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若見叢林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應敬禮|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叢林』是許多樹木生在一起,給人的現相,帶來的啟示,那就是人類的社會活動。叢林裡面,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它的樹木都是一個品種,很少有雜生的,這是《易經》裡面所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連植物它都是一類一類的,形成好像一個團體一樣給我們的啟示,人是群居社會動物,群居最重要的是和睦,中國諺語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祖宗傳統教學裡面,「和為貴」

  佛法對於和睦相處尤其重視。佛法僧團,四個人在一起共住同修就應該要遵守「六和敬」。佛講六個和,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講六個。中國古聖先賢講三個,講太和、中和、保和。大宇宙是太和;人與人、人與天地萬物要和睦相處,這是屬於中和;如何把這個關係長遠保持下去,這就是保和。真正這三個和都做到了,聖人,那不是凡人。這三個和做得圓圓滿滿一絲毫缺陷都沒有,給諸位說,是華藏世界、是極樂世界才能做到。聖人給我們舉出來,所以才稱之為和為貴。

  從哪裡做起?從內心做起。我們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就不和,內心就不和,有名利心,內心不和,有貪瞋痴就不和。內心不和,身體就不健康。特別是貪瞋痴,佛叫它做三毒,這個世間最嚴重的病毒就是這個東西。內有貪瞋痴,外面才有一些染污,你才能感受染污;如果你沒有貪瞋痴,這外面東西你不會感受,我們現在醫學裡面講他有免疫的能力,不受外面境界感染。慈悲能解毒,所以人從理論上講不應該會生病,生病就是肯定你自己的思想見解有了錯誤。如果你完全能夠隨順大自然,大自然是太和、中和、保和,這個佛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非常貼切的叫六和。

  這太和、中和、保和在我們六和裡頭就是第一條見和同解,包括在其中。怎麼落實?佛講得很具體,後面這三條是落實。戒和同修,你一定要守規矩,這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十善業道、三皈五戒、比丘戒、菩薩戒,必須要遵守。再向上提升,脫離十法界,回歸到一真法界,還要不要守這些規律?要。這規律是什麼?普賢十願。我們現在學習的〈淨行品〉一百四十一願,這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的,所以這個理就很深。人人都能夠信守,這個社會多和睦

  中國哲學裡面所講的「和氣生財」,這話真的不是假的。現在人懷疑,和氣,那個財富從哪裡得來?真有。如果你要把原理掌握到,你就不懷疑,原理是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財富是心想變現的,能不能把泥土變成黃金?給諸位說,能。物質都不是真實的,現在科學懂得。所有物質也不過就是它組合的方程式不同而已,其實基本的物質是相同的。那就是說哪一天你有能力讓所有的物質隨心所欲的變化,就行了,這個境界就現前。哪裡?極樂世界是的,華藏世界是的,那個地方的居民隨心所欲,心想事成,不需要經營,不需要造作,哪裡像我們這些人生活得這麼辛苦,不需要。和氣生財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你不和,你自己本身都不和,一個人常常發脾氣,對這個人好,對那個人不好,這就不和。如果真的和,和就平,你對於一切人、一切事物決定是平等的,那就和。不平,哪來的和?不平也不清淨,這裡頭有大道理在。

  見到叢林就想到我們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所以佛教的道場古時候就稱為叢林。眾多人在一起修行,在一起共住,生活在一起,就像叢林一樣。所以見到叢林,這是你行路出去托缽的時候一定會遇到,引發菩薩的弘願,『諸天及人,所應敬禮』。「敬」這個字,念念都不能夠忘掉。凡夫跟佛菩薩不一樣在哪裡?佛菩薩時時刻刻保持「禮敬諸佛」,《華嚴》是普賢境界在《華嚴經》上代表宇宙萬有本體的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沒有形相,法性。他自己雖沒有形相,本體,哲學裡講的本體論,沒有形相,他能現一切現相、能變一切現相,那是什麼?那他就起作用,有體就有用,有用就現相。所以是以毘盧遮那代表理體。毘盧遮那的意思,這是梵語,它的意思是「遍一切處」,當然也遍一切時,是這個意思,遍一切處。實在講連虛空都是它變現的,這是現代的物理學家慢慢已經發現,虛空也不是真的,時間、空間都不是真的,很難得也是相當聰明,被他們發現了;佛在幾千年前講得多清楚。

