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這首偈是說得法喜的人,確實不容易。大乘教裡面常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是學佛真正得到受用。我們要問,怎樣才能得受用?自古以來,真得受用的人過去很多、常見,但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確實逐漸的衰退,原因我們在講席裡面也常常提起,從外緣上來說,風氣不能說沒有影響;從自己本身上來講,習性。真正得受用,一般社會風氣好,自己本身好學,你才真正能夠得到法味,這不能不知道。
古人常講讀書樂,讀書之樂樂無窮。這些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能說得出這個話來肯定他得到了,所以說過來人;他自己要沒有得到,他決定說不出來。現在讀書人讀書樂不樂?不樂,讀書苦,苦不堪言。在古時候沒有聽說學生自殺的,在歷史上沒有記載,如果有肯定有記載,因為這不是小事,這是大事。可是今天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中國、外國,學生自殺的到什麼年齡?小學生。小學、中學、大學,念到碩士班、博士班自殺的都很多,這已經不是新聞。還沒有踏入社會,在學校裡讀書的這個時代,如果讀書快樂他怎麼會幹這個事情?由此可知,現在讀書不樂。這是什麼原因?所讀的書不一樣,那就是說現在所學習的東西增長煩惱,帶來給你是壓力,不像古時候聖賢教育。聖賢教育確實它跟心性相應,它跟大自然的法則相應,所以愈學愈快樂,確實是讀書之樂樂無窮,尤其是佛書。
無論是世間聖人典籍,或者是宗教裡頭的經論,最重要的是要開悟,佛法裡面講的悟性。從前讀書,老師對學生也非常著重他的悟性。我這個年齡念小學的時候,偶爾聽到老師們在談話,我印象很深刻;下課的時候老師在休息室裡面聊天喝茶,談到某個學生有悟性,我們是偶然從窗外經過聽到的。可見得那個時候老師重視學生的悟性,啟發學生的悟性,不重視記憶。記憶固然很重要,不擺在第一位,第一位是悟性。有悟性他就有快樂,悟性要能培養,人人都有。
所以學習最重要的條件是心要能定得下來,心浮氣躁,悟性就沒有,你本來有的悟性就產生了障礙,所以心一定要清淨。現在這個環境確實是有問題,古人學習決定是一門,不會叫你同時學兩門功課,為什麼?同時學兩門你的心就定不下來,你會想到這一門,又會想到那一門,這在教學裡頭是嚴重的忌諱,但是西方是這種教學法。你在學校念書,一天學好幾門功課,有語文、有數學、有物理、有化學,你學好幾門課,一天至少都要學三門功課的樣子,小學生可能還學到四門,他心怎麼能定得下來?他哪來的樂趣?古人教學就是一本書,這本書沒有學完不能學第二本,所以他的思惟只有一樁事情。這是東方自古以來教學的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裡頭具足戒定慧的精神。方法是戒,「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定,定能開慧,慧是什麼?對於你所學的東西的理解,你所領悟的。同一本書,其味無窮,為什麼?天天有悟處,這你就有樂趣了,其樂無窮;天天有新的東西發現,智慧增長了。
所以聖人的經典、祖宗傳下來的典籍,像儒家代表的四書五經、十三經,前清編輯的《四庫全書》,它的義理無有窮盡。我們看看歷朝這些學者們的註解、註疏,種類太多了,各人有各人的解釋,你說哪個對、哪個不對?給諸位說,都對,都不對。怎麼說都不對?凡是聖人所講的沒有意思,你有意思那就都不對。為什麼說都對?你解釋得都沒有錯,為什麼?那個沒有意思流露出來的是從自性流出來的,就像《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我也常說經書沒有意思,你只要誠誠懇懇去念,絕對不要想它的意思,為什麼?它的意思是無量義,無量義那就是每個人所講的都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無量義,所以他就有樂趣了。小智慧,你所理解的義趣就淺,不深;大智慧,你去看,你看這個意思就又深又廣,真的是無量義。
