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清涼大師的《疏》裡面註得很簡單,但是也很清楚,「四大乖違成病,知空,則永無所乖」。註的是很簡單,意思非常的深。『疾病』,特別是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比過去要增加很多很多倍,從前沒有的這些疾病現在有了,奇奇怪怪的病。得病的原因是什麼?清涼說得好,四大。四大是什麼?佛經裡面所說的「地水火風」,這叫四大。指的是什麼?我們不要再往細處去想,我們想就是一般常識所說的,我們這個身體是什麼東西造成的?這現在很多人都知道,身體雖然外面五官,裡面五臟六腑,統統都是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不是最小的?不是的,在人體裡面它是最小的一個組成的分子,如果再分析,那它可以分成為分子、原子、電子、粒子,這我們講微觀世界。我們現在就以細胞做單位,人身體是細胞組成的,科學家告訴我們,一個普通的人身上有多少細胞?我在過去好像看到有個報告,記不清楚是什麼時候看的,也忘掉了,有這麼一個概念是六十萬億,一個人身體上有六十萬億細胞組成這個身。
四大是指什麼?就是指細胞,四大就是細胞。細胞它有四個性質,實在講,縱然分析到基本的粒子,它還是這四種性質。第一個它是物質,在細胞上已經是非常明顯的能看出它確實是物質,物質在佛法稱為地大,地代表它是物質。水大代表它含的有水分,這我們大家現在都很清楚,火大就是它有溫度,它有水分,它有溫度。現在科學裡面不講水火,它講帶電,帶陽電就是火大,帶陰電就是水大,它確實是帶電體。它是個動的,不是靜止的,所以它有新陳代謝,週期都不長,有新陳代謝,這個動就叫做風大。如果我們再把它分析,細胞再分析變成分子,分子再分析變成原子,這個四大就很清楚、很明顯。現在科學常識是大家一點都不懷疑,在高倍顯微鏡上真的是看得很清楚,很小的物質分析到最後成為粒子,基本粒子,這是物質,最小的物質。
在佛法裡面沒有這麼多名詞,佛法裡統統用一個「塵」,微塵,用這個字來代表。我們今天講微觀世界,在佛法用塵來代表。但是塵有大有小,通常佛在經上舉例講的大概有好多種,像我們一般好眼睛,眼力很好,能夠看到什麼?牛毛塵。牛毛,一根牛毛,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塵土,它停在那個地方不會掉下來,停在那個地方;那當然很小很小,這是好眼睛能看得到,一般人確實很不容易看見。牛毛塵的七分之一,大概我們的肉眼就看不見了,羊毛塵。中國人寫毛筆字,這個毛筆羊毛的成分很多,幾乎大多數都是用羊毛,再就用狼毫,狼毫是黃鼠狼,這個毛也很細。牛毛塵的七分之一是羊毛塵。羊毛塵還可以分,分做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就更軟更細,兔毛也可以做毛筆。兔毛塵再分七分之一就叫水塵,水的密度並不大,真的是有空間,這一類塵可以在水裡面自由游來游去,不受水密度的障礙。水塵再分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就是金屬,金銀銅鐵。金屬的密度很大,可是在顯微鏡之下,它還是有空隙,像網狀組成,它當中還是有空隙,這一類塵在金屬裡面它沒有障礙,它可以鑽來鑽去的,這是金塵。
金塵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就叫微塵。微塵,在過去佛講阿羅漢能看見,阿羅漢可以看到微塵,天眼都看不到。微塵還可以分,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這個阿羅漢看不到。色聚極微還可以把它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佛說這個不能再分。極微之微也叫做鄰虛塵,誰能看見?地上菩薩,通常一般講的是八地菩薩。今天科學家所發現的這個基本粒子是不是極微之微?很難講,這個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現在科學家發現,在我們一般想的應該是在數學推理裡面推出來的,就是物質從哪來的?物質是無中生有。無中生有的那個物質很可能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極微之微,八地菩薩見到的,現在科學家推算出來有這個東西,但是沒有法子見到,現在的科學技術還見不到。這種微塵,就是物質,從空變現出物質出來,它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剎那生滅。我們看到山河大地這個相,這就是極微之微的相續相,累積的現相,相續的現相。所以佛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相絕對不是真實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金剛經》上大家所讀到的。