  它起用,用是以兩個綱領,一個是解,一個是行,解行兩門。解是屬於智慧,理解,我們常常叫什麼?叫佛性。講法性,法性是總的,講法性是講理體。講佛性就是法性裡面本具的智慧,般若智慧,我們稱為佛性,佛性是覺性,本覺。《起信論》裡講的「本覺本有」,本覺就是佛性,所以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本覺本有。迷,迷是不覺,「不覺本無」,所以不覺是習性。我們中國古人講本性本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裡頭沒有善惡,那才叫真善。善惡都沒有,它才真的清淨;有善有惡,已經被染污了。它真的是清淨平等,它不是相對的,這一點我們要懂。行門就是事情上千變萬化,這個事上千變萬化,你都能夠理解。能夠理解的,那是一分覺,一分智慧,所以那是佛性。至於千變萬化的,那個名字叫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華嚴》裡面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代表行門的普賢菩薩,《華嚴》重視行,所以普賢菩薩排在第一,文殊菩薩排在第二。這在儀規上,我們看佛菩薩的形像擺法,你看儀規,佛門裡面供養這個佛像一定是一佛二菩薩,佛代表本體,兩位菩薩,一個代表解門,一個代表行門。你看他供養的方法,你就曉得他這個宗派是著重行門還是著重解門,一看就知道。我們淨土宗,你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擺在上位,大勢至菩薩擺在下位,這一看就曉得這個宗派重視行,觀世音菩薩代表行,大勢至菩薩代表解,代表智慧。華嚴宗的供法,你這一看,文殊菩薩擺在第一,普賢菩薩擺在下面,華嚴宗,這是屬於教下,他重視解門,解了以後才修。淨宗不是的,淨宗一開頭就著重修,一面修一面來求解,把修擺在第一。你看供養這個形像,你就會通。像天台宗供法,天台宗當中是供釋迦牟尼,這兩位尊者,一個是供阿難,一個是供迦葉,阿難供在上首,迦葉供在下首,一看就曉得他重視解門,解在先,先解後行,教下都是先解後行。所以你看供養佛像,你就知道他這個宗派偏重在哪一門上。解行兩門都重要。

  《華嚴》雖然一上來全是文殊菩薩給我們表法,文殊菩薩在主導。這一品經雖然是智首菩薩講的,文殊菩薩提問,提出許多問題,智首菩薩一樁一樁來解答,所以用現在的話來說,文殊菩薩是主持人。可是經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古人講《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很有道理。如果我們對淨土信心不足,對它有懷疑,那怎麼辦?學《華嚴》,《華嚴》說得詳細、說得明白。我對於淨宗產生信心,確實是《華嚴》,如果不讀《華嚴》,對淨宗始終有問號,這個疑問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礙

  而在行門裡面,最重要從哪裡學起?這不但在佛法,連世間法也不例外,我們做人、求學、修行從哪裡做起?就從一個「敬」字。你看看中國傳統儒家,《禮記》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佛法裡面這些懺儀,拜懺的懺儀,第一句話「一切恭敬,一心頂禮」,你常常看到這個,你就曉得從這裡入門。有人問印光大師,契入佛的境界有沒有祕訣?印光大師說有,祕訣是什麼?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學佛什麼東西都沒有得到,你沒有誠敬的功夫。誠是沒有虛偽

  佛法裡面講「直心是道場」,《起信論》裡面講菩提心,頭一個「直心」,直心是真心,是菩提心之體。《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佛講菩提心,講菩提心的體叫「至誠心」,至誠心就是《論》上講的直心,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有體當然有用,佛講得詳細。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就是我們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對自己叫「深心」,對別人叫「大悲心」;換句話說,對人要大慈大悲,對自己要深心。什麼叫深心?很難講得清楚。我看很多古來祖師大德那些註解,我看了也很難滿意,愈看愈迷惑,愈講人愈聽不懂。以後我讀到《無量壽經》,恍然明白了,《無量壽經》上經題「清淨平等覺」,那就是深心。所以對自己要保持清淨心,要保持個平等心,保持一個覺心,覺而不迷,這是深心

