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清涼大師在這首偈給我們很簡單的解釋一句話,「林藪,則眾德攸歸」。這是乞食在城市、在王都,『林藪』是屬於郊外,樹木叢林眾多的地方。菩薩由這個境界引發稱性的大願,佛法裡面講的萬德莊嚴,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他不是在路上,都是在貼近都城,靠近王都,都在這裡面看到的。王都裡面決定有我們一般講的花園,樹木花草眾多之處,多半都是遊覽的地區,類似像現在都市裡面的公園。它不是郊外,不是野外,這才引發起萬德莊嚴,因為到這個地方來聚會的都是德行高於其他地區。不是說各個地方沒有高人,有,但是沒有帝王居住的所在,所謂是京師,沒有那麼多,這個地方是人文聚會之處。所以想到自己應當以萬德莊嚴自己,所以他的願是『應為天人,之所歎仰』,「歎」是讚歎,「仰」是仰望。
這首偈頌要是以中國傳統的話來說,就是「見賢思齊」。我們在這裡看到有那麼多,有道德、有學問、有操守的這麼多的人,自己一定要想到,我們要向他學習、要向他看齊。學佛的人,當然會從這個境界立刻就想到諸佛如來、諸大菩薩,肯定會想起如來的眾會,那才是名符其實的萬德莊嚴。所以學佛到哪裡學?你不跟佛學,你到什麼地方你能成就?我們一般人求學到哪裡去?一定要到學校,師生薈萃之處,學習有學習的環境,所以他容易成就。
佛門有句諺語說「依眾靠眾」,一個人修學,如果不是有超人的聰明智慧、毅力、志向,很難成就。因此,早年的祖師大德為了獎勵後人,幫助他的德行、道業成就,才建叢林!叢林,早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他老人家特別重視,也特別強調,他說中國佛教要興,一定要復興叢林制度。那時候我剛剛入佛門,不知道什麼叫叢林制度,聽老師說過幾次,印象就很深。以後出了家之後就很留意,老師提過這個問題,才曉得叢林道場實際上就是佛教大學。
我們看它的制度,叢林的主席就是校長,一般也稱為住持、方丈。稱呼很多,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叢林的校長,叢林是大學。下面分為三個部分,它的組織,第一個是首座,首座和尚,首座是管教務,你看一個學校裡頭,教學擺在第一。首座和尚不止一個人,分座講經。如果這個叢林人多,住二、三千人,就是學生有二、三千人,開有很多門課,不是一門,每一門課你都要請一個老師來教,所以叫分座講經。分座就是不同的教室,現在講不同的教室,你喜歡學哪個法門,你就進入那個教室認真的學習。
佛教的制度沒有像現在學校這麼多,也沒有這麼嚴格,有點像研究所這種性質。譬如《華嚴》,《華嚴》是一個科目,一定有一個首座和尚來主講。凡是學《華嚴》的,就在這一個教室,在從前叫殿堂,現在稱教室。學《法華》的,另外一個教室;學《無量壽經》的,又是一個教室。看你有多少學生,學生喜歡哪個科目,叢林會請法師來給你講這部經。有長期講座,長期講座就是一部經講圓滿了,這個課程就結束,學生就畢業了。只學一部經,也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叢林裡面授課,並不重視對於經教的研究討論,不重視這個,重視在悟性。這真正是學佛,這不是佛學,確實是要幫助你提升、契入境界。學《華嚴》的要契入華嚴境界,學《法華》的要契入法華境界,學《無量壽經》的要契入淨土境界,那才算成就!當然學人根性不相同,契入有淺深不一樣,深的,確實明心見性,那真是到圓滿!宗門、教下,形式上不一樣,方法不一樣,但是方向跟目標完全相同。禪宗要明心見性,教下也要,教下不叫明心見性,叫大開圓解。
所以在授課,講經是授課,對於學生並沒有考試,學生的成績從什麼地方看?複講。大概學生都不多,這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教學的方法,不可能一個班幾十個學生,沒這個道理。以前李老師告訴我們,小班制的,一個老師頂多只能教十個學生,老師會對每個學生都能夠精神關注到;如果學生太多,他就沒有辦法,就照顧不了。我們過去在台中李老師座下,他開的經學班二十多個學生,但是他的方法是私塾教學法,每個人也關注到。他教學實在講只教兩個人,二十多個人只教兩個人,教的這兩個人他的座位是跟老師坐面對面的,就是第一張桌子,教兩個人。其他的同學坐在四周圍,用我們現在話說,旁聽。老師不問,你們不能開口;但這兩位同學他可以主動提出問題來問老師,向老師請教,我們旁邊人來聽。老師有時候聽了之後笑笑,不給他解答,問「你們同學當中,有哪個能夠解答的?」那你才能站起來;老師不開口,你們就不能說話,用心的聽。