老同學,你們常常聽我講經,我講了四十八年。最初講《華嚴經》,我記得第一次講《華嚴經》是民國六十年,現在民國多少年我都不曉得,聽說好像有九十多年,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講《華嚴》,在台北市講的。可惜那個時候沒有錄音、沒有錄相,跟現在講的不一樣,大不相同,可是那個時候那批聽眾也是聽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給我很大的鼓勵。如果你們留心、留意的話,同樣一部經,每年講的義趣不一樣、不相同,這什麼原因?年年有進步,年年有新的體會,所以經是活的,它不是死的。經裡頭字字句句確實就好像作文章的題目一樣。還是這個題目,小學時代做這個題目,拿這個題目做一篇文章,中學時代還用這個題目做一篇文章,到大學時候依然用這個題目做一篇文章,內容不一樣,你的程度不斷向上提升,雖然還是同一個老題目。
這部《華嚴經》真的字字句句是題目,怎麼知道它是題目?清涼大師在玄義裡面就給我們做了詳細的介紹。龍樹菩薩當年到龍宮,大龍菩薩的道場,看到世尊所說的《華嚴經》,叫大本,多大分量?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部經多大?我們今天全世界的圖書,只要是書本,統統集合起來,跟它相比比不上,那是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龍樹菩薩在那個時候很傲慢,他聰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用三個月全讀完;那個人是初地菩薩,是來做示現的。自己認為印度所有宗教東西他讀遍了,覺得世間第一沒有人能超過他,貢高我慢生起來了。大龍菩薩,大菩薩照顧小菩薩,把他帶到龍宮,龍宮裡面的圖書館去看一看。一看到《大方廣佛華嚴經》,傲慢的心立刻就沒有了,知道自己所學習的九牛之一毛,算什麼!這對佛陀才佩服得五體投地。
所以他說這部經不是閻浮提眾生能夠受持的,換句話說,他自己都不能受持,何況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於是它還有中本,中本分量還是太大,再看下本。下本是什麼?下本就等於說目錄提要。好像我們《四庫全書》,中本是什麼?《薈要》,《薈要》是大本的三分之一,再就下本(小本),小本是目錄提要。目錄提要也有幾十卷,現在我們用的是精裝書,把它縮小了,大概每一冊有這麼厚,目錄提要五冊,堆起來有這麼高,目錄提要。所以他從龍宮傳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的《華嚴經》就是目錄提要,豈不是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是一個題目嗎?照這個題目做文章就好了。
現在的《華嚴經》是大本《華嚴經》的目錄提要,翻到中國來的又不完整。目錄提要多少?十萬偈。佛經它的習慣跟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的書是算字數,這本書多少字,我們常講《老子》五千言,五千個字,《金剛經》也是五千多字,我們中國人算字數。印度人不是,印度人算句,那個句的長短不拘,四句叫一偈,就算一個單位,四句是一個單位,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傳到世間來的,四十萬句十萬偈,這個分量太大!
