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見報恩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佛在《正法念經》上說,有四種恩是最難報的,第一種就是母親恩,第二是父親,第三是如來佛陀,第四是說法法師。佛在經上說,若有供養這四種人得無量福,現在為人讚歎,未來世如果遇到佛緣,一定能得菩提。

  佛在此地雖然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見到知恩報恩的人,菩薩一定引發弘願,願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為什麼不說父母要說佛菩薩?佛菩薩的恩德確實第一大。我們為什麼知道父母恩?佛菩薩教的,佛菩薩不教我們,我們疏忽了,把父母的恩德忘掉了。由此可知,佛菩薩的恩德是多麼大。

  經教裡頭說三寶恩重,佛法僧三寶。佛出世於眾生第一恩德、無量的恩德是什麼?是教化眾生。世尊釋迦牟尼佛三十歲示現成道,從此以後就教學,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辦班授課,所以講經三百餘會。這個三百餘會就是我們辦班,大型的班、小型的班,釋迦牟尼佛一生辦了三百多次。最小型的人數少,時間短,可能只有一、二堂課;可是大型的,有的一個班要辦好幾年,就像辦學校一樣。從前道場有系統這樣來教學,聽眾人數也多,辦長期的班。所以他老人家講經教學四十九年。

  經典就是從前世尊為大眾教學的記錄,每部經就是一會,還有許許多多經集合在一會。像《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就不是一部經,它裡面三十九品就是三十九部,這種情形就很多,每一品是獨立的,但是跟上下也連貫,這就是屬於大型的。你在這上認識之後,你就曉得佛教實質是什麼,所以它不是宗教,它不著重宗教儀式。諸位要知道宗教的儀式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這些祖師們制定的。佛陀當年在世沒有儀式,非常簡單,也非常活潑,也非常自由,沒有人不歡喜的。

  老人家一生除了上課之外就沒有別的,天天無論遇到什麼人總是苦口婆心的教誨,所以這個恩德就大!真正是如經教裡頭所說的,教化的對象不但是我們看到的人道,十法界可以說統統都包括了。我們在經上看到,特別是《華嚴經》上看到有天龍鬼神,有此界他方的菩薩、聲聞、緣覺,在這個世間裡面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也有販夫走卒,佛眼目當中一律平等沒有高下。正如經上所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佛是以平等心看眾生,教化十方世界,平等平等沒有差別,而差別在眾生。眾生的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不相同,所以佛的說法是應機說法,但是可以說無論對什麼人有個共同的科目。這個共同科目就是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基礎的、根本的,你看在淨業三福裡頭,頭兩句就是這個話,再「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十善業道經》是共同科目,只要遇到佛,佛沒有不說的。

  我們看到世尊跟這些菩薩們在一生當中盡心盡力、全心全力,沒有第二個念頭,沒有第二種做法,天天從事於教學,感得國王大臣熱烈的擁護。佛陀的教學幫助他社會安定,幫助他天下太平,而佛菩薩於世間法一無所取,這一點不能不值得人尊敬,天龍鬼神沒有不尊敬的,圓圓滿滿的做出犧牲奉獻。而佛菩薩之所需只有三衣一缽,接受的供養只有飲食、衣服、臥具、生病的時候醫藥,這四事供養;除這四樁事情之外,一無所取,誰不尊敬!古人講我們常常念恩,知恩念恩,罪滅福生。我們對於佛、對菩薩尊敬,這個尊敬最重要的是要向他學習,這是真正的尊重,而不是外表的。真正尊重是向佛菩薩學習,你的道德必定天天增長,你的智慧一定是日新又新。所以佛法長養我們的法身慧命,可是父母生育養活我們的身命。

  我們人哪個不希望長命富貴?我們修長命富貴之因,就一定要懂得感恩,要懂得自愛,要懂得愛護生命,尊重生命。像蚊蟲、螞蟻、蜉蝣這樣的小動物,我們都要用愛心看待,培養我們仁慈的心,在佛法講就是養大慈悲心,救護一切眾生。把佛陀、菩薩對待一切眾生的大恩大德,在我們自己身上發揚光大,也只有這樣子,我們才真正能報佛恩。所以清涼大師在這首偈註得很多,我們也應當好好的來學習。

▍清涼大師列舉佛菩薩十種恩,第一「發心普被恩」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疏》,「於佛菩薩能知恩德者,諸佛菩薩,始自發心」。清涼給我們列舉了十種恩,十種恩這是第一個「發心普被恩」。佛教我們在發願的時候,四弘誓願第一句就勸導我們要發「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就是發心普被。諸佛菩薩初發心的時候,他就「普緣眾生,念念皆是遍法界虛空界,世界海微塵數剎中,一切眾生,為一念心」。在一切時、一切處念念不捨。我們父母的心,尤其是母親的心,所謂慈母!慈母可以說盡形壽,只要她活著一天,沒有一天不念她的兒女;兒女把父母忘掉了,只有節日的時候才提醒,不是節日都忘掉了。逢年過節會想到母親,今天母親節想到母親,母親生日會想到母親,母親過世了,母親的忌日會想到母親;除這幾天之外,這個念頭就斷了。有沒有知道做母親的人對兒女幾乎天天都想,很少不想的。工作忙的時候,她這個時候忙碌於工作,工作一放下她就想她的兒女,這是佛告訴我們母親的恩難報。父親有時候把兒女忘掉了,有,母親忘不掉。所以這四種恩,母親擺在第一,道理就在此地。

  我們想想佛,佛對眾生恩的心超過父母,因為父母只想兒女,他自己的兒女,別人的兒女他不想。佛菩薩了不起,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真的是包括胎卵濕化,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為自己的一念心,念念為眾生。看著眾生迷惑顛倒做錯事情,做錯事情要受惡報,自己心裡難過沒有把這些眾生教好。那佛有沒有盡到責任?佛真盡到責任,為什麼眾生還不聽?剛強難化,這不能不知道。

  清涼在《疏鈔》裡面用的文字並不多,簡單提示我們,然後再從註解裡頭,《鈔》註解裡頭一條一條的為我們說明。我們把這個文念一遍。「諸佛菩薩,始自發心,普緣眾生」,這是第一,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難行苦行,不顧自身,垂形六道,隨逐眾生」,這兩句就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見其造惡,如割支體」,看到眾生造惡,自己是多麼的難過。「迄成正覺,隱其勝德」,這是講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完全是表演、是示現,這個恩德非常之大。

  我們現在就看這幾句的註解,這個註解也是清涼大師註的。第一句我們已經講過,「發心普被恩」,不能不知道。這在世間十法界裡面哪有這樣大恩大德的人,除佛菩薩之外,你找不到!於一切眾生無有求取,我們中國人諺語所說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真的是無求,既不求名也不求利,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完全是利益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拔苦與樂。所用的一切手段,用教育這個名詞全部都包括,身教做典型、做示範,言教。實在講眾生真的是剛強難化,不接受也罷,還懷疑,懷疑佛菩薩所作所為;他一定有企圖、一定有目的,他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我們想不通。真的這就是剛強難化。

  所以佛菩薩發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佛菩薩用什麼方法來落實?用教學,他有兩句話「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教學的內容是幫助一切眾生破除迷惑,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破除迷信,真正覺悟到宇宙人生的意義價值,然後你才能把人與人的關係處好、人與大自然的關係處好、人與不同維次空間的關係處好,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關係處好了就離苦得樂!人與人能夠互相尊敬,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這個人間就是天堂,這個人間就是極樂世界。所以要真正想達到落實,除教學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

▍第二「難行苦行恩」

  十恩第二,「難行苦行恩,猶如慈母,嚥苦吐甘,捨頭目髓腦,國城妻子,燃燒自己,照耀眾生,難捨能捨,難行能行」。這也是舉幾個例子,這些事情說不盡,中國古籍裡面記載得太多太多,沒有一樁不感人。母親,特別是照顧兒女,從出生到三歲這個階段全心全力。不做父母的人不知道,做父母的人才真正體會到,做父母你怎麼樣去照顧小孩;你要想到你在出生的時候,你的母親就是那樣照顧你的。所以中國諺語有所謂「養子方知父母恩」。你不生兒育女,你想不到父母那個恩德,你自己養兒育女的時候,才知道父母對兒女的恩。所以多少子女到自己養兒育女的時候,自己的父母年歲都老了,幾乎有一半都已經不在了,這個時候後悔就晚了。如果沒有好的老師常常來熱心教導我們,我們怎麼會知道?

