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若在於道 當願眾生 能行佛道 向無餘法|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從這幾首偈我們都能看得出來,「手執錫杖,執持應器」,這是托缽。然後離開道場出去托缽。在經論裡面我們看到世尊所領導的僧團,一般距離城市、村落大概是三里路的樣子,這樣的距離便於托缽。如果與城市聚落距離太遠,走路的時間太長,對於修行人每天出去托缽那就非常不方便,所以一般講是三里路。三里路來回就是六里路,絕大多數都採取這樣的距離。

  在樹林、河邊這些地方集聚。因為沒有房子,我們都知道世尊他的制度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居無定所。這個方式也是教導初學,對於一切法沒有留戀。這片樹林很好,佛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一般時間都不會太長,太長怕大家對這個環境產生留戀的心,那就不好,所以樹下只准一宿,明天再換一棵樹下。這就是教你放下,完全隨順自然,一絲毫不能有勉強,隨緣而不攀緣,最重要的就是學這個,都在生活當中去學習。

  托缽在道路上,天天都要走的道路。換句話說,在道路上步步都引發菩薩的弘願,『當願眾生,能行佛道,向無餘法』。「無餘法」,清涼大師的註解就是大涅槃,「真涅槃也」。涅槃還要加個真,難道還有假的嗎?假的倒不是,涅槃實在講也有很多等級不相同。涅槃是梵語,一般翻作滅,你看四諦裡面,「苦集滅道」,滅就是涅槃。滅什麼?滅煩惱、滅生死,所以涅槃也翻作不生不滅。我們最常聽到的是翻作圓寂、寂滅,都是涅槃的意思。圓是功德圓滿,滅是清淨寂滅。如來果地上這稱作真涅槃

  小乘證得阿羅漢也叫真涅槃,經教裡面我們常常看到,叫「偏真涅槃」,他是三界之內的生死煩惱斷了,這是在界內的。我們知道界內就是指六道,六道裡面的生死沒有了,四聖法界有沒有?有,四聖法界的生死叫變易生死,跟我們六道裡不一樣。六道叫分段生死,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四聖法界,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沒有了,這種生死沒有了,有變易。變易實際上沒有生死,變易是講他要提升自己的境界,一定要認真修學。修學也是一個苦事,就好像你在學校讀書,你讀一年級,很勤苦,考試及格,明年升級了,就是你從一年級升到二年級,一年級死了,二年級生了,就是這個意思,這叫變易;你從一年級變到二年級,二年級變到三年級,三年級變到四年級,是這個意思。從小學變到中學,中學變到大學,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菩薩位次亦復如是。

  我們在《華嚴》圓教裡面來看,十信菩薩,前面幾個位次見思煩惱沒有斷盡。初信位的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但是他還有八十一品思惑沒斷,所以佛給我們講他得天上人間七次往返,這是有分段生死,當然也有變易生死,六道是兩種生死都有。到圓教七信位的菩薩才把八十一品思惑斷盡,他的地位跟阿羅漢平等,脫離六道輪迴,也就是說分段生死沒有了,在小乘講他證涅槃;這個涅槃叫偏真涅槃,不是究竟圓滿的涅槃。這樣我們就了解七信位以上分段生死沒有,只有變易生死

  在本經七信、八信、九信、十信,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我們不講其他的,單單講斷煩惱,七信位見思煩惱斷了,相當於阿羅漢、辟支佛。七信相當阿羅漢,八信相當辟支佛,九信相當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十信位那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這個佛是天台家說的「相似即佛」,他是相似位,為什麼?沒有見性。雖沒有見性,他達到見性的邊緣,塵沙煩惱斷了,就差一品無明沒破,這一品無明破了,他就脫離十法界,脫離十法界生華藏世界、一真法界,這就證真涅槃

  所以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證的真涅槃,用《華嚴經》的術語來說,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了。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階級?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那四十一個階級是無始無明習氣。無始無明習氣沒有大障礙,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真佛不是假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講的三十二應,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圓教初住就有能力示現佛身而度脫之,就有能力,就能示現佛的身分

  由此可知,法身菩薩有沒有身相?給諸位說,沒有,因為沒有身相,他才能現一切身相,決不是說他自己有意思。自己有意思他是凡夫,他就不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我們要知道,破了無明,就是妄想斷了,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分別執著?所以要曉得在這個境界裡頭真平等。我們《無量壽經》的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真清淨、真平等、真的覺悟,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這四十一個位次的法身大士,再上去就是究竟圓滿佛,他們完全平等。起心動念就不平等,他不起心、不動念,他怎麼會不平等?這才曉得一真法界是真正平等法界,完全回歸到自性。我們總要明暸這個事實真相。