印度的法師,中國這些法師到印度去取經的,都不能夠帶一套完整的《華嚴經》到中國,所以帶來的都是殘缺不齊的本子。第一次傳來是東晉時代,三萬六千偈。你們想想看,全書十萬偈,到中國來的只有三萬六千偈,三分之一多一點。到唐朝時候第二次傳來,四萬五千偈,比晉朝傳來的多了九千偈,翻譯出來就是現在的《八十華嚴》。所以《八十華嚴》的全文是龍樹菩薩傳來的全文二分之一還差一點,十萬偈,它這只有四萬五千偈,還差一點。最後到唐朝貞元年間,最後一品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一品經完整的傳到中國來,最後一品,翻譯成中文四十卷,這一品是完整的。這整個合起來是原文的一半,半部,可是梵文的經典現在失傳,《華嚴》今天保存得最多的那就是在中文本子裡。
弘一大師他一生愛好《華嚴》,他老人家的課誦,就是早晚課誦,是用「普賢菩薩行願品」,他念這品經做為自己早晚課誦,念得很熟能夠背誦。他教導我們學《華嚴經》應該怎麼學法?《八十華嚴》教我們學到「離世間品」,然後接著讀「普賢行願品」四十卷,這樣總共九十九卷。因為《八十華嚴》最後二十一卷是「普賢行願品」,只有四十卷的一半,所以這是重複的,我們就不讀八十卷的「入法界品」,念四十卷的「普賢行願品」,這樣合起來九十九卷。這是中文本裡面保存最完整的。所以我們要曉得《華嚴經》字字句句都是題目,你領悟多少,各人就不一樣了。就好像一個題目,我們在學校讀書,老師出個題目叫同學們做作文,題目相同,每個人做得不一樣,但是不離這個題目那都是好文章,都沒有錯誤。懂得這個意思,你才不至於把學習的方向目標搞錯,所以字字句句是活的不是死的。
『歡樂人』,真正快樂,除讀書之外,除認真學習之外,得不到,真正歡樂得不到。世間人的歡樂建立在榮華富貴上,可是榮華富貴不能常保,保不住,一旦福報享盡失去了,那個歡樂就沒有了。底下一首偈會跟我們講到三苦、八苦,我們就明白了。在現實的社會上,我們這一生親身經歷的,過去看到做大官的、發大財的,他們在物質上的享受確實所謂是一呼百應,家裡面奴婢很多,到晚年地位失掉了。尤其中國遭很多次的戰亂,到了晚年,家裡頭一個佣人都沒有,老夫妻兩個年歲都大了,自己提個菜籃上街買菜,我們看到這淒慘的現象。過去是大官大將不可一世,怎麼曉得晚年落到這種地步?這個歡樂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的歡樂是讀書,為什麼?他不受外界影響,他能夠永遠保持在快樂裡頭,所以說讀書之樂樂無窮。《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就是喜悅,就是此地講的歡樂。這是什麼?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不是從外面。凡是從外面得來的歡樂都會失掉,唯有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永遠不會喪失。
你讀古聖先賢的書快樂,讀佛書更是快樂,所以你要會。首先你要把障礙排除,這個障礙是什麼?物質的欲望。所以儒家第一個教你什麼?格物,為什麼?它是障礙。你有這個東西,物是物欲,你對物質的欲望要不能放下,讀書之樂你就得不到,所以先決條件是要把物質的欲望捨掉,專注在什麼?精神上的快樂,這就是古人講的孔顏之樂。孔老夫子、顏回,他們物質需求非常淡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現的,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的什麼生活?托缽,比孔顏有過之而無不及。孔顏已經非常喜悅,佛菩薩那個歡樂肯定超過孔顏很多,這是我們從推理上能夠想像得出來的。我們要想得到,那就應該學孔子、學孟子、學佛菩薩,你才真正能得到,你得到這種歡樂,你才真正肯對一切眾生,用眾生的話來說,做出了犧牲奉獻,而在他們本身沒有感覺得有什麼犧牲、有什麼奉獻。為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是自然的,應該的,是我本分裡頭應該要做的,就像父母照顧兒女一樣,沒有任何條件的,談不上什麼犧牲奉獻,那太誇張了,自自然然,為什麼?眾生跟我是一體。所以在這種喜悅裡頭,性德流露出來了,歡樂是性德。
性德裡面我們常講的,有真誠、有清淨、有平等、有正覺、有慈悲。大慈悲心自然流露肯定是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助裡面,我們今天講項目非常之多,但是最重要的是幫助眾生覺悟。要幫助他覺悟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學,所以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對於一切眾生無不是以教學為手段。最明顯的,你看看每個宗教的創始人,那都是真正有德行、有學問、有智慧的人,他不搞別的,他搞教學。為什麼?唯有教學才能幫助人覺悟,覺悟之後他才能獨立,才能自己照顧自己,他在這一生當中必然也得到歡樂。一生當中他有目標,他有方向,他不迷惑,他不顛倒,他怎麼會不快樂?每天他都向前進,他不會往後退,天天有進步,天天煩惱輕、智慧長。譬如讀一本書,在中國古時候讀《四書》的人最普遍、最多,一生就念這部書,常常有新的悟處,這快樂無比。為什麼他有新的悟處?那個定愈來愈深,煩惱輕,智慧長。為什麼煩惱輕?心定了,不生煩惱,不生煩惱就生智慧。定力年年加深,煩惱年年減少,智慧年年增長,他怎麼會不快樂?