這兩個同學就學一部經,這部經教完,他退到旁聽席去,再有兩個。他是按照報名先後順序來排班的,他學的經一定是另外學一部經,老師講,他聽,他認真學習。學了之後,應該是四天到五天之後,他要複講。複講要講兩次,第一次複講大概是四天,學習之後四天,你要寫講稿。複講的時候也是我們同學、老師一起聽,聽你上台複講,幫助你糾正錯誤。然後第二天再上台跟大眾去講,聽眾大概有一百多人,在台中蓮社,女眾在台中蓮社,男眾在靈山寺,它有個講堂。所以每個星期都講經,就是我們這些學生去講的,老師教出來的,是這個辦法。
所以二十多個人,實際上他還是很容易教學,因為他只教兩個。為什麼教兩個人?那時候講經,一個要用普通話講,還要翻譯台語,所以兩個人,一個講普通話,一個講閩南話。好像是在台上,兩個人,一個講,一個在翻譯一樣,其實他們用的是同樣的講稿,兩個人上台去表演。這個方法雖然是很笨拙,當然還是有點叢林的那個樣子,但是比叢林的規矩是寬鬆多了,在程度上來講也是降低很多。畢竟是在家,年輕人初學!就好像是佛教的小學一樣,叢林是佛教大學,但是方式應該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一個老師只帶十幾個學生,他的精神才能照顧得到。
我們那時候這個初學班,只要經講得不錯,就是複講老師的,不准你自己發揮意見,不可以,完全是複講老師的,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契入境界。複講講錯,那是老師講錯了,不是我們講錯,老師替我們負責任。我們學講經是這個方法學出來的,這是個開端。而經教的學習,教下,大家都知道,目標是要大開圓解,不是著重在複講,複講是剛剛帶你起來。大開圓解之後,經文展開你就能懂得意思,怎麼講法沒有一定,佛無有定法可說。講法一定要觀機,機是什麼?聽眾,也就是說聽眾現前迫切的需要,他需要什麼。
在一般原則上說,聽眾需要信解行證,你要幫助他這個。還有疑惑的,對這個法門、對這個經本、這門功課,還有懷疑的,你要幫助他建立信心。你講經的方向、目標就有了,如何幫助他相信,斷疑生信;信了之後再提升,要幫助他深入的理解;能理解之後,再幫助他怎樣把他所信、所解的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個東西學了有用,不是沒有用!最後是更高的,終極目標是契入境界,那叫證,就是證果;落實在日常生活,那是實驗。所以,佛法這個學問不是假的,以前方先生介紹給我,他說這是了不起的真實學問。它不是說空話,不是玄學,它要通過實驗,通過實驗就是今天講的科學。所以佛學裡面這些理論,一定要在生活當中去歷練。
你看《華嚴經》到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歷事鍊心。鍊什麼?鍊六根在六塵境界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生煩惱,只生智慧;就是惠能大師見五祖所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只說這麼一句話,五祖就曉得他到什麼程度,他到歷事鍊心,這個根性太利了。初學的學生一下就到第四個階段,信解行都不談了,他就講歷事鍊心。所以我們一般學佛是有這四個階段的,《華嚴》就是四個階段判這部大經的。
你們想想看佛法是不是科學?現在人相信科學,不相信佛法,不知道佛法是科學,豈不是笑話嗎?為什麼不相信?誤會了。因為一般人講佛教是迷信,宗教是迷信,佛教也是迷信。迷信的帽子扣上,就不去用心觀察它,對它不了解、對它不認識。最殊勝的科學,把它丟掉了,就是最有利益的科學,有百利而無一害。現代西洋科學,可以說利少害多!三十年前湯恩比博士說的話,那時候我們沒聽說過,現在看他這個書裡頭所說的,這個人就有遠見。「科學每一種發明,固然是帶給我們一些便利,但是人類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這他說的。你想想真的,一點都不錯。
發明飛機、輪船,旅行方便了,汽車,這現代的交通工具。我想想我們付出什麼代價?我們從前那種深厚的人情味沒有了,人與人之間往年那種親切,那種互相尊重、愛護、照顧、關懷、互助合作的觀念沒有了。以前沒有這些科學技術發明,旅行是什麼?旅行騎馬,或者馬車、牛車,一千里路差不多要走十天。老朋友見面,這麼遠的路,走了十天才到,這個感情不一樣。現在一千里路,飛機一個小時,乘車六、七個小時,那種熱情沒有了,這個代價說實在話得不償失!所以他說每種發明都要付出一次很大代價。科技發展到了極處,也就是人類的末日,為什麼?你把你的代價付光了,都付完了,付完就是人類的毀滅,一般宗教講的世界末日。把我們的生命、把我們的生存全部付出去了,跟著科學技術同歸於盡。