  我把菩提心就講成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大家好懂。我們起心動念都能與這五條相應,這叫發菩提心。如果你起心動念跟這個相違背,你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叫輪迴心。你基本上是虛偽,虛偽不但對別人,對自己都虛偽,迷失菩提心的本體。迷失本體,當然你的心就不清淨。你有貪瞋痴慢,你有自私自利,你有是非人我,你有貪圖五欲六塵享受,你心不清淨;你心有高下、有貢高我慢,你心不平等。你不能夠對待眾生一視同仁,我對人很平等,你對蚊蟲螞蟻平不平等?對蚊蟲螞蟻也平等;對這些泥土沙石平不平等?礦物也要平等,不容易。為什麼平等?同一個法性變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同一個性識。所以《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說得太圓滿了。情是有情眾生,人類,包括動物,都算是有感情的;無情,我們今天講植物、礦物、自然現象,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就是成佛,究竟圓滿佛,怎麼可以輕視?怎麼可以沒有恭敬心

  普賢菩薩教我們,在行門裡面,他是把無量的行願歸納為十大類,第一個「禮敬諸佛」,這一條做不到,十法界裡面最高到佛法界也做不到,什麼人能做到?法身菩薩,他超越十法界,他住一真法界,能做到。還有一個特別法門,往生到極樂世界能做到。我們今天學習,最低限度的要像儒家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你能做到這一點就不錯了。雖然不能圓滿,沒有達到目標,但是是同一個方向,這就非常難得、非常可貴。你能愛人,你就不會害人;你能愛人,你就會尊敬人;你能愛人,你就會照顧人,你自然就會幫助別人

  自行而後能化他,自己做不到,想教別人,那是假的,為什麼?你講得天花亂墜,你自己沒有做到,別人在下面會在那裡給你打問號,他在騙我們,說得那麼好聽,他自己做不到。為什麼?人家不服。怎樣叫人服?我做到了,我做到再講給你聽,服了,我做出榜樣來給你看。所以我常講,世界上許多這些宗教家,創教的人,佛陀,耶穌,摩西,穆罕默德,中國的孔子、老子,都是自己完完全全做到了再說,沒有人不服。所以禮敬諸佛我們今天至少要把它落實在「凡是人,皆須愛」,凡是人都應當要禮敬,敬是內心,禮是外表,要認真做到

  今天整個世界的動亂,你要問動亂是什麼原因?禮敬失去了,人與人之間沒有愛、沒有恭敬、沒有禮貌,他怎麼會不亂?世出世間的善人對這個教育都特別重視;在儒家稱「禮」,在佛法稱「戒」,戒律。戒律裡面包含著威儀,禮敬在威儀裡面。所以戒沒有了,佛就沒有了;禮沒有了,儒就沒有了。現在大家都知道佛法衰了,學佛的人很多,佛法為什麼衰?學佛的人雖然多,不持戒,認為持戒太難。念佛不持戒能往生嗎?不能往生,這個話我們說得多。

  古來祖師很慈悲為我們提示「持戒念佛」,針對現前社會大眾說的。在家學佛,十善做不到,三皈五戒做不到,他怎麼會有成就?所以昨天有很多同學問念佛往生的問題,我也跟大家解答,你們好好想想,十善、三皈五戒做不到,一天念十萬聲佛號,能往生嗎?不能。善惡的標準就是戒律。在家學佛,十善、三皈五戒一定要做到,你才能往生,經上翻開「善男子,善女人」有你的分,這就是善的標準。如果這個沒有,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用念佛的方法把我們不能持戒的因素念掉,那行,那有功德。可是為什麼做不到?我們要找根。根源,佛都說過,《佛藏經》裡面佛講「若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學佛不可以躐等,要按次第,由小乘到大乘,你才有基礎。十善業道是大乘,通大通小

  我們想想中國,中國佛教,佛教傳來的時候,確實小乘經典傳來的相當豐富,幾乎是全部傳過來,現在在我們《藏經》裡面,《四阿含》,小乘經。可是小乘在中國,大概從唐朝中葉以後,小乘就衰了,沒人學了。小乘在唐朝時候兩個宗,俱舍宗、成實宗,這兩宗很多人都不知道,變成歷史的名詞,沒有了。所以中國只有大乘八個宗,那能成就嗎?歷代成就的人還真不少,什麼原因?中國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沒有不學儒的,沒有不學道的,就是道家的書籍、儒家的典籍,在這上奠了基礎,行。這個基礎比起小乘的基礎絕不遜色,所以行。到我們這一代,麻煩出來了,儒的基礎沒有,道的基礎沒有,小乘基礎也沒有,所以修十善就難了,問題出在這裡