  母親照顧小孩都在教,所以中國有胎教,這個我講過很多。一般人即使沒有從懷孕的時候開始教學,生下來之後,小孩眼睛張開,會看了、會聽了,就開始教,全是身教。做父母在兒女面前一定要守禮,讓小孩看到、聽到、接觸到全是正面的,全是倫理道德。所有一切不善決定不能讓小孩看到、聽到、接觸到,不許可。這是諺語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真的一點不假,這中國人了解。所以中國人常講「三歲看八十」,三歲還沒有上學,六歲上學。三歲沒上學,就能看到這個人根基如何,就能看到,所以他的善根福德從三歲就能表現出來。「七歲看終生」,七歲上了小學,上學了,親近老師,就能看到這個人的一生。由此可知,六歲之前父母教,作之親,作之君,作之師,君親師,七歲以後老師教,老師接著父母教,無不是以倫理、道德、因果為最主要的課程。在外國人常講教育是在七歲之前,而中國人是講三歲之前。三歲之前是最重要的,三歲之前要疏忽的話就不好教了,學壞了。從這個地方你能夠體會到父母之恩,家裡頭一家人對你的恩德,為什麼?在你面前表現正面的給你看,一家人對你都有恩德,唯恐讓你學壞了。

  再看看釋迦牟尼佛,《本行經》裡面講佛在過去生中行菩薩道的時候,也就是求學這個過程當中(成佛是畢業),真正是難行能行,難捨能捨,為專心求學,捨棄了國城妻子。他的父親是國王,迦毘羅衛國的國王,他是長子,繼承王位的,捨棄了,捨棄國城,捨棄妻子,出家修道。為什麼?為報眾生恩,為報古佛恩,他才這樣做。這樣才能讓自己專心,一心一意、全心全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提升自己高度的智慧,到處求學。這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應當要效法。世出世間聖賢,哪個不是苦學出來的?求學不能怕苦,看看孔子怎麼成就的,孟子怎麼成就的,釋迦牟尼佛怎麼成就的。他們的精神,他們的毅力,他們這種好學的精神,不畏一切艱難困苦,我們要能體會得到,沒有自己絲毫名聞利養。這個身體活在世間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服務的項目很多,他就做一個好老師,做一個好的教員,用這個身分來為佛法、為眾生做出真實圓滿的貢獻。

  所以國城妻子他都捨棄掉,這是最難捨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放下了,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跟他學的這些學生,在經上我們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真的是志同道合,也都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也是日中一食,三衣一缽,樹下一宿,都能夠真正做到難捨能捨、難行能行。每天跟釋迦牟尼佛在一起,聽他老人家的教誨。他老人家也真的是有大智慧,為什麼?天天跟大家講,你看講了四十九年都講不完。現在我們一般做老師的到外面去教學,我們準備些功課,教幾個月就教完了,後面就沒有了,釋迦牟尼佛居然能夠教四十九年還沒有教完,這不能不令人佩服。所以永遠講不盡、講不完的。

▍第三「一向為他恩」

  第三,「一向為他恩,曾無一念,自為於己,猶如慈母,但令子樂,自殺不辭。經云菩薩所修功德行,不為自己及他人,但以最上智慧心,利益眾生故迴向」,說明佛菩薩確實超過世間聖賢,世間聖賢有沒有這個意念?說實在話,有,沒有佛菩薩那麼強,願也沒有佛菩薩那麼深。這是什麼原因我們要知道,世間聖人畢竟沒有超越世間,這個世間是講的六道輪迴,沒能超越世間,所以念念是以這個世間與我們同類的人為對象,這就真的是很了不起。你看他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家庭,超越了族群,超越了國家,起心動念,我們今天講,為全球人類來著想。這我們一般講非常的偉大,替全人類著想。可是諸佛菩薩不然,他們所修所證,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超越諸佛的剎土,他們起心動念是遍法界虛空界,這個範圍太大!所以此地這一向為他,這個「他」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是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得到的,也沒有辦法體會得到,除了對大乘經教有相當的契入,才知道這樁事情。

  「曾無一念,自為於己」。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恩德之大,一念尚且沒有,何況其他!他的言語造作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釋迦牟尼佛在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年輕的時候或許不知道,從他成道之後,三十歲示現成道,於是就開始教學的生涯,一生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再也沒有動個念頭說為自己,沒有過,我們深入經藏之後才知道。正如下面一條所說的「垂形六道」,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是八相成道!為誰?為眾生,為眾生做出種種示現,前面講的「難捨能捨,難行能行」,釋迦牟尼佛做到了。三十歲以後再為我們講解,就是言教,三十歲之前身教。這真正是所謂乘願再來,給我們做示範,給我們做典型。

  我們學佛向誰學習?就是向釋迦牟尼佛學習,真正要學到從來沒有一個念頭為自己,這是你真的學到家了,你學得很像。我們想想看,我們現在有沒有一念為自己?決定不止一念,可以說念念都是為自己,即使是學佛,弘法利生還是為自己。為自己什麼?為自己積功累德,為自己斷貪瞋痴、求戒定慧,統統是自己,沒有離開自己。這樣能成就嗎?我們深深反省就明白,我執、我見沒斷,除了帶業往生這個法門之外,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我們能成就?哪個法門我們的功夫能得力?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諸位要知道,沒有帶業的。

  所以真正能學到沒有一念為自己,這個人成就了。不為自己,給諸位說,生死就沒有了,榮辱沒有了,貧富沒有了,貴賤沒有了,這叫解脫。你想對不對?如果還有一念為自己,塵勞、染習一樣都沒有斷掉,如果不能往生,依舊還搞六道輪迴。往生得一念相應,我們天天在念佛,說老實話,從來沒有一念相應的,為什麼?功夫不得力,一念相應就得力,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不具足。信確實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可是又信我們娑婆世界現在生活還不錯,念念不捨,這是什麼?這是信不具足、願不具足、行不具足,三個條件都不具足,所以念佛不相應,那其他的更不必說了。不相應,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說真話,叫造孽!造善業,三善道的果報,造惡業,三惡道的果報,出不了六道輪迴。細心反省想想這個事情,可怕!

  那怎麼辦?大乘教裡頭說得好,只要這口氣還在,自救還來得及,只要真正覺悟這世間法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說得好,大家也念得很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兩句話裡頭包括了我們身心世界,你要知道是虛妄的,你要知道是夢幻泡影,要知道這了不可得,你還不放下嗎?放下什麼?放下為自己的念頭,起心動念要效法佛菩薩,佛菩薩起心動念為眾生。怎樣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怎樣幫助諸佛菩薩正法久住,這兩樁事情實在講是用一樁事情來完成,這樁事情是什麼?就是自己老實依教修行。認真依教修行,那對諸佛菩薩來說,我們做到了幫助正法久住,同時我們也做到了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大師在此地舉的比喻舉得好,「猶如慈母,但令子樂,自殺不辭」,這個自古至今真有。父母對於子女這個恩多大?為了成就子女,做牛做馬,辛辛苦苦經營,來供給子女成就學業、成就家業,這個例子太多太多!遇到大災難的時候,只要子女能夠好好的活下去,自己捨棄生命在所不惜,我們在這一生幾十年戰亂當中,這些事情見得多。佛菩薩對一切眾生之恩,對一切眾生之愛,對一切眾生的照顧,若比父母,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對異類眾生,像我們在經上讀到的,捨身餵老虎、割肉餵鷹,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因地修菩薩行的時候,這些事情不知道做了多少次。他為什麼能做?他為眾生,不為自己。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知道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眾生在迷,他覺悟了。在迷的時候,真的像小孩一樣不懂事,父母清楚,父母明白,照顧到無微不至。

  下面大師引經,經中這首偈也是說的一向為他。「菩薩所修功德行,不為自己及他人」。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成佛道,這是大家都曉得,經上常講的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從發心到功德圓滿,無不是為他。這底下一句不為自己及他人,著重在這個「人」字上。世間的聖賢不為自己,為他人;菩薩不是的,菩薩不為自己及他人,為什麼?範圍比這更廣大,他為一切眾生。他人是人道,已經難得,不容易,菩薩起心動念為十法界,尤其是三途裡頭苦難眾生,一個都不捨。

  正如世尊在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個話講的是真的,我們在六道裡頭輪迴經過多少次?無量無邊無數次,天上人間,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到阿鼻地獄,不曉得去了多少次,這一生到人道裡頭來,隔陰之迷,把前面事情都忘掉。所以跟這六道裡頭所有一切眾生關係太密切,皆是家親眷屬,今天換了一個身體,換了一個面目,就彼此都不認識。到什麼時候才真正明白?最低的程度大概要到證阿羅漢果的時候,真相逐漸逐漸的明瞭。所以彼此有恩,彼此也有怨,怨要忘得乾乾淨淨,恩要念念不忘。諸位要知道,這句話是教化眾生說的,是做給一切眾生看的,為什麼?這是性德。性德裡面只有恩沒有怨,所以怨不要放在心上;性德裡面只有善沒有惡,惡念、惡言、惡行不放在心上,這樣才真正能做到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我們自己能這樣做,就是報眾生恩,就是報諸佛恩,就是報父母恩,四恩總報,一樁事情全都報了。

  後面兩句就說出來,「但以最上智慧心,利益眾生故迴向」,這個眾生就是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要是對一真法界來講,也叫眾生。眾生的意思,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稱之為眾生。所以諸佛菩薩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神通,從哪裡來的?一向為他而來的,所得的這個果報。得到果報之後不能自己享受,還是一向為他,這我們應當要學。

▍第四「垂形六道恩」

  第四,「垂形六道恩,已證滅道,應受無為寂滅之樂,而垂形六道,遍入三途,長劫救物,入於地獄,以身救贖一切眾生」。這是講佛菩薩已經證得究竟涅槃。寂滅,清淨寂滅,就是涅槃,梵語稱涅槃。寂是寂靜,清淨到極處,滅是滅煩惱,滅生死。十法界裡面業因果報全都滅了,這個時候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裡面享受的是無為之樂,這個樂我們沒法子形容出來,無法形容,真的像佛在經上常講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沒有入這個境界你體會不到,講不出來,講出來你也不能體會,那叫真樂,在我們淨宗法門裡面叫極樂。極樂就是無為之樂,所以極樂不是苦樂之樂。祖師大德們為了方便教化眾生,勸勉眾生放下娑婆,求生極樂,所以不得已用苦樂相對來講。其實極樂不是苦樂的樂,苦樂兩邊都離開,這個境界就很難懂。說苦樂相對的,這我們很容易體會,所以這不能夠錯會。

