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這是在路上見到的『樹華』,跟前面見到的花不一樣,前面是草本的花,像是滿地的野花。這是「樹華」,樹花多半都有果,都有果物。引發菩薩的大願,『眾相如華』,這個範圍就廣了。「眾相」我們常講萬相,所有一切的現相;換句話說,用佛法的名詞來講就是法相。法相從哪裡來的?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變現出法相,不僅是一真法界,像華藏、像極樂,它還包含著十法界依正莊嚴,真的是無所不包。
『具三十二』,三十二是代表圓滿,並不是數字。在我們世間認為一個人,這個人的人相是貴相,總有三十二種,三十二都具足了,那就是圓滿的。在佛經裡面告訴我們,佛具足三十二相,大梵天王也具足三十二相,輪王具足三十二相;輪王雖然具足,並不像佛那樣的明顯,要細細看他有,沒有那麼明顯。當然此地是用佛的三十二相來做比喻,就是說一切法相無一不圓滿。
花好果一定好,這是佛家講果報,我們常常在經上看到的有花報、有果報。什麼叫花報?這一生當中你所修得的,譬如佛常常教導我們,滿業裡面就是修三種布施;引業,在人道,引業是五戒,引導我們到這一道來的,這個也都要明瞭,要記得很清楚。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阿賴耶識裡具足十法界的業因;換句話說,好像種子,你統統具足。我們每個人有佛的業因,換句話說,可以作佛,有菩薩的業因,也有地獄餓鬼的業因。就是說哪一個業因現前,它起作用的時候,你就到哪一道去受果報,這個重要!
我們要問,我們從上面看,最高的是佛,佛的業因是什麼?經教裡告訴我們,佛的業因是平等心。什麼時候你的平等心現前,你就到佛道去了,我們一般講你成佛了,平等心現前。什麼叫平等?有分別,有沒有平等?當然沒有;有執著,有沒有平等?當然沒有;你有起心動念,平不平等?還是沒有。於是我們曉得,平等心就是講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恭喜你,你就成佛了。為什麼?這真的是平等了;起心動念就不平等,何況還有分別執著。所以我們阿賴耶識裡頭真的有,而是自己迷失了,亂了,見色聞聲還是會起心動念,一起心動念,我們這一道的緣就失掉,佛做不成了。
諸位要記住,作佛人人都有資格,就是人人都有因,親因緣你一絲毫不缺乏,哪個人都有,都是平等的,就是看你的緣。第一個緣,這個做不到,做不到再看看菩薩怎麼樣?經上給我們說,菩薩的引業,就是引導你作菩薩,那是什麼?六度,菩薩是六度心,就是我們起心動念跟六度相不相應。六度的心決定沒有自私自利,你看頭一條就是布施。布施的意思是什麼?捨己為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真正是中國古大德教人「君親師」這三個字。財布施是希望他生活能夠過得好、過得舒適、過得快樂,作之親。就像父母養育兒女一樣,照顧得很好,讓他很快樂,讓他吃得飽、穿得暖,這是親。法布施,開智慧!這是什麼?作之師,老師。所以父母要教育兒女,幫助他破迷開悟,小孩將來長大有智慧。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健康長壽,作之君,領導他。健康長壽這個裡面包含著大圓滿。
所以中國人講君親師,在我們佛法裡面講的,菩薩六波羅蜜裡面布施波羅蜜圓滿的包括了,而且還教你怎麼做法。那我們今天在家裡對家人,在社會裡對大眾,在這個世間對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包括動物、植物、礦物,我們有沒有布施愛心?我們用我們的精神、用我們的勞力去照顧他,這是屬於財布施,內財布施。我們幫助他、改善他,用我們的智慧,那就是法布施。常常照顧是無畏布施,不讓他有損害。所以,對人、對事、對物能夠存這個心,這個人是菩薩道!引導他到菩薩道去受生,所以菩薩是六度行。
緣覺是因緣生,我們講的十二因緣,這都是屬於小乘,十二因緣跟四諦都是小乘。小乘不能主動照顧大眾,所以他的福報比較小一點,但是他能夠獨善其身。沒有兼善天下的弘願,我們講發菩提心,大慈大悲,他沒有,這兩種人都沒有菩提心。他有清淨心,他不會傷害別人,對一切人事物他不傷害,所以他是屬於消極的,也就非常難得了。
