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佛門裡面稱『長者』,這個人有德行、有學問、有地位、有身分、有財富,得到國王大臣的讚歎、人民的愛戴,這稱之為長者。我們看這個名詞的含義就了解,長者決定是影響一方,他是社會大眾的表率。這些人多數都是事業上有成就,年歲大了,我們現在講退休、養老,被人尊重。出去托缽,在路上要是遇到,或者是聽到,都能夠引發菩薩的大願。『當願眾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就是願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向長者學習,長者「善能明斷,不行惡法」。
這句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善」,顯示出長者真實智慧,經驗豐富,人情練達。這是很不容易的,我們講是真實的學問,「明」是明瞭,「斷」是判斷,所以這就不是一個普通人。因為在社會上,人事環境非常複雜,尤其是在現代這個時代。古時候,我們要曉得,這個經是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講的,那時候世界人口沒有這麼多!十萬人口的都市就是大都市,就不多了,那麼大的都市就不多了。現在人口多,科學技術發達,這在三千年前的社會沒有。而且在古時候那個時代人民淳樸,習慣於守法,從小他就在這個環境裡面學習,普遍的都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基本上都有!敬老尊賢。人人確實有羞恥之心,有羞恥之心就不好意思行惡法,造惡難為情!也就是古時候,人生的價值觀跟現在不一樣,現在的價值觀顛倒。
在古代,人在這個世間受社會大眾的尊敬,不在地位,也不在財富,甚至也不在你的才華,而在德行。在價值觀裡頭,德行擺在第一位。所以他對事對人有智慧能夠判別是非善惡、邪正利害,他有能力判別。可是事是活的,千變萬化,所以判斷也是時刻在變化的。譬如是個惡人,大眾都嫌棄他,這個人改過自新,回頭是岸,有些人還是有成見,那就錯了;長者會帶頭,長者對他尊重,長者對他讚歎,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長者的心是慈悲心,幫助世間一切人轉惡為善。
自古以來,哪有不作惡的人?中國古聖先賢都講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孔子,我們後世尊他為聖人,他不敢稱聖賢,他說他還有過失。到晚年,還希望能多活幾年,學習《易經》,希望自己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少犯一點過失。聖人給我們做出的榜樣!堯舜是聖人,但是自己不敢稱聖人,把聖人總是推給前人,可是過失肯定是有。在大乘佛教裡面來講,人到沒有過失,只有一個人,成佛,成佛才真正沒有過失;換句話說,菩薩還有過失,聲聞、緣覺那更不必說了。六道凡夫,見思、塵沙、無明一品都沒有破,他怎麼會沒有過失?怎麼會沒有惡行?這個我們要知道。所以,古聖先賢勉勵我們,「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明斷,善字很重要。
善就是善巧方便,我們一般講通權達變,通是通達權巧的變化。善惡,《了凡四訓》上講得很清楚,有真有假,善有真有假,惡也有真、也有假;善有大有小,惡也有大、也有小;善有偏有圓,惡也有偏、也有圓。你要不細心去體會,你怎麼能通達?你要是不通達,你怎麼能夠明斷?所以善字非常重要,在這裡頭是關鍵的字眼。佛家講得活潑、講得生動,譬如佛家重視戒律,每條戒裡面都有開遮持犯,你要明瞭。戒律有開緣的時候,開戒不是犯戒,你要執著「他犯戒了,他有罪」,你錯了,恐怕有罪的是你自己。為什麼?你不懂開遮持犯,你產生誤會,這個誤會裡面毀謗三寶,結罪有輕重不同。如果你是誤會,影響不大,為什麼?你說這個出家人破戒,親近的人不多,影響不大,這個罪就小;如果你說的這個話影響很大,影響的時間很久,罪就很重。
