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無憂林』,清涼大師有個小註,註解只有一句,「處之忘憂故」。實在講處之忘憂,就是沒有憂愁了;換句話說,沒有煩惱,這是「無憂林」。無憂林在什麼地方?印度有一種植物叫無憂樹,就好像世尊示現證道在畢缽羅樹下,以後這個樹就稱之為菩提樹。從表法的意思上來講,真正有道行的修行人,他所居住的地方必然是在教學;教學,學生一定是眾多,裡面有許多有成就的人。所以,古代的佛教的道場,規模大的稱之為叢林,叢林就是無憂林。我們看到這一片森林非常的幽靜,就引發菩薩的弘願,『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怖是恐怖,由此可知,憂患、恐怖從哪兒生的?總離不開貪瞋痴,能夠「永離貪愛」,憂患就不生,這是一定的道理。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古今中外,一切憂怖都是生於貪瞋痴慢。所以這首偈是願一切眾生大徹大悟,人要不是徹悟,貪愛無法消除,這是煩惱根本的根本。
世尊為眾生說法,講到眾生的煩惱是無量無盡,四弘誓願裡面「煩惱無盡誓願斷」,太多了!把它歸納起來,講八萬四千,八萬四千是歸納,這個數字不是虛說的,實實在在有八萬四千頭數。在教學,八萬四千太多了,教學不便,再把它歸納為一百零八,叫百八煩惱,這就好說話了。我們現在通常的念珠是一百零八顆,為什麼用一百零八顆?就是念念對治百八煩惱,取這個意思,這一百零八展開就是無盡的煩惱。
可是教初學總是愈簡單愈好,所以相宗入門的經典《百法明門論》,這是天親菩薩做的,再把百八煩惱歸納為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歸納為二十六條。確實這個對於初學來講就方便太多了,尤其是六個根本煩惱,根本煩惱第一個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六個根本煩惱。把六個再歸納,歸納為三個,叫三毒,貪瞋痴;給諸位說,貪瞋痴三個再歸納,可以歸納為一個,那就是貪。所以貪愛是無量無邊煩惱的根,當然不容易斷。像一棵大樹一樣,這樹是煩惱樹,枝葉花果非常茂盛,根深蒂固。今天要叫你從根拔掉,不是真正覺悟的人,他能做到嗎?
佛是大慈大悲,佛也是從人修成的,怎麼修的?就是把這個根拔掉了,修行頭一個就是要治根,從根本下手,這就對了。從枝葉下手,那不知道是哪年哪月你才會有一點成就,從根本下手就快了。你要知道這個東西決定不是好東西,無始劫以來,我們墮在六道裡頭生死輪迴,苦不堪言!什麼原因造成的?就是貪愛,這不能不知道。我們真正用功,善知識指導我們,觀察入微,你貪愛財,一定教你先把財捨掉;你貪愛色,一定先告訴你把色捨掉。治你自己的毛病習氣,哪個最嚴重?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哪一條最嚴重,從最嚴重的下手;把這個病治好了,其他的就好治了。每個人的習氣、染污不相同,所以對治的方式當然也就不一樣。不過一般來說,最嚴重的是財跟色,這是最嚴重的,染上這個,你就要知道,你這一生生死輪迴決定超不出。
要知道煩惱心,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這六個根本煩惱不能捨掉,這叫輪迴心。無論做什麼,就是誦經、念佛、拜佛也是造輪迴業;心是輪迴心,當然造的是輪迴業。雖然學佛,只是在佛法裡面種點善根,這一生不能成就;不但不能證果,連開悟都沒有分。充其量你可以得一點禪定,世間禪定,有定沒有慧,所以還是在六道裡面,所謂長劫輪迴。這個輪迴不是短時間,是長時間的。那你要問,什麼時候你才能脫離輪迴?在佛法裡講,什麼時候你把貪愛捨棄,那就恭喜你,貪愛捨棄你就能脫離輪迴。再跟諸位講,念佛,大家都希望這一生當中能夠往生西方淨土,貪愛不捨,能不能去?給諸位說,不能去。這個事實不能不知道。無論在家、出家,你不能放下,你就不能往生。
帶業,淨宗法門是很特殊,常常講帶業往生,帶業是帶舊業,不帶新業。新業是什麼?現在造的,現在還在造,這個不行。舊業是過去造的,現在不造了,現在放下了,行;沒學佛之前造的,學佛之後不造了,沒有問題。學了佛之後,各人緣分不相同!這是善導大師常講,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雖然出家,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聞到正法,還是輪迴心造輪迴業。聞到正法,遇到善知識了,依善知識教誨修行正法,過去所造的不善業能夠把它捨掉,行,這都叫帶業往生。我們今天講捨,只是捨現行,煩惱的根斷不掉!煩惱的根要是斷掉,從內心裡頭捨盡,你就證阿羅漢果,不念佛也脫離六道輪迴。可是還是要念佛,念佛有好處,生到西方不是生凡聖同居土,是生方便有餘土,這就叫遇緣不同。
學佛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聞到正法,沒有把念頭轉過來,佛門裡面常講的轉經。你看西藏的風俗,每個出家、在家的,拿個輪子叫轉經輪。你著重那個轉字,密宗有,顯教也不例外。講經說法從前的術語叫轉法輪,著重在轉,轉是轉變,轉迷為悟,轉惡為善,轉貪瞋痴為戒定慧,轉凡成聖,你得會轉才行!你要不會轉,你的經教就是白學了,你得不到受用,為什麼?你離不開憂怖。憂怖在今天講非常明顯,憂是憂患,怖是恐怖。