  在極樂世界,不但是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是無為之樂,連凡聖同居土也是無為之樂,不可思議的境界,真的是無法想像,所以十方諸佛讚歎。你看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對阿彌陀佛的讚歎,稱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而實際上諸佛所證完全是平等的,絕對沒有高下,為什麼單獨稱讚阿彌陀佛為佛中之王,光中極尊?這裡面最重要的意義是接引眾生。而實實在在顯示出來,阿彌陀佛我們今天用世俗話來講,法緣太殊勝!這是真的,一切諸佛如來跟阿彌陀佛相比,法緣都比不上他,他的法緣真的是不可思議。一切諸佛無不是為阿彌陀佛介紹眾生發願往生,所以一切諸佛在十方世界做介紹人,替阿彌陀佛招生。做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人,也就所謂是接引人,我們現在用好懂的話,就是介紹人,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主持教化。所以凡聖同居土也是享受無為之樂。

  可是極樂世界這些佛菩薩們跟釋迦牟尼佛沒兩樣,垂形六道,實際上是十法界。為什麼不說十法界,單說六道?六道太苦,四聖法界還無所謂,特別顯示出恩德不可思議,是這個意思。垂是垂降,從上面降下來,形是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教什麼法就說什麼法。所以諸位要知道,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形相,也沒有一定的法可說。《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用什麼形相幫助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希望佛菩薩是個什麼樣子,他就現什麼樣子。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才有這種大的能力,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夠化身?因為執著這個身是自己,所以就沒有辦法分身,沒有辦法改變自己心行,道理就在此地。

  垂形六道,這就是應眾生之感,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在人間,人用什麼感?有真正的誠意、好學,希望真正離苦得樂,有這個意念佛菩薩就來了。多半是示現菩薩身,菩薩身分示現在六道裡頭非常之多,就像《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我們有感,佛菩薩有沒有應?雖有應,有時候我們自己不知道,到你知道的時候恍然大悟,覺悟就知道了。不定示現什麼樣的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像《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全是如來垂形六道。你跟他接觸,你看到他的形相,你聽他的言說,突然之間有所領悟,剎那之間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你要細心去觀察,蹤跡都沒有。有的時候示現是人相,還有示現的畜生、餓鬼、天人,還有示現山河大地,動物、植物不定。這在中國佛教史裡面,《高僧傳》、《居士傳》裡面,中國大陸上許多名山山誌裡面所記載,不勝枚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那些石頭在那一剎那之間,道生和尚有感,諸菩薩就有應。用什麼形狀應?石頭,他對石頭說法,真的他那個地方的石頭個個都點頭,都彎腰點頭。不定現什麼形狀。

  所以此地不說應身六道,不說化身六道,用垂形,形是不定什麼樣的形相。你要是用身,那我們一定會想到現的是人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同的,都是人身,不一定是人身;甚至於所現的是自然現象,一陣涼風吹過來,你省悟過來。為什麼常常吹風你沒有這個覺悟,這次遇到這個風突然之間覺悟了?那個風是佛菩薩示現的,跟你的感恰巧相應,所以感應道交,豁然大悟。如果沒有這些感應,我們學佛就困難了。

  有眾多的眾生緣成熟了,佛菩薩以應身示現,那真的示現到人間來投胎,像釋迦牟尼佛示現來投胎,活到八十歲圓寂,這是什麼?在這個地區、這個時代有很多眾生緣成熟了,他就要用正規的方法來教導。如果只有一個人緣成熟,多半是用化身,也不一定是人形,等你豁然覺悟之後就沒有了,你再也找不到。特別是有困難的時候,遇到有災難的時候,會有人來幫助你。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三步一拜,從廣東到山西,三步一拜要拜一年多,一、二年才走到。路上兩次生病,兩次都遇到一個乞丐,叫文吉,乞丐來照顧他。他問這個乞丐你的家鄉在什麼地方?他說我的家鄉在五台山。他到五台山去打聽,問人家知不知道文吉?人家告訴他那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你什麼時候需要,他什麼時候用什麼身分來幫助你。

  應身是投胎來的,那是一定在這世間住一段時期。在中國史傳裡頭記載也不少,像大家所熟知的,寶誌公是觀音菩薩的應身,在歷史上真有這個人;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的應化身,這也是真的,都在這個世間住了一段時期;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應身來的,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應身來的。歷代這些人有,很多!諸位看《神僧傳》,還有現居士身的,這都是垂形六道。緣生,他應身來,在這個世間跟我們一般人一樣要住幾十年,到緣盡了,他就走了。所以他不是業報身,他是乘願再來。乘願再來那是緣分,緣盡了,什麼叫緣盡?沒有人跟他學,他就走了。所以有人跟他學,這就有緣;沒有人跟他學,他住在這裡沒有意義,他就走了。

  這個地方清涼大師特別告訴我們,「遍入三途」,那個恩就更大!六道人天還不錯,環境還好,三途就苦了。這在經論裡頭佛講的例子很多,古人有把這些事情從經論裡面抄出來編成一本書,《經律異相》、《法苑珠林》,這裡面就很多很多。佛菩薩度畜生,現畜生身,當然也是成熟。尤其是群居的畜生,很多菩薩化身在其中,一定要現同類的身,跟這些畜生天天在一起,才能教化牠。畜生的根性不如人,所以教化就相當不容易。也有過去生中跟淨土的緣很深,曾經修過這個法門,沒修得好,墮到畜生道去,牠有這個善根,所以菩薩示現同樣的身去度牠,也能往生。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往生的比較少,在人間念佛往生的就比較多。

  可是在現前這個社會倫理道德沒有人講,宗教一般人稱之為迷信,不願意接觸,所以現在這個時代,鬼、畜生、地獄往生的人數比人多,你們能相信嗎?很冷靜的去思惟、去觀察,你會相信。所以我聽到這個訊息,想想有道理。由此可知,往生的多寡關鍵並不在哪一道,關鍵在信與不信。所以往生的三個條件,信、願、行!無論在哪一道,你有這個善根,佛菩薩一定照顧,垂形六道恩;無論你是在畜生道、在餓鬼道、在地獄道,佛菩薩不會捨棄你。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誰是地藏?凡是發這個願的都是地藏,地藏菩薩太多太多!我們常常講地藏菩薩,他專修地藏法門。兼修這個法門的不知道有多少,跟地藏菩薩同心同願,同德同行。

  「長劫救物」,不說救人,救人只限於人道,講物九法界眾生都包括在其中,普度!地獄是六道裡面最苦的地方,造作五逆十惡,這是墮地獄的業因。

  我們要問,我們造作這些罪業要不要受報?要,我們到地獄,我們到餓鬼、到畜生,佛菩薩也是遍入三途,到那個地方再教我們,再來救我們。我們要問,我們將來淪落到三途能不能得救?這個地方你要記住,佛門裡頭有句話說「佛度有緣人」,什麼是有緣人?對三寶曾經有一念善心,這一生當中曾經念過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是南無觀世音菩薩,就念一句;受過三皈,不管是真的、是假的,受三皈的時候一定是念過「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你一生當中只要念過一次,阿賴耶識裡頭就有種子,那就叫有緣。所以諸佛菩薩在三途,哪些人能得度?有緣人能得度,要是與三寶沒有緣的就難了,道理在此地。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輕視聽一次經,一堂課一個鐘點。你看看念一聲佛號、念一句經文,善根福德都不可思議,聽一個小時經那還得了!天天聽經還造罪業,將來墮到三途裡面去,佛菩薩再來度你,功德絕不唐捐。所以人家在有困難的時候、有急難的時候怎麼幫助他?讓他看到、讓他聽到,我們合掌念一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或者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聽進去,或者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就是對他真正的幫助。所以供一尊佛像,他天天看這個佛像,一歷眼根也永為道種。天天在薰修,為什麼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他的業障習氣太重,他禁不起外面五濁邪見的誘惑,他受不了,所以他才造罪業。但是那個善根種下去了,到惡道受苦的時候,佛菩薩在惡道裡面救拔眾生他就有分,這個恩德多大!所以我們對三寶不能不尊重,對三寶不能不恭敬。

  幫助人是讓人有機會或者是聽到、或者是見到、或者是接觸到,三寶為第一功德利益。這是社會上許多的人不知道,不能接受,聽不進去。他不能接受,聽不進去,都不要緊,給他看到,阿賴耶落印象就行了。他如果說是聽到、看到、接觸到他立刻能接受,他決定不墮三途,至少他來生還能得人天福報。他那個一念回心,回惡向善,人天兩道是靠得住;再要能像佛菩薩這樣知恩報恩,他決定生天道,如果念佛求生淨土,他肯定往生,你說這功德多殊勝!

