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這是刷牙的時候,前面是手上拿著牙刷,現在不用楊枝。這是正在嗽口的時候,『當願眾生,其心調淨』,我們這是在清潔牙齒,希望一切眾生能夠調和清淨心。『噬』這個字有棄粗取精的意思,就是粗糙的我們把它捨棄掉,取其精細。在此地就是棄染污,取清淨,用一般的話來說,我們取清潔。牙齒要乾淨,不能夠有東西在牙縫裡面,最重要是牙縫跟牙齦,就是牙齒跟牙齦接觸這個地方最重要,刷牙的時候也特別著重在這些地方。所以牙刷不適合太硬,毛太硬的不太適合,應當是軟一點,年歲愈大愈要用軟一些的。這樣子要常常洗刷,特別是吃東西之後就要刷牙,就要漱口,要養成這樣一個好的習慣。
在此地,把這些髒的東西比喻做煩惱,心裡面有煩惱,就像牙齒裡面藏著不乾淨東西一樣。我們曉得牙縫跟牙齦最容易藏細菌,細菌是很小的,特別是對身體有害的這些細菌,一定要把它洗乾淨,用水把它沖去。在這個時候,菩薩在此地教我們,拿著牙刷的時候引發什麼樣的大願?正在刷牙的時候又生什麼樣的大願?「當願眾生,其心調淨」。這個心不是真心,真心就不需要調淨,妄心!《華嚴經》上講的好懂,妄心是什麼心?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要知道,妄想分別執著在大乘經裡面都稱之為煩惱。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大乘教裡說的,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這些名相,學佛的同學都不陌生,都很熟悉。
斷煩惱證菩提,菩提就是覺性,就是本覺。《起信論》上說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見思、塵沙、無明本來沒有的,本無;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你心裡怎麼會有這個東西?真心,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很清楚「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是真心;有了一物就是妄心,就不是真心。真心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果有一物就惹塵埃。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想通、要參透,然後你才懂得怎樣把它放下。
大乘教裡面說得好,於世出世法(世間跟出世間法)不再執著,執著放下了,在佛法裡面就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你才曉得,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執著沒有了,六道輪迴就沒有,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執著沒有了,他還有分別,分別叫塵沙煩惱,還有分別,分別比執著輕,所以分別還是不能見性。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上面還有四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不執著的人就到這四聖法界去了。為什麼還有四法界?分別淺深程度不同。分別心重的,阿羅漢、辟支佛;分別心很輕的,菩薩、佛,它有四個等級。同樣的道理,執著有輕重不同,執著最重的,地獄;執著最輕的,天道。愈往上面去,執著就愈輕,愈往下面,執著愈重,執著不是好事情!哪個不執著?不執著就證阿羅漢,就出六道輪迴了。這個事情不能不懂,不能沒有高度的警覺,知道這個害處太大了。
我們對人有沒有執著?我喜歡這個人,我討厭那個人,執著。我對這個人好,對那個人不好,對人、對事、對物樣樣執著,你還能出得了輪迴嗎?念佛都不能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執著沒放下!帶業往生,諸位一定要懂得,是帶舊業,舊業是什麼?你那個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這個可以;不能帶現行。現行,你現在還發作,這個沒有辦法帶;如果這個都能帶,那各個都往生,不能不知道。所以道場,諸位要常常想到,什麼叫道?這個場地大家都修道,道就是把這些一切不善的、心性裡頭沒有的東西放下,這還能執著嗎?
