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若見園苑 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這是說在路上見到園林。『園苑』,在古時候,一般大戶人家居住的處所都有院子,我們一般講花園、菜園。這是在農村裡面常常見到,距離城市都不太遠的地方。我在抗戰期間,在衡山住過大概有七、八個月。我還記得那個地方叫陳家河邊,那個河就是湘江,距離衡陽縣城八里路,是個大戶人家。他的房子是四合院,四合院好像有四進,就是很大的房子。前面有果木園,前院,後面院子是菜園,很大的菜園,他的房子是兩層樓的建築。我們那時候住到這戶人家,他們家裡已經衰敗了,人丁不多。所以庭院深深,有點陰森森的感觸,因為人口不旺。

  見到這些地方,這些地方為什麼會想到修行?世尊當年在世,確實有些國王大臣他們有多餘的房舍,拿來供養,給世尊做為修行、講道的處所。像我們在《彌陀經》上看到的祇樹給孤獨園,那就是「園苑」。這個園苑是給孤獨長者的,就是須達多長者的,他的私人財產。原來這個院子、花園是祇陀太子的,給孤獨長者想禮請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國來弘法,那總要找個好的處所來接待,就看中祇陀太子的花園,希望祇陀太子能夠賣給他。他就問他,你買我的花園幹什麼?他說我想邀請釋迦牟尼佛到這個地方來講經。太子就跟他開玩笑,他說行!你真的想買我這個地方,聽說你家裡黃金很多,你能把黃金鋪我的地,鋪多少我就賣給你多少。給孤獨長者真的用黃金鋪地。

  祇陀太子就受了感動,他說釋迦牟尼佛是什麼人,能感動你這樣做法?他把世尊的簡歷向太子介紹,太子也很高興,他說這樣好了,功德我們兩個人出。須達多長著不肯,我要一個人幹。祇陀太子到最後想到沒辦法了,他說:那好!我這個地可以賣給你,地上這些花草樹木是我的,我全部把它砍掉。須達多沒有法子,最後約定兩個人一起供養,所以叫祇樹給孤獨園;樹木花草是祇陀太子的,土地是太子賣給須達多的,他們兩個人供養。世尊當年在世,這些國王大臣、居士長者,私人有園林的很多,都曾經迎請世尊到那個地方去講經說法。

  所以看到這樣的景觀就引發菩薩的弘願,『當願眾生,勤修諸行,趣佛菩提』。這個「諸行」代表佛所教誨的無量法門,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所教他的方法就不一樣。大的區別,有上中下三種不同根性,上根人、中根人、下根人,這是經上常常給我們提到的。上根的人,上根裡頭還有上中下,中根裡頭也有上中下,下根裡頭也有上中下,那就分成九等;九等裡面,每一等裡頭還是有上中下,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所以世尊在世應機說法,雖然僧團有那麼大,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到哪裡去,這些弟子是常隨眾,跟著佛一起。這麼大一個團體,佛怎麼個教法?給諸位說,佛教眾生還是個別教學。大眾可以一起旁聽,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每個人有每個人專修的法門,他才能成就;換句話說,佛所傳給各人不同的法門,那是他主修的課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各個有成就。共同科目是什麼?佛教甲,乙丙丁都可以來聽;佛教乙,甲丙丁也都可以來聽。你多聽是幫助你正修的課程,所以是正助雙修

  佛傳的決定是與你根性有密切關係的,在一般講,過去生中曾經學習過這個法門,他有這個善根,容易成就。過去生中沒有修學過這個法門,現在才開始學習,就感覺得很生疏,也很困難。這樣的情形在我們現在同學當中,你細心去觀察,有沒有?很多!有人念一部經,三、五個月就能背誦,他也沒有刻意去念它,背得一個字不錯。有的人,同樣的一部經,背上三年都背不出來,什麼原因?能背的,肯定過去生中學過,所以他學得快,根性不相同。有人持咒,咒語一聽就會,很容易就學會;有人咒語很難記,一個咒語學幾十遍都學不會,根性不相同。佛會觀機,給諸位說,阿羅漢就能觀機,遇到這些善知識、佛菩薩,那你很幸運。他傳給你的法門,你只要肯認真努力,精進不懈,沒有一個不成就,真的是萬修萬人去

