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第七願,清涼大師也有一段長的註解,我們把這個文念一遍。「七願入真實慧,永無病惱者,此有二種。一約入真見道之慧,斷身病之苦惱,及煩惱病。二約金剛心慧,頓斷一切諸煩惱病,及習氣隨眠」。這講到『無病人』,見到無病人,也就是身體健康,引發菩薩的大願。『入真實慧,永無病惱』,跟前面一首偈「獲根本智,滅除眾苦」,從這兩首偈來看,很顯然的,佛在這裡告訴我們離苦得樂是果,因是什麼?因就是破迷開悟,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要真正希望離苦得樂,那就是非求破迷開悟不可。所以佛教是教學、是教育,這個東西不是神通能做得到的,也不是感應能做得到的。釋迦牟尼佛、歷代祖師為我們所示現的全是教育。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給我,佛學是一門高深的哲學,我是從這個地方入門的。入門之後才知道它是真的高,不是我們想像當中的高,還超越,確實是達到究竟圓滿。

  不開智慧不能解決問題,常識再豐富,解決問題有時候還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唯有真實智慧解決問題究竟圓滿,決定不會發生副作用,這樁事知道的人確實不多。我們有幸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有這麼好的機緣遇到善知識,使我們以正信入佛門而不是迷信。從不斷的學習,得知像開經偈裡頭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的真實義就是承蒙他告訴我們,正如六祖在《壇經》裡面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相好全是自性本來具足,真的是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我們要時時提在心上。

  真正的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而已。不斷的放,天天放,年年放,真的到一切法都不起心動念了,自性裡面本具的性德圓滿現前話說得是容易,做起來是真難,為什麼有這麼難?這要知道,我們迷失自性時間太久了,無量劫來在輪迴裡頭打滾,生生世世愈迷愈深。時間久,迷得太深,已經變成習慣,這個習慣叫習性不是本性,變成習性,太可怕!現在我們明白了,怎樣從習性裡面回歸到本性,這就是佛法。佛這個字是外來語,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覺,是智慧、是覺悟,所以佛法是覺悟的方法。覺悟所依靠的是智慧,智慧現前你就覺悟了,覺悟能解決一切問題,連我們病痛的問題、生死的問題,全能解決,永無病惱,永無生死。永無生死就是大涅槃。

  涅槃之樂樂無窮。佛在經教裡面給我們舉了幾個例子,涅槃的四種樂,第一個是離一切世間苦,得出世間大樂。出世間樂是什麼?給諸位說,離苦就是樂。我們讀往生經,往生經就是淨土經論,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世界稱之為極樂,那個地方沒有苦,沒有苦就叫做樂,所以苦樂是相對的,苦沒有了,樂也就沒有了。你要想到這個世間種種快樂的事情,這種種快樂在佛法裡面叫壞苦。佛法講三種苦,三大類,苦苦、壞苦、行苦,這三種苦都沒有了,這叫真樂。苦苦跟壞苦就是我們講的苦樂,苦苦是苦,壞苦是樂,這兩種都沒有了叫行苦。為什麼叫行苦?他不覺悟,他雖然苦樂都沒有了,他迷,迷而不覺,那還是苦,叫行苦。一切苦不外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的苦統統沒有了,那就叫樂,就叫極樂

  涅槃第二種樂,遠離憒鬧。我們現在講繁華熱鬧,遠離了,生活在哪裡?生活在清淨寂滅,這個味道長。世間人喜歡熱鬧,真正有德行、有修養的人喜歡寂靜、安靜。安靜裡頭有真味,熱鬧場所那是欲望。現在一般人講磁場,熱鬧裡頭的那個磁場是欲望,人生活在那裡頭煩躁、情緒不安;清淨的環境裡面那個磁場是安定的、是和睦的,那是真正的享受。長年生活在都市裡面,偶爾到這些地方去旅行、觀光、休假,你會感覺得那幾天身心舒暢,這個樂是屬於涅槃樂。

  第三是智慧開了,於一切法悉知悉見。心地清淨,智慧開了,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說,時空的維次突破了,到達這個境界是真正所謂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所不能,要不要學習?不要,為什麼不要?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惠能大師入了這個境界。你看世出世間這些典籍,他不認識字,你念給他聽,他沒有一樣不明瞭,他可以講給你聽。念的人不懂,聽他講解也開悟、也就明白了。不認識字的人會講經,儒釋道的典籍你念給他聽,他統統都跟你講,一點障礙都沒有,你要問那什麼原因?實在講,他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他怎麼會不知道?「何期自性,本來清淨」,那就是性淨涅槃。他在這個世間,六根有沒有染污?絲毫染污都沒有。為什麼?自性清淨,我們前面講的性淨涅槃他得到了,他契入這個境界,所以他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永遠不離,念念相應,這叫入真實慧