  他的現身,隨眾生的感,眾生有感他就現身。那我們天天想佛菩薩,佛菩薩為什麼不現身?不是佛菩薩不現身,而是你想,佛菩薩就現身,現身你也不知道,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我們俗話講眾生與佛菩薩有緣,你就見到佛身、見到菩薩身。你看凡夫(一般比較多數的)夢中見到的、定中見到的有,在日常生活當中見到的你未必能認識

  我們讀《虛雲老和尚年譜》,老和尚為報母親恩朝五台山,三步一拜,從廣東要拜到山西,這麼長的路走三步磕個頭,這心多誠!所以拜了兩年多才到。路上很辛苦,生了兩場病,生病的時候正好在曠野,附近連個村莊都沒有,他倒在地上。這個時候有個乞丐(叫化子)看到,來照顧他。

  第一次遇到這個叫化,他就問這個叫化,問他姓什麼、叫什麼名字?叫化跟他說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叫文吉,就住在五台山下。他說你到五台山問問大家,他們都知道。第二次生病的時候(都是在路上),又碰到文吉照顧他,把他病養好之後送他上路。

  虛雲老和尚到五台就打聽,我路上好辛苦,兩次病沒死,就是那個叫化子文吉救了我,他說他住在五台山,你們知不知道?別人聽了笑笑,「那就是文殊菩薩」,這才恍然大悟。

  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用什麼身分來幫助你;幫助你,你還不曉得,你拜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在路上已經照顧你。像這些事情虛雲老和尚遇到,我們修學在這一生有沒有遇到?肯定遇到,遇到你不認識。而且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當在你需要有人幫助的時候,這人出現了,這是什麼?你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所以,諸佛菩薩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眾生有感,他就有應。

  有些時候我們有感,菩薩也不應,這是什麼緣故?不是菩薩不靈,而是我們自己有業障。佛菩薩沒法子,他應,應了你不得受用,你自己有業障,障礙了自己。所以修行,無論在家出家頭一樁事情要把業障消除,懺悔業障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綱領。這十條綱領跟這一百四十一願願願都相應,願願裡面都有普賢菩薩十願,普賢菩薩十願每一願裡面都具足〈淨行品〉一百四十一願。然後你才肯定菩薩無時無處而不在,只是自己業障障住了自己的慧眼,見不到佛菩薩真面目,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走在道路上就要想到佛道,「當願眾生,能行佛道」。什麼是佛道?成佛之道。不僅是世尊為我們示現,一切諸佛如來一道無二道。這一條道是什麼?戒定慧三學,這是佛道。佛教給我們第一個是持戒。你看看我們初入佛門,首先是拜老師,行拜師禮,世間話說拜師禮,在佛法裡面就是授三皈依,傳授三皈就是拜師禮。老師把成佛之道最高的指導綱領傳授給你,你依照這個綱領學習,你就能成佛。這個綱領稱為三寶,第一個是佛寶,第二個是法寶,第三個是僧寶

  佛寶是什麼?佛是覺,自性本覺,自性覺,覺而不迷是佛寶。佛教我們,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依自性覺。第二法寶,法是什麼?正知正見。《法華經》上講的佛知佛見,「入佛知見」,正而不邪,你的思想見解一絲毫錯誤都沒有,跟一切諸佛如來完全相同,為什麼?自性正。第三個皈依僧,僧是和合的意思,佛家講的「六和敬」。這六條做不到,這不叫僧團;人人都能夠遵守這六條,這個團體叫僧團。所以僧團是清淨的。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叫僧寶,僧寶是自性清淨心。這叫三寶

  老師把這三個修行的原則傳給我們,我們有沒有去照做?這是佛道,成佛之道總的綱領、總的原則。這三條實在講,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今天我們把一切經教編輯起來,把它分為三大類,經、律、論,稱之為三藏。戒學,律藏;定學,就是正知正見,經藏;覺而不迷,論藏,經律論三藏。我們是不是按照這個指導的原則來學習?真正想學佛的人,不依照這個路子不能成就。十方三世佛,一路涅槃門,都是走的這條路,你不走這條路,想走別的路,那怎麼會成就?

  你看出家人托缽,每天走的這條道路,從僧團落腳的這個地方要走到村莊、走到城市去托缽,那是個目標,我去做什麼?每天托缽,自行化他。接受施主的這一缽飯,財供養。接受之後一定問他有沒有疑問,他要有疑問,出家人要給他講解,法布施;沒有疑問要給他祝福,一般宗教裡面講祈禱、祈福。不能夠白受供養,不是給他說法,就是給他祝福。

