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若見大河 當願眾生 得預法流 入佛智海|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這也是在路上行走的時候也會遇到,大河、小溪處處都能看到,溪水流入河流,河流流入大海。中國的地理位置,西北都是高山,東南是沿著海岸,所以水都向東流,都是流入大海。我們見到河流,也引發菩薩的弘願,我們說「引發」,實在講這個言詞都不是很妥當,但是找不到更適當的辭彙來說。所以我們要懂得意思,他是自自然然,既沒有分別執著,也沒有起心動念

  由此可知,菩薩的弘願是自發的,只要輕輕一接觸他就能發起。你要問他的因,那可以說因是在像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這個階段,初學佛發心、發願。四弘誓願在我們現在很生疏,也會念,天天念,為什麼說生疏?常常忘記,所以就很生疏。不像貪瞋痴慢,貪瞋痴慢你不想它,它也會生起來,真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起貪瞋痴慢。所以貪瞋痴慢很熟,佛法很生疏,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提不起來,這就是生疏。那功夫,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熟處轉成生處,生處轉成熟處。也就是說像我們念佛,把貪瞋痴轉變成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要像我們現在對貪瞋痴一樣的熟悉,熟透了就起作用

  貪瞋痴熟透了就是三途,果報是在餓鬼、地獄、畜生;阿彌陀佛要是熟透,果報在極樂世界,這個要知道,所以要能轉得過來。轉,也不是隨便說說就能轉得過來,這東西要功夫。為什麼要功夫?習氣。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生死流轉,所以妄想分別執著就熟透了。這三樣東西全是障道,不但障道,把我們的悟門都障礙住。為什麼學佛學了這麼多年不開悟?這是沒轉過來。要怎麼轉過來?那真是祖師大德教誨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八個字可重要

  早年我在新加坡教學生,常常提這八個字。有一次茗山老和尚到新加坡訪問,我們遇到,他看到這八個字頻頻在點頭,一直都在讚歎「這個才正確」。真正有成就,這一生當中快速成就,有把握成就,就是一門,一部經,一個法門,不能學兩部經。從前我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教導我們,學經教只准學一門,兩門他不教。初學的時候不懂,總認為我們程度太淺,一部一部慢慢的學。到以後契入之後才知道這裡頭的奧妙,才真正明白佛為什麼開這麼多法門,是為了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所謂是「就路還家」,不找麻煩。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在理論上講是無量法門。

  你要當個導師,大導師是如來,是佛,導師大概也都是菩薩、祖師大德,你也要像佛一樣普度眾生;普度眾生,那就得門門都通才行。你所接觸的眾生根性不一樣,你只通一門,你就只能夠接引一類的眾生,也不錯,那也非常難得。自古以來,祖師大德給我們表演的確實很多,一生就是一部經,一個法門,絕不改變。他就是大徹大悟,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了,他還是弘揚這一部經。為什麼?給後人做模範,做好樣子!不要讓人家看到,「你看他不是會講很多經,他不是學很多經嗎?我們也應該跟他學」,那錯了!他講很多經是沒錯,他不是學很多經,他只學一部經;一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你要是一生當中想學個幾十部經,到最後是一樣都不通。

  我們今天看到這首偈子,『若見大河』,大河,像中國的長江、黃河,這叫大河。諸位想想,黃河、長江有多少支流?支流裡面還有支流,乃至於山上這些小溪,你看那小溪水流到什麼地方?流到哪裡去?流到小河,小河流到大河,大河流到大江,大江流入大海,它就沿一條路子走。如果它不沿這條路子,這個小溪的水又想往東、又想往西,又想往南,它能不能達到海?達不到。總是沿一個方向,總是沿一條路,決定歸到大海。這些道理我們要清楚,要明瞭。

  別人學那個法門,我們讚歎,禮敬,就像《華嚴》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做的示範。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每個人所修學的法門不一樣。善財童子去參訪,你看看禮敬、讚歎。在參訪是什麼法門都明白,他自己修什麼法門?在五十三參裡面有沒有看出來?我是在早年第一次講《華嚴》,忽然想到這個問題,善財學什麼法門?《華嚴經》細細去讀誦,這明白了,他修的是淨土法門。怎麼知道他修淨土法門?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文殊、普賢都在〈入法界品〉末後,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帶頭,善財是文殊的得意門生,入室的弟子,你就想到文殊菩薩傳的是什麼法門?當然是淨土法門。

