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直路』,我們也常常講大路,斜曲是小路,邪徑、小路。在平坦大道上走,真正所謂是點點滴滴都給我們啟發性德圓滿的流露,這是我們應當要認真學習的。菩薩們天天出去托缽,走路也都成了習慣,大概都有一定的道路。像我們此地這個道場,聽經的同學來自四面八方,無論你是走路來的、是乘車來的。車有時候也走小路,走近路,有時候大路塞車時間很長,所以就繞小道,反而能夠節省時間。這都是我們常常經過的,甚至於天天要走的這幾條路。這幾條路確實有上坡、有下坡,有平坦、有彎曲,都看到這個現象,可是我們就是發不出願來,這就比不上這些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在走路的時候你看看他發多少願,說明念念與性德相應。

  我們在路上有人念佛,不念佛的時候都是妄想;念佛的人畢竟是少數,打妄想空過的人決定是多數。別人是什麼狀況我們不需要去理會,首先要問自己,果然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與性德相應,你就很少有過失,這是肯定的。為什麼我們的過失這麼多?生活上有,工作上有,處事待人接物就更多。到什麼時候我們才真正能夠把警覺心提得起來,那個時候功夫就得力,淨宗裡面所講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

  所以現前這個世間,佛在經教上常常教導我們,要把它當作旅館看,地球是什麼?地球是我們旅遊的旅館,不是長住的,住幾天就要走了。我這一生從小就養成這個觀念,為什麼?居無定所,這麼多年來不知道搬了多少次。在抗戰期間逃難,每個地方短的住三、五天就走路,長的住上二、三個月,居無定所,沒有家的觀念。出家之後這麼多年,五十五年,還是居無定所,沒有廟。所以不是我喜歡跑,是沒有法子,哪個地方請我講經,我就到那裡去,總是沒有時間定下來。在美國住的那些年,每年都要到美國、加拿大十幾個城市巡迴去講,確實全都是住旅館。回來之後住不到半個月、一個月,又要走了,一生所謂是勞碌奔波,居無定所,所以家的觀念沒有;道場這個觀念也沒有,沒道場。我學佛以釋迦牟尼佛為榜樣,向他老人家學習,他老人家一生居無定所,河邊樹下,帶著一群弟子,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我能體會到這種生活的樂趣。身心都沒有負擔,都沒有壓力,佛家講的自在。

  行在大道上,『當願眾生,其心正直,無諂無誑』。「諂」是諂曲、諂媚,我們一般講的巴結。對於有權勢的人、有財富的人、有勢力的人,其目的總是想佔一點便宜,我們一般人說沾一點光,一種討好的心、求助的心,這個心都不善。縱然你修行得不錯,這個心斷掉了,可是有意無意之間還有習氣,習氣難斷,都形成了障礙,障道的因緣。誑妄,古今中外常常見到,一般的現象是自以為是,縱然是理輸了也不服人,這屬於誑妄。我們現在一般人常講的面子放不下,知道自己錯了也不承認。這個病可不淺,障什麼?障道、障學,道業、學業都不能成就。道業、學業要靠什麼?虛心,誠敬、謙虛、卑下才能成就學業,才能成就道業

  我們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你看了凡先生很多次參加考試,他並不是一帆風順,考舉人、考進士;好像考進士考了三次,第三次才考中,舉人好像也有兩次。一同去參考的這些朋友,他看的倒很準確,他就能斷定這一科(就是這一次),我們同伴當中哪幾個一定會考中。他判斷的真的一點都不錯,開榜的時候果然跟他所說的一樣。人家就問他,你從哪裡看出來?看到這個同學謙虛,看到這個同學溫和,對人有禮貌,心平氣和,沒有浮躁的習氣,這個人一定會考中。