▍第五「隨逐眾生恩」

  第五,「隨逐眾生恩,上辨橫遍六道,今約長劫不捨」。前面四條是講的橫遍十方,向下所講的是豎窮三際。由此可知,佛菩薩的恩德遍宇宙,沒有任何能夠跟它相比的。這是什麼原因?稍稍涉入經藏的人都知道,這是自心性德圓滿的流露。凡是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一個不如是,正是像經典上常講的「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子,沒有一絲毫的勉強。這個道理、事實我們都要懂,然後你自然會發心認真的學習,這才叫學佛。絕對不是我們讀了之後,對佛菩薩生起仰慕之心、讚歎之心,那是佛菩薩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這就錯了,你就什麼都學不到。

  每讀一條,我們都要冷靜的去思惟、去體會。前面我們讀過「發心普被」,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大心?四弘誓願沒錯是天天念,這是口頭上的,念了幾十年,效果怎麼樣?無動於衷,這個念頭並沒有生起。早晚課天天要念,都沒有把自己性德引發出來,這樣學佛會有什麼成就?一生不免空過了。「難行苦行」,要勉勵自己,決定不能夠好逸惡勞,貪圖享受。人愈是怕苦,你決定逃不過苦報;愈是不怕苦的人,他真正能夠離苦得樂。

  今天講的「隨逐眾生」,這是經論上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也隨逐不捨。無論他墮落在哪一道,佛看得見,法身菩薩看得見,時時刻刻在誘導你。不論用什麼形狀,也沒有定法可說,總是在幫助你,幫助你消業障、幫助你開智慧,念念不捨。到緣成熟了,什麼叫成熟?歡喜接受就成熟了,歡喜接受那一定是來教導你的。你這一生當中會遇到善知識,會遇到好老師、好同學,這些人有可能都是佛菩薩加持,佛菩薩應現來成就你的,誰知道?根熟的眾生知道。

  什麼叫根熟?具足孝親尊師,這淨業三福裡頭第一條,真正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做到了,諸佛菩薩沒有不照顧的。在佛門裡面稱之為法器,就是他有接受承傳的條件,這個基本條件就是那兩句話。孝養父母跟奉事師長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你的孝用在對老師就是敬,用在對同學,謙恭,用在對一般世人有禮、有義,禮義。所以一個好的老師,一個善知識,他在默默當中要觀察你具不具備這些德行,具足這些德行這是法器,法不傳給你傳給誰?為什麼傳給你?你能做到!諸佛菩薩沒有私心,誰能做到一定用心教他。做不到的也教,為什麼?給他種善根,不是說做不到就不教,做不到也教。能做到的人,知道他會有成就,他能續佛慧命,能夠弘法利生,這就所謂是代代的傳人,他在這一代接上一代的法,也會把法傳到下一代。

  我們要學對任何一個人,這個人不願意接近我們,我們的心、我們的念沒有捨棄他。我們知道那暫時的,他迷了,迷得太深,他誤入歧途,總有一天他會回來。這一天如果是早,三年、五年他回頭,再遲一點,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才回頭,再遲一點來生後世。所以你自己一定要清楚,必定有回頭的一天。這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必定作佛,就是時間的遠近不相同,怎麼能輕視?怎麼能不尊重?造作極深罪業的人都不捨棄,這十條後面有。

  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舉了個比喻,「如子見父,視父而已,無出離心,如來隨之,如犢逐母,備將萬行,隨逐救攝」,這個例子舉得好。但是現在的社會不一樣,在從前講,看到這個文字、聽到這些話感觸很深,現在社會變了,幾乎一個世紀不講倫理道德,不講孝悌忠信,時間這麼久大家都忘掉了。平常在社會上看不到孝悌忠信,也看不到尊師重道,不但看不到,聽都聽不到,久而久之,自然就忘掉了。

  這一條怎麼學法?諸位要記住,佛門裡頭有句話,「佛不度無緣之人」。只要是與我有緣的,這個緣不論是善緣、是惡緣,只要是有緣,就要常常放在心上。我們自己天天誦經拜佛,時時刻刻給他迴向,人沒有接觸到,我這個心願達到了。善緣,跟我處得很好的人,希望他成就,也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就;惡緣,所謂冤親債主,我們天天給他迴向,希望他覺悟,希望他回頭。最重要就是化解怨懟,是從自己本身做起,我自己內心不跟他對立,是他跟我對立,我跟他沒有對立,他就是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我都不放在心上。我常講,不但我沒有放在心上,我沒有生瞋恚,我沒有念頭要報復,我反而感恩。你說那什麼恩?至少他提升了我的境界。我自己學佛菩薩的教誨,遇到這些障難還有沒有瞋恚?現在果然沒有瞋恚,果然沒有報復,而且還有感恩的心,他提供我的教材,幫助我向上提升,這就是恩惠!所以我每天念念給他迴向,這是我應當應該做的事情。他什麼時候被感動,一下回頭,他是好人裡頭的好人,中國諺語所謂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就是這個道理。

  人在世間,我們現在真的是明白了,想佔人家一點便宜,沒有這回事情,佔不到,為什麼?你來生要還。那自己,人家佔我們的便宜,我們有沒有吃虧?沒有吃虧,因果通三世!你能夠看出三世因果,你的心就平了,真的是心平氣和。像諸佛菩薩一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一生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都會很快樂。

▍第六「大悲深重恩」

  第六,「大悲深重恩。見眾生造惡,如割支體。故善財童子謂無憂德神云,聖者,譬如有人,唯有一子,愛念情至,忽見被人割截支體,其心痛切,不能自安。菩薩亦復如是,見諸眾生,造煩惱業,墮三惡趣,受種種苦,心大憂惱。若見眾生,起身語意三種善業,生人天趣,喜亦深故」。這段註解人事不難理解,實在講含義很深,如果粗心看過,還是很難體會。

  悲心屬於愛心,佛家講慈悲,很少說愛,為什麼?世間人看到愛、聽到愛這個字,裡面有情有欲,自然就生起來。可是佛菩薩的愛裡面沒有情,也沒有欲,愛裡面是什麼?愛裡面是智慧,我們講理智。說得淺白一點,慈悲就是理智的愛,世間講愛那是感情的愛,所以佛法不說愛說慈悲。慈悲加一個大,大是沒有條件的,不附帶任何條件,這個慈悲叫大慈大悲;如果有條件的,這個慈悲就不能稱大慈大悲。

  諸佛菩薩大悲深重恩表現在什麼地方?表現在教導我們。所謂三輪施教,三輪就是心裡頭念念不捨眾生,眾生雖然多,遍法界虛空界,諸佛如來心中從來沒有忽略一個眾生。他真有那麼大的能力嗎?有,我們怎麼相信?我們相信那是性德,性德是圓滿的,只要明心見性就是圓滿的。沒有明心見性的時候就忘掉,緣不到這麼大的境界,見性之後這個問題就沒有了。

  一般講愛講一個字,佛講兩個字,講一個慈、講一個悲。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兩個字當然是兩種意思,慈偏重在與樂,悲偏重在救苦。他有苦難,幫助他拔除苦難,這叫悲;給與他快樂,這叫慈,所以慈悲都是愛心。

  眾生有感,什麼叫感?眾生有苦有難的時候,感到痛苦的時候,那就是感。你看這個地方講得好,不但眾生在墮落受苦時感,造惡業的時候有感,造善業的時候也感。凡是與法性相應的,這是善,與法性相違背的是惡。諸位要知道,大經上給我們說得很好,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德相,智慧德相四個字把自性裡面無量無邊的善行全部都包括在裡面。佛教人三學,戒定慧。戒是相,是自性的德相,定是德,智慧是慧。戒定慧這三個字把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我們講德能相好,統統包括了。人要認真的學戒定慧,這裡可以看到諸佛菩薩歡喜,為什麼?你決定不墮三途,你決定不受罪報,不受這個苦報!這個時候諸佛菩薩照顧你、幫助你,用大慈幫助你向上提升。

  我們造惡業自己受苦、受折磨,那叫自作自受。你看看多少諸佛菩薩、多少大聖大賢,看到你造作一切不善,他們看到、聽到心裡多難過,我們能對得起他們嗎?這裡面包括我們的父母,我們造作惡業墮到惡道,父母心裡多難過,老師心裡多難過,你的家親眷屬心裡多難過,你知道嗎?佛菩薩你不知道,你的父母師長、家親眷屬你知道。同樣一個道理,你要行善,不但佛菩薩看到歡喜,眾神看到歡喜,你的父母、家親眷屬沒有一個不歡喜。你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我相信你不會做壞事,你不會有惡的念頭,為什麼?你在這個世間,關心你的人有多少!

  要把自己的慈悲心擴大。像在最初,當然愛父母,在家同學你會愛你的妻子、兒女、家親眷屬,然後慢慢擴大到愛你的朋友。我在前面講的,你能夠愛有緣人,無論是善緣、是惡緣,善緣沒有貪戀,惡緣沒有瞋恚、沒有報復,看到他有苦,幫助他;看到他行善,讚揚他,處世為人總要知道隱惡揚善,這是慈悲!再能擴大,慈悲一切苦難眾生,你能夠愛護一切動物,不殺害一切動物,就是蚊蟲、螞蟻、蒼蠅、蟑螂,你都能跟牠和睦相處。牠有靈性,牠懂得人的意思。我們的經驗很豐富,跟這些小動物相處,都很聽話、很合作。再推廣對植物,花草樹木,要用慈悲心來相處;再擴大到天地萬物,這是佛法講的一片慈悲,你的心情多麼舒暢。無論在什麼地方,見到一些動物、植物、礦物,看到它有苦難,隨手一定會幫助它,看到它生長得很好,一定非常歡喜,讚歎它、愛護它,養自己的大慈悲心。

  佛弟子選擇素食,為什麼?世尊在經上講的,菩薩慈悲,不忍食眾生肉。梁武帝讀到了,從自己做起,所以素食運動是梁武帝提倡的。佛陀當年在世是沿門托缽,托缽一定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人家給什麼吃什麼,不能挑剔。所以一直到現在的小乘,你看泰國、緬甸、斯里蘭卡,小乘人還是出去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所以他們不是吃素,這是什麼?方便。要人家特別給你準備素菜,就為難別人,這不可以的。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也是吃三淨肉,到中國不要托缽了,都接受帝王大臣、長者居士們的供養,不要出去托缽了,可是還是肉食,還沒有吃素。梁武帝提倡素食,所以學佛吃素在全世界只有中國,其他國家裡頭都沒有。這是一樁好事情,真正的好事情。

