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見樹葉茂 當願眾生 以定解脫 而為蔭映|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前面我們看到見高山、見帶著刺的樹,這個地方看到樹木非常茂盛,引發菩薩大願『以定解脫』。「定」是禪定,禪定是佛教修行的樞紐。只要是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乃至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無量無邊的方法門徑都是修學的手段,修什麼?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全都是修戒定慧,離開戒定慧就不是佛法,這個諸位不能不知道。我們學淨宗,淨宗用什麼方法修戒定慧?我們選擇的是持名念佛,這個要知道,你念佛修的什麼你不能不知道。依照方法去念佛,就是持戒,念到一心不亂,一心就是禪定,不亂就是開智慧

  所以佛在《般若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無論修哪個法門都是一樣的,修成功了,必然是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斷無明煩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統統是一樣的。禪如是,教亦如是,持咒、念佛亦如是,沒有兩樣。既然都是修戒定慧,佛為什麼說這麼多法門?這是遷就眾生根性不同。你覺得哪個法門你學起來方便容易,你就選擇哪個法門。各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才開這麼多法門,所謂是殊途同歸,無論多少法門。

  從樹葉,我們就能體會到這個意思,樹葉就是比喻法門。這一棵大樹,樹葉很多,就像是八萬四千法門一樣。你看再多的樹葉,葉長在樹梢上,梢長在樹條上,條長在樹枝上,枝長在樹幹上,幹長在樹的根本上。無論從哪個葉你去這樣觀察,到最後是一個根本。你就曉得,無量無邊法門統統歸到一個根本,那個根本叫明心見性,那個根本叫無上菩提。可是你不能搞亂,你一定要循著自己這一片葉,它的梢,它的條、枝、幹,緣到本,一直達到根,你一定是走這個路子。在沒有達到根本,法門好像是不一樣、不相同,達到根本就是一個。所以說一個法門通了,一切法門都通了。到什麼時候通一切法門,像這一棵大樹?我們以這個作一棵樹,這個是樹,這個是樹的本,這個就是樹的幹,裡面有枝條,到達本就通了,到達根全通了。這就是叫你要一門深入,你入得不深不行,一定要有相當的深度,這才通了。

  達到本,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徹大悟,我們淨土宗講的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在樹幹,是事一心不亂,沒有到根本,根本是理一心不亂。這些道理、事實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於是我們選定一個法門,你自然就有信心了。對於其他法門一定是非常尊敬,非常尊重,我學一定是學一門,唯有一門你才能到達根本。你同時學二個門、三個門,你就想想那顆樹,樹長的狀況,我同時要求二個樹梢、三個樹梢,你怎麼能達到根本?所以佛家講,古大德說「識得一,萬事畢」,這個識就是你認知,你真正認識,你真正明瞭,一是什麼?一門深入;一門深入,達到一定的程度,全都明白了

  再跟諸位說,不但佛教明白了,所有宗教都明白了,世出世間也全都明白了。什麼原因?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同一個根生的。不同的宗教就像不同的本,一個根可以長成幾棵樹,但是幾棵樹是同一個根;幾棵樹就好像幾個不同的宗教、世出世間不同的法,根是一個,一個根生的。我們在叢林裡面、樹林裡面都看到,同一個根它長了三棵樹,二棵樹的、三棵樹的、四棵樹的,五、六棵樹的,一個根長的。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然後你才曉得,只要找到根,一切都通。找到根,它長二棵樹也好、三棵樹也好、五棵樹也好,找到根,那你就全都通了,道理在此地。

  所以,世出世間法的學習,最重要的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要不是長時,你的功力達不到根本我們就用樹來做比喻,你說樹葉,你深入一層,這是樹梢。這一個樹梢可能長有好幾片葉子,你到樹梢,那幾片葉子你就掌握住了。梢長在條上,你掌握到條,你就掌握到好多個樹梢。條長在枝上,你要掌握到樹枝,你就掌握到很多的樹條。再要達到樹幹的時候,你就掌握到許多枝。你仔細觀察是不是這樣?所以你愈深入,智慧就愈大。