古德跟我們講了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很好,叫「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先不要求解釋,就是念,老老實實的念,恭恭敬敬的念,這是方法。方法是屬於戒律,要恭敬的念,要老實念。老實就是什麼?不能夾雜妄想,不能夾雜分別執著,一遍一遍念下去,念到一千遍,這個定就有了功夫。幾十遍不夠,二、三百遍不行,你還沒有得定,千遍得定了。不定在什麼時候,不定是什麼機緣,豁然大悟,佛法講開悟了。開悟是什麼?這部經裡面所講的義理通了,通了還奇怪!一經通一切經通,觸類旁通。這個法子妙絕了。不是我學一部就懂一部,我學一部什麼都懂,不離自性。佛法經典亦復如是,你只一部經天天去念,功夫用深了什麼都通,不但佛法通了,世間法也通,不必要學,別人講講、隨便看看都明白了,理是一個,所以這裡頭才有真正的樂趣。
所以真正會學的,在佛法裡面講真正有善根、有福德的人,有善根他能接受善知識的教誨,有福德他能堅持永遠不改變,肯定成就,不能成就的第一個因素是心浮氣躁。所以你只要看到年輕人,學生時代心浮氣躁不可能有成就,這是最大的忌諱。一千遍,心定了,智慧開了,法味嘗到了,能不能改變?不能改變,繼續下去,一千遍讀完我再讀一千遍,二千遍讀完我再讀一千遍,一生都不改。那你的定功愈來愈深,你的煩惱習氣會隨著時間愈來愈淡薄,你的智慧也隨著時間愈來愈增長,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個法子妙極!現在一般人不相信,那他就沒法子,永遠嘗不到法味。
後面兩句,『常得安樂,樂供養佛』。我在四月中旬參加中國在杭州舉辦的「世界佛教論壇」,論壇的主題就提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副題裡面就有「心安眾生安」,常得安樂就是心安,他提了三個,「心淨則國土淨,心平則天下平」。雖然講三個,一而三,三而一,只要一個得到了,那兩個都得到。所以我們能得到安樂,心當然清淨、當然平等。如果心不平,你的心不會安;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不會安。安樂是果報,清淨平等是因緣。這三句「心淨、心安、心平」全是大乘教裡所說的,我們修學大乘的有沒有得到?如果沒有得到那白學了,肯定方法、理論錯了,不是佛講錯了,是我們自己想錯、做錯,這三樣沒有得到。
末後這句話重要,「樂供養佛」,樂是愛好,誰是佛?一切眾生皆是佛,比今天講的為人民服務範圍要大得多。人民是佛,眾生也是佛,眾生就是包括今天所講的生物、無生物。我們現在人常說的動物是佛,植物也是佛,礦物也是佛,自然現象還是佛,這個範圍多大!所以心淨、心平,得到安樂肯定是跟一切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一樣。佛家的術語叫做普度眾生,這個地方「樂供養佛」就是普度眾生,那為什麼用這個句子不用普度眾生?這個句子裡頭有恭敬心,「普度眾生」顯不出來,好像我能度,那些是我所度,那怎麼差一等。樂供養佛就是我為一切大眾服務,他是主人,我是僕人,這個意思不一樣,那種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的意念全都沒有。
謙卑孝敬,對父母、對長輩謙卑孝敬,對一切人民謙卑孝敬,對一切眾生,蜎飛蠕動,像現在所說的小螞蟻、小蚊蟲,乃至於微生物,無一不是謙卑恭敬;對植物、對泥沙(這礦物)、對山河大地,全都是謙卑恭敬,就在這四個字裡頭,「樂供養佛」,你看這個範圍多大。所以諸位看到這一句千萬不要誤會,供養佛就想到泥塑木雕的那個佛,那你全錯了。佛是覺悟,就是一定要歡歡喜喜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真供養;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離這個。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42 20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