再下來天道,你怎麼到天道?佛給我們說,引導你到天道是上品十善、四無量心,那就是要修十善業道,十善業道要求百分之百的落實,真正做到!這是得天身。再加上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念念沒有失掉慈悲喜捨,這個叫四無量心。這是生天的因。人道是五戒,中品十善,學佛的受了五戒,五戒持得很清淨、很圓滿。十善業,不是學佛的,這個人是善人,所以十善是人天道,還不是佛道,但是它是佛道的基礎,這個不可以不知道,佛道的基礎。
所以,我們在淨業三福裡面,你看第一條,第一條是人天福報,第二條是二乘福報,第三條是大乘福報,淨業三福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十善是沒有進入佛門的人,十善是性德,一定要修,決定不能違背。你要是違背,那好,上品十惡是地獄,中品十惡是餓鬼,下品十惡是畜生,三惡道!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要斷惡修善,要常常想著。我們每天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害人的念頭?為什麼?害人的念頭是殺心,你雖然沒有做殺生,你的殺心、殺的念頭沒斷,遇到境緣它會起現行。有沒有佔人便宜的念頭?佔人便宜的念頭是盜心。有沒有好色的念頭?好色的念頭是淫心。
從內心深處去做功夫,你才能得清淨心,心只要清淨了,身口的戒很容易持,不難!自然你就能行十善,一絲毫勉強都沒有。口業,言語決定沒有妄語,決定沒有是非,兩舌就是挑撥是非,決定沒有花言巧語,決定沒有粗話。你看文王的母親懷他的時候,胎教裡頭就有「口不出傲言」。平常言語就很謹慎,沒有粗話,當然更不會欺騙別人,心地清淨,誠懇恭敬,用這個心來養她的胎兒。所以這個小孩生下來,以後是周文王,聖人!這懂得怎麼教法,這個叫真正自愛,懂得自愛,而且懂得愛人,愛人是對他的小孩,他懂得愛護他的兒女。一個人不知道自愛,他就不懂得愛人,這些都是屬於教育的問題。
現在這個時代,教育確實是出了問題,而且非常嚴重,導致社會的混亂,社會混亂,人心混亂,現相當然就不好。為什麼?相從心生,佛法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這個話在講席也是常常提示,希望同學們能夠警覺到。我們動一個善念,要知道這個善念立刻遍虛空法界;起個惡念,這個惡念也是立刻遍虛空法界。起心動念,上與一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下與天地鬼神也是感應道交。那麼你想想,我們念頭是善的好,還是惡的好?你要真正通達明瞭事實真相,你會不會有惡念?不會!起心動念瞞不過人。
人把自己的能力失掉了,妄想分別執著把能力失掉了。人往上去,雖然諸天能力也失掉,他失掉的成分少,所以他有五通。鬼神也失掉了,失掉的時候跟人也差不多,但是鬼神有報得的五通,他的能力並不很大,可是我們起心動念他知道。用現在的話說,我們的維次空間靠得很近,就好像看電視的頻道,我們的頻道很近;頻道如果很遠、很大的話,他可能不知道,這個靠得很近。所以古人常講,人不可以欺騙人,起心動念所謂「天知地知」,天是向上這些層次,地知是向下;「你知我知」,怎麼能騙人?這話說的都是非常貼切,非常的真實。
起心動念善,我們的因好,善因,善因必定感善果。底下一首偈就講果,一定要修善因。善惡的標準是什麼?最殊勝的標準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我們應該怎麼學?要讀誦,要求解,要依教奉行,還要為人演說。能夠依教奉行是小乘,能夠為人演說那就是菩薩。
演是什麼?表演給別人看,我在一切大眾聚會的場所,做出這個好樣子給人看。做什麼好樣子?首先把十善做到,給諸位說,十善要是展開來就是弟子規,《弟子規》裡面總共說了一百一十三樁事,那就是十善業的細目,十善業道是弟子規的綱領,這是細目,是一不是二。你把這一百一十三樁事情統統都落實,十善業道就落實了,然後再從十善業道逐漸向上提升,一直提升到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佛法修行起步是十善業,究竟圓滿還是十善業,十善業的究竟圓滿就是如來果地。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的學習。
世間人很少能放下,總是求利益,那就告訴你,這個利益無量無邊,無窮無盡,你為什麼不求?你說我想求的利益是眼前的利益。無量無邊的利益你都能求到,眼前的利益你想想看包不包括在其中?包括了,只要你肯修,放下貪瞋痴,貪瞋痴是禍根!什麼禍根?三途六道的禍根。你真正能把它認清楚,搞明白了,你才肯把它放下。這個東西決定有害,沒有絲毫利益,你為什麼不把它捨棄掉?