我們舉個例子,這些例子都是事實。我有一個朋友,也是同鄉,年輕的時候,在抗日期間他是屬於戴笠的部下。諸位都曉得戴笠是抗戰期間專門做特務工作的,現在講做地下工作。對日本人戰爭,多半是做情報工作,所以他們都派在日本人的佔領區蒐集情報。他們有三個朋友,都是同事,有一天被日本人的憲兵隊發現了,抓去之後就會被處死!處死,絕對還不讓你好死。他們就逃,這是在南京,南京被日本人佔領,就逃到中華門外的雨花台,那邊有個寺廟。日本憲兵隊就追,追到那邊去,他們就跑到寺廟去。寺廟正在做法會,他就求老和尚救他,說明情形。老和尚很聰明,來的時候立刻剃頭,剃了光頭叫他穿上海青,跟做法會的法師,法會當中就參加插到裡面去。日本憲兵隊在那裡到處搜索,找不到,就算了。他們三個人感激老和尚救命之恩。
抗戰勝利之後,他們永遠記得這樁事情。回到南京,老和尚還在,去看老和尚,感謝他那次救命之恩。於是在南京酒店裡面擺一桌宴席請老和尚吃飯,老和尚也很歡喜,看到這些年輕人為國家效命。結果一吃飯,這時候他們才想到老和尚是吃素的,我們今天請他,供養的都是雞鴨魚肉這些東西,搞得很難堪。結果老和尚往那一坐,「不要緊,大家坐下來」,他什麼都吃。這些人對老和尚佩服得五體投地,老和尚隨緣。他們不是惡意,他們是善意,也是一時大意。這是什麼?這叫開緣,這不是破戒,不是破齋。老和尚這種舉動,吃飯的時候跟他們的談話都是佛法、都是教誨,這個動作就叫他佩服、就叫他感激,然後教他他才聽得進去。所以我這個朋友他說佛教真的是偉大,真是了不起。這是善能明斷。
如果那時候老和尚看了就說我吃素,這個不行,馬上就離開,他們這些人心裡多難過!老和尚也失掉教化眾生的機會。這就是善能明斷,一切都是為利益眾生,不是為自己。為利益眾生,把利益眾生的機會你要認識、你要抓住。有這種機會,往往有很多開緣的事情,這個不能不知道。地藏菩薩說得好,「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入地獄幹什麼?度眾生,他不是到地獄去受罪。
毀謗三寶,批評是非,都是屬於惡法。所以六祖在《壇經》裡面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但六祖如是說,在《華嚴經》裡面,文殊菩薩教善財,叫善財去參學,五十三參。在離開老師,老師是文殊菩薩,離開老師出去參學,老師就教導他「不見善知識之過」,特別提醒他。為什麼?善知識的過失有時候是假的,不是真的。就像我剛才舉的這個老和尚,人家請他吃葷腥,他也就照吃,他是不是過失?他不是過失,就曉得他那是開緣,他抓住這個機會教化眾生。因為這些人很不容易接觸到佛法,沒有機會,他們平常也不相信。到廟裡面去玩,頂多燒一炷香,那就了不起了;對佛法是一無所知,經典根本不接觸,好機會,抓住!尤其這樣的善巧方便,令他五體投地的佩服,這哪裡是惡法?我們要說老和尚做錯,責怪他,那我們自己就錯了。凡事都要曉得論影響。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那是個很好的例子。兩位講經的法師,講得大概很不錯,法緣非常殊勝,就像我們現在講的,皈依他的人很多,供養他的人很多。就惹起另外一些也是出家人生起嫉妒心,就造謠生事,說這兩位法師只會講經,破戒,做很多惡事,向這些聽眾當中宣揚。聽眾聽到之後就產生懷疑,對法師尊重的心沒有了,也不願意來聽經,以後聽眾愈來愈少。那我們要問,這個造謠生事的法師有沒有過失?有過失。佛給我們講,墮地獄,我們人間的時間一千八百萬年。要知道我們人間的時間跟餓鬼、地獄不一樣,現在大家懂得叫時差,不一樣。
在地獄裡面他們的感受,那就不曉得是多少劫!我們一般人所謂,人在痛苦的時候度日如年,人在痛苦的時候,感覺得時間特別長;人在快樂的時候,感覺得時間特別短,所以時間不是定法。佛在經上講,他在我們人間的時間墮地獄一千八百萬年,那是什麼?因為他影響很大,影響很多人聽經的機會斷掉了,他的罪是從那邊結的。跟這個法師有沒有結罪?那就要看,如果這個法師受人毀謗,他不接受,聽了之後好像他不是毀謗我,是毀謗別人。指著名字,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怎麼知道他就罵我?如果他不接受,這叫他不接受,他沒有瞋恚心,也沒有報復心,若無其事,跟法師就沒有關係,跟法師這邊不結罪。結罪結在哪裡?結在聽眾,在大眾,你影響多少人不再聽佛法了,你影響的時間有多長,結罪在這個地方。
