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我們讀這首偈,也要懂得引申的意思。『王子』在社會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如果他們能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影響尤其是大。我們今天為佛弟子,佛是法王,菩薩是法王子,既然學佛,都是佛的學生,佛的學生,古印度的稱呼就是菩薩。菩薩有等級的,就好像在學校念書一樣,菩薩是學生,畢業了,畢業就是佛。

  所以菩薩是學生,有一年級、二年級,有小學、中學、大學,不一樣,都是學生。佛法裡面講,像《華嚴》給我們說的,十信,第一個十年級,好比是小學。第二個叫十住,第二個十年級,好像是初中。第三個十年級,十行位的菩薩,好像是高中。第四個十年級,好像是大學。第五個十年級,好像是研究所。所以,佛法裡面講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一個位次,上面還有個等覺,五十一個階級。而修學時間長短不一樣,完全靠個人的功夫。有些人在一生當中,這五十一個位次他都完成,好像是他拿到博士學位。在佛法裡最高的學位是佛陀,第二個學位是菩薩,最低的學位是阿羅漢,這都是真正拿到學位了。小乘有四果四向,八個階級。

  我們今天『從法化生,而為佛子』,那就是一定要依照佛陀的教誨去學習。「從法化生」這個意思很深,父母生我們的身,肉身,恩德很大!生我們,養我們,教我們。現在做父母的,生跟養做到了,教疏忽了。我們接受佛陀的教育,聖賢人教育的目的在變化氣質,這是從中國古聖先賢教人,讀書在求變化氣質。也就是說,變惡為善,變迷為悟,變凡為聖,變就是變化,這叫什麼?法身慧命。佛法講我們有兩條命,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慧命得自於老師,佛是老師,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

  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稱他什麼?本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是什麼意思?尊敬,我們講尊敬的,要翻成中國的意思,尊敬的根本的老師釋迦牟尼。「佛」是學位的名稱,他拿到最高的學位,像我們今天講的博士,最高的學位。所以翻譯出來,你就知道沒有迷信,佛不是天神,佛不是鬼神,佛不是神仙。佛是個覺悟的人,化迷為悟,化凡為聖,他是覺悟的聖人。我們遵從他的教誨,依他的教誨來修行,轉變我們的氣質,這是真正的佛弟子

  它有標準,我們同學們在一起,都選擇淨土宗,淨土宗最重要的修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清淨,那你就想到,清淨的反面是染污,什麼東西染污?煩惱是染污,最嚴重的染污。所以佛給我們的標準,十善業道!初學佛的人要從這裡下功夫,淨業三福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從這裡扎根,從這裡入門。現在人說實在話,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誨,包括佛法,佛法是聖賢教誨,不懂得孝順,什麼叫孝順,不知道。而現在做父母的人,因為他也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育,他也不懂得什麼叫孝順。所以他生兒育女,教他的兒女,他自己都不懂得什麼叫孝順,子女怎麼會懂得?

  我聽到廬江文化中心的報告,最近有個小朋友,很頑皮也很聰明,很難教。他們全家學了弟子規之後,父母懂得怎樣孝順自己的父母,晨昏定省,從前沒有,現在知道了。早晨、晚上都要問問父母好,衣著能不能保暖?常常關懷;飲食合不合口味?照顧的很周到,小朋友看到了,看到,他自動就會學。學了什麼?照顧他自己的父母,這就對了。看到父母孝順祖父母,他旁邊學會了,所以教育是要以身作則。你對自己父母不孝順,孫子看到,你做兒子不孝順,你要求他孝順你,哪有這個道理?他從小天天看,父母就是他一面鏡子,就是他的好榜樣。所以父母要想兒女孝順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要孝順你自己的父母給他看,自然他就學會了。你要尊重自己的老師,讓兒女看到,他才會學到尊師重道。這應該的,這個道理我們講得很多。

  尊師就是尊重「道」,老師是代表道統、傳統。由此可知,老師是社會大眾的表率,是社會大眾的榜樣。老師的生活是最清苦的,在古代常講窮秀才,因為他沒有從事生產事業,他只是教書。教書,學生家長送一點供養。學生家庭富裕會多送一點,逢年過節多送一點禮,供養老師。家境清寒的就很少,甚至於還有家境非常貧苦的,三餐飯都得不到溫飽的,這時候老師還要照顧他,還要幫助學生的家庭。所以做老師的人很辛苦,但是起心動念,言談舉止,都給社會做個好榜樣,倫理的好榜樣,道德的好榜樣,因果的好榜樣,老師要做出來。

