀察,大同小異,不完全一樣。這就是妄心念念不相同,相似,不相同。到什麼時候才相同?如來果地,無始無明習氣斷盡,這個時候相同,呈現的(所以叫一真)沒有變化了。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所見的完全一樣,叫一真

  這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大致的狀況,我也是盡我的能力把它說出來。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自古以來,潮音洞門口拜觀音菩薩的人多少?太多太多了。觀音菩薩所示現的相,絕對不會說兩個人看到是相同的。就是一個人,像聖一法師,過了一天或是過兩天,再到潮音洞裡去拜半個鐘點,看觀世音菩薩的相會不會一樣?不一樣;處所一樣,時間不一樣。這說明什麼?說明十法界(十法界都叫做世法)無常。你要問為什麼無常?你的念頭無常。念頭之微細,我們凡夫覺察不到,雖然是自己的念頭,自己念頭都覺察不到,你怎麼能夠覺察到別人?前念、後念,念念不相同,念念不一樣,無論是善念、是惡念都不一樣,無記也不一樣

  你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才知道人的一生,最可貴的、最殊勝的、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求定慧!這就是自性,就是儒家講的本善,禪宗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能把這個找到,你這一生沒有白活。生生世世都迷失了自己,現在把自己找回來了,自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是一不是二,入不二法門。我跟佛不二,我跟眾生不二,我跟宇宙不二,入不二法門。這就叫做明心見性,這就叫做華藏世界、極樂世界

  所以末後這首偈,下座了,這首偈的意思是徹底放下,身心世界了不可得,你不放下,錯了。放下不是不要,放下,我們在講席裡常常說,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放下執著,不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在佛法裡面,佛說得非常明顯,放下執著你就是阿羅漢,六道沒有了。人還在六道,六道裡面苦樂憂喜捨沒有了,六道裡面自私自利、名聞利養、吉凶禍福、貪瞋痴慢沒有了,放下了,六道是什麼?原來六道就是聲聞法界!你看境界隨心轉,隨著念頭轉。你住聲聞法界,跟大眾在一起,他們住人法界,你住聲聞法界,聲聞法界跟人法界不二。如果你更進一步,分別也放下,你住菩薩法界,菩薩法界跟我們人道法界也是不二。天台大師講百界千如,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連起心動念都斷掉,你住一真法界,你住華藏世界,念佛的人住極樂世界。華藏、極樂跟我們這個世間不二。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為什麼有二?用心不一樣。文殊菩薩在這品經裡面,一開端教導我們,「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像這七首偈頌,前面六首勝,無比的殊勝;最後這首妙,妙是不著相,妙是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跟眾生沒有差別,比眾生做得更圓滿,做得更傑出、更殊勝,不著相。眾生做得再殊勝,不妙,為什麼?著相。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捨掉,不知道這個東西是虛妄的。

  道家老子的思想與佛接近,《老子》一開端跟我們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把這個意思顯示出來了。道,能夠思惟、能夠想像、能夠言談,不是道!道是什麼?道是自性,道是清淨心,真心裡面本來無一物。本來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你怎麼能去想它?你一想,就落在分別裡頭,你一說,落在執著裡頭,所以那不是常道。常是永恆不變,這是常。每個人看法不一樣,每個人說法不一樣,所以這個世間許多學者專家發表許多的言論,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想法,都有一篇大道理。老子來做個總的評審,「非常道」,總評的評語就是非常道。大家都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常道就現前

  這個事情難,難在哪裡?你想都不能想,想就是思,不可思議!不能想,不能說。妙,真的就是妙在此處。不能想,不能說,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了四十九年。這個也妙,為什麼妙?說了四十九年,真的他沒有起心動念,妙在這裡!釋迦牟尼佛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這叫做理事不二,自他不二。從相上看是二,從性上看不二;從事上看是二,從理上看不二。這種觀慧才能解決今天社會無有窮盡的複雜問題

  這個社會在在處處充滿了對立、疑慮、矛盾、衝突,已經嚴重到了恐怖的程度,沒有人不擔心。甚至於還有些專家學者提出一個疑問,人類在地球上生活,能不能平平安安度過這個世紀,就是二十一世紀,也就是說公元二千一百年,能不能還能度過這一百年?怕的是毀滅。這些話不是普通人說出來的,我們聽了之後感觸很多,這個世界能不能救?如果諸位契入大乘,深入《華嚴》,我相信你是非常樂觀的。有沒有救?有。大乘教的理論與方法無比的圓滿,有能力應變,有能力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回頭是岸。可是就是這麼好的東西,沒有人認識;確實有效,沒有人願意用它,那就沒有法子。但是哪個人覺悟、明白了,這個人就得救了,宗教裡頭講的話得救了,佛門裡面說得度了。

  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得度的人可以移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世界無量無邊,你到哪個世界去?這是佛家常講的緣分,緣分相同,感應道交。有愛心的人,有慈悲心的人,總會跟一群都是有愛心、有慈悲心的人,他們會聚在一起。所謂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他就會自然聚集在一塊,感應!現在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的決定是善的。佛菩薩,用現在人的說法是已經回歸自性,自性是純淨純善,他介紹我們的道路、方向決定正確。我們要有信心,依循他的教誨認真努力修學,必定能達到目的地。你想作佛,你就入佛境界,跟諸佛在一起;你想作菩薩,你就入菩薩境界,跟眾菩薩在一起。確確實實佛法所講的,心想事成。

  我們對宇宙人生想法不一樣,看法不一樣,給諸位說,將來能在一起嗎?不可能!夫妻再好,過去生中的緣分,緣分有時節因緣。你們在一起,或者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終歸要分手。分手之後,來生能不能再聚在一起?靠不住。為什麼?兩個人的想法、看法不盡相同,他怎麼會到一個法界?尤其在現代的社會,更難,從前社會還比較容易一點,我們還會相信。為什麼?從小都接受過倫理道德的教育。丈夫懂得一生忠於妻子,妻子懂得一生忠於丈夫,來生來世還會有緣分,這個我們相信。現在沒有了,古時候離婚的事件太少了,很少聽說,很少有記載;現在離婚是家常便飯,太平常了。

  這就是家庭結構有了問題,家庭是社會基層的組織,像一個人身體上的細胞一樣,基本組織。這個基本組織破壞了,一個人身體的細胞要是壞的很多,他怎麼不生病?由此可知,要真正講到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除了用儒、佛(就是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還要加上因果教育),很難落實。人人懂得大乘,知道萬法皆空,無所有,不可得,人生在世應當做出捨己為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性德,這是正確的,這才真正有意義、有價值,不斷使自己的靈性向上提升。決定不能做損人利己的事情,損人利己這個念頭是叫自己墮落,墮落的結果在三惡道。這都是事實,你要怎麼樣去認知,你要怎麼樣去證實,你的信心就堅定了。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17 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