三皈依裡面「皈依僧,眾中尊」,僧的意思,這是梵語,古印度的話,它的意思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團體,僧是團體。眾中尊,眾是團體,眾人在一起不就是團體嗎?但是僧這個團體一定是修六和敬的,才稱之為僧;沒有六和敬,就不稱為僧。所以,僧不一定是出家人。你在家學佛,佛講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你一個家庭,夫妻兩個帶兩個小孩就四個人,一家修六和敬,這個家庭就叫僧團。這種團體是所有團體裡面,最值得尊敬的,那個「尊」就是我們今天講尊敬的,最值得尊敬的。為什麼最值得尊敬?因為你們四個人和睦相處。
和睦頭一個條件就是「見和同解」。佛實在是高明到極處!所作所為、所說決定跟法性相應。法性相應的見和同解是什麼?沒有意見,見和就同解了。我有我的意見,他有他的意見,怎麼能和得起來?所有的意見全是妄想。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壇經》裡面講「本來無一物」,你怎麼會有意見?你有意見就有一物,每個人都有一物,那一物不相同。所以,佛法建立在大家都把成見放棄,見和同解了,這個公平,這話說得太好了。所以佛並不是說你們的想法、看法錯誤,一定要依照我的,那佛不就是橫行霸道?誰會服他?所以佛高明。
起心動念是錯誤的,你看自性裡面,剛才講了沒有執著,執著統統放下,這不就見和同解了!但是怎麼樣?還有分別,還有妄想,那個不嚴重,最嚴重的就是執著;不執著,大概就沒什麼大問題。但是還是要向上提升,提升到分別也沒有,不但不執著,分別也沒有,你就是到四聖法界去了,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四聖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家講這個佛是相似即佛,相似位中,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他妄想沒放下。什麼叫妄想?起心動念。
我們冷靜細心去思惟,我眼看外面的色相,耳聽音聲,有沒有起心動念?雖然起心動念,還沒有分別,還沒有執著,這時候叫無明,起心動念了。諸位要記住,雖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還沒有起來,但還是出不了十法界,無明沒破。破無明是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好懂!不起心、不動念,古人用個比喻,比喻得好。心像一面鏡子一樣,你看鏡子照外面的境界,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雖沒有起心動念,但是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無明破了。我們再看看剛才跟大家舉例子,那一杯水,江本勝實驗這杯水。水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有沒有起心動念?它有!我們給它個善念,它有反應,給它個惡念,它也有反應,那個反應就是它有起心動念,但它沒有分別執著。所以這些物質是什麼?物質現象是無明變現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如果無明破掉之後,這外頭境界有沒有?沒有,這是假相。這相從什麼生的?從無明生的,執著分別使現相產生變化。難得!今天我們從科學上得到了證明,佛講的話一點沒錯。使我們想到古代,沒有科學技術,古人他就能明瞭,比我們聰明多了,我們沒有他那麼高的智慧,但是科學幫了忙,使我們對佛講的境界我們明白了,我們的信心生起來。整個宇宙,我們今天看就是無明變現的現象,分別執著再產生的變化。我們在這個地方想,所謂是華藏世界、一真法界,法性土,不帶無明,那個報土太殊勝了!諸佛證得,我們人人本有,一點也不稀奇,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境界就現前。你看說得多容易,事實確實是如此。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間,這一念轉過來,凡夫就成佛;一念迷的時候,就變成凡夫,迷得愈重就墮得愈深,就這麼個道理。
現實境界裡面,你我他三個人在一起,我們三個人的境界不相同。三個人的世界,就是在這個境界裡頭,我們三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有人感受苦,有人感受樂,有人感受苦樂都沒有。你要問這什麼原因?答案就是文殊菩薩前頭說的這句話「善用其心」,用心不同,你的感受不一樣。受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佛在經教裡講得很清楚,苦樂憂喜捨;我們凡夫心有憂喜,身有苦樂,當不苦、不樂、不憂、不喜,這個叫捨。捨受是正常的,但是時間很短,剎那之間,一會兒又起來了;如果永遠保持捨受,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這叫三昧,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叫真樂,叫極樂;換句話說,相對的境界沒有了。相對是二,沒有相對的,叫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不二法門。我們落在二裡頭。這個境界很冷靜思惟,你能夠體會到一點,體會到個彷彿。