  我們自己的修學決定是從持戒下手,覺正淨是總的綱領、總的原則、總的方向、總的目標。我們想想,現在在家學佛五戒十善做不到,出家學佛沙彌律儀做不到,這是什麼原因,我們自己不能不知道。自己這一生當中要想真正成就,沒有學過的要認真補習。我也常常檢討,把這個原因真正找出來,原因那正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先人無知」,我們的上一代(父母、祖父母)疏忽了,「不識道德」,對於倫理道德疏忽了,沒有好好的教我們,沒有嚴格的要求我們。學習要從小!從小我們的基礎沒有打好,年歲大了,二、三十歲了,這些毛病習氣都養成。古人常講「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我們染上許許多多不好的習慣,很不容易改。你今天真的想學佛,真要想成就,不改不行,一定要改,依什麼東西來改?我今天勸人依《弟子規》,弟子規是基本的戒律

  印光大師教我們依《感應篇彙編》、依《安士全書》,非常有道理,他還介紹了一本書《了凡四訓》。印祖一生對這三本書的推崇、勸導確實是苦口婆心,這三種書是因果教育。我為什麼不用這三本書,而用《弟子規》?這是應當前時代之機,因為現在一般社會大眾對宗教雖然不排斥,要接受有一定的障礙,他們總認為是宗教,只要提到宗教就跟迷信畫上等號,不願意接觸。《弟子規》,儒家的教育,容易接受,很好!所以從《弟子規》的教學學起,一定要落實。

  《弟子規》不是叫你念的,不是叫你讀的、叫你講的,講得天花亂墜,沒用,你一定要真正做到。裡面一共是一百一十三樁事情,每樁事情都要做到。你看〈淨行品〉一百四十一願,《弟子規》才一百一十三樁事,比淨行品少。這一百一十三樁事情你做到,那你就是佛經裡面常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資格你取得了,善男子、善女人才有資格學佛。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十善業學起,諸位要記住,基礎!《十善業道經》

  我們修淨宗的同學,早年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這是二十多年前,我們就提出行門的五個科目;行門就是一定要做的,日常生活當中要依照這個標準來修行。這五個科目,第一個就是「淨業三福」,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三條十一句,第一條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路是成佛之道,孝親尊師就落實在弟子規。怎麼樣孝親?怎麼樣尊師?弟子規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條你有了。這世間善人,不學佛也不會墮三途,你來生肯定還是在人天,在人天必定福報超過這一生。下面兩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什麼?準備學佛,還沒有入門。十善業能做到,可以拜佛做老師,可以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

  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佛弟子。受持三皈的條件是要有弟子規跟十善業道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能受三皈,受三皈沒用,你做不到。這就是我們想想,現前佛門受三皈的人太多太多,你問他有沒有做到十善業?有沒有做到弟子規?沒有。實在講,沒有就不能受三皈,更不能受五戒,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十善業的基礎上,十善業是建立在弟子規的基礎上,一定的次第,不能躐等。像蓋房子一樣,弟子規是地基,十善業是第一層,三皈是第二層,五戒是第三層,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是第四層、第五層、第六層,最後十大願王那是最高的第七層。一層一層往上去蓋,沒有下一層哪有上一層?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

  淨業三福最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自行化他。勸進行者是弘法利生,這最高的指導原則。人是社會動物,沒有辦法離開團體,你在家庭就是一個小團體,一切團體裡頭最基本的一個團體。一家人相處都能夠遵守六和敬,那你這個家和睦,中國老人常講「家和萬事興」。僧這個名稱梵語稱僧伽,僧伽就是一個遵守六和敬的團體,就是這麼個意思。這個團體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修六和敬也叫僧團,所以它是一個修六和敬的團體。你說這個事情多重要!不能不遵守,這才像一個佛弟子,才像一個修行人。

  出家不但弟子規、十善業要落實,最低限度還要落實沙彌律儀,不落實沙彌律儀不是佛的出家弟子。這些都是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做到,不能打折扣;打折扣,你在菩薩道上你行不通,你一生勤苦修學,到後來是一無所得,就是什麼?基礎疏忽了。有這個基礎你才能夠學教、參禪或者是念佛,把你的境界向上提升,沒有這個基礎那怎麼行。你要問為什麼?我沒有這個戒為什麼不能學經?經是可以學,你不會開悟,那就是你沒有戒,你就沒有定。沒有定,心浮氣躁,心浮氣躁你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開經偈上這句話說得好,「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沒有戒定的基礎,你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我講得再詳細,講得再明白、再清楚,你也不會開悟。怎麼知道?你沒有做到,沒做到就是沒開悟。

  下面三個科目,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是我期望淨宗學人用這五個科目共同勉勵。我們能夠有持戒,就是我剛才講的有弟子規、有十善業道、有沙彌律儀,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告訴你,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你有三學六度,你念佛往生,肯定生方便有餘土。如果你有〈淨行品〉,就是淨行品裡面一百四十一願你做到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你做到了,你念佛求生淨土一定是生實報莊嚴土。這是能行佛道,向大涅槃這個理事我們懂了,現在就要靠我們自己真正發心。發心障礙在哪裡?障礙是外面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誘惑太多。那你一定要放下。這個東西放不下,你這一生就達不到,就空過,關鍵就在要放下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24 200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