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王都』,國王、諸侯所居的城市,前面是一般的城郭,這個地方指明就是「王都」,國王、諸侯所居之處。引發大願是『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恆喜樂』。因為都城,在古時候稱為京師、京城,京是大的意思,是大都市、大城市,稱為京城。必然是個人文薈萃之所在,一個國家精華的地區,它不單是政治的中心,一定也是工商貿易的中心,一定是學術中心。中國自古以來,最重視的是學術。諺語有所謂「求財在市」,市是市場,貿易的市場,你要想求財,一定是在我們今天講工商業的都市;「求名在朝」,朝就是王都,這是說你的學術、你的德行,在這個地方才能夠跟人家做個比較,出人頭地!這是全國人才匯集的一個地區。所以引發大願裡面,「功德共聚」。
從這兩句弘願,我們就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最重的是德行,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所講的教育。所以首都稱京師,師就是模範,學為人師!帝王住的這個地區、這個城市,是全國所有城市的模範,所有城市的榜樣,稱為京師。這裡頭人才多,教育好,教得好!這是五千年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在這當中加上一句,這一句也是古人所說的,兩句,我現在都講三句,「建國君民,修身為本,教學為先」。教學,自己要不修身,拿什麼教?修身是什麼?自己先做到,沒有做到不要說,說了沒人相信,所以先從自己做起。孔孟自己做到了,講給別人聽,教別人,人家相信,願意接受,願意向他學習。釋迦牟尼佛自己做到了,所以才有那麼多人跟他學習。自己做不到,不行!你的言行不像佛,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誰相信你?說得不好聽一點,誰尊重你?誰瞧得起你?
所以師,師都稱範,老師的思想、言行、舉止是學生的模範;不但是學生的模範,也是社會大眾的模範。他雖然是清貧,因為他沒有從事生產事業,多半都是用來教學,教學是法布施。釋迦牟尼佛自己德行、學問成就之後,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生活所需要仰賴別人供養,供養只求夠了,決不求多餘的。所以生活所需,佛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飲食、衣服、臥具(晚上睡覺要鋪蓋),生病時候的醫藥,就這四樣,叫四事供養。沒有奢求,哪個不樂意?誰不歡喜?物質生活非常簡單,很容易滿足,他心是定的;定生慧,定才能契入,他沒有其他的思慮。世出世間做學問統統是如此,這個我們要懂得。
因此,社會大眾供養他,他對社會有什麼貢獻?貢獻很大!一般人不知道,帝王知道,一般人不知道尊敬,帝王尊敬,帝王拜他做老師,稱他為國師。為什麼?他是全國人民的榜樣,每個人都能向他學習,像他那樣的道德,我們今天講學習倫理、道德、因果、智慧,他是標準。在這個地方,中國古時候諺語有句話說,「賢人國之寶」,雖然他的物質生活清貧,國寶!國王希望社會安定,希望天下太平,這個工作要誰做?這個工作就是老師。這才真正能體會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古訓。
在中國這幾千年來,哪個帝王不知道?哪個帝王不遵從?他要是不遵從,政權就會失掉,就會被別人取而代之。你看在中國,每個朝代末代的皇帝,他也懂得,但是他不尊重,他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貪圖享受,對於倫理道德不尊重。結果這個政權決定被別人推翻,被別人取而代之。如果尊重,諸位要懂得,人民不願意造反,造反是很苦的事情,造反是被逼不得已才幹這個事情。雖然皇上不好,只要還能過得去,就能維持安定。你對於這些從事於教學工作的這些人,你能夠有三分尊重他,他就很滿意了,這個社會就能穩定、就能和平。如果你有個八分、九分尊重學術,尊重這些學人,天下大治,肯定的!所以治亂的根源就在此地,你重不重視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