  曾經有人問我,什麼叫教理?什麼叫教義?這個問得好。你要是深入到幹、枝,都是屬於教義,你能夠通達局部。如果你達到根本,那是教理,那是一切通達;換句話說,你從一部經上通達教理的話,所有一切經全通了。如果你達到教義,你可能通一個宗,一個宗派、二個宗派,你不能夠通達全部。這沒有別的,都是用的功夫深,才有這樣的境界顯現出來,所以說「一經通,一切經通」。修行,一個法門成就,一切法門具足。這裡最重要的就是定,所以他發願「以定解脫」

  樹葉遮蔭,陰涼,取這個意思,這就是中國諺語所說的,一個人有福,大眾都享他的福。這個人的地位愈高,就像樹愈大一樣。如果真正是有德行、有學問、有才華的人,他要做我們市長,我們整個市幾百萬人都享他的福,他能把這個地方治理得很好;如果他是省長,那好像有幾千萬人享他的福;他要是國家領導人,現在我們中國有十三億人享他的福。一人有福,就好像一棵大樹,我們都在大樹之下乘涼一樣。這棵大樹就是具足圓滿的戒定慧三學

  此地講的定,講的解脫,講定決定有戒,如果沒有戒,哪來的定?因戒得定。講解脫,當然就是慧開了,智慧開了;智慧不開,你的煩惱習氣不能夠解除。這個「解」就是化解、解除,化解什麼?煩惱習氣,我們《華嚴》裡面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解開了。「脫」是什麼?脫六道輪迴,脫十法界。脫離,你看看執著化解了、放下了,就脫離六道;分別放下,解除了、放下了,脫離十法界;我們在六道裡面,貪瞋痴化解了,就脫離三惡道,這是解脫的意思。解是對煩惱說的,脫是對於三途、六道、十法界說的;換句話說,你的功力愈深,境界愈高,幫助眾生,這個地方是教化眾生,『而為蔭映』就是眾生得利益,教化的面愈廣愈大,教化的效果愈顯著,眾生真正得福。所以,我們真的要想幫助別人,怎麼個幫助法?自己要真修,自己不真修,想幫助,所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能力不夠;很想幫助他,能力不夠,這個道理要懂。

  你要再問,為什麼我修就能幫助別人?修行人,用現在人的話說,磁場不一樣。真正修行人,他所在之處這個地區磁場就不相同,你會感覺得很舒適、很安全,這個地方決定沒有恐懼。這是很明顯的,我們講很淺顯,你能感觸到。再深一層來講,修行人的波跟不修行的人不相同。不修行的人煩惱習氣很重,就好像大風大浪,他一天到晚沒有安全感。他的一生當中,沒有方向、沒有目標,說實在話,他自己也不曉得活在世間是幹什麼的,這叫迷惑、叫顛倒。修行人他這一生有方向、有目標,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知道將來要到哪裡去。所以他心是定的,他心是安的,心地是平靜的。於是他的波就是小的波浪,不是大的;雖然還有波浪,比起大波大浪,他的定功就顯得很深了。如果功夫再不斷的向上提升,他的心就愈來愈平靜。到地上菩薩,還有沒有波?有,很微很微細,我們凡夫決定看不出來。凡夫看起來他的心已經平了,其實還沒有平。

  要到什麼時候才真正平?到究竟果位,在《華嚴經》前面我們講得很多。初住菩薩妄想就斷了,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是妄想;換句話說,初住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你要知道你什麼時候證到這個果位,你自己清楚,自己不是不清楚。眼見色,耳聞聲,舌嘗味,鼻嗅香,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初住菩薩,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如果還有起心動念,但是不分別,也不執著了,這是我們十法界裡面四聖位的菩薩,這四聖位的。如果起心動念,還有分別,沒有執著,執著沒有了,是阿羅漢。還有執著是六道凡夫,執著愈重愈往下面去,執著愈輕就在上面,這就是六道。天道執著最輕,人道就比較重,畜生道更重,最重的是地獄道。你就想想,那些執著你要不要放下?嚴重的執著,要不肯放下,地獄道的眾生。