人生在世,維持自己生計的這些財物不需要多。你們想想看,你每天需要吃的只要能吃飽,衣服只要能穿暖,房屋只要可以遮蔽風雨,足夠了,比什麼都快樂。沒有貪求,這個人在財富上就圓滿了。人有了這些條件還不圓滿,那是貪心在作祟,貪而無厭。你貪到那麼多,你能享受嗎?你還是日吃三餐,夜眠六尺,你能享受什麼?所以要把它看破,然後才真正肯捨掉。
佛教我們捨,你看捨一切執著,就證阿羅漢果,就出了六道輪迴;捨一切分別,你就證菩薩,在四聖法界你就是佛菩薩;再把起心動念捨掉,十法界就沒有了,就把十法界捨掉了,證佛果,那個人就成佛了。所以佛法修的是什麼?沒有別的,放下而已。
這是我早年第一次遇到章嘉大師,向他老人家請教的。我問了一個題目,佛法我知道非常殊勝,非常好,我很想學,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的就能夠契入?他老人家就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以後在這麼多年當中,我們真的是明白了。成佛之道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就這兩個,看破、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是智慧,看破幫助你再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看破再回來幫助你再放下,相輔相成,一直到如來地。佛法沒有別的,再給諸位說,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神通、無量的福報都從這裡修來的。
財富愈捨愈多,多了怎麼樣?多了一定要捨,可不能積。佛說得好,積財喪道。為什麼不能積?積就有貪心,會生煩惱,不生智慧。怎樣才生智慧?放下,捨就生智慧。所以要記住現在世間人哪個不積財?學佛不能得道,念佛,說老實話,功夫成片都做不到,功夫成片做不到,往生沒指望!什麼原因?放不下!你真正能把一切都放下,都捨掉,往生一點問題都沒有。捨掉是不是真的沒有了?給諸位說,捨掉你會得到更多,你捨財會得更多的財富,你捨法會更聰明、更有智慧,你施無畏,你會更健康、更長壽,果報真實如是。
但是決定不能有絲毫貪心,有財,幫助一些窮苦的人,一定要捨。你有聰明智慧,你要為眾生服務,特別是為苦難眾生,要幫助他。你有健康長壽,你更要用身體做工具,不辭辛苦。說實在的話,有沒有辛苦?別人看到有辛苦,你自己沒有感覺到辛苦,自己感覺是什麼?快樂。世間人講,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快樂,助人為快樂之本。在佛法裡面講,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就是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你不能為大眾服務,你人生的目的沒有了;你不能幫助人,你快樂沒有了。
所以諸位現在你好好的學,愈肯幫助人就愈快樂,佛家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人生活在快樂裡面,就不會衰老,就不會生病。老化的原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裡面不快樂,常常想著憂慮,常常想的是煩惱,人就老化了。到他有老的感覺,他常常想老,「我老了!」那老化就很快,一年沒見面看到就好像是十年的樣子,那麼快。老了怎麼樣?他一定會想病,這裡痛,那裡痛,於是病就來了。這一病他就想死,所以人怎麼死的?想死的,他想病就生病,想死他就要死。
這個道理佛講得真是透徹!你為什麼要想病,為什麼要想死?不想病、不想死,想什麼?想幫助眾生,這就是菩薩!佛菩薩就是這樣的,念念當中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助眾生裡面,項目就太多了,說不盡。可是眾多項目當中,有一個最主要的,主要的是什麼?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他才真正離苦得樂,像佛菩薩一樣。如果這一條你沒去幫助他,幫助其他的,那都是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你不能真正幫助他恢復健康,真正幫助他恢復健康一定是幫他覺悟。