  再仔細一看他參訪,第一位參訪的德雲比丘,《四十華嚴》裡面稱為吉祥雲比丘,梵文的原文是一樣的,這是翻譯的法師不一樣,德雲跟吉祥雲意思相同。德雲比丘教他什麼?念佛法門,這個意思要懂。第一個老師代表什麼?先入為主,代表這個。從這個地方來看我們就完全明瞭,善財童子是修淨土的。然後你再看五十三參最後一參,第五十三。開頭德雲比丘傳的念佛法門,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自始至終他自己修學有沒有改變?沒有!真的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當中五十一次的參訪,這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面面都接觸到,什麼法門都接觸到,什麼法門他都通達,他都明瞭。他修不修?沒修。怎麼知道沒修?「戀德禮辭」,這個意思很深。戀德是感恩,感什麼恩?他這個法門通達了,明白了,一絲毫不迷惑。禮辭,禮是禮拜,辭是不修這個法門,還是修念佛法門,表這個意思。我是看出這個裡面的門道,這才死心塌地皈依了淨土。

  所以,我是什麼人把我帶到淨土法門?不是老師。老師是苦口婆心的勸導,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我不反對這個法門,但是我沒有興趣修這個法門。興趣在教,而且是廣學多聞,這個路子就錯了。但是老師給我糾正,我還算是個聽話的學生,不違背老師的指導,一門深入。我是從《楞嚴》、從《華嚴》裡面看到淨土的殊勝。在《楞嚴經》裡面看到〈二十五圓通章〉,發現〈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是不思議的法門。這個不太容易,因為很多講《楞嚴經》的都沒有把這個意思講明白,沒講得清楚。

  〈二十五圓通章」,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是文殊菩薩所揀選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有沒有當選?有。明著是選觀世音菩薩,暗中是選大勢至菩薩,怎麼知道?排列順序不一樣。如果是按照一般順序來排列,這二十五個人,觀世音菩薩要擺在第二位,這正常的次序。它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二十五是這樣排法的。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六根裡頭,眼根、耳根,不是排在第二嗎?他沒有排在第二,把他放在最後,那就叫特別法門。

  大勢至菩薩是在七大裡面,七大的順序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菩薩是見大,應該排在識的前面,識大是彌勒菩薩代表的,彌勒菩薩研究唯識的。可是他排列位次兩個調換了,大勢至菩薩排在第二十四,觀世音菩薩排在第二十五,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但是觀世音菩薩從第二調到最後太明顯了,大勢至菩薩是第二十三跟二十四兩個交換,不太明顯,不容易看出來,你不仔細的話就沒有法子發現這裡頭有個祕密。我《楞嚴》好像講了七遍最後才發現,前面講也是含糊籠統,沒有注意到這個事情,以後注意到,兩個特別法門。兩個特別法門怎麼講法?〈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他所度化的對象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個都不漏。〈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那個對象只限於娑婆世界,不是遍法界虛空界,只是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性,耳根最利。觀世音、大勢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兩位得力助手。他帶你到哪裡?當然帶你到極樂世界。

  我是從這些地方看清楚,看出苗頭,才死心塌地皈依淨土,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大經接引的!老師當年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勸我,我也很歡喜,沒有完全接受。老師看出來了,知道,我也很感謝他。到最後畢竟是《華嚴》、《楞嚴》把我帶到淨宗裡面來的。這也是各人根性不相同,緣分不相同,但是我還是有緣分,能夠接觸這兩部大經。《楞嚴》是我在李老師會下主修的一部大經,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都通達,不但佛門裡面一切經都通達,這個世間所有一切宗教的經典你也會通達。為什麼?根本是一個

  什麼是根本?《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遍法界虛空界,森羅萬象,一個根源。所以你只要一門深入,要入到什麼程度?要入到明心見性,就全通了就好像山上小溪,只要順著走,不要自己有意思,順著河流去走,走到小河,小河走到大河,大河走到大江,就入大海。這個才叫『得預法流,入佛智海』。只要你見性,你就跟諸佛如來一樣,諸佛如來是海水;沒有見性,沒有流到大海裡頭,你是江水、河水、溪水。只要是水,都有佛性,為什麼?都有機會流入大海。所以它取這個意思,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要順著佛性,不要違逆佛性,成佛就不難

  曾經有人問過我,他說:法師,有人講菩薩修行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時間太長了,我們行嗎?這問題問得好,實在講很多人都有這個問題。如果你念過《華嚴經》,你對於三大阿僧祇劫就更明白。三大阿僧祇劫是對誰說的?對法身菩薩說的。圓教初住要證到究竟果位,有四十二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佛說這四十二個階級,需要多長時間?三大阿僧祇劫,在這個之前,換句話說,你在十法界裡面修行的時間都沒算進去;那要算進去,真的是無量阿僧祇劫

  你這樣一聽就嚇壞了,無量阿僧祇劫,我們怎麼能成就?如果你能夠深入經藏,佛講的話不是假話,但是佛的話,有的時候有方便說,有的時候有真實說。方便說是隨順眾生的常識,包括現代的科學,眾生相信。佛法超越了科學,《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念劫圓融」,這個話怎麼講?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念,一念展開來就是無量劫,無量劫跟一念不二,就跟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的比喻完全相同,這都是事實。