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在首都、在京師,王都是京師,這裡頭表現得最明顯,皇上尊師重道。在中國古禮,因為中國在東方是領導,其他的國家都不能跟中國比。版圖廣大,人口眾多,過去幾億,現在是十幾億,在亞洲這個地區沒有能夠跟中國比的,所以中國自古稱為天朝。雖然是講自尊自大,但是它有倫理道德的教學,雖然是天朝,但是對於四鄰的這些小國不敢輕視。這些鄰近小國到中國來朝貢,對皇帝來朝貢,皇帝對他們禮遇有加,不會怠慢的,都是以賓主之禮。小國送一點貢品,貢品現在講禮物,而中國帝王表示大國的風度,回禮一定比他進貢的要多;也就是說決定不可以佔人家一點便宜,要厚待賓客。這是什麼?這是倫理道德的教育落實了。所以是人文薈萃之處。
在全國各個縣市,施政都向王都學習,效法王都施政的方式。所以王都裡面有太學,縣市裡面都有縣學。正式宴會,宴席上座位有尊卑,大概上座一定都讓給讀書人,讓給老師。所以從前社會地位,讀書人很窮,但是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士農工商,士是讀書人。學而優則仕,那個士再加個人字邊,就是從政。也就是說國家政府裡面這些幹部,是從哪裡挑選的?是從學術,倫理、道德、因果、智慧都具足,從這個裡面挑選,選拔人才。學校是培養國家幹部的學校,所謂是學而優被國家挑選,分配你的工作。
而政績裡面,這是中國跟外國又不相同。你在這個地方做官,皇上對你的要求,最重要的一樁事情是替國家選拔人才。所以中國人才是選舉的,這個選舉不是老百姓投票,不是的;是地方官員私訪,採取這個方式。私訪就是,這個官員,一般老百姓並不認識,不像現在有報紙、有電視,常常可以看見,從前沒有。他要穿上官服,你曉得那是個官,他要穿上平民的服裝,你根本不認識。所以私訪是穿平民的服裝,到各個地方去巡視、去打聽。選拔是有標準,標準是兩個條件,孝、廉,打聽這個地方青少年有沒有孝順父母,特別顯著的孝順父母;再打聽廉潔,絕不輕易接受別人的贈送、供養,不接受。
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他能孝順父母,就能夠盡忠國家,就能夠愛護人民;廉潔,就不貪污。所以國家選拔幹部的條件就是兩個,就這兩個條件,這是基本條件。你看自古以來,從漢朝時候就定了,舉孝廉,這個制度從漢朝一直到清朝,都還是援這個例子。地方官員常常到處去打聽,這個地方有孝子,懂得廉潔,推薦給政府、給皇上。送他到王都太學裡面去讀書,這是非常高的榮譽,因為進太學讀書全是公費,從前講官費,不要自己拿錢,國家培養你。
實際上在縣裡面,縣學已經都是官費了。縣學也都是選的,孝廉這兩個條件符合,先上縣學,縣學裡面成績優異,保送你到京師的太學。保送的名額,可能是一個縣只能保送一個,而且還不是每年,每年那中國有幾千個縣,學校容納不下。所以往往好像是三年,三年可以保送一個人。你在縣學裡面年年考試都第一,最重要是考試你的品德、學術,都排在第一,三年可能你就會被選拔送到太學,人才匯集的地方。
在佛法裡面,我們要曉得我們的書本是佛經,我們不能夠把佛法忘掉。佛法選拔的人才是什麼標準?大乘教裡頭講得太多了,發菩提心,這是標準。發菩提心,通常所說的就是四弘誓願,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無上菩提心。你要發願去度這些苦難眾生,度,用現在的話來說,教學。人為什麼會有苦?苦從迷來的,迷惑顛倒,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想錯、看錯、說錯、做錯了,招來的惡報,這因果報應。要怎樣幫助他離苦得樂?幫助他覺悟,覺是樂之因,樂是覺之果;正如同苦的因是迷,迷的果就是苦。所以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用教學,教學稱之為法布施。
大乘經裡面,佛常講較量布施,較就是比較。《金剛經》,這是一般人最熟悉的,讀的人最普遍,經上就講得很多。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是舉比喻說,那還得了嗎?那是多大的福報!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法布施的功德大。這什麼道理?大千世界七寶是物質,物質能夠解決你物質生活的貧乏,可以幫得上這個忙;不能幫助你了生死,不能幫助你出三界。你的享受只能在這一生,不能幫助你到來生,所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是有限量的。但是佛經這四句偈,如果他真聽懂、聽明白了,一下開悟,那個功德就太大了。這一開悟怎麼樣?他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六道的苦、十法界的苦,他統統擺脫掉了。有沒有這個例子?經教裡面講的例子太多了,在中國最著名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例子,這很多人都知道。北京那邊我們有位佛門的同修高居士,他說書說得非常好,錄了一套專門講六祖惠能的故事。他這套帶子大概再有二、三個月就可以完成,將來我們拿到之後,在這個地方可以播放,聽聽惠能大師的故事。