  可是到末法時期,聖賢少了。聖賢為什麼少?實在講是眾生的業障太重。這個業障從什麼地方看起?非常簡單,就是放不下,前面講的貪愛你放不下!這就是業障重,放不下是愚痴,沒有智慧。如果你真正聽到佛法,善知識的教誨,佛經上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要真正把這句話想通,世間所有萬事萬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還能把它守住嗎?你能守得住嗎?

  佛在經教裡頭說得很多,以財為例,財為五家共有,守不住。在古時候,如果你犯罪,犯罪不但個人要判刑,有時候沒收財產,你的土地房屋官府沒收,充公。第二個,敗家子;第三個,盜賊;第四個,火災;第五個,水災,五家共有。哪一樣是你的?真正能帶得去的,業隨身,你造作的惡業,你會帶去,三途受報;你造作的善業能帶去,人天受報;你學佛,念阿彌陀佛,是淨業,你能帶去往生淨土。你要把這個東西想通了、看破了,你才能萬緣放下,永離貪愛,那你真的是得無憂處。所以這個東西是害人的東西,要它幹什麼?捨要捨得乾淨,做好事也要做得乾淨俐落

  這些年當中,我看到有一個人做好事做得很乾淨,新加坡的談禪法師,我也有好幾年沒見到他了。在新加坡也是個奇人,他在城隍廟擺個小攤子,賣紙錢、香燭。人家到城隍廟燒香,他在那裡賣紙錢、香燭,諸位要知道,很辛苦!他自己一生喝自來水,自來水水龍頭打開,那個水是他喝的水;我們去看他,是客人,招待客人,到外面去買一杯礦泉水,招待客人的,你就可想而知生活的清苦。他每天賣香燭累積下來的錢,經年累月也不少!

  我第一次知道他是在舊金山,舊金山居士們搞了一個道場,大覺蓮社,我也在那裡講過很多次的經。最後他們看到一棟房子,想買來做永久的道場,最初是租借的。那時候這棟房子要七十萬美金,談禪法師就送了四十萬。錢送過去之後只交代一句話,「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以後再不會問。這個布施得乾淨,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以後我到新加坡跟他見了面,聽說他在福州有個西禪寺,那個道場是他興建出來的,聽說拿了三百萬美金,全部拿出去建那個寺廟,很不容易!問都不問一聲,就是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他捨得乾乾淨淨。自己一生過最清苦的生活,這麼樣一個出家人,平常就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們看了這個法師,確實是令人尊敬,你不要看他其貌不揚,他真心、善行,誠意感人,確實永離貪愛,不生憂怖。我們看到這麼一個人。

  這首偈裡面,我們看到這個環境可以做為一個道場,所以引發這個大願,當願眾生要好好的學佛。這麼好的一個修行環境,真正是修道、養道、成就道業的場所。我們知道現在像這種場所確實很多地方有,但是怎麼樣?大家把佛法忘掉了。現在由於科技、工商的發達,富貴人不少,花園、別墅很多,這裡頭有沒有道?沒有。這裡頭是名利、歡樂場所,很可惜!名利的歡樂不能長久,人的壽命有限,你能住世幾年?福報享盡了,你要知道業報就現前了。所以享福,古聖先賢說得好,最難得的是享清福。誰享清福?孔子享清福,顏回享清福,歷代的這些高僧大德們他們享清福

  所以你不要認為這個寺院規模宏偉,中國古時候的寺院,一半以上是國家建的,還有許多所謂是王公大臣、長者居士他們建的。而出家人生活居住的環境,還能夠不忘世尊當年的行誼,都能過清苦的生活。出家眾在一起住廣單、通鋪,只有執事才有寮房,執事是什麼?他擔任寺院裡面行政業務的,像住持、監院(當家師)、維那、悅眾、知客師,這些重要的執事他們有寮房。寮房多大?你就想到方丈。多大?一方丈用我們今天來講是十個平方尺,不大!大概擺個單人床,三張床就擺滿了。寺院擔任執事的,才有這麼個小房間,叫寮房。沒有物質上的享受,一有享受怕什麼?怕你生起貪戀的心,這個心一生起來,道就沒有了。寺院裡面領事是領導大眾修行的,自己沒有道,你怎麼教別人修行證果?不可能的。