但是佛家這個科學是從智慧生的,它是正面的,不是負面的。科學技術為什麼發展到最後會有這樣悲慘的現象?因為它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也就是說它沒有離開煩惱習氣,沒有離開貪瞋痴慢,這個發展就會有弊病,就會有副作用。佛法,你看《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華嚴經》上講的捨妄想,斷分別執著,它裡頭不帶煩惱,沒有習氣,純真無妄。所以它這個裡面細細去觀察,具足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倫理道德,天人讚歎,天人仰慕,道理在這個地方。
佛菩薩講經的處所,一般講道場,我們講處所。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大部分講經,處所都是在山林、樹下、河邊,今天講野外,沒有任何設備。那裡有塊大石頭,佛常常就鋪一點草做墊子,就坐在石頭上;沒有石頭的時候,哪個地方稍微高一點,在那裡鋪個草座,佛坐在那裡。同學們圍繞著四周,聽佛講經、教學,沒有任何設備。所以講經的時候,講經的處所就叫做道場。聽眾有時候有幾百人,有時候有幾千人,不算多。但是你要知道天龍鬼神、人非人等,那個數量不知道有多少,「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些(就是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見到這個道場,這個道場是什麼?眾德攸歸。
佛大德,佛的聽眾一個個都是道德之人,所以天人讚揚。你說誰看見?佛看見了,佛五眼圓明,佛眼沒有空間維次的障礙,他全突破了。我們人很糟糕,科學家告訴我們,人的肉眼能夠見到的,因為你有光才能見,沒有光就不能見,日月燈光都沒有,你什麼都見不到,所以伸手不見五指;我們能見靠光。眼能見的光波非常窄小,科學家告訴我們,光,譬如有一百種不同的光波,肉眼只能見到百分之二;換句話說,還有百分之九十八見不到。佛的眼睛很厲害,他能夠百分之百都見到,菩薩能夠見到百分之七、八十,阿羅漢也能夠見到百分之四、五十,比我們的能力強得太多了。你說欲界天、色界天,阿羅漢能見得到,初果須陀洹就能夠見到餓鬼、地獄、欲界諸天。大家一同在一起學習,佛講經這個訊息,隨著佛菩薩的性德,剎那之間周遍法界,你就曉得聽眾有多少。
佛菩薩不住世,阿羅漢也不住世了,這是什麼?這是眾生福薄,聖人不來了。聖人是不是有意思不來?不是的。他也沒有意思來,換句話說,他沒有意思,眾生有感他就有應。善與善起感應,惡與惡也起感應,我們一般講氣分相同,自然就產生感應。諸佛菩薩心行純善!所以我們這個地區居民善心、善行的人多,佛菩薩自然就來了,善心、善行就是感,自然就應。就像江本勝博士做水實驗一樣,水沒有心,我們善念對它,反應的圖案非常之美;我們不善的心去對它,反應就很難看,就這麼個道理。
我們今天這個世間大多數的人,恐怕要佔百分之九十幾,哪個沒有貪心?哪個沒有傲慢?哪個不愚痴?心是貪瞋痴慢疑。哪個不貪財?哪個不貪色?哪個不好名?哪個人不要權力?爭名奪利!貪婪成了習性,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個也有感,感什麼?感些妖魔鬼怪、羅剎、修羅,都感這些東西來了。這什麼?這是幫你作亂的。所以我們自己生活在這個世間,自己的命運是自己業力感召的。那你要說是大家心不善,我的心善,我跟大家一起,也要受連累嗎?不然。《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業力有同分妄見、有別業妄見,就是我們常講的有共業、有不共業。
共業是什麼?大家都有的;不共業是個人的。我們既然來到這個世間,就與這個世間有共業,各人在這一生當中遭遇不相同。我們這一生當中真不容易,遇到聖賢教誨,遇到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那就是我們的別業跟一般人別業不一樣了。很明顯的,別人的心不善,我們的心善;別人的思惟不善,我們的思惟善。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蚊蟲、螞蟻都不忍心傷害。受了別人的毀謗、侮辱,我們若無其事,決定不生瞋恚,決定沒有報復的念頭;而且還憐憫他,憐憫他什麼?他這種思想、行為有過失,什麼過失?違背他的性德。