  在我們佛法裡面講,心平氣和是屬於定,小定就有小慧,大定就有大慧,定生慧,他怎麼會不中?定是福報,真正有福的人心清淨,心平氣和;心裡面浮躁,說話態度不饒人,這個人沒福。了凡先生早年就犯這個過失,所以屢次去考都考不取,被雲谷禪師好好的教訓一番他才覺悟。他想想自己確實沒有福報,確實不像做官的人,這麼一反省檢點、改過自新。雖然改過自新,習氣很不好斷。同學當中他看到別人好,他有這點好處,沒有嫉妒,他不嫉妒別人,還讚歎。

  所以我們想修福,真正的福報從哪裡修?你要曉得,真正的福報是心平氣和。你真正做到心平氣和,沒有福報你的福報也快來了,不遠了;如果你還是心浮氣躁,縱然你有福報,大概也享得差不多,快要享盡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從古人那裡看得很清楚,然後你細細觀察眼前你所認識的這些人,你看他的言行舉止,你就知道、就能明瞭;然後回頭來想想自己,自己應該怎麼樣修,應該怎麼樣學習。《了凡四訓》教導我們許多理論,他的方法都在功過格,功過格是《太上感應篇》;印光大師一生所提倡的《感應篇彙編》,那就是斷惡修善、改毛病的標準。所以印祖一生全心全力推崇這三本書,《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一生推崇

  我是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發現的,當時我非常驚訝,因為這三樣東西都不是佛門的。他是淨宗的祖師,一代祖師,為什麼不推崇經典,而推崇這三種?我想了好幾個星期才明白過來,現在在今天看得太清楚了,這是老法師有先見之明。這個社會沒有因果、沒有倫理、沒有道德,再用倫理道德來教很不容易,用因果比儒跟佛還有效。但是在今天,這三種書都是文言文,現在學校,講文科不講其他的,文學院的學生國文程度一落千丈,這書都看不懂,看不懂他就看不進去。

  我們理解祖師的苦心,理解祖師的悲願,真正是救苦救難,廣度眾生,那怎麼辦?現在人,現代的文化是電視,沒有一個人不看電視,每天在電視機面前總佔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所以我們就把這三樣東西編成電視連續劇。《了凡四訓》已經完成,應該在下個月就可以出來,出來之後希望同學們要多多介紹;這個出來之後可能電視台他們也會播。除電視台之外,我們會大量做光碟來介紹、來贈送。你們在家裡天天看,每天不間斷,每天看一片,看上一年,你的心就變了,你就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你就有能力辨別因果報應。接著第二部就是《感應篇彙編》,那裡面長,故事很多、很精彩,我們選三十個,將來做三十集電視劇;《安士全書》也做三十集,總共是八十集。但是第一部,我們原先預定是二十集,他們給我做了二十三集,編劇、導演、演員乃至於工作人員,對這個節目都非常歡喜、非常感動。我想第一批得度的是他們,他們製作、編導、演出,他們是最先得利益的。這是我們後學做學生的,懂得老師的意思,知道老師的悲心,我們一定要繼承,要把它發揚光大。這個電視劇一年多才完成。

  誑妄、諂曲都要放下、都要捨棄,保持正直,正直就是我們大乘教裡面所講的菩提心。直心是道場,我相信很多同學都聽過、都讀過,「直心是道場」。「正」是正知正見,去掉一切諂曲,你的心才直;去掉一切邪見,你才有正見。儒家講「誠意正心」,誠意就是此地講的直,《大乘起信論》裡面講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是直心,菩提心的起用是深心、大悲心。深心、大悲心合起來,就是儒家講的正心

  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菩提心,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至誠,真誠到極處叫至誠。它起用,用分做兩種,自受用跟他受用;自受用也是講的深心,他受用講迴向發願心。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明顯,《起信論》上講的直心就是經上講的至誠心,真誠到極處就是直心,所以經論合起來你就看清楚了。深心,兩個都是一樣;論是深心,經也講深心。什麼叫深心?《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就清楚,「清淨平等覺」。對待自己,深心是自受用,真誠心對自己,那是什麼?那就是清淨心,離一切染污,你心就清淨;離一切諂曲誑妄、貢高我慢,心就平了;離一切痴迷,你心就覺了。所以清淨平等覺是菩提心的自受用