這個真的,五祖為他說四句偈,開悟了!這就是證明法布施、法供養超過財布施、財供養,不能比,無與倫比。由此我們也知道,學佛是積功累德。這要注意到,功德,功德不是福德,修財布施是福德。功德是什麼?功是功夫,功夫向上提升,提升就是你得到的。譬如大家現在學弟子規,《弟子規》裡頭一共一百一十三樁事,你統統都做到了、落實了,那是你圓滿功德,你做到了。如果說我只能做到一半,還有一半做不到,那你就得一半功德,你的功德不圓滿。這個叫功德。
所以,功德沒有辦法給人,也沒有辦法代人修,各人修各人得,這是功德。福德,福德自己修得多,我的福可以給別人共享,可以分給別人享。福德可以施,功德不可以,功德要可以的話,我們不必修行了,釋迦牟尼佛功德很大,分一點給我們不就夠了嗎?所以功德沒有法子,釋迦牟尼佛的福德真的分給我們享,這前面我們讀到的。譬如今天出家,出家人,實在講無論在德行,哪一方面還都不夠,可是他接受十方供養。十方人為什麼供養?十方人看到你是佛弟子,所以佛教的信徒都願意供養你。釋迦牟尼佛的福德,不是自己有福,享佛的福,這個不能不知道。你知道你才會感佛之恩,應該認真好好的依教修行,不辜負釋迦牟尼佛;也不辜負,自己將來有成就,道業上有成就,對得起那些供養的信眾。如果自己沒有成就,怎麼對得起?將來不如法要是墮落了,墮落將來要還債。佛門有句老話說,「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它是四句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要是不能成就,成就就是你要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那今天你所接受十方供養是負債,你將來要還債。
出家、在家沒有兩樣,在家人修行,可不可以接受人供養?可以。如果他真的供養你,你真的念佛往生了,他也有福。往生就是成佛,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一生圓滿成就,不可思議!沒有出家的緣分,在家身分閉關修行,可不可以接受供養?可以!有施主願意成就你,你好好修行,真有成就來報答。這些事情古今中外例子太多,釋迦牟尼佛在世,維摩居士是在家人,釋迦牟尼佛有一批學生,維摩居士也有一批學生。所以說是出家、在家四眾弟子,都有財布施、都有法布施,佛法才能興,眾生才能得度。得度就是眾生才能夠離苦得樂,才能夠破迷開悟,不能不知道!
那出家人,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在從前出家人手上決定不可以過錢財的,他用什麼布施?他用內財布施,內財是身體,就像現在講的做義工。釋迦牟尼佛一輩子做義工,他為一切眾生,我們用現在話說,辦班教學,不收學費。教學要不要用體力?要不要用精神?體力、精神叫內財。財布施裡面,內財布施比外財布施的功德要殊勝;外財怎麼樣?身外之物,你布施得再多,都不如自己用自己的勞力,這叫內財,內財的福報超過外財。所以這些出家人也有財布施,你離開這個身體,離開你的精神、智慧,你拿什麼布施?所以布施的範圍非常之廣。
四眾裡面學生,學生有出家的、有在家的,學生講供養,也有財供養、也有法供養。施用財力,這是財供養,物質也是財供養;用身體,今天講做義工,來服勞役的,內財供養。協助弘法的,弘法工作有很多瑣碎事情,這個諸位都知道的,也是屬於法供養,像現在非常普遍。在從前法供養是什麼?你聽了這堂課,聽了真有心得,聽了歡喜,你到處跟別人講,這是法供養。現在呢?現在我們有錄相、有錄音、有書本,自己雖然沒有錢,沒有關係,有很多人做了很多,你多拿一些去,到處分給你所認識的人、能夠接受的人,介紹給他們,這是法供養。
你雖然沒有錢,在這個道場裡面拿了幾片,你去拿、你來介紹,是用你的身體,所以你這是內財供養。把這些光碟、書籍拿去介紹給你親朋好友,這法供養。不能不懂!懂了之後你才真正去做,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學,學要通達,暢通無礙,這是你真有悟處,你不是學的死東西,你不是死在字裡行間。印光大師給我們的示範、給我們的啟示,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他老人家一生因為言語的關係,他是北方人,鄉音改不掉,南方人聽不懂他講話,所以他沒辦法講經。但是他有另外一個方法,他用文字,所以印祖一生用文字弘法。《印光大師文鈔》,度無量眾生!