所以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個大家都知道的。世尊對於苦難的一切眾生,其他種種幫助很少記載,不是沒有,統統有!見到就做,聽到就做,不是不做。這一條最重要,天天講經,天天教學,講經就是教學。學生當中有真正體會到,契入境界了,所以有證阿羅漢果的,有證菩薩果位的;自己成就之後,代佛教化眾生。
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一定要跟人一樣。那時候沒有這種科學傳播的工具,用什麼方法?學生教。你看他一個人教的學生,經典裡面一打開,序文裡面所列的上首,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統統都是有成就的,都是平常代佛教化眾生的。所以佛可以派這些學生到四面八方去教化,每天學了之後就去教人,去教人多半都是屬於機會教育。每天出去托缽,這是機會教育,經文裡面我們看到,出去的時候看到有人就教他。看到三個人、五個人坐在那裡聊天,他就插在當中就教他。因人因事,無不是講經說法,無不是幫助大家開悟。
你能看到這一層,你才能夠想像得到世尊當年那個僧團,對社會、對世間起多麼大的作用。我們現在講種子老師,他這一千二百五十五個種子老師,到處去播種,教人,幫助人解決問題。在佛那個地方學習,對外面就是教化,所以這些人,大乘教裡面寫得很清楚,皆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就是菩薩。我們明白了,體會到了,你就要這樣做法。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跟什麼人,只要一接觸、一開口,就是講經說法,就是教學。不一定是要課堂,要有課桌,不是!一切時一切處。
那沒有人,這是我們世間人體會不到,沒有人的時候也是一本正經,做給誰看?自然有一批,數量可能比人還要多,經上常講九法界眾生。九法界怎麼說?十法界除了人這個法界之外,九法界。九法界裡面有佛法界,但是這個佛法界是十法界之內的佛法界,沒有超越十法界。所以這個佛,天台大師講「相似即佛」,不是真的;如果是真佛,那就超越十法界了,沒超越十法界。為什麼不是真佛?他也修平等心,但起心動念沒斷掉,在十法界裡面他起心動念的幅度最小。分別執著確實沒有了,還會起心動念,很微細的起心動念,所以他出不了十法界。
我們就是一個人獨處,念念思惟佛陀的教誨,念念思惟經典裡面的義理,身體力行,法界眾生他在這裡看,他在這裡學。我們要做個好樣子去幫助他,這是佛心,這是菩薩行。我們口口聲聲稱菩薩,想想看我們有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面對著人就幫助人,沒有人,面對九法界眾生,一絲毫不能夠鬆懈。大乘教裡面講得好,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這是菩薩境界。
自行為什麼是化他?這裡頭有身教,就是佛在經典上常跟我們講的為人演說,自行是表演,做個好樣子給人看。什麼好樣子?沒有煩惱,沒有習氣,充滿了智慧,智慧的表現是恭敬、是謙虛。我們最近這些年提出的「誠敬謙和」,真誠、恭敬、謙虛、和睦,這是真實德行,真實智慧的表現。有人,做給人看,誠敬謙和;沒有人,做給鬼神看,做給九法界眾生看,一切時一切處決定沒有鬆懈的時候。對我們自己來講,勇猛精進,菩薩第一善根,精進不懈,你說有多快樂!你沒有覺得快樂,沒有覺得歡喜,你的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真的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時間到了,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統統是講的修因。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34 20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