  不但永無病惱,而且涅槃四樂最後一個:身如金剛,永不壞樂。六祖他也有生死,生死是肉身,身如金剛不是他的肉身,是他的法身,法身不生不滅,示現在九法界完全能控制。他那個身不是業報身,業報身才有病惱,他的身是乘願再來的應化身,應化身沒有病惱。有時候也有病惱,那叫示現,那是什麼?用這種方式來教化眾生。像維摩居士,這當年佛在世的時候,維摩居士所證得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平等。所以諸位要曉得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出家成佛,維摩居士示現在家成佛。由此可知,成佛、成菩薩、成阿羅漢,你說是出家還是在家?統統行,在家出家沒有兩樣,你入那個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示現才叫圓滿。

  出家人不可以輕慢在家居士,輕慢就錯了。在家居士對出家人尊敬,出家人對在家居士同樣要尊敬,決定沒有差等的。普賢菩薩十願第一願「禮敬諸佛」。不是一出家就高高在上,那你就完了,你不出家還好,出家貢高我慢,貢高我慢是嚴重的煩惱。你看看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痴下面就是慢,你的根本煩惱就生起來,這還得了!不出家你不會生這個煩惱,一出家這個煩惱現行,這難怪古人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話我們聽起來,想想不無道理,為什麼?傲慢。不知道世尊當年在世,他的這些學生像十六大弟子,迦葉、目犍連、舍利弗、阿難,這些人見到維摩居士,這諸位在經典上看到,都對維摩居士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這是最敬禮;對老師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尊重,對維摩居士也是這樣尊重,這就對了。我們現在只一出家就把居士看矮了一截,你還想成就嗎?不可能。

  你要怎樣才能成就?此地講的無病人。病這個字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我們今天身很健康沒有病,心上有病,心上是什麼病?有煩惱習氣就是病。你看病惱,惱是煩惱,煩惱是病,見思煩惱是病,塵沙煩惱是病,無明煩惱是病。誰是健康的人?阿羅漢以上,懂得尊敬人、懂得愛護人、懂得幫助人、懂得成全人是佛菩薩,是健康的人沒有病,為什麼?他有智慧,他契入真實智慧,所以普賢菩薩十大綱領,修行的十個綱領,就是十大願王統統做到了。

  禮敬諸佛,諸佛是指什麼人?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這裡面最重要的是未來佛。未來佛是誰?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你對一切眾生能像對佛陀那樣恭敬嗎?如果恭敬是有,還有等差那就錯了,你不平等不平等就是病惱,不真誠就是病惱,不清淨就是病惱,一身都是病。你對人,對一切人,對個貧窮下賤的乞丐也要像對佛一樣的尊重、一樣的禮敬,你能做得到嗎?諸佛菩薩做到了,世尊當年在世的弟子們做到了,這表演給我們看的。不但對人,對所有一切動物,蜎飛蠕動,蚊蟲螞蟻,你對牠有沒有恭敬心?你有沒有尊重牠?你對牠不知道尊重、不知道禮敬,普賢菩薩第一句你沒做到。不但對小動物跟對佛沒有差別,對植物、對礦物、對自然現象沒有兩樣。諸佛菩薩對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所有一切現象就是一個真誠恭敬。所以有人問印光法師,學佛怎樣才能夠契入佛的境界?印光大師答覆兩個字「誠敬」,就是禮敬諸佛。用真誠心去修禮敬,你就契入了。一切恭敬,毋不敬,從這裡下手。一切恭敬,你還會害人嗎?你還會做損人利己的事情嗎?當然沒有

  今天大家講化解衝突,恢復安定和平,普賢菩薩所教導的那真正是最究竟、最圓滿、最徹底的落實,真正做到從我心做起,這不是從外頭,從我們自己真心做起,真實智慧做起。你沒有真實慧,你對於這個不能夠真正的認知,不曉得宇宙萬有跟我是什麼關係,你完全不知道。宇宙萬有跟我的關係是共同一法身,是我們的法身,關係太密切了。如何相處?相處是性德,性德就是誠敬,說到最簡單的就是一個真誠,這是性德的核心,性德的中心。諸佛菩薩、大聖大賢沒有別的,他就是永遠掌握到中心。我們換句話來說,回歸到中心,回歸到中心就是回歸到真誠。中國五倫裡頭「父子有親」那個親就是真誠。真誠的相就是慈悲、就是愛,真誠的作用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是定,覺是慧,慈悲是戒。慈悲是完全應用了,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在處事待人接物,永遠沒有過失。無病惱就是無過失,永遠沒有過失,永遠不會犯錯誤。所以先決的條件是怎樣回歸到自性的核心,回歸到自性的中心,真實慧

  我們看到無病人,在佛法裡面講無病人是佛陀,菩薩是不是無病人?菩薩還是有病,為什麼?他無明習氣沒斷,不過他很輕,很輕的病,不礙事,好像很健康,跟健康的人沒有兩樣;阿羅漢也還不錯,阿羅漢的病比菩薩重,可是還是不礙事,算是小病。菩薩是很輕微的病,如來才沒有病,六道凡夫有嚴重的病,為什麼?沒有智慧。所以阿羅漢稱正覺,菩薩稱為正等正覺,佛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真實慧有高低差別不同,但是都可以說永無病惱,他只有向上提升,他不會往下墜落。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所希求的,我們每天認真努力來學習的