  他的辛苦,我們非常明白,他有好的果報。往往果報不在這一生,果報在來生後世。因為一生心行端正,念念都為下一代,給社會大眾、給下一代人做最好的榜樣,他的福報在來生。雖然自己清苦,而且還能幫助別人,布施。所以,他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換句話說,來生得大富貴。我們就知道,現在世間這些大富貴人,前生、宿世多半是什麼?多半就是這一類的窮秀才,他所修積的德行,他所修的三種布施,所以在這一生當中得大富貴。

  我們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對富貴人羨不羨慕?不羨慕。對於這些教書的,清苦的這些老師尊不尊敬?非常尊敬,由衷的尊敬,他們是社會安定的根源。所以古時候帝王、大臣、長者,對於讀書人沒有不尊敬的。雖然他很清寒,他非常清高,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甘心情願過他清苦的生活。他的快樂在讀書、在教學,得天下之英才而樂育之,這是人生最大的樂事,他有他的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聖賢之樂。現在的社會價值觀轉變了,在從前讀書是社會地位最高,最被人尊敬的。社會的排行榜,士農工商,士是讀書人,讀書人排在第一。現在價值觀改變,現前社會是富裕的排行榜第一,工商擺在第一,讀書人貧窮,現在讀書人排在最末後。這是社會為什麼會動亂,這個道理你有沒有參透?凡是社會重視倫理道德的,決定是太平盛世;凡是社會廢棄倫理道德,不要了,疏忽它,不要了,肯定是亂世

  我們今天生在價值觀顛倒的時代,聖賢書還要不要讀?現在就有許多家長說念這個書沒用,念這個書將來在社會上找不到工作。現在念什麼?念工商、念科技。大概學生最熱門、熱衷的是電腦、電子、機械,這是最熱門的。為什麼?找工作方便,大公司都需要這些人才。倫理道德的人才,他沒用處,這個東西不能賺錢。是!不能賺錢,但安定社會。今天社會動亂,衝突這麼多,靠什麼?要靠這個來化解,要靠這個來安定,所以,只有少數真正覺悟了,捨己為人。今天做這事情很辛苦,不容易。所以有同學們告訴我,好事難做,好人難為,人家誤會你,大家看到你討厭你。你做好人,他不是說你是好人,說你是傻瓜、你愚痴、你傻,你怎麼不知道賺錢,你怎麼不知道享受?你真正想做一樁好事,障礙太多,不讓你做;你做壞事,幫助的人可多了。你不相信,我開個賭場,就有很多人投資,為什麼?賺錢。那是害人,讓人傾家蕩產。所以今天社會是顛倒的社會。

  我們真正發心做,我們要明白,將來的果報不可思議。你今天能付出多少的犧牲、多少的代價,來生後世百倍的報償、千倍的報償,福德不可思議。所以今天我們什麼享受都沒有,我們今天幹的是什麼?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只願布施,不求回報,回報的念頭都沒有。可是在自己,雖然很清苦,生活能過得去,好!夠了。三餐能吃得飽,衣服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了。我們生活在世間的需求滿足了,不必再求。你現在給我大的房子,我不要,為什麼?每天整理就很辛苦,一個人住要那麼大的房子幹什麼?一間房子足夠,很容易整理,乾乾淨淨,整整齊齊。你說你多麼快樂,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恐懼。

  所以要心淨,要把染污放下,現在染污嚴重,大家都知道。首先在哪裡?從生活上放下染污。穿衣服,還是穿棉布保暖,好!你穿一些尼龍、綢緞,化學的東西,對身體不是健康的,傷害健康。飲食,今天的肉食決定不健康。除非你住在農村裡,你在超級市場買的肉食都不是健康的,裡面有很多化學微生素在裡頭。甚至於素食,蔬菜有農藥,很嚴重的農藥。乃至於茶,我去參觀過農場,參觀過茶園,茶農種茶也是用農藥、用化肥,所以茶葉長得很好,很好看,不正常。