現在這個社會災難很多,如果你們常常留意全世界傳來的資訊,你就曉得每天有多少災難發生。一些有智慧的人、有遠見的人,告訴我們潛伏的危機,這是什麼?眾生共業的累積。為什麼西方宗教講末日,二000年有大災難,為什麼這個說法?細細去觀察,不無道理。兩千年前的社會,應該要算二千五百年以前,東方的社會是接受聖賢的教誨,民風淳樸,都懂得互相禮讓,沒有競爭,那叫太平盛世,中國一般讀書人常常讚歎說「堯天舜日」,就是堯舜的時代,教育真正收到了效果。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常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把教育看得比什麼都重。古代為什麼會那麼好?就是教育擺在第一。
可是春秋時代周室衰微,禮教逐漸變質了,這些福報大的,所謂諸侯,貪愛心生起來。總是想佔別人的便宜,我們現在所講的損人利己,擴充自己的版圖,侵犯別人的領土。這個事情發生了,還不算嚴重,到戰國就非常嚴重了。孔子生在春秋時代,孟子生在戰國時代,距離我們現在二千五百年。這二千五百年當中,雖然歷朝歷代都重視禮教,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並沒有把它放在第一位,但是非常重視,社會還保持一個長治久安的局面。但是每逢改朝換代,都是用戰爭的手段,所謂「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一次的戰亂,死傷的軍民數字都很可怕,這樣累積兩千年,兩千年算總帳。諸位一定要知道,你殺害的那些人他甘心嗎?他情願嗎?不甘心、不情願,那肯定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人與人之間結的怨恨。
再第二個,人與一切眾生結的怨恨,更淒慘!吃肉,跟眾生結的怨恨,所謂弱肉強食,沒錯,你強牠弱,你可以吃牠;可是到來生,他強你弱,他要吃你。這些事情中國歷史上有記載,歷史上所記載的決定不是假的,不是事實決定不會記錄在史書上。私人有些筆記小說這個可以,不見得可靠,正史一定是可靠的,《二十五史》裡面記載的就很多,冤冤相報。你要曉得之後,你才知道這個事情可怕。所以世界末日、大災難是什麼?怨恨累積,累積了兩千多年,它要爆發了。我們能不能叫這樁事情現在不爆發?行,只要眾生回心向善,這個事情就能緩和,這種報復就會延後。那個報復的人是常常念著報復,可是你這個世間人很善良,不忍心下手。朝朝代代都崇尚倫理道德,就是緩和了。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把倫理道德撇開不要了,好,這些冤孽報復的機會來了,就這麼回事情。
我們佛門有個非常著名的公案,佛家叫公案,一般人叫故事,是真的,不是假的,唐朝時候的悟達國師。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他老人家是十世高僧,這不容易!一世一世他都得人身,不失人身,十世不失人身,修行不錯!而且每一世他都出家,所以修行也是累世修成的,不是一生一世。第十世,道德學問不錯,皇帝尊重他,拜他為老師,國師。皇帝供養老師一個沉香寶座,很名貴!你看看在香港的檀香,最好的沉香可能是論兩計算的。現在不知道一兩賣多少錢?一個寶座,你就可想它的貴重。悟達國師接受皇上送的寶座,傲慢心生起來了,感覺得自己很榮耀,天下哪個法師也比不上他。這一念傲慢心生起來,護法神離開了。守護神走了,冤親債主生生世世在等,這個機會等到了。他就附上身,生了個人面瘡,差點把命送掉。
你就曉得,我們生生世世吃眾生肉,結冤仇,或者得罪人、殺人,都有冤業。這些冤親債主,累劫冤親債主都在旁邊等著,等機會來報復。這一生學佛,明理了,學得還不錯,每天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希望我們的怨結能夠化解。當然化解的會很多,可是也有很多固執的,不饒你,那得慢慢來,多做好事、多積功德,才能化開。我們一心修行,他不再做障礙,不再找麻煩,讓我們好好念佛往生淨土。這是事實真相,每個人都有。
怎樣能夠解冤釋結,能夠有很好的效果?一定斷貪瞋痴慢,決定不能殺生、不能偷盜。《戒經》裡面講得很細,不但不能殺生,害人、害眾生的念頭不可以有,你雖然沒去殺他,你那個殺的心沒有永離,你還有這個念頭在。偷盜雖然沒有,你還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那是盜心,你的盜心沒有捨,都會造成自己的障礙。所以殺盜淫妄不能不離,五戒裡頭,無論是出家、在家,先從這裡下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你先從這裡做起。
雖然說的是這麼簡單,哪個人做到?殺盜淫妄酒是外面的,一定跟自己貪瞋痴慢疑的煩惱相應,這就造業了。內有煩惱,外有惡緣,諸位要曉得,五欲六塵是惡緣,不是善緣。我們得人身,五欲六塵又不能捨掉,你非要它不可;但是你要知道節制,不能起貪愛。飲食,能吃飽就夠了,不起貪心;衣服能穿得暖和,行了;居住,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夠了。決定不能起貪心,你起貪心,沒有不墮落的。