  凡夫修行容易退心,我們要想著自己怎樣才能夠天天有進步,不至於退轉,佛給我們講了四條。佛講得多,今天我們只說這四樁事情。第一個對於佛法疑惑、懷疑,縱然相信了,半信半疑,容易退心。怎樣對治?對治就是佛所講的斷疑生信,你有疑,這個疑一定要把它斷掉。如何斷疑?學習,認真努力的學習,你才能生起信心。第二個毛病就是自己有很深的成見,貢高我慢,執著自己的想法、看法,批評佛法,這沒辦法,這種人多。特別是學術界的,拿到佛經批評,所以他沒有辦法入真實慧,這個障礙很深,叫法執。一定要虛心求教,不虛心不行。印祖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一個人沒有恭敬心、沒有真誠心學東西學不到,稍稍有傲慢那就完全造成嚴重障礙。第三是嫉妒別人的利養。別人有修行、有成就,當然尊敬他的人多了,供養的人也多了,他看了就放不下,生起嫉妒心。所以嫉妒也是嚴重的煩惱,障礙自己入真實慧。第四個是對一切菩薩沒有恭敬心、沒有信心。所以這四種最容易讓修行人退轉,有些退轉退得很厲害,大幅度的退轉,在這一生都不能恢復,這是非常可惜。

  如何能不退轉?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當然真正的因是宿世的善根,過去生中善根深厚,這是真因,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善緣;如果遇不到善緣,雖有很好的善根,也不能夠繼續向上提升。所以一定要有緣,遇到緣之後,緣遇到了,最重要的自己好學,尊師重道加上好學,你成功的希望就很大尊師重道是用性德來學,前面講,你有恭敬心,你對你所學的尊重,然後學了之後明白了,不但對老師要尊重,對所有一切眾生都尊重。尊重的等級決定沒有差別,我對佛是怎麼尊重,我對一切眾生也是這樣尊重,對老師也是這樣尊重,那你就真正學到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你真學到了。這個利益太大太大,能幫助你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頭一個我們要學的,連儒家,這世間法,你看《禮記》裡頭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都把這個擺在第一句。普賢菩薩第一句「禮敬諸佛」,佛門裡面許多拜懺的懺儀你打開看看,頭一句「一切恭敬,一心頂禮」,說盡了,就是禮敬諸佛具體的落實,決不能疏忽,決定不能小看,然後你有這個,後面就不難了。「稱讚如來」很重要,稱讚如來是什麼意思?我們中國人講的隱惡揚善,是這個意思,也就是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講的「不見世間過」。對任何人一律平等,稱讚他的善,不說他的過失。自己修得好,行得正,別人有過失,感化他,決不是責備他,決不是批評他,而是用自己的心行去感化他,這個人是菩薩。常常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心上,這個人是凡夫,這個人是迷惑沒有覺悟,覺悟的人不幹這個事情。這都是很難做到的,往後就愈來愈容易。

  第三個「廣修供養」,修供養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但是我有智慧知道應該怎麼做法真正有智慧的人供養有沒有供養錯誤的?也就是說我們的供養給人家做了壞事,有沒有?有。為什麼覺悟的人還有?覺悟的人用這種方式來教化眾生,讓眾生看到這些事相他省悟過來。所以順境、逆境都是佳境,善緣、惡緣都是好緣,善事、惡事都是好事。這個意思就很深,一般人體會不到,那你就不了解佛菩薩;佛菩薩也不需要人了解,他所做的,所作所為點點滴滴沒有一樣不是幫助眾生覺悟、不是幫助眾生回頭。還有些過失還要重複做,我舉一個例子,這是我親身遇到的,那個時候還很年輕,但是經過老師一點醒我就明白了,我就曉得他這個做法是對的。

  道安法師,台灣的道安法師,過世十幾年了,我在年輕的時候追隨他。他老人家在台北辦一個大專佛學講座,請我去做總主講,所以我跟他往來就比較密切。有一天我去看他,他在松山寺,去看他,見面的時候他就問我:淨空法師,你有沒有看到剛才有個居士出去?我說:我看見,他是在大門口碰到的,我也認識他。老法師就告訴我:他今天又來騙我了。我說:你給他沒有?給他了。這個人常常去騙老和尚,老和尚裝作不知道,每次都給他。老和尚說了之後,我才明瞭老和尚所用的苦心,最後總有一天他覺悟到,回頭了,原來每次騙老和尚,老和尚都知道,他不糊塗。以為他糊塗,不知道每次你去騙他都給你,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你有一天真正了解,你才會低下頭來,才會懺悔,才會改過自新。教一個人不是那麼簡單,教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日久天長讓他慚愧心生起來,他才會回頭,他才會覺悟。我們一般人哪能看得到!都以為老和尚很容易騙,很容易上當,誰知道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一點都不糊塗。他那個上當是故意的,所謂是用心良苦,幫助一個人回頭。他不說那個人的過失,他也不隨便跟人說,難得他來跟我講這些事情。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43   20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