  這一段清涼大師引的這段文很好,諸佛菩薩見諸眾生,造煩惱業。現在還沒有墮三惡道,但是你要細心觀察,三惡道的影子已經出現了,也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那個形相,在他日常生活當中隱隱約約的,你要是細心觀察你能看到。什麼樣子?畜生迷惑顛倒,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沒有能力辨別,貪瞋痴的意念很重很重。在日常你從相貌上看,從言行舉止上去看,不像是人天兩道,而是像三惡道。你細心觀察,雖然現在還沒去,你就會知道他的前途是在三惡道。如果你要發現周邊確實有這些人,會提醒自己的警覺,看到別人,回光返照想想自己,自己有沒有這些現象,「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第七「隱勝彰劣恩」

  第七,「隱勝彰劣恩。迄成正覺隱其勝德者,經云:十蓮華藏塵數相,海滴難稱無盡之德,並隱不彰。但云百劫修成三十二相,三十四心斷見修惑,五分法身覺樹初圓,如老比丘同五羅漢。故法華中,脫珍御服,著弊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這一段有說,也有舉出實際的例子讓我們體會。

  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像《梵網經》上所說的,釋迦牟尼佛這次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他說這是第八千次;說的是應身,八相成道,第八千次。可見得他不是真的像我們一個凡夫投胎到這世間,遇到佛法,再開始發心修行證果,不是的,早就成佛了。成佛之後,示現以佛身得度,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度之,第八千次。我們想想這恩德多大!這個世間苦,勞累佛菩薩常常來作斯示現,這個意思我們不能不懂。

  為什麼說有這麼多次是這個示現?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諸位好懂,譬如是個大學博士班的名教授,他教的學生都是博士,現在碰到一批小學生,沒有人教,他放下他的身段,到小學裡頭來當老師,隱勝彰劣,彰是明顯,做個小學老師,把那套高深的東西暫時放下,不談了,談的都不離小學課本,他也能把小學生教得非常好,調教得非常好,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知道到如來的地位真的是神通廣大,無處不現身,不僅僅是娑婆世界,十方無量無邊剎土,一切有眾生的處所,眾生有感,他統統都能應,同時可以應無量無邊身。不像我們現在,這我們無法想像的,我們只有這個身,不能現第二個身。

  到我們這個世間真的是隱勝彰劣,所以他現的身相跟我們凡夫沒有什麼差別,不過個子比我們一般人大一點,個子高。如果釋迦牟尼佛的個子是我們現在兩個人、三個人那麼高,那我們就覺得很奇怪,所以是示現跟我們完全相同。不過他的相好,他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師在此地開示跟我們說「佛成正覺,隱其勝德」,那個無比殊勝的德相隱而不現,不現這個相,現什麼?現跟你們大家同樣的相,這個道理要懂。《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諸佛菩薩的示現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不是隨自己所證的,因為這種示現大家才好接受,否則的話不能接受。

  下面引經給我們說,「經云十個蓮華藏」,蓮華藏就是華藏,《華嚴經》上說的。我們在前面「華藏世界品」跟諸位說過,華藏世界的微塵數不是恆河沙微塵數,華藏世界微塵數比我們今天講的銀河系不知道大多少倍。你怎麼想像法?恆河沙數我們就無法想像。所以通常讚佛只說「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籠統說一說,講概念就比較清楚,那真的是無量,哪裡是三十二相!這種相現前我們凡夫俗子無法見到,但是每種相好所放的光我們看到了就沒有辦法忍受,像陽光照到我們眼睛,不能忍受。無量無邊的佛光,你怎麼能見得到他?

  下一句是「海滴難稱無盡之德」,前面是講他的相好,這是講他的德,那個德是講不盡的。大海裡的一滴水,這一個大海裡有多少滴水,用這個來比喻。這大海裡頭多少滴水?數不盡,無量無邊無盡,這是說果德。

  「海滴難稱無盡之德,並隱不彰」,這是恩德,他能顯他不顯,他給我們現同類身。所以底下講「但云百劫修成三十二相,三十四心」。三十二相、三十四心《佛學辭典》都有,《教乘法數》也有,大家可以參考,這裡就不多說。這裡面還有一個很深的用意,百劫修因,三十二相是果報,這是什麼?因果教育。這是教化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你看哪個眾生不希望自己相好?你自性裡面的德相,因為是你迷失了自性,自性德相顯露不出來。你現在要得相好怎麼辦?修因,這講因果。善因就有善的相,譬如我們一般大家都能體會得到的,同修都能體會到的,一個人心地善良,他的形相一看,這個人是個好人不是壞人;一個人心地慈悲,就看到這個人是個慈悲相;人心清淨,他就是個清淨相;這個人和睦,他就現個和睦相;這個人如果很凶、很惡,他就現一個凶惡相。所以說相隨心轉。三十四心是因,三十二相是果報,修因證果。這是什麼?這是教我們現在迷惑顛倒沒有見性的這些凡夫,六道眾生總離不開因果報應。

  「斷見修惑」,見是什麼?見思煩惱,惑是迷惑,破迷開悟。見思煩惱一定要斷,見思煩惱是執著,惑是無明,這當中把分別省略掉了,意思都包括在其中。所以惑是無明,我們也稱它作妄想分別,見是執著;斷見就是放下執著,修惑就是放下分別、放下妄想。

  五分法身是釋迦牟尼佛示現證的,五分法身是什麼?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叫五分。就是成就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教六道眾生的,不是真正法身,但是跟法身相應。「覺樹初圓」是講菩提樹下示現成道,就是證得無上菩提。所以菩提樹,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就是覺的意思。覺樹之下,好像是剛剛證得圓滿。這個圓滿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示現的,給我們看的,讓我們看了生起仰慕的心,向釋迦牟尼佛學習,我們這一生也能做到他那個樣子,這就是隱勝彰劣,表演!

  「如老比丘」,佛示現住世是八十年,咱們中國人講的,以外國人說法,釋迦牟尼佛滅度是七十九歲。他三十歲示現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悟了之後就開始教化眾生。從三十歲開始就教學,我們今天講辦班教學,真的是這樣的,一直到七十九歲,總共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三百餘會就是辦班三百多次,他的班每次人數也不一定,人數多少不一定,人數最多的時候,我們在經論上看起來有超過一萬多人的,人數最少,除了他的常隨眾之外,有十幾二十個人的;辦班規模大的,可以分很多講堂,他的學生分批來講。到處辦,所以講三百餘會四十九年。七十九歲圓寂的,我們中國人算虛歲是八十歲,所以說如老比丘。

  「同五羅漢」,這是他三十歲示現成道,最初接引的學生就是五比丘,五個羅漢,這五個人都證羅漢果。證羅漢果我們就曉得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說對一切人事物執著放下了,不再執著了,這證阿羅漢。下面引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法華經》裡面所講的。我們現在時間到了,《法華經》裡頭這段故事很多人也都知道,用它來做隱勝彰劣是非常非常的明顯。

▍第八「隱實施權恩」

  第八,「隱實施權恩」。前面第七句是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段是講說法,法沒有定法,也是隨順眾生的根性而說方便法,所以隱實施權。實是真實,權是方便,真實法要是說出來,沒有人懂,大家不能接受,所以只有用善巧方便。就像前面我們舉的例子,博士班的導師一肚子學問,要對小學生,他那一肚子學問都用不上,一定要符合小學生的程度來教他,他才能聽得進去,他才能歡喜接受,就這個道理。所以真實法是對誰說的?對法身菩薩說的,那是真實;十法界的眾生都是權巧方便。真實法裡頭有沒有說的?沒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果佛用這個方法來對我們,我們什麼都得不到,完全不能理解,所以必須用善巧方便。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開示,「圓頓一乘,隱而不說,乃以三乘人天小法,教化眾生」,我們就先把這段的大意簡單的做個介紹。圓是圓滿,頓是沒有階級,這是真的,這叫一乘。一乘也是不得已假立一個名詞,為什麼?圓是對偏說的,頓是對漸說的,一乘是對三乘說的。《法華經》上這到最後佛才透出這個訊息,說「唯有一乘法」,佛法只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二是二乘,大乘、小乘,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三乘,二乘、三乘都是方便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除非佛方便講,才講二乘、講三乘,真的只有一乘。

  法是一乘,用什麼來修?給諸位說,一心。修一心、修一乘得什麼樣的果?一真。你看都是一,一心、一乘、一真,這是究竟圓滿的果德,圓滿的稱性,這跟你講真的,這不是假的。可是在十法界不行,十法界不是這個根性,到華藏世界、到極樂世界就入這個境界。你看極樂世界還有四土,圓頓一乘在哪一土?實報莊嚴土;換句話說,極樂世界裡面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還會見到阿彌陀佛的方便說。但是他那個方便,因為往生這些人得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的加持,他沒有障礙,佛所示現的、佛所說的,他接觸到、聽到統統能夠覺悟,所以說根性大利!