  所以這些年來,我們極力提倡弟子規,為什麼?弟子規是儒家的根,我們從這個根上建立佛法,行,佛法能活得起來。就好像栽這些植物一樣,這個小樹苗,我這個水土行,用弟子規可以能把它培養長大。如果沒有這個根,十善業道很難,道理在此地。所以我們要肯定弟子規是屬於戒律,基本戒律,是十善業的基礎。有弟子規、有十善業道,然後再學三皈五戒,他就能落實。現在三皈五戒都不能落實。

  三皈是佛菩薩傳授給我們學佛總的綱領、總的原則,一進門就傳給我們,讓我們知道這個方向、知道這個目標。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所以佛法僧就是覺正淨。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清楚,他給人傳授皈依,他不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念「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我早年看《壇經》看到這一段,我就想他為什麼要這樣說法?自古以來都是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為什麼六祖改掉?六祖那個時代,佛法傳到中國六、七百年了,想必是時間久了,所謂是愈傳愈訛,大家對佛法僧這個意思模糊了,會產生錯覺,那就得不到三皈的真正利益,所以他改了,改得有道理。他下面有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他下面有解釋。那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是覺還是迷?是正還是邪?是淨還是染?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還落在迷邪染裡頭,哪有覺正淨?這就是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

  五戒哪一條做到了?我沒有殺人。你有沒有殺蚊蟲螞蟻?蚊子來咬你,你是不是一巴掌把牠打死?你看到蟑螂、看到老鼠,你有沒有殺牠的念頭?有這個念頭,大乘法裡面,你就破戒了。大乘戒論心不論事,你起心動念,你還有殺的念頭,殺業沒有,殺心沒斷。偷盜,我沒有去搶人家,也沒有去偷人家,有沒有佔一點便宜的念頭?有佔便宜的念頭,盜心沒斷,那怎麼行!現在很多人對於國家納稅,總研究研究怎麼樣可以少納一點,這是什麼心?盜心。難,實在是難。

  這一條裡面,我一生看到一個人,我以前的老校長周邦道先生,一絲毫佔人便宜的念頭沒有,其他的我不敢講,這一點我看到的,親眼看到的。他做考選部政務次長的時候,那就是副部長,公家配給他有一輛轎車,他上下班、公務乘那個車,私人看朋友還是乘公共汽車,他說那是我的私事不可以浪費公家的汽油。公家給他裝的電話,公事,他用那個電話,他私人有事情打電話,到巷口那個公用電話亭來打電話。他的兒子跟我們是同學,他說這老頭太頑固,這是公家配給你,你用就好了,他就固執到這樣程度。因為他兒女在家的時候要跟朋友打電話都不行,一定要出門到巷口打公用電話去;做到這個才真的沒有盜心,你就曉得談何容易

  周老師中年以後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我們從這個行持上看,做官的人沒有一點貪污的意念,像他這樣太希有了,守本分。自己薪水並不很豐富,家裡頭非常節省,節省下來還要幫助大陸上的親戚朋友,他月月都寄一點錢回來。我們一生看到這種人,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老師教導我們,他說到做到,從前在學校就是如此,所以我們同學對這位老校長永遠感念,確實有古人的風味。對待任何人有禮貌,謙虛卑下,他統統做出來給我們看。在台中蓮社做義工掃地,外面有客人來要拜訪周老師,他問哪個?周邦道。他不說話,工作做完了,回到後面去把衣服穿好了出來見客,我就是。人家看都呆了,進來看到以為是蓮社的工友,一點架子都沒有,真有學問,真有道德

  所以要曉得我們修行從哪裡做起,今天讀到這個「敬禮」,無論對什麼人。周老師從前在大陸做過江西教育廳廳長、大學教授,對待佣人都客客氣氣,所以只要跟他接觸的人沒有不佩服的。家教非常嚴,他的兒子常常跟我說,做他的學生好,做他的兒子很不好,很難受。他的兒子常常在我們面前抱怨,管得太嚴了。兒子長大了,都三、四十歲了,還像小孩那樣子管理,很嚴格。老師一生長處太多了,值得我們學習的,值得我們仰慕的。佛陀的教誨,聖賢的教誨,他落實了。

  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那個諸佛叫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哪些是未來佛?一切眾生就是未來佛,所以對於一切眾生要禮敬,道理就在此地。大乘教裡頭常講一切眾生皆是我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要是真正明白這兩句話,「禮敬諸佛」你就不難了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30 2006/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