我們怎樣努力契入這個境界?沒有別的,老師教我們放下。放下再放下,你才能夠契入;你不肯放下,永遠不能契入。頭一個,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執著。佛告訴我們,心性是平等的,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眾生跟佛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就是佛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眾生之所以成為眾生,妄想分別執著不肯放下。這個事情別人幫不上忙,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是你自己心裡起的,還是你自己把它放下。你要是隨順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是隨順六道輪迴;你把它放下,你就出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沒有執著,就沒有六道。
所以永嘉大師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夢是迷惑,有妄想分別執著;「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明白了,放下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六道、十法界都沒有了。所以六道、十法界是幻相,佛在經上舉的比喻很好,「夢幻泡影」,哪裡是真的?一真法界是真的,十法界、六道是假的,夢中境界,我們要覺悟。天天在學經教,天天在聽,為什麼還不覺?關鍵就是放不下。對人、對事、對物有一樁放不下,就是大障礙,障礙你超越六道,障礙你往生淨土。
我們從這小小一點,清潔牙齒,就要想到一切眾生怎樣來調淨其心。『諸煩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見思、塵沙、無明。「噬」在此地可以當作放下來講。三種煩惱都放下,成佛了。《華嚴》前面講得很清楚,你就回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才是自己的故鄉。回到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一真法界還有四十二個階級,這四十二個階級真有嗎?給諸位說,不能說有,不能說沒有。你要說有,確實沒有,事上沒有,理上有,理上怎麼有?無明的習氣沒斷!無明斷了,你才超越十法界,但是無明習氣沒斷。
習氣礙不礙事?不礙事,無明習氣不礙事,它也不起什麼作用,可是它有。怎麼個斷法?沒有任何方法,有方法就又起心動念。你要曉得一真法界的人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沒有分別執著,他怎麼個修法?沒得修,就是讓時間長了,慢慢自然就沒有了。所以古人舉的比喻舉得很好,用酒瓶。酒瓶盛酒,把酒倒盡了,擦得乾乾淨淨,確實一點酒都沒有,一滴都沒有,聞聞還有味道,那個味道就叫習氣。倒得乾乾淨淨就成佛了,每個瓶子裡頭統統都倒得乾乾淨淨。但是有先倒、後倒的,先倒的,聞聞,味道淡一點;後倒的,聞聞,味道濃一點,這就有差別了,就是這麼個道理。乾不乾淨?統統乾淨。
所以四十一個階級不能說有,不能說無,事上沒有,理上有。要什麼時候習氣才真的沒有了?佛在經上講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這我們能想像得到。因為你可以做實驗,這個實驗,這四十二個階級你就可以用四十二個酒瓶,統統倒乾淨,擦乾淨。但是什麼?一天倒一個,就有先後了。大概放上三個月,你聞聞看,哪個瓶子一點味道沒有,再聞聞那個,還有一點,你就懂得這個道理。
佛說的就沒錯,三大阿僧祇劫之後完全沒有了,那叫究竟圓滿佛。所以諸位要知道,究竟圓滿佛跟分證即佛,實在說,他們的智慧、德能、相好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就是無明習氣厚薄有差別,除這個之外沒有差別。這個道理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你才曉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最低的是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講四十一品無明,那是講無明的習氣,是這麼個說法。這些我們要不搞清楚,永遠迷在裡面,你的修學信心決定產生障礙;搞清楚、搞明白了,沒障礙了,才知道放下重要,不再執著!
修行,要讓我們調淨其心(我這樣念大家好懂),從哪裡下手?從人事下手。諸位要知道,對事、對物比較容易,最麻煩的是人!人的麻煩在哪裡?人的麻煩,這裡頭還有宿世的因緣。我以好心對他,他以惡意回報,這怎麼辦?你的心怎麼會清淨?所以因果教育就重要了。今天跟明天,道場常住安排兩次講演,今天是普通話,明天是廣東話,我們請鍾茂森居士跟大家講現代的因果。
你懂得因果,我好心對人,人家惡意相向,你要是懂得三世因果,就一笑了之。過去我對他不好,今天碰到,這冤冤相報!我對他再好,他宿世的怨恨冒出來,我們曉得,我們不要計較,就化解了。對他沒有怨恨心,沒有報復心,就化掉了,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如果你還要放在心上,「這個人不能交,我對他這麼好他還這樣,這惡人」。那好了,這個帳還在,來世還要報,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雙方都痛苦。不了解三世因果的人,往往就是這樣的,冤冤相報不曉得到什麼時候才能夠結束!覺悟了才能結束;不覺悟,永遠報下去,很苦惱的一樁事情。覺悟了、明白了,你待我再惡劣,我都不會放在心上,我知道這是宿世因果,馬上就化解了;一化解,心就清淨,不放在心上。我對這個人不好,這個人對我還不錯,只有從三世因果裡面能找到答案,真的,一點都不假。