  我們修行修什麼?《無量壽經》經題上講修行就講了五個字,「清淨平等覺」。講果報,前面就是講果報,「大乘無量壽莊嚴」,那是果報;無量壽是正報,莊嚴是依報,依正莊嚴。怎麼樣修成?清淨平等覺修成的,在經題上;修因證果,詳細的就是這部《無量壽經》。在這個經上首先我們看到依正莊嚴,極樂世界的莊嚴,怎麼個修法?今天在方法裡面我們取持名念佛,執持名號,目的是什麼?目的就是清淨平等覺。你用這句阿彌陀佛是不是把你的心念清淨?是不是把你的心念到平等?是不是念念覺而不迷?你念佛功夫得力

  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性德,清淨平等覺是性德,挖掘出來;這個佛號好像是工具,把性德的寶藏挖出來;你就等於沒有念,念有什麼用?要怎樣把清淨平等覺念出來?這裡有方法你要懂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總免不了起心動念,生七情五欲,這個東西是什麼?染污。看到好看的多看一眼,嘗到好吃的要多吃一點,貪!貪瞋痴慢就起來,你就被染污了。在這個時候怎麼辦?「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斷,這叫會念佛

  境界當中無論是人、無論是事、無論是物,會引起我們貪愛的,阿彌陀佛,把貪愛捨掉;會引起我們討厭,阿彌陀佛,把討厭的心捨掉,這句「阿彌陀佛」就保佑你得清淨心。你是不是這樣念法?凡是叫你生煩惱,凡是叫你動了情欲,你就一句佛號把它壓下去,七情五欲起來的時候一句佛號壓下去,伏煩惱,真伏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瞋恚心生起來要發脾氣,這個時候覺悟,阿彌陀佛,把瞋恚壓下去。換句話說,永遠保持心平氣和,你在菩提道上,你是在正道上走;動了情,貪瞋痴慢起來,你走到邪道上去

  貪瞋痴慢是三惡道,諸位要知道,三惡道!起了貪瞋痴慢馬上覺悟,我不是走菩薩道,我是走三惡道。自己好好想想,如果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貪瞋痴慢多,你是往三惡道走。天天修行,修什麼?修三惡道。如果你從早到晚遠離三惡道,遠離貪瞋痴慢,遠離貪瞋痴慢走的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人天大道,是成佛之道,這是「其心正直」。念佛要這樣念法才行,才有受用。不是說我念佛一天念幾萬聲,念幾萬聲還是有貪瞋痴慢,一點用都沒有,那就是古人常說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天念十萬聲都枉然,沒用處,不得力。看到合自己意思的喜歡,不合自己意思的瞋恚,一天念十萬聲都沒用處。所以念佛要知道念什麼?念清淨平等覺。我念佛清淨心有沒有現前?平等心有沒有現前?我看這個人喜歡、看那個人討厭,你不平,你還是痴迷,你不覺悟,不開智慧,清淨平等覺統統沒有,你這個佛怎麼念的!

  再給諸位說,佛家宗派很多,佛在經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我們天天念「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法門是說法門多;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很多,修的什麼?給諸位說,全是修覺正淨。參禪也是修覺正淨,持咒還是修覺正淨,學教、念佛都不例外。覺正淨現前就叫功夫得力,沒有覺正淨你就白修。參禪得不到覺正淨,持咒得不到覺正淨,學教、念佛得不到覺正淨,還是搞輪迴,沒有辦法脫離輪迴。李老師講的,功夫不得力,不免長劫輪迴。六道輪迴時間可長了,論劫數算的。雖然在佛法裡種一點善根,功夫不得力,出不了輪迴,沒有法子往生,道理在此地。這我們不能不知道,覺正淨是多麼重要。