  近代的科學,這是最近幾年,應該今年算是五、六年前,很近。美國太空總署發表一個報告,最新的發現,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在某種條件之下,它等於零。時間等於零,時間就沒有了;空間等於零,空間就沒有了。空間沒有了,給諸位說,距離沒有,遠近沒有了;時間等於零,先後沒有了。科學家近代才發現,但是他不知道什麼條件,佛法在三千年前,佛就講了,「念劫圓融」。

  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間,這一念就是轉迷為悟。所以一開悟,凡夫就成佛;一迷惑,你就變成凡夫。佛說這個話是形容,真正的意思是形容,覺悟難!難在哪裡?難在你自己的習氣太重,業障習氣太重。好像我們在這裡聽經,或者念佛,功夫得力的時候好像自己覺悟了,可是幾分鐘之後又迷惑了。我相信這種境界,許多同學自己都有親身的經歷,覺悟的時間很短,迷惑的時間很長。這種現象對修行人來講,好事!你看你沒有接觸佛法,像我們這一生當中,沒有學佛之前,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從來沒有一念覺悟,沒有過。學佛之後,讀經、念佛,或者靜坐,或者聽經,剎那好像一下覺悟了,那個覺悟就像閃電一樣,閃了一道光,好事!為什麼?你開始有這個現象,希望以後這個現象次數愈來愈多

  如果這個覺悟保持不失去的話,你就證果了。所以我們今天講功夫,就是這種悟是次數愈多愈好,時間愈長愈好。通常我們初學的時候,一念覺,時間是一剎那,非常短。從這一剎那,慢慢到一分鐘、二分鐘;一分鐘、二分鐘那就不錯了,慢慢的次數多,慢慢的時間加長。這是每個學人都必須要經歷的道路,所以這是好事情。為什麼有的人覺悟得快?有的人覺悟很慢?這裡頭有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宿世善根。那個人過去生中修的時間久,生生世世都修;這個人過去生中修得少,這是講宿世的善根不一樣。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放下的功夫不一樣。能夠什麼都放得下的,容易,他障礙少;什麼都執著,什麼都分別,什麼都那麼認真計較,他要覺悟可就難了,為什麼?障礙了悟門

  所以我們真正要求覺悟,不能不放下。章嘉大師教我的「放下、看破」,看破是智慧,從哪裡下手?從放下下手,你不放下,你的智慧不會現前要放下,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從前生活樣樣都計較,都講求。我過去性格也是如此,學佛大概總是學了五、六年之後,才對於生活不再講求,什麼都好。無論是自己親手下廚房,不再講求這些東西,一切都是隨手拈來。到晚年我自己不用下廚房,無論什麼人做,無論做什麼菜飯,我統統都能接受,決定沒有絲毫挑剔。心慢慢平了,障礙就沒有了。所以衣食住行,你要是不放下,障礙悟門,也障礙你往生

  甚至於連講經說法,弘法利生都要放下,它也是障礙。為什麼現在還在此地講?緣,隨緣。有緣就來,沒有緣絕不去攀緣,決定不是我要到你那兒,沒有這個意思。我們到這兒來,是香港回歸的那一年,我到這邊來看看,過去常到香港來,這邊朋友很多。回歸的時候來看熱鬧,我們這邊有幾位同修,老同修了,看到之後希望我再回來講經。他們很誠懇,我就答應了,隨緣!這三位老同修都在我們道場,你們常常都看到他們,何彩娟、何麗湘、張美鳳,她們三個人。沒有人來找我,我不會主動去找人。

  總算跟這個地區有緣分,確實到香港來,法緣就很殊勝。第一次來是一九七七年,那個時候聖懷法師他在台灣的時候跟我認識,邀請我過來,還有一位謝道蓮居士,兩個人。我來到香港頭一天晚上,暢懷法師接待我,告訴我這邊佛教裡面一些狀況。跟我說,香港人聽經的風氣不太有興趣,他說很多有名的高僧大德,到香港來講經弘法,聽眾也不多。頭一天人很多,最後圓滿那天人很多,就是兩天大家來捧場的,當中稀稀落落。所以他告訴我,「淨空法師,你不出名,沒有人知道你,你心裡要有個底子,可能講經的時候,因為我們約的期間是四個月,這麼長,可能會有幾天,一個人都沒有」。我就跟他說,不要緊,沒有關係,我們有桌椅板凳,沒有人聽,我對桌椅板凳講!他說,那行,你有這種心態,那就沒有問題。