早年我在美國,美國有個預言家,還不算太遠,是二次大戰那時候他過世的。我們看到他的書,中文的譯本,這裡頭有句話很重要。他說全世界的人,任何一個人,一生所遭遇的,無論是吉凶禍福、貧富貴賤,甚至於在日常生活當中小小的事情,都有前因;換句話說,絕對沒有一樁事情是偶發的,沒有前因,突發的事件,沒有。換句話說,這正是符合中國古人所說的一句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一飲一啄是說小事,喝一口水,吃一口飯,那小事,都有前因!這樣你才知道因果教育多重要。
我講教育,在形式上講有四種,家庭、學校、社會、宗教。講到教育的內容,我也講四個,倫理、道德、因果,宗教就是講的真相,宇宙萬法的真相。四個教育的內容不一樣,這四個科目偏重在哪個科目,各有不同,淺深有差別,淺深廣狹上有差別,這是好的教育。因果很重要!知道有因果,就不會跟人作對,縱然是吃虧,縱然是上當,縱然是受人家侮辱、陷害,心平氣和。知道什麼?有前因。
佛在經上講得好,但是很多人疏忽了,說起來各個知道,一遇到事情馬上就糊塗,不知道怎麼用法。佛給我們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們想想這句話,我這一生所受的,無論在物質上,無論在精神上,所受的,前世造的因;「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來世我什麼果報?你今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那就是的。這兩句話你要是參透了,因果教育不圓滿,也差不多了。凱西說的話跟這個相應,跟中國古人講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細細把這三個去看看,你就明白了。
我是年輕時候,章嘉大師講給我聽的。《了凡四訓》給我很大的啟示,所以我從學佛之後(二十六歲以後)認真改惡向善,起心動念不再想自己,常常替別人想,隨著年齡想的範圍是愈來愈寬。到八十歲了,七、八十歲的時候,念頭轉向遍法界虛空界。再從因果教育上講,我來世的果報就好了。晚年沒有惡念、沒有惡言、沒有惡行,人家對我毀謗也好,侮辱也好,陷害也好,我都歡喜接受;不但沒有瞋恚,沒有報復,我有感恩的心。怎麼叫感恩?在這個境界裡面,等於老師考試,看看我的忍辱波羅蜜,看看我的六度功夫到什麼境界,一檢查就出來。
我的心目當中都是善知識,都是幫助我提升境界的,我怎麼不感恩?所以我說出,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修清淨心的,修淨土的,我們一定要對人、對事、對物沒有對立的念頭,這很重要。沒有對立的念頭,才叫平等;沒有控制的念頭,就不迷惑;沒有佔有的念頭,就沒有貪心,貪瞋痴要這樣斷法。從自己內心裡頭跟一切人事物、跟世出世間法不對立,就沒有瞋恚;不佔有,就沒有慳貪;不控制,就沒有迷惑,貪瞋痴從這裡斷了。
再高深的不敢談了,至少我們講見思煩惱,《華嚴經》講的執著,放下了。念佛決定得生,最低限度生凡聖同居土,靠得住的!凡聖同居土肯定是上輩往生;如果功夫好一點的話,就生到方便有餘土。為什麼不能再上升?因為你妄想分別沒斷,只是把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就是於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記住,沒有對立、沒有控制、沒有佔有,這是見思煩惱放下了。不在這上用真功夫,你的心怎麼會清淨?你的心怎麼會安?你的心怎麼會平等?心安,《般若經》上講「遠離顛倒夢想」。世界怎麼亂,我不亂;世界縱然有很大的災難,我不會受,沒有絲毫恐怖。生死不二,這個世界毀滅,我到更好的地方去了,不會往下墮落。這個道理要懂,事實真相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麼時候往生?隨時可以往生,隨處可以往生,你說多自在、多快樂。
「噬諸煩惱」,我們說白一點,就是放下煩惱,心就淨了;心清淨,當然你心就安、心就平,你跟任何人相處決定是平等對待,和睦相交。這是今天這個大世界迫切需要的,你自己做到了,就是很好的榜樣、很好的典型,做給別人看。做給別人看就是化他,自行化他;我們自己不做,做不到,就沒有感化別人的作用;自己做到了才能感化別人。
由此可知,古人講的話有道理,原來自行就是化他,因為化他,自己一定要非常認真努力做到。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從十善業做起,從六和敬做起,從沙彌律儀做起。出家加沙彌律儀,在家這三個科目就夠了,就圓滿,弟子規、十善業、六和敬,在家菩薩!你自己肯做,這叫大慈大悲,為什麼?自己做,就帶動別人做;自己不做,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夠感化別人。自己做,認真做,要做得很好,別人還沒有受到感動,是自己做得不夠。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別人還沒有感動的時候,我自己要加緊努力,不夠。
進德修業一定要以舜王做榜樣,大舜的故事應該要常常講。他的處境一般人無法承受,他在那個環境裡面砥礪德行。認真努力三年,感動他的父母,感動他的弟弟,感動了鄰里鄉黨,感動了當時的國王,堯王。他能做到,我為什麼做不到?他能做到,沒有別的,完全放下身段才會做到。我們現在做不到是什麼?不肯放下,不肯向人低頭,有過失,掩飾不肯懺悔,所以你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夠徹底,原因在此地。真正做不到,遇到困難的時候,想想舜王,這是我們的好榜樣。進德修業要向他學習,他的存心、他的用心、他的方法、他的效果。古人說「人人皆可以成堯舜」,就怕自己不肯幹;佛法裡面說「一切眾生應當成佛」,因為你有佛性。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19 2006/3/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