四大在佛法講它是相分,相從哪裡來的?《華嚴經》上說得很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華嚴經》也是相宗六經之一。相宗主修的經論有六部經十一部論,叫六經十一論,《華嚴》是其中的一種。《華嚴》裡面講法相就是心現識變,這個心就是法性,法性是能現,八識是能變,能現能變,能現的稱為一真法界,能變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不管你怎麼個變法,任何只要是物質,就是現相這個相分,它的體是法性。這跟科學家現在所講的類似,跟這個意思慢慢接近,所以有時候我們用科學的術語來說明。
科學家所講的「場」,場是什麼?能量稀薄的現相,在佛法裡面叫空。能量集聚的現相,它就變成物質。所以場跟物質實在講是一種現相,一個是分散的現相,一個是集聚的現相。我們在《心經》裡面讀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用來解釋這個是非常恰當的。科學家講場,佛法講空;科學家講的物質,佛法裡面講的色,色從哪裡來?空變現出來,所以色空是一不是二。這個科學的發現在《般若經》上就講得很清楚。在性宗裡面講空是法性,色是法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因此任何現相,這個色法它一定具足自性裡面的德能,這個德能永遠不會喪失。這個德能是什麼?見聞覺知、色聲香味,它統統有。
隨順自性,我們整個身體的細胞都能隨順性德,身體健康不會有病,如果乖違性德那就有病。所以這一點我們特別要記住大乘教裡面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唯識所變,識就是妄想,妄想分別執著,它對四大有影響,就是對物質;換句話說,對我們細胞就有影響。從心想生,心想是我們的意念,我們的意念違背自性,細胞就產生變化,細胞就有病;細胞有病了,器官是細胞組成的,器官就生病,麻煩就來了,就這麼個道理。這是從物理上來給你說明佛法有這個道理。
所以人怎麼樣才能隨順自性?那你就要曉得自性裡面沒有執著,你有執著你就乖違了自性;自性裡頭沒有分別,自性裡頭沒有起心動念。佛給我們講這三大類的煩惱,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是乖違自性,所以它就成病。六道裡面的眾生,這是最糟糕的,這三種乖違統統具足。違是違背,乖是乖離,離開了自性,不守自性。佛教給我們修戒定慧,戒定慧是隨順自性沒有乖違,換句話說,那是健康的。乖違自性裡頭最嚴重的是貪瞋痴慢疑惡見,這是什麼?這就是見思煩惱;換句話說,在《華嚴》裡面講嚴重的執著。你有貪瞋痴慢疑惡見,你在六道裡面怎麼會不生病!你要想不生病,你就得把這個違背自性要把它調整過來,調整到隨順。我普通在一般講的是隨順大自然,那就是最健康的,違背自然那你就要生病,所以說不能夠違背自然。
自然是和諧的,不和就是違背自然。你跟人不和、跟物不和、跟事不和,你的精神怎麼能愉快?精神不愉快、不快樂,決定影響你全身的細胞。所以這樁事情是很難很難體會的,情緒影響一個人。諺語常講「憂能使人老」,人憂鬱,憂鬱的人很容易衰老,很容易得病;快樂的人不容易衰老,快樂的人不容易得病。什麼原因?快樂是性德,憂慮是乖違,道理在此地。
你看江本勝對於水實驗,我在講經常常引用,你還不覺悟嗎?水是礦物,我們拿水比喻我們身體裡面的細胞,細胞的組成,細胞組成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大家現在曉得人身百分之七十五是水分,真是水大。四大裡面水是最大的,地火風都不及,水的分量是最大的。一個善的意念,這個水的結晶就那麼樣的美麗、美好;一個不善的意念,那個結晶就非常難看。那個難看的結晶,細胞有病,我們講病變,它就產生變化。細胞病變範圍要是擴大,那個器官就病了,偶爾小還無所謂,為什麼?還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一個器官是很多細胞組成的,幾個細胞、幾十個細胞、幾百個細胞,這個病變不在乎,它還不起作用;如果說到幾百萬個、幾千萬個細胞產生病變,這個人就生病了。全身的細胞是六十萬億,所以到百萬、千萬的時候,這就嚴重,這就生病。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怎樣去養生,要好好照顧全身的細胞。
最好的意念是善念。極善的念頭,這是佛菩薩告訴我們的,也不僅僅是一尊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苦口婆心告訴我們,善中之善,無上的善念就是那一句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是止於至善,這一念無比的殊勝。我們看到「山西小院」,這是講疾病,「山西小院」就是講這首偈。病人已經被醫院的大夫宣布不能再治了,許多人醫生就告訴他,頂多你還能活三個月,家裡人趕快替他辦後事,沒指望。而這些人他也不想求病好,一切妄想執著統統放下了,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也有一心念佛求消業障;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求生淨土,念《地藏經》、念地藏菩薩聖號求消業障。有沒有效?有效,為什麼?誦經、念佛、念菩薩,這個念都是最善的,這種意念可以把你病變的細胞讓它慢慢的恢復正常,恢復正常,人就健康了。我對「山西小院」講了一段話,告訴他這個道理,這不是迷信,這現在有科學作證明。