  所以三十年前湯恩比博士就說過,人類如果要真正懂得健康,懂得衛生,還是要恢復到過去那種農耕的方法,它是自然的,那是健康的。家裡面養的畜生,一定要放到外面,可不能關在籠子裡,關在籠子裡決定不健康,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外國人他們喜歡吃牛羊肉,牛羊是養在牧場,牧場的規模都非常大,正確的,牠不是養在籠子裡頭。不是自己用化學肥料來餵牠們的,牠們自己去覓食。這就是說明,確實有些外國人他們的飲食比我們健康。現在海裡面的東西都不能吃,為什麼?海水嚴重污染。在從前認為什麼?海鮮、河裡面的魚大概是比較好一點,現在我們知道,河川、海洋嚴重的污染,都是人為的,都是自己害自己。從這些地方你就懂得怎樣調整你的衣食衛生,保護你的生理

  再說到精神的染污,就更嚴重了。我們天天所接觸的,大概現在接觸最多的是報章雜誌跟電視,還有電腦,這是接觸最多的,這些東西對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妨害。就是裡面的內容是嚴重的精神染污,你天天接觸它,沒有好處。所以我學佛之後,懂得這些道理,我至少有四十年跟這些斷絕關係,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看報紙,不看雜誌,斷絕四十年。連電話都很少,尤其現在的手機對人害處很大。我看到有些廣告裡提出一些警告,很有意思。它說用手機的人,希望用的次數愈少愈好,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一分鐘;換句話說,一分鐘以上,對你身體就有傷害。所以方便是給你方便,可是你要付出代價,你付出的代價跟你所得到的方便不成比例;換句話說,為了這點方便,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不值得。

  所以在這些地方,佛弟子應當天天接受佛菩薩教誨,佛菩薩教誨在經典裡面,我們一定要把時間拿來多讀經書、多念佛。我們這一生要走的路,要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就正確了。要大幅度的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靈性,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沒有白來,方向、目標正確要知道過個平淡的生活,平淡就是最健康的,就是最幸福、最美滿的。志同道合的同學、朋友,還是很多。真正能看破,能放下,我們有五、六個人,三、四個人,都不算少,在一起共修,大家依眾靠眾,互相勉勵。不但我們每個人是社會大眾的好榜樣,我們這個小團體也是所有團體裡面的好榜樣,為什麼?這個團體是修六和敬的

  印光大師教導我們,在我們現前社會狀況,道場要小,他告訴我們,同學共修不超過二十人。你想一想,祖師為什麼要說這個話?為什麼要這樣教我們?你明白嗎?你懂嗎?就是現在社會價值觀改變了,生活方式改變,制度改變了。如果道場人眾太多,不能修行!人眾太多,費用太大,誰能供得起你?供不起你怎麼辦?那只有自己想方法,你一定會想到用什麼?企業的方式,那就不是建道場,叫開佛店。法會、經懺佛事,辦種種活動招來信眾,你還有什麼時間修行?你的心是亂的、是動的、是染污的,不是清淨的。

  如果你這個道場真的不超過二十個人,現前社會善心人士還有,他樂意幫助你,你能過個很平淡的生活,二十個人很容易維持。可以能做到什麼?做到如法,如理如法的修行。不向外攀緣,沒有經懺佛事,也沒有任何法會。二十個人天天在一起讀書、講學,一個人講,十九個人聽,每天大家輪流講,輪流講是逼著你要讀書。一個人學一部經,或者是兩個人學一部經;二十個人,兩個人學一部經,就十部經,每個人學有專攻,好!二十個人在一起,每天同學們互相講,互相在一起學習。雖然我學的跟你學的不一樣,我講給你聽,你講給我聽,我們都有專攻,但是對其他的經論也都有知識,為什麼?都聽過。這樣子我們十年、二十年不出門,就變成專家學者了,自自然然全世界愛好、想聽這個經的人,都會請你,為什麼?你是專家。