  到後世,後世大概也是在最近這一、二百年,佛門的規矩逐漸疏忽了,大家不重視修行而重視享受,這是佛法漸漸衰!我們要知道衰的原因。我們處在這個時代,想不想成就?如果真的想成就,那你自己必須要有高度的警覺心,要認真的向釋迦牟尼佛學習。當然佛當年在世,他可以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我們業障深重,體力比不上,但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現在一般清眾,好像也沒有廣單,都有寮房,而且寮房裡面還有衛生設備,像旅館一樣,住得很舒服。他會不會生貪心?在所難免。內,他有煩惱沒斷;外,這些境緣在誘惑他,他怎麼能不起煩惱?這個煩惱就是五欲七情、貪瞋痴慢。把古德的教訓,「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忘得一乾二淨,甚至於因果都不相信。經教不學,他怎麼能成就?

  我們在這一生遇到佛法,不容易,就像世尊在經教裡所說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聞到佛法,自己要知道珍惜,要知道慶幸,彭際清居士講得好,「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逢到了,逢到要不解等於沒有逢到;解了以後不信,也等於沒解;信了以後沒有行,也等於沒遇到。信解行證,縱然自己不能證,一定要到行,把經教上所理解的能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在這個社會上,至少是個純淨純善之人,不造惡業;不造惡業,你想想看你還有憂怖嗎?當然沒有。清淨心能生喜樂,喜樂生智慧,智慧能讓你在這一生當中獲得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不是名聞利養,不是榮華富貴,榮華富貴的生活裡面有副作用。清貧之樂裡面沒有副作用,我們一般講清高,清就是清貧,高是高尚,這裡頭不生副作用。所以沒有憂患,沒有恐怖

  達到一定的境界,能夠稍稍知道過去未來!換句話說,知道生從哪裡來,死了到哪裡去。你會明瞭,身有生死,靈性沒有生死,靈性不滅。你知道有六道,你知道有十法界,你知道有諸佛剎土,這些與我們關係非常密切。怎麼說與我們關係密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識是一不是二。既然六道十界是我心性所變,十方諸佛剎土也是我心性所現,如果自己要能做得了主的話,喜歡到哪裡就到哪裡,一點都不錯。現在我們想去,為什麼去不了?業力。這就要注意了,如何能把業力擺脫掉?佛教我們把業力轉變成願力,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你看看這個地方這些菩薩,他們會轉,念念當中「當願眾生」,這就轉了。我們世間人不會,看到別人有勝事,自己也想我也要有;不像菩薩,菩薩看到是願一切眾生都有,你看心量多大!菩薩念念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教學,唯有教學才是真實的利益

  今天你不能說教育不發達,學校到處都有,學校林立,中國、外國,從幼兒園到大學、研究所,到處都看到。我對於教育很關心,無論到哪個地方,我首先看的兩個地方,一個是學校,一個是老人院,我一定會去看的。看多了,明白了,現在的教育缺少一門功課,教育雖然很發達,這門功課缺少了,所以社會動亂,不能夠安定下來。這門功課是什麼?倫理道德。我們明白了,該怎麼辦?也想辦個學校,我們不辦普通學校,普通學校太多了,我們辦個特殊學校。特殊在哪裡?專門補習這門功課,所以我稱它作「補缺教育」。學校缺這門課,這門課就是倫理道德,簡單的講就是缺德,沒有德。我們要做補缺的教育,這門教育重要!如果把倫理道德的教育提起來,世界衝突才能化解,社會才能安定,世界才能和諧,就全都達到了,這就是「趣佛菩提」