人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對你整個情緒、整個生理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所以人念頭不能不正、不能不善、不能不清淨。你真正能抓住真誠、清淨、善良,你的身體哪有不健康?縱然得了嚴重的病變,癌症,要不要緊?不要緊,可以恢復正常,你要相信自己,不能相信別人。佛法講內學,所以你身體要是不舒服、要有病,你應當認真反省這病怎麼來的?為什麼會得這個病?好好的身體為什麼會得病?一定犯了錯誤,這個錯誤就是此地所講的「乖違性德」,肯定是這個原因。你去找,找到之後,你能夠把這個錯誤改正過來,就能讓你病變的細胞恢復正常;醫學上是用藥,用化學的方法幫助他恢復,那不可靠,你要找那個根。細胞病變的根源是你自己不善的意念,從這裡改這真是從根本下手。
如果在佛法上向上一著,『知身空寂』,這是最高的,這是佛菩薩的境界,身心都不是真的。我們今天講的精神,講的物質,精神跟物質都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個凡所有相裡頭包括精神。你看《般若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此地講的「知」,「照見五蘊皆空」,此地講的「身」就包括了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是前五識,想是第六識,行是第七識,最後那個是阿賴耶第八識。受想行識都是屬於精神,它不是物質。所以精神、物質都不是真的,你就知身空寂,所有一切『乖諍』之法全都沒有,徹底擺脫了,這是什麼境界?就是前面講的根本智、前面講的真實慧。真實智慧、根本智現前,在佛門裡面所說的「了生死」,了是了脫,了是明瞭,脫是脫離,真相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分段生死,脫離變易生死。你看看這些法身菩薩們,看到一個生病的,他確實回光返照,生起這樣的願心,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通達明瞭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的問題徹底解決。
我們看到這裡「疾病」,身病容易見,心病常常被人疏忽,殊不知心病是身病的根。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見解,這是根本,思想見解錯誤,他就生病了。我們現在要問,思想見解什麼叫錯誤?什麼叫正常?大乘教裡佛常講「有念則乖」,這是絕對標準。你只要起心動念,你就乖違自性,為什麼?自性如如不動,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所以沒有這個東西。你要是把這理參透,佛法教你修行,你就通達明瞭了。
這是我常常在此地提醒同學,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再執著了,把執著統統放下了,你就證阿羅漢果。證阿羅漢,六道裡面身心的病全都沒有,你出離六道。再進一步,把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分別也放下,你就成菩薩,不但沒有執著,分別都沒有。你再能把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了,恭喜你,你成佛了,你超越十法界,你就是《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是真佛,你不是假佛。四十一個階級在一真法界裡那是無明煩惱的習氣,不要緊、不礙事,你已經成佛了。這是叫什麼?叫你認識什麼是乖違自性,什麼是隨順自性。《華嚴》講的是總綱領,你能抓住這個,修行就方便了。
修行在哪裡修?日常生活當中不要去執著、不要去計較,工作上也不要計較,也不要執著,處事待人接物更不可以分別執著,永遠保持你的清淨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什麼病都沒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性德,你想想看你起心動念有沒有違背?你違背就錯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不能一切都不執著、都不計較?一切都不執著,一切都不計較,人家說你是白痴,你不懂事。這怎麼辦?要學菩薩,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他要沒有分別,他要沒有執著,他怎麼能講經說法?他為我們制定一些戒律是不是執著、是不是分別?是,不能說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為什麼又說他不分別、不執著?給諸位說,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叫什麼?遊戲神通,不是真的,他的執著是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這才能跟眾生相處,所謂是和光同塵。眾生執著這是個紙片,佛也講這是個紙片,這我們就好相處了。如果眾生說這是紙片,佛說我不知道,那怎麼行?不知道還是執著,這就不能相處了。這叫什麼?隨緣,恆順眾生。恆順眾生裡面有個很高明的,跟我們不一樣的,他心裡頭沒有執著。就好像唱戲一樣,一切動作言語都是劇本裡寫好的,照著那個去做,沒有做錯,是表演不是他自己心裡的,不是真的。