  我們的根性為什麼不行?我們的業障把它障住了。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佛光威神,我們今天一般人講磁場、氣氛,那是沒有法子想像,沒有法子去比擬,太好了,所以在那個地方很容易覺悟,很容易契入。這是極樂世界的功德之所以被十方諸佛讚歎,有它的道理在,無比殊勝!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沒有,這正是彌陀世尊慈悲到極處。我們能夠遇到,這一生是大幸之幸,太幸運!所以遇到你就不能夠把它放過,一定要想著這一生成就。有把握成就就是剛才講的,你必須至少是要把執著放下,你往生就沒有障礙,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執著分別沒有,你就生方便有餘土;你妄念也放下,你生實報莊嚴土。所以這三個東西你一個都不放下,沒有把握往生。臨終一念往生,他是臨終一念把執著放下,他才能走得了。

  臨終為什麼有人走不了?這李老師常講的,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個,為什麼原因?臨終還放不下,那就沒法子。當然臨終放下不如在現在放下多好,那得大自在!只要現在一放下,你煩惱就輕,智慧就增長,這些經教你能看得懂、你能聽得懂、你能夠契入。現在這個經文為什麼看不懂?天天聽講經,為什麼還這麼糊裡糊塗的不覺悟?沒有別的,沒放下,障礙、染污沒放下,道理就在此地。你要明白了,你肯放下,不難!智慧也開了,聽得懂了,能體會得到了。放要從心上放,心裡頭不再有執著,事上呢?事上隨緣,什麼都好。

  起心動念,我常講為正法久住、為度苦難眾生,這兩樁事情是一樁事情就完成了,哪一樁?自己認真的修行,依教奉行,你就全做到了。只要自己做得好,正法就能久住;我自己十善做不到、五戒做不到,正法就不住世。我十善業道做到了、弟子規做到了、三皈五戒做到了,就是弘法利生,為什麼?給人家做樣子看,我能做到你也能做到。做榜樣給別人看就是弘法利生,就是幫助苦難眾生,就是正法久住。所以正法久住不是在言說,是要身體力行,要真幹!

  釋迦牟尼佛自己你看完全做到才開始講經說法,沒有做到不說,做到了才說,那都是表演。他表演,我們真幹,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它做到。你想想看我們這個道場,如果每個同修都把弟子規做到、都把十善業道做到,這個道場就是和諧社會,就是和諧世界,這個道場就是全世界所有這些團體的好榜樣,正法就住在此地,正法就在這個地方,那個影響就是發揚光大,這就是隱實施權。

  我們再看下面清涼大師引《維摩詰經》上的一段話說,下面講「淨名經中,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以何說法」。維摩詰也是古佛再來的,示現做居士身,跟釋迦牟尼佛好像是唱雙簧一樣,兩個在表演。這都是代我們問的,我們不知道,菩薩哪有不知道!明知故問。「維摩詰言」,維摩居士答說,「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這個意思我們要懂。首先要知道自己,我們學佛為什麼這麼困難?這維摩居士說清楚了,剛強難化。給你說的你不願意接受,你不聽,你煩惱習氣太重,那是障礙,障礙了你的悟性。佛跟你說你聽不懂,你不得受用,所以佛不跟你講圓頓一乘。圓頓一乘裡面決定沒有一句是粗話,可是你聽不懂,你不會相信,當然你更做不到。

  下面講「是諸難處」,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災難。現在災難好像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統統是惡業感召。「是愚人行」,沒有智慧,不是聰明人。「是身邪行」,邪行一定有邪行的果報。邪就是不正,這個果報,我們今天生在這個社會就是是身邪行果報。下面說「乃云: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這個律就是戒律。這樣子告訴他,業因苦報他要是真正明白,真正聽進去了,真正懂得了,他不願意受這些果報,他才願意持戒,入律就是持戒,才肯學弟子規,才肯學十善業。這是維摩居士告訴這些菩薩的,釋迦牟尼佛現在住世用這些方法來教化眾生。

  底下說「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這些菩薩他不是六道裡頭的人,他常常也聽佛菩薩講經說法,佛從來沒有這個說法的,為什麼?人家心善、行善,根本沒有惡念,哪來的三惡道?不但沒有三惡道,六道輪迴都沒有。「如世尊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這就是大權示現,他有無量無邊自在的力,統統放下,完全隨順眾生。示現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天天出去托缽,托缽快樂無比。這我們講精神生活快樂,物質生活完全放在一邊去了,用這個來度眾生,來教化眾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諸菩薩就是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這些人也了不起,也能夠不辭勞苦,謙虛卑下,以無量的慈悲心,也出生在這個地方,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隱實施權恩。

▍第九「示滅生善恩」

  第九是「示滅生善恩。故法華經云,若佛久住於世,薄福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人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住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乃至云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

  示滅生善,佛有沒有能力常住世間而不滅?給諸位說,有,確實有這個能力,怎麼知道?佛的弟子當中,賓頭盧尊者現在還住在世間,大迦葉尊者也住在世間,等待彌勒示現成佛,將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授給彌勒佛。釋迦滅後到彌勒降生這個世間示現成佛,在《彌勒下生經》裡面說,這個時間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換句話說,迦葉尊者要等到那個時候。迦葉現在在哪裡?經典上記載的是在中國雲南雞足山,所以虛雲老和尚朝雞足山也是非常恭敬,三步一拜,拜到山上。雖然沒有見到迦葉尊者,聽到課誦的聲音,聽到鐘鼓楗槌的聲音。而賓頭盧尊者,世尊不讓他入滅,讓他常住世間為眾生種福田。我們一般打齋供眾修福,一定要真正有福的人來應供,這福報就大!這樁事情世尊就交代給賓頭盧尊者,所以他還在世間。應化在世間我們人不認識,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沒有一定的身形。

  從經典外表上來看,他們是大阿羅漢,而實在他們全都是法身菩薩。如果剋實而論,我們知道迦葉尊者久遠劫就成佛了,示現聲聞身,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賓頭盧尊者也不例外。這是前面我們所看到垂形六道,身分不定,權實不定,形相不定,說法不定,常在人間。釋迦牟尼佛怎麼可能沒有這個能力?他為什麼要示現入般涅槃?

  如果佛常住在這世間,佛能住世幾百年、幾千年,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人就不肯學佛了。第一個看到佛,你是神,你的壽命那麼長,我們做不到,我們是凡夫,怎麼能跟你學!第二個世間真的是福薄之人,不是不種善根,沒有辦法種善根,也就是雖然天天跟佛在一起,善根生不起來。下面的文就講得很清楚,為什麼生不起來?貧窮下賤的。貧窮是沒有福報,下賤是沒有地位,這樣的人在世間多,佔大多數。貪著五欲,還是追逐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現前的享受,你叫他種善根學佛。不要緊,佛常住在世間;就是我對台中人講的,今年沒有學好,還有明年,明年學不好,還有後年,有的是時間。懈怠、因循,這樣就誤了一生大事,他不肯精進。對於聞法他就擺在次要,追求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就把它擺在第一位,這種心態學佛就非常非常困難,對佛法、對三寶誠敬心生不起來。

  佛菩薩、善知識示現滅度,這一滅度之後真的度很多人。大家一定想佛不在了,老師不在了,一定會想想我跟老師這麼多年,他教了我些什麼,我在他會下我學到些什麼,就認真反省。就如同當年我追隨章嘉大師,大師教我一個星期兩個小時,星期天。因為我自己有工作,只有星期天去親近他,他給我兩個小時的時間,三年如一日。三年老師往生了,我就非常認真的反省,在他火化的那個場所搭個帳篷,我在帳篷住了三天。守在老師身邊的人有十幾個人,帶頭的是甘珠活佛,我們都是很熟的朋友,這都是章嘉大師的學生,他們在火化場住帳篷大概住了一個星期,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只請了三天假,住三天。認真的反省這三年大師教給我些什麼,認真反省。

  因為老師在的時候疏忽了,用心不懇切,這一反省,讓我接受了他老人家一向的教誨,而這個教誨是我完全疏忽掉的。因為我學佛是從哲學進去的,方老師帶我,把佛經看作哲學,佛經哲學。是從這個角度進去,不是從宗教,所以對於經典的理論方法很羨慕,而對於戒律就很輕慢。雖然在老師面前不敢說話,可是老師肯定是看出來我有個很錯誤的觀念,認為戒律跟中國古代的禮性質相同,是我們一般人的生活規範。

  生活規範的禮教,決定是因時、因地而不同。中國的古禮,三代就不一樣,三代是夏商周,就不同。譬如從前在帝王時代最敬禮,人民、臣子見皇上那個禮是三跪九叩首,現代我們的禮,最敬禮是三鞠躬,怎麼會一樣?在佛法裡面這些戒律,這戒律就跟禮一樣,生活規範,三千年前,這時間不相同,我們這是三千年後;地區,那是印度的禮,古代印度的禮,那我們現在學它幹什麼?我們今天是二十一世紀的人。所以看看這個東西當作一種紀念,知道那個時候一般人民的生活狀況,社會一些制度、風俗習慣,把它當作歷史來看就好,現在怎麼可以用?所以經律論,經論很重視,戒律完全沒有想到那個東西要認真學習,沒想到。

  大師很慈悲,每個星期我去看他,絕大多數我離開的時候他都會送我到門口,常常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輕輕的說這麼一句話,輕描淡寫,三年當中聽了我記得至少有三、五十遍,所以印象就很深,沒有在意。大師往生了,我在帳篷裡住三天,想想他老人家的教誨,立刻這個印象最深,馬上就浮起來,講這麼多遍什麼意思,難道真的很重要嗎?這才把這樁事情重新思考,接受了。如果大師要是不往生,我永遠不會接受佛家的戒律,「示滅生善恩」。

  老師離開世間的時候我真正重視這句話,完全接受它,這才認真看《藏經》裡面戒律這部分。才知道世間法裡面的禮,那是世間的,所以古今中外不相同,佛家的戒律它不是世間法,我想到這點,它是什麼?它是凡聖的標準,凡聖標準超越空間、超越時間,我體會到這個意思。我們今天如果想超凡入聖,戒律就非常重要;如果不想超越六道,儒家的禮行。古今中外的禮我們要遵守,我們要懂得古人的,但是我們決定守現代的,我們不會守古時候的禮法。這個觀念是一個很新的觀念,讓我接受了戒學。而戒學是根本,所以戒是佛身,教是佛言,禪是佛心,一而三,三而一,缺一條都不可以,這樣我才重新再去學三皈五戒。所以他老人家要不走,我雖在他老人家面前受三皈五戒,形式,有名無實,這一走等於說一棒把我打醒了,跟這段的這個恩意思完全相同。