  譬如我學《彌陀經》,我十年、二十年就專門學這部《彌陀經》,肯定將來就變成阿彌陀佛;你學《無量壽經》,你就是無量壽佛;你學《金剛經》,那你就是金剛菩薩;你學《地藏經》,你就是地藏菩薩;你學《普門品》,你就是觀音菩薩,專家!什麼人對這部經論用過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大的功夫?在這個世界上,現在交通方便,每個地方想聽這個經的人一定請你。心一定要定下來,一定什麼都放下,依教修行,這才真正是佛子。「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可不能學多,可不能學雜。同學在一起互相學習,譬如我專攻《彌陀經》,我也聽你們講經,聽到那些東西可以幫助我,可以在我學習當中,或者在我的講解當中引用。每個人都有主修的,可以在一塊互相學習、研究、討論,大家都向上提升。

  每天念佛,如果是著重在教理的研究,念佛不能少過四個小時。每天拜佛,不能少過一個小時,怎麼會不快樂,怎麼會不成就?不必要掛個什麼佛學院的招牌,用不著。小小的一個精舍,小小的一個念佛堂,同學不分在家、出家,都可以,二十個人。出家,可以住在道場裡;在家,希望他來參加上課。上課的時候就可以來,下課的時候,他可以回家。專攻!這是真正的佛子。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我們在經典上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同學幾十年追隨釋迦牟尼佛都不離開。他們真是學到家,學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不需要別人照顧,這是最初的僧團。

  民國初年江味農老居士,這是個在家很有成就的大德,他一生專攻《金剛經》。在這一部經上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寫成《金剛經講義》,現在是《金剛經》註解的權威。還有一位周止菴居士也是這個樣子,一生用二十多年時間,專用在《心經》上,《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他把自古以來出家、在家大德註的《心經》,他統統都讀過,寫成一部《心經詮注》,是《心經》古往今來的集大成,變成權威。這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成就的典範,我們要想自己成就,你就用這個方法。如果你要貪多、貪雜,心裡還有妄念,你就不能成功。成功的人決定是萬緣放下,心地清淨,清淨就相應,雜亂就不相應;為自己名聞利養就不相應,為續佛慧命,為普度眾生,那就相應。相應是得三寶加持

  所以時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只要有心,沒有一個不能成就。中國諺語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真正發心想幹,始終不變,沒有一個不成功。連成佛作祖都辦得到,其他世間事叫雞毛蒜皮,小事,哪有做不到的?轉凡成聖,破迷開悟,這是第一等的大事。《法華經》上講的「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世尊如是,我們如果要發心效法世尊,亦如是。為什麼不發心,為什麼不真幹,為什麼不做個真的佛弟子

  有名無實,不能成就。雖然在佛門種了善根,可是你的業障一定要消除,業障到哪裡消除?業障要受很多的苦報,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你學得不如理、不如法,造的是什麼業?破壞佛法的形象,讓社會大眾產生誤會:學佛就是這樣的,這個佛不要學了,這個東西是迷信,這個東西對社會沒好處。造成了誤會,這個誤會就是很重的罪,它是有果報的,哪有說不造業因,沒有果報的?沒有道理,業因一定有果報,所以這是不能不知道。

  所以出家人如是,在家人也不例外,在家人在社會上要做個好榜樣。我奉勸大家,我們一定要落實十善業,要落實三皈、五戒,要落實弟子規。還是要從弟子規做起,然後三皈、五戒、十善業不難;弟子規做不到的話,後面這三樣很難。所以,我們看在家同學,十善業做不到,三皈、五戒做不到,這就不是真正佛弟子。出家人,沙彌律儀做不到,這不是真正出家弟子。為什麼做不到?沒有弟子規的基礎,也就是缺少這個基本的訓練。我們明白了,搞清楚了,所謂「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來得及!

  真正有心的,勇猛精進的,弟子規這門課,三個月可以圓滿,能把它做到;根性鈍的,煩惱習氣重的,花上一年時間也能落實。有這個基礎,你再認真努力學十善業,希望也能夠用三個月、半年的時間,把十善業落實,你是真佛子。然後無論你修哪個法門,無論你學哪一部經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十年、二十年,你就是大德,佛門的大德。無論在家、出家都是大德,在家,就像夏蓮居、像梅光羲、像江味農,這樣的成就;出家,那就是祖師。真的是自度度他,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真正佛子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55   200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