所以在從前,說老實話,造這些罪業造得再重,都沒有現在人造得重。為什麼?以前造得很重,你說影響很多人,聽經也不過是幾十人、幾百人而已,幾百人聽經的道場就很難得了。影響的時間也不會很長,最長也不過就是幾個月、幾年,大家就忘掉了,就淡忘掉了。還有一個在從前嚴重的,如果寫成毀謗的書,寫成文字。可是還是比現在輕,因為你印的次數不多,所以影響也還有限。那個比言語上的影響要大,因為你寫成文字,譬如你印二百本、三百本,只要你的書有一本在這世間,就是你墮地獄,你就離不開地獄,必須這個書在這個世間消失掉了。
從前印的數量不多,以前都是木刻板印刷,很費事,成本也高,不容易。多半是什麼?自己抄寫,抄寫就有限,很難超過一百本。如果隔個十年、二十年,很容易就沒有了,就影響不大。可是現在麻煩了,現在印刷術進步,成本低。如果我們做毀謗三寶的書,要是印上幾千本,一千本、二千本,幾千本,很麻煩。因為這麼大的數量,只要這個世間還有一份存在,這是什麼?這是你的罪證,你墮在地獄就出不來。你要求人給你銷毀,你怎麼個求法?何況現在還有錄音帶、錄相帶、光碟,你要是做出很多去流通,做了毀謗,這個事麻煩了!
如果這個法師要是有怨恨,你把他的聽眾破壞,道場破壞了,他要有怨恨,這個怨恨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這一生要是修得有福報,將來在享福的時候,他將來會報復你,也要破壞你的事業,甚至於破壞你的家庭。你也不甘心,那這種冤冤相報就是一世比一世嚴重。什麼時候你才能回頭?回頭這要有兩方面,有一個回頭,算了,不再報了,受什麼冤枉也就算了,這個帳才算是結了。如果兩方面都不服氣,這個事情佛都不能夠解決,都沒有法子給你調停。你說這個麻煩多大!
這個罪,一個是性罪,佛經上講得清楚。性罪是什麼?違背了自性。因為你的自性是本善的,你看《三字經》上都講,「人之初,性本善」,造作一切惡法都是違背自性。你看佛在經上給我們舉的例子,十善是自性,是你本有的;十惡是違背自性,違背自性叫性罪,那就有罪,這個罪你造作的時候你就會受果報。所以這裡講,果報多麼重?時間多麼長?完全看你的影響,你這個十惡業的影響。影響的面愈大,就是影響的人愈多,影響的時間愈長,你的罪就很重,你受苦也大,你受苦的時間也長,就這麼個道理。影響的面很小,影響的時間很短,你受苦的時間短,受苦也輕。這個要善能明斷。
惡如是,善亦如是,這我們要搞清楚!善法是什麼?善法就是宣揚佛法,宣揚世間一切善法。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稱讚如來」,這句要懂。什麼叫如來?如來就是性德。凡是與性德相應的一定要稱讚。十善與性德相應,要稱讚;這個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要讚揚,時時刻刻要表揚他,影響別人。別人聽了之後,這是個善人,聽了心裡很歡喜,感動到一定向他學習,為什麼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與性德相應,能把性德發揚光大?這是好事!我們看到之後不可以嫉妒,要讚歎。讚歎的影響大,影響的人很多,你的福報就大;影響的時間很長,你的享福時間就久,這有道理。
我們今天看到別人行善,我們全心全力把它擴大。我看到「山西小院」的六片光碟,我就很受感動。我這個受感動比一般人深刻,什麼道理?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看到暢懷法師圖書館裡面收藏著弘化社的經論、善書,印光大師出版的。才知道老法師一生就做這樁好事,法布施!一生就幹這一樁,十方的供養統統拿去印經,所以自己有個弘化社,在蘇州報國寺。我看這些書,發現這位老法師一生當中,印《了凡四訓》、印《感應篇彙編》、印《安士全書》分量最大。那個版權頁我概略給它統計一下,這三種書的冊數大概將近三百萬冊,我很震撼!這三樣不是佛教的經典,為什麼印這麼多?