  所以我說我不在乎聽眾多少,一個、二個我也很起勁,沒有人,我對桌椅板凳講得也很起勁。再沒有想到開講那天,人確實是都坐滿了。他那個道場很小,沒有我們這個地方大,大概一百五十人就擠滿了。四個月下來,天天都是這樣的。暢懷法師說,沒想到,你的法緣這麼殊勝。在這邊還是有緣。

  所以佛法講一切是因緣生,我們要跟眾生結善緣,決定不可以結惡緣。佛菩薩、古聖先賢常常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過去生生世世,遇到佛法的機會少,沒有遇到佛法的機會多,六道眾生大致狀況都差不多。沒有遇到佛法,完全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所以煩惱習氣才這麼重。現在自己知道,沒有學佛的時候沒有覺照的功夫,現在有一點覺照的功夫,知道自己煩惱習氣重。發作之後都後悔,可是境界現前自己做不了主,不知不覺又發作,不曉得要多少次才能回得了頭來。我自己有經驗,我是過來人,我學佛五十五年,我知道這個境界轉過來是相當不容易,相當長的時間。

  我能轉得過來靠什麼?我有個祕訣,我知道習氣非常難轉,我用什麼方法?我用講經。你看早些年,差不多前面二、三十年,我常講,你們以前聽到我講經,那個時候沒有錄相,有錄音帶,我都常講,我不會講,我要在講台上練習。所以有些人批評我,說我喜好講經。我說我不是喜好,我用講經來治療我的煩惱習氣。因為講經,逼著你天天要準備,你天天要讀經,你的精神能夠貫注在經典上。我用這個方法來改我的煩惱習氣,很有效

  我說我是對治自己,哪天我要真的會講,煩惱習氣沒有了,我就不講了。不要以為我喜歡,我好講,不是的。每個人的煩惱習氣不一樣,你總要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來治療,我用這個方法來治病,知道的人有,不多。每個人治療毛病的方法也不一樣,有的人用參禪、有的人用念佛、有的人用持咒我都試過,不得力,經教很得力。當然這個與讀書的習氣決定有關係,喜歡讀書,讀書的時候專注,不會分心,所以讀書也是禪定。這個我也講過很多,我們誦經、學教,也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你要懂方法,你不懂方法的時候,你還用妄想分別執著就錯了,這效果就收不到

  所以讀經、研教都不要用分別,也不要用執著,心平氣和。不懂的地方不要去研究,研究肯定錯誤。怎麼辦?不懂就算了,念過去,遍數多了,功力深了,自然就懂。所以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話說得有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念到清淨心現前,智慧就生起來,智慧怎麼生的?不懂的地方看懂了。了解不夠深度,現在了解有深度,這個都是智慧現前的現象。專學這部經,翻翻其他的經典都能看得懂,意思都能夠明瞭,貫通到別的經上去。佛菩薩、祖師大德們不騙人,他們真正的愛護後人,哪有騙人的道理?句句都是實話,最重要的,你要信得過。你要是不相信就沒有辦法,那你真的是不得其門而入。

  菩薩見河流,能願眾生「得預法流」,念念不忘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我們今天塑佛像,造佛塔,對眾生有沒有好處?不能說沒有,只有一種好處——讓他看到,所謂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跟佛法結個善緣,這個目的達到了;要他在這一生當中覺悟、修行、開悟、證果,這就辦不到,建個塔辦不到,造尊佛像也辦不到。那要怎麼辦?要讀經、要研教,這個利益就大

  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不是用一尊佛像教化眾生,你要知道。怎麼教?上課、教學,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個諸位都知道。天天跟大家上課,從來沒有休息過。上課,怎麼從來沒有休息過?凡是遇到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只要世尊遇到,一定跟他談話。談話就是講經,談話就是幫助他覺悟,就是幫助他處理疑難雜症。你說這是不是講經?哪有中斷過?不是說在講堂上聚集大眾上課,這叫講經;對一個人也是講經,對兩個人也是講經。

  釋迦牟尼佛跟人往來,只要開口,沒有一個字是廢話佛教我們沒有戲論,他自己怎麼會有戲論?戲論就是沒有意義,開玩笑的話,佛一生都沒有。接觸大眾應機施教,他是什麼樣根性,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樣的言語,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這個本事,阿羅漢以上才有,有神通,阿羅漢能知道人過去五百世,他有這種能力,宿命通,所以說法就很契機。菩薩能力就更大。我們這些凡夫不行,沒有能力觀機,不知道你過去生幹什麼的、學什麼的,他不知道。所以觀機的能力不如佛菩薩,說法的效果當然也就比不上阿羅漢,不要說佛菩薩,比不上。這個一定要懂,可是自己要認真努力,自己好好的學,隨時隨地將自己所學的幫助別人,我們得入法流,也幫助大家入法流

  今天入佛智海只有一條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那就肯定入佛智海。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35   2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