  佛菩提就是佛陀的教育,覺悟的教育,破迷開悟是佛菩提。這個教育要是落實,夫妻衝突沒有了,父子、兄弟衝突沒有了,一家和睦,家和萬事興!社會上各種衝突沒有了,都能夠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大家都懂得人活在這個世間,應該為社會、為大眾服務的,不是來佔有的。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對大眾服務、對社會服務的,所以社會安定。再往前面推展就是世界和平,族群跟族群,宗教跟宗教,國家跟國家,都懂得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助合作

  你說倫理道德的教育重不重要?沒有這個東西,科技、工商業不斷向上提升,提升到最後結果是什麼?世界末日。為什麼?人人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衝突怎麼能化解?所以衝突、矛盾不斷在上升,原因是沒有倫理道德教育,它的結果必然如是。競爭到極力就鬥爭,鬥爭到極力最後是戰爭,以後的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就是核武、生化的大戰。這個戰爭大家都知道,是人類毀滅的戰爭,沒有勝負;換句話說,人到那個時候活得不耐煩了,同歸於盡。這個事情是少數人幹的,但是多數人的共業。多數人什麼共業?貪婪,無止盡的貪愛,導致地球上的生物同歸於盡。

  科學家告訴我們,火星,太陽系有幾個行星,發現過去曾經有過文明;換句話說,曾經有像人類這樣的生物居住過,現在全部毀滅了。地球這個星球,將來會不會走向像他們那個命運一樣?這就在倫理道德的教育。如果倫理道德的教育、宗教的教育,能夠認真復興起來,發揚光大,人類在這個地球上還可以居住一段時期。什麼時候倫理道德沒有了,貪愛,每個人的貪愛達到極處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會毀滅。為什麼?人跟人不能相容,這是個很可怕的現象。但是這個現象已經浮露在我們面前,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

  我所看到的,現在的兒童教育、青少年教育,你要是仔細去觀察你就知道,三次世界大戰的核武戰爭的導火線已經點燃了。從哪裡點燃的?就是幼兒跟青少年的教育。現在幼兒、青少年誰教他?電子遊戲機、電視、網路在教他。中國的狀況我不清楚,我在美國住得很久,美國小學一年級就使用電腦。電腦裡面資訊很多,所謂是灰色的、黃色的、黑色的,這些小孩一接觸之後很喜歡,裡面的內容是暴力、色情、殺盜淫妄。所以聽說現在的犯罪,年齡已經降低到兩歲就殺人,從哪裡學的?從電子遊戲機裡學的。不知道殺人是罪過,不知道殺人是不應該。所以你看到兒女殺父母,父母也有殺兒女的,兄弟互相殘殺的。因為他是小孩,年齡不到,沒有成年,法官問話,他不知道有過失,不知道有罪;換句話說,他殺人就跟電子遊戲機裡頭玩遊戲沒有兩樣!那麼等他長大了,他這種電子遊戲機的教育從小養成,根深蒂固。將來長大,核武落在他們手上,他很可能也當作電子遊戲機一樣拿來遊戲,到處亂丟,這世界能不毀滅嗎?你們想想可不可能?非常可能。

  人類要不遭這個浩劫,只有一個辦法,把核武、生化,趁這些青少年還沒有長成,我們先把它銷毀。縱然將來他遊戲的時候,沒有大傷力的武器,不至於讓人類整個在地球上毀滅,這無量功德。這樁事情要群眾覺悟,媒體覺悟,國家領導人覺悟,才能把這個大劫難化解。那就是我們大家國與國之間,族群、宗教都要互相合作,來挽救地球,挽救地球上這些生物,不要讓他滅絕了,這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今天讀到這首偈,感慨很深!我們要想勸告別人,首先自己放下,自己不放下,人家不相信。你貪愛沒有放下,你怎麼能勸別人?放下,沒有災難,地球爆炸了我有好的地方去,我不憂、不驚、不怖。我的問題解決了,我看你們的問題很嚴重!這樣子你跟人說,人家才相信,才能聽得進去。所以,我們已經覺悟的人、明白的人,應當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趣佛菩提,這就對了。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39   20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