  這一句就是講的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如果見如來常住不滅,這些學佛的人一定起傲慢心,自以為是佛的弟子,但是又不認真學習,懈怠、厭倦這是肯定的,所以就不會想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他想不到這些。認為我得人身很幸運,佛常住,什麼時候學都可以,現在可以享受五欲之樂,到年歲大了再學不遲,佛常住,都有這種僥倖的心理。這個事情我遇到很多,以前有很多朋友,年歲比我大的,還有我父親一輩的這些老人,我學佛之後也常常去看他們,他們也都點頭:很好,出家學佛不錯,很好。他說我現在還有工作,等我年歲老的時候再來學,沒有幾年他就過世了。黃泉路上無老少!他要等到他退休再去學,還沒有退休他就過世了。縱然還有這個年歲,六、七十歲以後退休,確實精神體力都衰退了,很想學,精神體力不足,也就放棄了,這樣的人我遇到很多很多。

  所以要知道,善知識、佛並不是常住世間,古來的祖師大德不到七十歲走的人很多,五、六十歲就走了。我們想想,這些都是示滅生善恩,讓接受他教化的這些學生們,老師走了之後他真正知道難遭想,那要把老師所教的認真學習,勇猛精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所以老師一滅度,有很多學生證果了、成就了。給他很大的一個刺激,讓他認真反省、檢點、懺悔、改過自新。所以他生對我們有大恩,他走、他滅度對我們也是大恩。我對於章嘉大師感恩,他要不走,我不會有成就,頂多是把佛法當作哲學,當作世間一門學術來研究,體會不到佛陀教誨真實的義趣,體會不到。

  你真正能體會到無常,你才會認真,你才會努力,你才知道這個世間什麼最寶貴,光陰最寶貴,其他全是假的。學佛的同學人人都會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佛教弟子善惡這兩種業都要放下,專修淨業。為什麼?善業在三善道,惡業果報在三惡道,出不了六道輪迴。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遇佛法就更不容易,遇到佛法要不能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那是真可惜!所以我在這一生經驗當中這體會得深。

  「悲念無盡恩」。大師給我們說,「謂世尊同人中壽,應壽百年,留二十年福,以庇末法弟子。大集經云,悲愍眾生故,捨壽第三分,令我法海滿,洗浴諸天人,假使毀禁戒,悉住不退地。若有撾打彼,即為打我身,若有罵辱者,則為毀辱我。又云留白毫之福以覆弟子。言留教者,即三藏八藏,廣益眾生,依之修行,皆得成佛」,這是悲念無盡!

  這個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在世那個時候人的壽命,這是我們講平均壽命一百歲。諸位要知道,佛法講人的壽命,有增劫、減劫兩種不同。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減劫,減劫是每一百年減一歲。人壽最長是八萬四千歲,到八萬四千歲的時候,每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壽十歲,十歲是最短的。佛陀在世那個時候有超過一百歲的,也有不到一百歲的,一百歲是很正常的。但是佛八十歲就圓寂,那他還有二十年,照一般講還有二十年,這二十年是留二十年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應當享的壽命是百歲,這他提前走了,八十歲就走了。

  同人中壽。就是在這個時代人的壽是多少,佛菩薩示現跟人間壽都相同。留二十年,就是他八十歲就走了,留二十年的福,佛的福報。這個福報給誰?給末世眾生,給弟子。末世是指末法。末法弟子認真的修行,不要怕餓死,不要怕凍死,絕對餓不死也凍不死,為什麼?佛二十年的餘福足夠到佛法滅盡,這些弟子們四事供養所需都能夠不缺乏。這個四事就是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是我們生活不能夠缺少的四樁事情,佛都給我們提供了。所以只要專心修道,不要考慮物質生活的問題,佛菩薩會照顧。如果我們自己要去攀緣,佛菩薩就不照顧了,那你就隨業流轉。

  下面引用《大集經》上說,悲愍眾生故,捨壽第三分。這就是晚年這二十年佛捨掉了。令我法海滿,洗浴諸天人。前面這一句就是正法久住一定要靠世尊威神加持,他這二十年的福報。所以佛法今天還衰,衰得這個樣子,將來能不能復興?能,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我曾經問過他,他說末法時期還有九千年,九千年當中這佛法有興有衰。興衰不在法,法沒有興衰,興衰在人,也是在眾生的福報。眾生都能夠相信善法,佛法就興,諸佛菩薩應世;大家不相信,大家不肯學,那佛法就衰。縱然我們這一代衰,下一代可能有人會興起來,所以末法九千年有興有衰。

  佛法決定不會滅,為什麼?他法運還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後那佛法就滅了。所以這一點我們不要擔心,要自己真正努力,真正發憤,要肩負起正法久住的使命。我現在明白了,我覺悟了,我選擇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是神聖的,是無與倫比的,為什麼?續佛慧命,利益眾生,不是為自己。續佛慧命、利益眾生都要從我自己做起,不能要求別人。我做了,我做得有效果,決定能感動一些人,一定有志同道合的。這樣志同道合的人愈來愈多,那佛法就興旺。所以不從自己做起是決定不可以的。令我法海滿,這就是正法久住,洗浴諸天人,這就是弘法利生。

  下面幾句話講得好,假使毀禁戒,悉住不退地。受了戒,受了戒做不到,為什麼說他還住不退地?受戒的時候阿賴耶裡面種了善根,這就是大乘教裡常講的「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決定不會退的。我們眼睛看,看經、看佛像,一歷眼根也是永為道種。但是你要是能持禁戒,你這一生成就;你要是不持禁戒,要毀戒律,這個悉住不退地,它是講每個人將來決定會有緣分遇到佛法,善根會起現行,這叫不退。不是說這一生,是講來生後世,你那個善根種子(那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縱然是無量劫以後起現行也會成佛,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經文裡頭可不能把意思錯會,錯會了意思那就不對。不是說我們今天什麼戒都不要持,我們現在就不退,不是,將來這個金剛種子不會退,是說這個。你現在迷惑顛倒,你造作罪業,你還是要受輪迴的果報,果報受盡了、受完了,遇到有緣,這個善根它又起作用,它又起現行,這叫不退。千萬不能把這個意思錯會。

  下面兩句,若有撾打彼。這就是有人欺負佛弟子,佛說即為打我身,這個話是真的。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再把底下兩句念下去,若有罵辱者。這是罵佛弟子,包括在家的,無論是出家在家,你要是罵他,則為毀辱我。「我」是世尊的自稱。這個話是真的。所以出家人犯了過失,我們怎麼對待他?普賢菩薩講得好,對他禮敬,不說他的過失,為什麼?他是佛弟子,我對他恭敬我就種福,我要批評他,我是批評三寶、毀辱三寶。毀辱三寶為什麼罪這麼重?讓其他的人看到、聽到對佛法不生信心,道理在此地。所以我們要顧慮到影響,我們讓一切眾生對三寶有好的善念,不要讓他因我而生惡念、而生不善的影響,那我就錯了。

  所以無論是出家在家,在家受過三皈五戒,不管他持不持戒,他造作惡事與我不相干,為什麼?各人因果各人受報,我何必要去批評他?我何必要去責備他?我的批評責備,實在對自己來講有失厚道。但是在一種情形之下可以去批評他,可以去責備他,那是什麼?沒有第三者在其中,我勸導他,關起房門,可以,只要有第三者在就不可以。這是如來的教誨。現在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太少,真正能做得到的更少更少,他不懂他怎麼會做?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我們隨便在批評,今天社會大眾對佛法失去信心,為什麼失去信心?他聽到的太多,他看到的也太多,他怎麼會相信?那我們隨便批評、隨便辱罵,有沒有責任?有,障礙許多的眾生入佛門。古人說的話有道理,「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我們互相都是讚歎,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善念、最好的善緣;也給這些破齋犯戒的佛弟子讓他良心發現,他會回頭,回頭是岸。如果他做錯事情你常常罵他,他罵皮了,他也無所謂了,依然我行我素,根本就不理會你,反而什麼?反而讓他不知道反省,不知道回頭。如果他的惡行、惡業我們一句話不說,他有一點點善行我們都讚歎他,久而久之良心發現,這叫教育,這真叫護法、護持。所以這個意思非常之好,非常的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果然能依教奉行,你是真佛弟子。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還是看到世間過失,我們講經也常常說,不是世間過失,是你自己的過失。自己什麼過失?妄想分別執著,你說是不是?昨天我還說一個人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放下,他就成佛了;能夠放下分別執著,他就是菩薩;妄想分別放不下,執著放下了,他就成阿羅漢,他也超越三界,那就對了;你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放下,你是六道凡夫,你錯了。這三樣東西要不能一時放下,你就不能往生,念佛為什麼往生?這個東西是沒有放下,但是在往生那一刻,就是那一剎那,他放下了,他才能走得了,所以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臨死,最後嚥那一口氣還放不下,那一生的佛都白念了。

  淨宗講得很好,帶業只帶舊業,不帶現行。舊業是什麼?昨天的業都是舊業,可不帶今天的、不帶現前的,現前這一念還在就不能往生。所以我們念佛,每天念佛就好比什麼?好比練兵,訓練,臨命終那個時候就是打仗,希望臨終最後一念是正念,是阿彌陀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才能往生。由此可知,平常這個訓練非常重要,你臨終才有把握;平常訓練要是疏忽了,臨命終時沒有把握。到那個時候還有一念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就誤了大事。