  現在有很多人問,我們到底從哪裡下手?我告訴同學們,一定要遵守世尊教導我們的修學的總原則、總綱領,一定要抓到。總原則、總綱領是什麼?《觀經》上講的淨業三福,這是總原則、總綱領,你違背這個東西,那你什麼都不能成就。總的原則綱領,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大家都曉得,《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地藏菩薩是佛門的孝子,他是做給我們看的,孝道要怎麼修?我們今天用《弟子規》來代替小乘,你能把弟子規百分之百的落實,你就落實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以這個為基礎,再學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也百分之百的落實,那你就做到「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條做到了,你就可以提升,提升什麼?學佛,你有資格學佛了,學佛的條件你具足,沒有前面這兩條,你學佛不是真的。真想學,你沒有這個能力,你沒有具足條件。你才曉得這個重要。

  怎麼說沒有具足條件?你不能持戒。為什麼古時候人能持戒,現在人不能持戒?古時候人都有這個基礎,所以他沒有問題。現在的人是儒家的東西不學,道家的東西當然更不學,小乘也不想學,羨慕大乘,一下入了大乘,有沒有入進來?沒有,在大乘門外,沒入門。這些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不能不警覺,那怎麼辦?補習、補課。補弟子規,補十善業道,補三皈五戒,補沙彌律儀,這出家同學,你才有基礎,像樹木花草一樣,你才有根。只要有根一定會發芽,一定會茁壯、開花、結果。現在學佛問題就是根沒有,怎麼想學、怎麼學法都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不能不知道。

  從前出家人他都懂,他都有基礎。出家人不但能照顧自己,決定能照顧大眾,什麼工作都會。所謂出家人有三把刀,哪三把?頭一個剃頭刀,自己會剃頭;第二個剪刀,自己會做衣服;第三個菜刀,自己會燒飯。基本的生活!我們現在會不會?不會不行,誰照顧你。從前寺院庵堂這些粗重工作什麼人做?不是義工,不是外頭請人,初出家的人。五年學戒,你初出家的時候,五年你要照顧大眾,然後你再升上去,後頭來的他要照顧你,五年學戒,學規矩。也就是說五年當中一定要落實像現在我們講的弟子規、十善業、三皈五戒跟沙彌律儀,五年要落實。這是行經,今天講德行的修養,真正是基礎。菩薩哪有沒有道德的?

  然後在經教裡面,那是各個宗派不一樣,你願意學哪一門你就進哪個宗派學教。學教,這五年當中沒有人講,師父把經本交給你背,你天天念天天背,五年之後你才有資格進講堂聽經,進念佛堂念佛,或者是禪堂裡參禪。你看五年先修福,你沒有福報,哪來的智慧?先要伺候大眾,照顧大眾,五年以後你可以接受別人照顧你。這是因果,我照顧前面的人,後面的人當然照顧我,這是從前的慣例沒有說現在一出家就學經教,在常住裡什麼事情都不要做,可以到念佛堂念佛,禪堂參禪,福報未免太大!這個福報太大消受不了,那就什麼狀況?百病都生,毛病都出來,你沒有那麼大的福報。天天腰酸背痛,這個地方不好,那個地方不好,天天要看醫生,天天要吃藥,果報!自己要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我這個年齡,當時出家還是要照顧老和尚。沒有出家之前跟懺雲法師在埔里住茅蓬半年,我的工作就是照顧茅蓬裡面三位法師、一位老居士;這三位法師是懺雲法師、達宗法師、菩妙法師。在山上種菜、砍柴(那柴都不要砍,山上樹枝很多,每天去撿柴火)、洗廁所、挑糞,也種一點菜、廚房,這是我的工作,我做了半年。離開那裡之後,就到台中親近李老師,跟他學經教。在台中,剛好李老師創辦慈光圖書館,我替他做管理員,算是圖書館裡面的職員,義工的身分。出家之後常住分配我的工作,固定的工作是掃地、掃院子,臨時的工作也很多,要為常住服務。一出家就要像現在念佛學院,那福報很大。但是我也看過很多佛學院學生都不健康,我心裡有數,為什麼不健康?福報享過了頭。古人的方法好,五年之後你才能上學,你的基礎就奠定,所以他有成就。今天沒有打地基,佛學院出來之後還是不能成就,道理在此地,不可以不懂!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26   200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