我天天把這個疑問放在心上,為什麼這麼做法?二、三個禮拜之後,我有點明白了,體會到老法師的悲心救世。世界亂了,用儒家來教、用佛法來教,來不及了,儒跟佛現在在社會上沒有人相信。用什麼辦法來幫助他們?因果,這三樣東西都是因果。如果因果報應的教學,他們大家聽了之後能真聽懂,起心動念自然他就會約束自己。為什麼?作惡有惡報,行善有善果。這樣才幫助大家斷惡修善,趨吉避凶,我體會到老法師這個意思。所以我那時候回到台灣之後,也是大量流通,一下就印了五萬冊,這三樣書合起來印五萬冊,而且開始到處去講。
我看到「山西小院」,就觸動了印祖因果教育救世,我就明白這個道理。「山西小院」這個因果報應,還有「為什麼不能吃牠們」,好!比印光法師提倡這三樣東西還要好。為什麼?這是現前的事情。《了凡四訓》是明朝時候的事情,距離我們現在五百年了,人家未必相信是真的,《感應篇》的事情就更遠,所以眼前的因果報應比什麼都好!這人都在,「山西小院」四十個人現在都在,你都可以到那裡去訪問。活生生的因果擺在我們的面前,我是把它當作印祖提倡因果教育的教材,這是我們現前最好的教材,它的影響決定超過印祖講的這三種書。所以,我們要大力的去宣揚,大力的去讚歎,知道的人愈多愈好,福報愈大。流傳的時間愈長,你享福的時間也就愈長,諸位要懂得這麼個道理。
所以真正是長者,他善能明斷。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聽眾當中的法師不少,有十幾位。現在三分之二都過世了、都往生了,這裡面還有些年輕的,四、五十歲就走了。我記得我到此地來講經那年,我好像是四十九歲,三十年了。有一位長者聖一法師,他也是聽眾,這個聽眾與其他的聽眾不一樣。其他法師聽了也很讚歎,也很歡喜,可是聖一法師聽了之後,就勸他的信徒們要到圖書館來聽講經,那時候我們講經在中華佛教圖書館,在界限街。只有他一個人告訴他的信徒,有時間一定要來聽。有同學告訴我,我知道了很感動!聖一法師自己本身也是講經法師,真的中國古人所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讚歎,能夠在信徒面前讚歎,功德最大!讓他的信徒到道場來做影響眾。當然我對聖一法師也就非常尊敬。他邀請我到他道場參訪,在他禪堂裡面跟他的一些學生們講開示。我一生當中,見到一個真正如法修行的道場,就是當時的寶林寺,聖一法師的道場。它是禪宗道場,每天還是有一定時間坐香、參禪。那一年在這邊是講《楞嚴經》。
這就是善要讚揚,惡要忘記,不要放在心上,這就是正確;常常記惡,錯了。一個聰明人、有智慧的人,你想想看,怎麼肯把自己本性本善的良心當作別人罪惡的垃圾桶,這豈不是大錯特錯嗎?聰明人要把別人的善行善事放在自己的心上,讓自己的心情純淨純善。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教導我們,講得好,我們全經記不住,這幾句話一定要記住,這幾句話記住,全經精華都在裡面。那就是佛教龍王,「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這個了不起,一切惡道苦能斷。這一法是什麼法?「常念善法」,善法就是十善業,心善,你的心時時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行為善。要叫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個人是什麼?這個人是菩薩!
怎麼可以把別人的不善,放在我心上、放在我思想上、放在我口頭上?這就大錯特錯了!別人再不好,我們絕不理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也就是決定不要放在心上。因為放在心上,就是不善夾雜,這就錯了,我們這一生怎麼能成就?要成就,一定要依教奉行,自己要善能明斷,不行惡法。有這樣的基礎,無論修世間人天法,修出世間三乘法,沒有不成就的,這才真正是一位長者。希望我們同學要記住,要能辨別,在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要接納別人一切善,拒絕別人一切惡;一切惡我們不放在心上,心上一定放一切善法,這就對了。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56 2006/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