  所以佛教導我們八萬四千法門沒有別的,你選擇一種方法,就是你用這個方法去學習,學習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你不斷向上提升。你一放下,你的心就清淨了。放下執著,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楞嚴經》上講的九次第定。定分成等級,六道裡面有八個等級,叫四禪四定(四空定),通常我們講四禪八定,八個等級。第九個就是阿羅漢所證的,我們稱為第九定,九次第定;再往上去,辟支佛證的;再往上去,菩薩證的。總要不斷向上提升,依照修行的方法認真努力去做,這屬於戒學。你得定,定就能開慧,小定開小慧,大定開大慧,隨著你定功功夫的淺深,智慧不一樣。

  可是到了一真法界,也就是脫離了十法界,脫離十法界就到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或者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也是一真法界,跟華藏一樣,都是離開十法界。離開十法界,在一般講的是平等了,雖然平等,給諸位說,定功、智慧還是有差別。但是那個差別不顯著,不要說六道眾生看不出來,四聖法界也看不出來;只有在一真法界裡面的人,高層的知道下層的,下層的不知道高層的。那什麼原因?清涼大師在這個經註解裡面告訴我們,無明習氣有厚薄不同,無明斷了,習氣沒斷。所以《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個階級從哪裡來的?從無明習氣不一樣,這樣分出來的。習氣不礙事,所以你在形相上看完全平等,內裡面確實還是有差別,那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我們看一真法界是平等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平等世界。

  這個蔭涼就大了,你看看初住菩薩,這是剛剛脫離十法界,他就有能力隨心應量;像《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身,自自然然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就能到九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有感,他自然就現身,現什麼身?隨感的人,那個感的人他是求佛,他就現佛身;求菩薩,他就現菩薩身。給諸位說,他自己並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隨著對方的感,他應;對方有心感,他是無心應,這個道理很深。

  有心感,求佛菩薩,我們容易懂;佛菩薩無心而應,可難懂了。為什麼?佛菩薩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他的蔭蓋就那麼大,蓋多大?遍法界虛空界。那真叫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諸佛剎土,眾生只要有感,他就有應,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諸位要細心去觀察、去思惟,他已經透露出這個訊息了。

  感應在哪裡?感應在一切時、一切處。所以宗門大德開悟之後他所說的,那個說的話你要是真聽懂了,你也就悟入了。沒開悟之前,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到處去參學,苦不堪言;一旦開悟了,「得來全不費工夫」。為什麼?你六根所接觸的,沒有一法不是。是什麼?心性!一切諸法,「唯心所現」,你明白了,什麼叫做心你知道了;「唯識所變」,心能現,識能變,你統統明白了,就叫明心見性。性在哪裡?一切相原來就是性,所以我們起心動念,這一切相統統都有應;我們起心動念是感,所有一切現相都有應。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是迷失了自性,所以你看不出來。

  如果你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這個一定的程度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換句話說,像水一樣,表面已經平靜,沒有一絲毫波浪,還有習氣,習氣是水下面還有動,還沒有完全安靜。水表面是平靜了,下面還有暗流,但是那個暗流於水的照的作用沒妨礙。水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照在裡面,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照的作用,它不妨礙照的作用,這個境界就好比明心見性。今天我們的心不清淨,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我們的水是大風大浪。所以照的這個,有,是在照,但是自己不曉得,自己對於境界一無所知。把這些虛幻不實的境界以為是真實,在這裡面生貪瞋痴慢,起心動念想控制,起心動念想據為己有,全是錯誤。佛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自己的身體也是。既然自身已經是虛妄,何況外面境界?當然沒有一樣是實在的。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明瞭。

  從這個地方你細心去體會,定愈深,智慧愈大,你能幫助一切眾生的能力愈強。一定是到解脫十法界,你的功力才算是圓滿,不到這個境界,你幫助別人是有限的。到這個境界,幫助別人是圓滿的,是自在的,你能夠教化十法界的眾生。我們用念佛的方法,能不能達到?能,念到理一心不亂就圓滿。可是理一心不亂真正不容易,那就是找樹找到根了,理一心不亂是根。事一心不亂也都不容易,事一心不亂證阿羅漢果。我們今天能夠做得到的是功夫成片,這個叫帶業往生。事一心、理一心,不帶業了,業消掉了,見思煩惱斷了,不帶見思;理一心,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一品,那個不叫帶業,所以帶業是指功夫成片。我們念力成就,五力就成就了。你看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我們的念力能夠伏住煩惱,五根產生力量,就管用。你有五根,五根沒有力量,控制不住煩惱習氣,這不能往生。