  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日用平常的時候我們就把它當作臨終一念來想。所以印光大師教導我們,念佛怎樣才能成就?他那個方法很好,把「死」貼在額頭上。就是說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我今天就要死了,看看你還要不要放下?他老人家的關房我去過,他關房裡小佛堂很小,一間房子,大概只有我這個攝影棚三分之一大,佛案上只供了一尊阿彌陀佛,佛像背後牆壁上貼了一個字,他老人家自己寫的「死」。天天看到死,時時刻刻想到死,萬念俱灰,萬緣放下。對人謙虛恭敬,只有對什麼人有責備?真正肯受教的學生。他老人家一生不收出家徒弟,沒有出家徒弟,都是皈依的弟子,在家出家皈依弟子。真正肯學,真正好學,真正想這一生有成就,那他就很不客氣的教訓你。如果不是真心想學、想求生淨土的,他老人家對你很客氣,你會看到他很慈悲。

▍第十「悲念無盡恩」

  這段清涼大師為我們說了十條,實在講,父母恩、佛菩薩恩、老師恩、眾生恩,說不盡!經裡面只是舉幾個例子而已。清涼大師引經據典給我們說,「又云,留白毫之福以覆弟子,言留教者,即三藏八藏,廣益眾生,依之修行,皆得成佛」。這是第十條,就是悲念無盡恩的最後一段。這樁事情也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可是幾乎沒有人講了。

  世尊當年住世,世壽應該是一百歲,他老人家八十歲就走了,所以還有二十年的福報留給末世眾生。也就是說佛滅度之後,他老人家的法運一萬二千年,這一萬二千年當中,出家的弟子,出家的四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佛這二十年的福報就足夠他們用的。又說佛的白毫。佛三十二相的白毫相,就是眉毛當中有根白毫,這個白毫旋轉在一起像一個珠一樣,它不是一個珠,它是一根白毫,這是佛相。白毫,佛講經說常放光,白毫放光。白毫之福也加持給後世的弟子們。白毫的福加持給後世的弟子,那就是在家出家統統都有分,這是諸佛如來悲念無盡。可是你得要認真學,要好好的學,不要辜負佛陀的賜福,一定要認真依教奉行,要做佛的好弟子,不可以破壞佛法的形象。破壞佛法的形象跟破和合僧的罪等同,沒有兩樣,果報都是在地獄,這是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謹慎的。

  雖然佛在《大集經》裡面講的,這是我們前天念過,「假使毀禁戒,悉住不退地」。這兩句我講得很清楚,佛說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不是現前。現前持戒修行,念佛求往生,這兩句現在兌現。怎麼知道毀禁戒也悉住不退地?不持戒的也有成就?宋朝瑩珂法師的例子那是最好的證明,歷代破戒犯齋,像瑩珂法師那樣最後都能夠懺悔往生的很多,這要懂得,這不能夠含糊籠統念過。以為我們出了家,破戒犯齋沒有關係,佛說還住不退地,到最後你墮到地獄,你說佛說話不算話,你再謗佛、再謗法,墮阿鼻地獄。

  問題是你要真正懺悔求往生,你就能住不退地,所以瑩珂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因此我們對於破戒犯齋的這些出家人決定不可以輕慢,說不定他一下警覺到了,怕墮地獄,那個勇猛精進超過我們學佛幾十年,我們都比不上他。

  所以往生西方淨土是兩個方式,一個就是我們平常念佛,積功累德;另外一個是說造惡多端的,臨終懺悔,那就看他懺悔的功夫,他的真誠。如果是十分真誠,像阿闍世王是上品中生,這就不得了。真誠心次一等、再次一等的,也能往生,中上品往生、下品上生,這都有可能,悉住不退地,這是我們要知道的。如果不是勇猛痛切懺悔,你這個罪業果報在三途,三途果報受完受盡了,你再離開三途,以後肯定有緣分遇到佛法,但是那個緣分不曉得在什麼時候。有的時候快,來生後世就遇到了,有的時候慢,十幾世,一、二百世,甚至於還有經過多少大劫。這個時間的早晚也是各人的命運,也就是各人的業障習氣。

  由此可知,佛法的薰習功德不可思議。佛法薰習的時間長,你的時間就縮短,容易警覺到,容易回頭;如果佛法薰習的時間少,世俗的習氣很重,貪瞋痴慢的習氣很重,你回頭就晚。為什麼?縱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識來引導你,你不肯接受,你不聽,所以你很難回頭,只要一回頭,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所以人在世間一定要懂得親近善知識,最怕的是成天跟惡知識在一起,那個麻煩就大!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下面講留教,教就是經典,這是悲念無盡的第一樁大事。如果佛菩薩的經教不傳下來,悲念無盡也就等於一句空話,為什麼?沒有法子利益眾生。諸佛菩薩在世的時候,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大家得利益,佛菩薩不在世用什麼東西教化眾生?經教,這個經教就是三藏、八藏。三藏諸位知道,經律論三藏,《大藏經》就是屬於三藏經典。八藏是什麼?八藏還是三藏。戒就是律藏,定是經藏,慧是論藏,再加一個咒,這是佛教化眾生的四大類。大乘戒定慧咒,這就四藏,小乘也有戒定慧咒,所以合起來稱之為八藏。

  佛留下這麼多,這叫法寶!世間的珍寶可以救護我們的貧窮,你要是有財寶你就富有,貧窮的苦你就能夠免了。但是生死輪迴是大苦,用什麼方法能免?佛菩薩的教誨,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死輪迴的大苦,你說它是不是寶?比世間所有一切珍寶還要寶貴!三藏八藏再多,你只要受持裡面的一種就能得度,功德不可思議。

  所以經典是佛菩薩滅度之後,三寶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法寶。佛在世的時候,第一是佛寶,第二是法寶;佛不在世的時候,第一是法寶,第二是僧寶,第三才是佛寶。為什麼?佛不在世了,我們對佛寶只是恭敬,只是禮拜,它不能教我們。誰教我們?僧寶教我們,我們找到好的善知識、好老師。好的善知識、好老師也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裡頭也有,他持戒修定明經,他也演教,演是表演,講經說法,自行化他,居士裡頭也有不少。民國初年,我們知道佛門裡頭有成就的這些大居士比出家人還多,真正有成就的很多。這是廣益眾生,利益眾生。

  這是講經典的重要性,離開經典就沒有佛法,這要知道。沒有佛法可是硬體設備有,佛的這些塔廟、遺跡這個東西還在,後面所講「形像塔廟,乃至舍利,一興供養,千返生天等,故自頂至足下,結成恩重」。形像是佛菩薩的形像,無論是泥塑的、木雕的,或者是金屬鑄造的這些形像,雖然不能叫你皆得成佛,這是做不到的,但是給你修福。你能夠禮敬,你能夠禮拜,引發你的善根,這個功德就很大。塔是供佛舍利的,多半是供養舍利的;廟就是寺廟,是供養佛菩薩形像的。諸位在此地要知道,這裡已經變成廟,不是寺,不是寺院庵堂。寺院庵堂裡面有三藏八藏,是講經教學的,如果這個寺院庵堂現在沒有人講經,沒有人教學,甚至於經典都沒有了,只有這個形像,像現在講經懺佛事,這是廟。實質上它是廟,可是招牌上還用寺,寺已經變成廟,所以寺跟廟是不同的,這我們要知道。這就是說末法時期佛法衰的時候塔廟,佛清楚,沒有人學經教。

  乃至舍利。舍利就是塔裡頭供養的,佛的舍利、菩薩的舍利、羅漢的舍利、祖師大德的舍利。見到舍利就跟見到人一樣,我們會想到佛菩薩、善知識的行誼,這就能生善根。所以一興供養,這是講他得的福報,千返生天,就是人間天上一千次的往返,不墮惡道,這個福報多大!所以修福的人多,他成不了佛。後面接著說,故自頂至足下,這是講佛的全身,從頂到腳全身化成舍利,對眾生來講都是無盡的慈悲、無盡的恩惠,結成恩重。

  我們要怎樣報恩?唯有傳持。持是什麼?持是做到,就是受持。我們一定要做到,佛陀教給我們的,我們認真學習,把它變成我們的生活,變成我們的思惟,變成我們處世待人的準則,這叫持。自己能持我們就能夠傳,希望正法不要斷絕,代代有傳人。我們從老師那個地方傳來的,得到了,將來我們也要傳給下一代,傳持正法藏,你一定要有這個願。宣揚教理施群生。宣揚是你有這個機緣教人,把佛法的道理、佛法的方法、佛法的修學、佛法的效果做出來給人看,教別人,這是法布施,布施給一切眾生。每個人機緣不相同,盡心盡力統統是圓滿,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

  前面兩句我們每個人都做得到,第三句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可是修淨土的人他就佔很大的便宜,怎麼說?修淨土的人如果真正念佛往生,那就是一念契真如。這在其他法門裡頭不容易,淨宗法門那就是特別法門,老老實實這一句佛號念到底,真的能往生,往生跟真如就契入、就相應。這是真正報佛恩的人,真正報佛恩。為什麼?你成佛了,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一生圓滿成佛,所以往生就是成佛,這還得了!我們無論是怎樣修行弘法利生,你要是把往生疏忽掉,後頭這兩句就沒有了。是報佛恩,報得不圓滿,報得不究竟,一定要念佛往生,這才是究竟圓滿的報佛恩者。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第1545至1550集    2006/5/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