所以在近代,印光大師教我們,那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主智慧,觀世音菩薩主慈悲。他教導我們,在這個時代修行要建小道場,我們愈想愈有道理。小道場,他老人家建議的,以不超過二十人為原則。在一起共修的不超過二十人,生活維持容易,二、三個得力的護法就供養得起。出家人需要少!衣單,我們講衣服,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十年。在我們這個地區有四季,春夏秋冬四季的衣服夠用就行了,不必要多。吃的東西很簡單,如果是住在鄉下、住在山區,自己可以種點糧食,可以種點蔬菜,生活簡單,不求人,你才一心能向道。如果道場太大,人太多,人多口雜,古人講得好,「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所以人愈少,是非愈少,知道的事愈少,煩惱愈少。
既然出家一心辦道,世間事情可以不必知道,電視可以不要,廣播可以不要,這些報章雜誌一律可以不要,世間這些書籍都可以不必要,一心專注在經典上,這個樣子你心才會安,你才會清淨。現代的這些物質生活,人之所愛,你要不把它捨棄掉,你想道業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總得要曉得。一心辦道,決定不能攀緣,經懺佛事、法會多半是攀緣的,不要搞這些,一心念佛。讀經、念佛、聽經,現在講經的法師愈來愈少,但是現在科技發達,可以把所講的錄下來,有錄相、有錄音。道場我們可以用放映機,電視放映機,不要天線,你就收不到外面電視的廣播,你收不到。我們用這個機器專門放光碟,在家裡頭聽經,這樣就好,這就不難!
現在這些講經的光碟,很多法師講經的光碟,全世界都流通,不難得到。每天能夠聽經四小時到六小時,能夠念佛八小時到十小時,這個道場是如法的道場,必定感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小道場有大成就!道場太大了不能成就,變成觀光旅遊,出家人每天接待應酬,我看到了,身心疲憊。客人走了需要休息,哪有時間去聽經、去念佛!這是一天真的空過了,終年累月把光陰這樣浪費,這是錯誤的。你再細細去研究,他為什麼會這麼做?那是不捨貪愛,常懷憂怖。菩薩今天教給我們一定要反過來,永離貪愛,就不生憂怖。
印祖教導我們這些方法,現在一般人聽到,「這個太苦!」乍看起來好像是太苦了,實際上你要是真做,裡頭有真樂!在佛法裡面講,「法喜充滿」;在儒家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是快樂,這裡頭有真樂。但是一般人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他沒學過,沒有嘗試過。他要嘗到味道之後,那就是古大德所說,「世味哪有法味濃」,說出這句話那真是嘗到法味了。這世間的快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快樂,絕對抵不上倫理道德、學佛的快樂,決定抵不上,不能比!佛法裡面所得的樂,不生憂怖。
佛教給我們什麼?轉貪瞋痴為戒定慧,你貪瞋痴不能放下,戒定慧就不能成就;你要想修戒定慧,一定要把貪瞋痴放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跟諸位同學說過很多次,弟子規是根本的戒律。你不從這裡扎根,你十善得不到;沒有十善,你三皈五戒得不到,所受的是形式,不是實質。我們今天看到許多出家、在家同修,出家的沙彌律儀做不到,那比丘、菩薩戒不要說了,太高了,沙彌做不到。十戒二十四門威儀,為什麼做不到?十善做不到。十善為什麼做不到?沒有學過弟子規。所以我們講放下,具體的放下就是落實弟子規,弟子規你真正做到,放下了。從這個地方點點滴滴把它遠離,離一切惡,修一切善。在家有弟子規,三皈五戒、十善業道可以落實;出家有弟子規、有十善業道,你的三皈五戒跟沙彌律儀可以落實。你真能做得到,你是真正佛弟子,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
戒律是規範自己的身心,到一定的程度,清淨心現前,那就是得定,心地清淨,心地平等。這什麼個道理?遠離一切染著,心就清淨;遠離一切分別,心就平等,清淨平等生智慧,我們通常講開悟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悟了,怎麼會不樂?給諸位說,你持戒好像很苦,你沒有得清淨心,功夫不夠;得清淨心就喜歡,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你嘗到法味了。在大乘佛教裡面,如果智慧生了,那就法喜充滿。你今天學佛感覺到很苦,法味你是一絲毫沒嘗到;你要嘗到之後,欲罷不能,往後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所以先決的條件,永離煩惱習氣,這是根本煩惱習氣。一定要知道它的禍害,然後下定決心,跟它斷交,永遠的捨棄,這就對了。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39 20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