他給我們的示現,就是修身為本,教學為先。你看他老人家七十歲之前,修身,沒有弘法,也沒有講,也沒有寫。七十歲被人發現了,民國初年有幾位學佛的大德居士,在家人,在家居士。他們去朝普陀山拜觀音菩薩,在普陀山藏經樓遇到他,看到這個法師舉止不凡,一看就曉得這個人有修行,很有道行。向他請教,他所講的確實震動人心,讓人聽了之後佩服得五體投地。這些人回到上海之後,就向他的朋友們介紹,普陀山有個高僧,你們可以到那裡去拜訪,有什麼問題到那邊去問,這樣慢慢知道的人就多了。
在那時候用通信,總是交通不方便,通信就是書信往來,答覆。答覆的信件以後在報紙、雜誌上登出來,以後多了,集起來變成《文鈔》,用這個方法。他老人家八十歲往生的,弘法的時間十年,這十年是他晚年的十年。晚年就是道業真正成就了,德行、道業純熟了,所以他的文字寫得那麼樣的好,那麼樣的精采。那就是他在藏經樓三十年,他管理《大藏經》,在那邊讀書,儒釋道三家東西他都讀,讀了三十年。《文鈔》是他學佛、讀書的心得報告,你說這個東西多精采。
我跟李老師學佛,李老師很謙虛,他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我必須再給你介紹一個老師。誰?就是他的老師印光大師,印光大師雖然不在了,《文鈔》在,叫我讀《文鈔》,叫我學印光法師。正確!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看到印光大師一個奇特的舉動,那就是弘化社。他一生以後就是印書,十方的供養就做一樁事情,他不做別的。別的事情有人做,印送經書沒人做,他專門做這樁事情。而所印的這些經論、善書裡面,分量最大的是《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我非常驚訝,佛經那麼多好的經典,他印的數量都少,這三樣東西大量的印送。
我那時候從版權頁估計,大概有三百萬冊,這個數字很驚人。在當時那個時代,印刷術還不是很發達,成本都很高,為什麼這麼做法?想不通!為什麼不大力去弘揚佛法,去搞這個?《了凡四訓》勉強說是儒,《感應篇》是道,《安士全書》是儒跟道混合體。為什麼搞這個?想了好幾個星期才忽然明白,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現在這個社會亂了,儒好,來不及了;佛好,也來不及。唯有怎麼辦?因果。如果大家真正懂得因果,相信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那麼你起心動念你會收斂一點,這個對社會就大有好處。我才明瞭他這種做法就是救度現在這個社會。
他是上一個世紀的人,世紀初,距離我們現在差不多也將近一個世紀。現在這個世紀比上個世紀,社會的混亂超過百倍都不止,不是十倍,超過百倍。現在人多苦!用什麼方法來幫助?除了因果之外,沒有第二個好方法。所以,我們才做《了凡四訓》的電視劇,也都快出來了。電視劇是宣傳,我介紹給諸位這兩片,這最早做的,馬來西亞做的,這是功課。宣傳要,功課更重要,由宣傳大家知道了,然後想怎麼學?這兩片是精華,這兩片讓你好好的來學,改造你的命運,用意在此地。現在「山西小院」、「為什麼不能吃牠們」,這是今天的因果,人都在,人跟事都是現成的,比印光法師提倡那個還有效果!所以這個要大力的提倡,要向全世界宣揚,能救世界。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57 2006/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