  諸位要記住,信進念定慧有了力量,能夠控制煩惱;雖然有煩惱習氣,它決不起作用,全把它伏住了,這個叫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決定往生。而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像《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到極樂世界神通、道力、定功、智慧就好像跟地上菩薩差不多。這是淨宗無比殊勝,這個能力不是你修成的,是佛菩薩加持的,阿彌陀佛加持的;其他諸佛剎土裡面沒有,唯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的是慈悲到了極處。說老實話,他在因地修行也超過諸佛如來,果上成就雖然是平等的,從理上講是平等的,而實際上在應用上講,智慧、德能、願力不一樣!我們能不能往生,你要明白這個道理。

  信,真信;進,是我們講的不間斷;念,不夾雜;定,一門深入;智慧,與佛同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也發四十八願,那是真實智慧,三資糧裡面信願行你統統具足。心是彌陀心,願是彌陀願,不夾雜、不間斷,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麼原因?你細心去觀察,這幾個條件他不具足,所謂是有口無心,古大德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就是說的這樁事。

  今天我們初學,從哪兒入門?你就想想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苦口婆心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為的是什麼?幫助眾生覺悟!你今天信願行三個字不具足,或者是信願行我都有,但是都是功夫不得力,現在人講是力度不夠。信的力度不夠,願也不夠,行也不夠,達不到往生淨土的標準,原因在這個地方。好處有沒有?好處有,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結了個緣,這一生去不了。你要說、你要問,什麼時候去得了?什麼時候你信願行的力度達到他的標準,就行了。標準是什麼?我剛才講的,信進念定慧有力量,有力量可以把你的貪瞋痴慢疑伏住;換句話說,你的十惡伏住了,十惡伏住你十善現前。三皈,迷邪染伏住,覺正淨現前;迷邪染沒斷,只是伏住,它不起作用就行,這就能往生,這叫功夫成片

  現在念佛的人很多,功夫成片的人不多,你要問為什麼?實在講分別執著太重,我執太強烈,所以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那個事不滿意,這就是你放不下。你要真正能把執著放下,看什麼人都順眼,看什麼事都滿意,你的表現是心平氣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緣也好,惡緣也好,在這個裡面得到了心平氣和。這功夫並不是很深,這剛剛得力,剛剛達到功夫成片,但是這樣的功夫就決定往生

  這個功夫裡面也有三輩九品,上三輩的,好,往生自在。所以往生自在,說實在話功夫並不是很高,成片裡面好的就達到這個程度。自在是什麼?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多住幾年,不礙事。這叫什麼?生死自在,佛法裡面稱為「了生死」,生死這樁事情了了,也可以說是明白、通達了。明白通達之後,有沒有生死?沒有生死,換個地方。就好像我們現在出外去旅行一樣,我們離開香港,明天就到達美國,就這個意思。我離開娑婆世界,就到極樂世界去了,沒有生死。

  這個肉身不是個好東西,所謂臭皮囊,到極樂世界去,這個東西丟掉,不要了。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活著走的,絕對不是說死了走的,沒這個道理。再跟諸位說,同一個道理,六道輪迴,你來生到哪一道,也是活著去的,去了之後身體丟掉了,一個道理。你死了到餓鬼道,你自己清清楚楚,你的靈性去了,身體不要了;墮地獄也是如此,變畜生也是如此,生天也是如此,往生也不例外,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可是怎麼樣?往生,你自己能做得了主;六道輪迴,無論到哪一道,你自己做不了主。你自己能做主,怎麼會去三惡道?做不了主。為什麼?業力牽引著你。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業力,是願力。信願行,願力,佛來接引,你跟佛走了;願力,不是業力,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到極樂世界,你才找到了根本,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的神通道力都現前。你才能真正照顧你的家親眷屬,真正能幫助他,這就好像樹蔭大了,乘涼的人多了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33   200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