這個過失不是在別人來結罪的,是在他自己本身,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因為每個人的本性本善,貪瞋痴慢,不善,是非人我,不善;貪瞋痴慢,自性裡頭沒有。我們常常講自私自利、是非人我、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自性統統沒有。這些完全違背了自性,違背自性你就墮落了,從一真法界就墮落到十法界去了。這個習氣如果你要不能夠覺悟,不能把它改正過來,愈陷愈深,你在這裡面輪迴,一次比一次加深,它不會減少,它會加深,這個事情就是大麻煩。所以心行不善,真正學佛的人,真正學佛有受用的人,肯定生起憐憫心。我們自己的德行、智慧不夠,沒有法子幫忙,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佛菩薩不來,不來是什麼?我們沒有感的緣。我們自己求佛菩薩有感應,帶領大眾求佛菩薩就做不到,帶領大眾要多數人。如果我們這個地方有幾百人、有幾千人,都能夠如法的修行,那就有感應;這個感應會感應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教導我們,那這一個地區的人都有福。真正志同道合太難了!我學佛五十五年,想求一個如法的道場都求不到。你說一個如法的道場難不難?你要說不難,真的不難。四個人在一起修行,每個人都遵守六和敬,這就是如法道場。香港如果有這麼一個道場,全中國的人、整個東南亞的人都有福,什麼災難都沒有。為什麼?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
你今天想想,你能夠找到四個人嗎?中國古人沒說四個,說三個,「三人同心,其利斷金」。找不到同心的人!現在不要說三人,你就一個人發心,這個心你能發得起來嗎?一會兒懷疑,一會兒要退轉,一會兒習氣現前,六和敬自己本身做不到。佛是講四個人,四個人真正落實六和敬。諸位曉得,如果真的落實六和敬,我們就想到,肯定弟子規、十善業道、三皈五戒、沙彌戒、菩薩戒統統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做到,這時候六和敬就現前。所以今天四個人找不到,幾個人落實弟子規?幾個人落實十善業?幾個人落實三皈五戒?幾個人落實沙彌律儀、比丘戒、菩薩戒?沒有,一個都沒有!自己也沒做到。換句話說,一個如法的道場都沒有,佛菩薩怎麼會來?
我們又常常聽說,佛門講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哪個地方苦人多,他就往哪裡去。沒錯,佛菩薩確實不捨眾生,但是怎麼樣?他決定不能以佛菩薩的身分來。如果用佛菩薩的身分來出現,不但不能消眾生的業障,反而帶給眾生更大的災難。這是什麼道理?你要明瞭,心行不善,你不善的思想波會招來許多妖魔鬼怪。佛菩薩到這邊來,真的來了,妖魔鬼怪的勢力很大,他要毀謗三寶,你會聽他的話,你信以為真。就是你沒有能力、沒有智慧辨別真妄、邪正、是非,你沒有法子辨別,你會受他的教唆來毀謗、侮辱三寶,罪就更重了。所以佛來是慈悲,不來也是慈悲,決定不能用佛菩薩的身分。
那用什麼身分?不一定,決定是個人。你個人有善心,你有真心,就有感應。這個感應,如果你心地很清淨、很冷靜,不浮躁,我們講很平靜,你會感覺到你的煩惱輕、智慧長。煩惱一年比一年少,智慧一年比一年提升,這裡頭就有佛菩薩在加持你。或者是明,或者是暗,在這裡幫助你、照顧你,真的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叫別業,這叫個別的報應。
遇到有些志同道合的,聚集起來好好認真學習,在現在講也是難得的一個團體。這個團體是不是六和敬?還做不到。做到六和敬就好了!六和敬真的要有四個真正大德發心,捨己為人!要達到《金剛經》上無相的水平,就是真正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個時候我們講這三個根,《弟子規》、《十善業道》,道教的《感應篇》,三皈五戒、《沙彌律儀》,是百分之百的做到。從這個地方你才曉得,六和敬裡「見和同解,戒和同修」,這是六和敬兩個最重要的,才能做到。如果你還著相,就是說你還有執著,你還有分別,做不到,特別是執著。執著真的要放下,分別的煩惱比較輕,才能契入這個境界,才能從這個地方慢慢往上提升,這真正叫萬德莊嚴。由此可知,境界現前要回光返照,要知道發心把自己向上提升,這就對了。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58 200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