所以佛菩薩到世間來示現是唱戲、是表演,我們凡夫把什麼都當真的,這就錯了。統統是假的,假戲真演,真有喜怒哀樂,真有貪瞋痴慢,真有是非人我,這就壞了,這是什麼?這就完全乖違自性。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你怎麼會生起這些東西?自性裡面身心空寂,所以知身空寂,這是開悟了,大徹大悟,身心世界了不可得。這兩句話,「知身空寂,離乖諍法」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講相似,把這個程度降低,降到最低也是阿羅漢的境界,絕對不是六道眾生的境界,至少是阿羅漢的境界。六道裡面的依正他統統放下了,不再放在心裡,可不可以到六道來?可以,阿羅漢也能到六道來。六道眾生跟他有緣,眾生有感,阿羅漢也能夠示現,而且示現真的還不少,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
可是阿羅漢畢竟境界還不高,有隔陰之迷,權教菩薩也有隔陰之迷,可是這不怕。世尊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讓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常常照顧這些權小菩薩們,常常照顧,這一類的菩薩很容易得度,為什麼?他的根基厚,是迷,我們常講一時糊塗,一接觸到正法立刻就回頭,我們常講這種人是根性大利。經論讀多了,稍稍能契入了,這些事實真相你自然就通達明瞭。你看到或是學佛或是不學佛,用意念、用精神恢復自己身心健康,這個例子太多了,你就曉得它是怎麼回事情。
講到宗教,每個宗教都講到治病,佛給人治病,你看基督教《新舊約》裡頭耶穌給人治病,穆罕默德給人治病,摩西給人治病,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手摸摸你,我們覺得病就好了,我們覺得那是神奇、那是加持,不是的。那種治病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按摩,你身體裡面哪個經脈有障礙不通了,他幫你恢復,你馬上就正常,我們中國叫推拿,現在一般叫按摩。他了解你,一方面幫助你身體恢復,另一方面一定是教導你改變意念,你要有好的意念、正常的意念、健康的意念、快樂的意念,很容易恢復。這些道理很深,是真的不是假的。還有用咒(符咒)治病的,也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比按摩、推拿還要高明,那是用什麼?用音聲,音聲振動你的內部,用這個把你身體經脈阻塞的地方打通,用音聲來振動,它就通了,病就好了。不過發音一定要正確,音聲才達到哪一個穴道。佛經裡面有很多咒語治病的,現在你去念都不靈,什麼原因?音不正確。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唐朝時候還有一些密宗大德用這種方法給人治病。
最有效的是自己,最根本的是意念。千萬不要看到別人做的事情不如法,做的事情不善,看到之後自己生煩惱、生氣,這是最大的忌諱。凡是有這種性格的人,你去細細觀察一下,一定他身體不健康,一定多病。他的病怎麼來的?他自己也不知道,實際上就這麼來。台灣有一個得癌症的醫生叫李豐,我看到她的報告,她已經覺悟到了,也就是得病的時候自己認真反省悟到,所以她說了一句話,別人做出的不善,我何必要受氣?受氣就是懲罰自己。看到別人做錯了,自己來懲罰自己,這是很愚痴,這是錯誤。所以她提出一定要用正面看一切人事,不要用負面,這對身體健康就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在佛法修學,我們常常講,佛給我們講「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續了兩句話,「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就是正面的。完全用正面的心態看一切人事物,這是最健康的,不容易生病。看到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要回頭想想我自己有多少事情做對了。一個明眼人眼光之中,我看到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天天生氣,他們不是不對,是你自己不對,為什麼?你在懲罰自己,你能算對了嗎?你讓你自己付出嚴重的代價,那就是生病、病痛,這是你付出的代價,統統是屬於愚痴,不了解事實真相。你正面去看待,真的,這個正面不是假設的,確實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就是什麼?佛經上講的境隨心轉,問題是你能不能轉得過來?你轉過來,壞事變成好事,惡人變成善人,看你會不會轉,《楞嚴經》上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44 20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