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淨空老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淨空老法師開示

  這是進入城市之後,『里』就是現在講的街道,到街道;跟下一首偈,就到人家的「門戶」。到達這個地方,菩薩稱性的大願油然而起,願一切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佛經裡面常說,出家的佛弟子,物質生活的需求仰賴大眾的供養。他需求很有限,一天就是一餐飯,需求不多。齋主(就是布施的人)如果家裡面富裕一點,供養這一缽飯,他一天所需要的就滿足了。畢竟這個社會富足的人少,貧窮的人多,自古至今幾乎沒有例外。帝王的都城也不例外,貧富不均。這是什麼原因?佛家講業力,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乞食』是維繫身命,乞法是提升自己的慧命。比丘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裡頭第一個是乞士,乞是乞食,我們中國人講要飯、討飯。但是下面這個字好,這個乞討的人不是普通人,是士。士在中國古時候社會,身分、地位最高的,他是讀書人,有學問、有道德。雖有學問、有道德,他的生活是乞食,對大眾這是托一缽飯,每天乞一缽飯;而對佛陀則是乞法,就是要接受佛陀的教誨。人,他有兩個命,這個身體是身命,除身命之外,更重要的是慧命,叫法身慧命。你看從乞食養身命就想到「入深法界,心無障礙」,這是法身慧命,比我們身命更重要;身命有生滅,慧命沒有生滅

  最近,有些同學在聽鍾茂森居士報告西方這些學者對於生命輪迴的探討。他讀了不少,給我們做了些報告。我聽了一段,講到美國有一位魏斯博士,他的研究報告當中有這麼一段事情。他是用心理治療,幫助別人醫治這些疑難雜症,現在在外國非常流行。這個案例是幫助一個病人在深度催眠之下,說出他前世的遭遇,把他的病因找出來了。同時在這個時候,他們談話停止之後,突然有聲音,這個聲音不是他們兩個人交談的內容,據判斷這是神靈藉著這個機緣對人間傳遞訊息,這樣的事情發生很多。這一則很有意義,跟我們今天講的可以做個印證。

  這個神靈告訴我們,生命是無止境的,人決定不會死。大家聽了這個就很安慰,你們以為人會死掉,人不會死;人不但不會死,他說實際上也沒有出生。這個跟大乘教裡面講的意思就很接近,佛說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說的法性。但是這個神靈層次沒有佛那麼高,我們細細觀察聽他所談的內容,他沒有出六道,不但沒有出六道,他可能只在欲界。欲界也就很大了,欲界是從他化自在天以下,有六層天,有修羅、人道,下面有畜生、餓鬼、地獄,範圍很大,至少也有十幾種不同維次空間。科學家今天講到,承認宇宙之間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存在,這個不同維次空間,在佛法看是欲界天。欲界天就是六種不同,欲界六層天,加上人道、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六加五不是十一嗎?換句話說,色界跟無色界還沒有達到。

  色界有十八層天,就是十八個不同維次空間;無色界四層天,又是四個不同維次空間。這是科學家的講法,我們拿佛法來對證,欲界,欲界裡面這十一種不同維次的空間,也就很可觀了。這個裡面的輪迴,欲界裡頭的輪迴,那是什麼?我們一般人講靈魂。有沒有生死?沒有。但是你看到他這個訊息裡的話,你就知道佛所講的完全正確。他說只是在不同的肉體或空間中度過,永無休止,這就是輪迴!身是有壞的,肉體有壞的,有生滅的,靈寄託在這個身體上度過這段時期;到身體壞了,他又去找一個身體。

  這個人,靈離開它,這身體就要死了;其實他並沒有死,他再去找一個身體,換個身體來,也沒有生。正像我們脫衣服、穿衣服一樣,衣服破舊了,不喜歡了,換一件,就是這樣的。但是後頭這句話重要,永無休止就是輪迴不息;佛法裡面講的「生死疲勞」,沒有休息的,這是事實真相。所以這裡頭你就曉得有兩種命,肉體是身命,我們乞食是養身命;向佛菩薩乞法,是提高我們真正自己的靈性,那是真的自己。這還不是純真,比這個身體真,它在六道搞輪迴,我們要提升,向上提升,不能往下墮落,這個比身命更重要,身命是假的,提升靈性才是真的,這是真正聰明人,不搞假東西

  第二,為什麼要輪迴?人為什麼在六道裡輪迴?首先我們用科學家的說法,科學家說法輪迴只限於欲界,沒有講到色界跟無色界。他達不到那個境界也有道理,為什麼?色界跟無色界需要禪定、需要定功;科學家沒有定功,只憑著科學儀器的觀察,沒有定功。所以他頂多只能達到欲界的天頂,就是他化自在天。欲界的六層天,我們要記住,人道上去是四王天,再上去是忉利天,中國人講玉皇大帝,很多宗教裡面講的上帝。再上去就需要禪定,未到定,小定不是大定,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個輪迴範圍都有苦樂不同,欲沒斷,不過只是愈往上面去欲望愈低、愈輕,他就往上面去了,欲望愈嚴重的往下墜落。

  人到人間來為什麼?魏斯博士從神靈託的話說,人所以要到世間來,以肉體形式存在,是為了做事或者是還債。他說了這麼多,如果我們這個問題要是問佛陀,「佛陀,這世間芸芸眾生這麼多人,他們為什麼來的?」佛的答覆很簡單,酬業。人生酬業,酬償你的業報,就是他講的還債。另外一種人是做事,做事就是佛法講度生,佛菩薩乘願再來,眾生有感他就來。他也來到這個世間,他不是還債,他沒有債,他來幹什麼?來幫助這些苦難眾生,所以叫乘願再來。兩個原因,跟佛說的一樣。還債有還命債、有還錢債,還有還人情債,債太多了。

  下面說,在一生當中,每個人只記得這一生的遭遇,而忘記前生的遭遇。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人能夠記得前生的,有,少數,很少。佛經裡頭也說到,這個人生下來會記得前生的事情,這怎麼回事情?奪胎。他不記得前生事情,就是在母胎裡頭這十個月,佛經上形容他像坐牢獄一樣,叫胎獄,這十個月是胎獄,度日如年。母親喝一杯涼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獄,凍死了;喝杯熱水,就像在八熱地獄,像火一樣燃燒,苦不堪言。所以太大的痛苦把前面事情忘得乾乾淨淨

  能記前生事情是什麼回事情?母親懷孕時候是另外一個人,他來坐胎的,他跟這個母親緣不深。他也是來討債的,讓母親受十個月的罪,他也不痛快,一出生就死了,他就走了。另外一個靈藉著他的身體,所以他就又活起來,但是活的不是前面那個。這個靈沒有受十個月的懷孕,前生的事情統統知道,在佛法叫奪胎。一般投胎叫坐胎,坐胎的人不記得,奪胎的人記得。所以這個世間確實很少數,很少數他真的知道他前生的事情。這在鍾博士報告裡面也引了很多例子,多半是小朋友,記得前生事情,根據他所說的去調查,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屬於奪胎。

  後面說,在一生當中,每個人都有不好的習氣、不好的嗜好,譬如貪婪、好色等等。不好的習氣太多了!十惡就是不好的習氣,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挑撥是非),惡口(喜歡罵人),綺語(花言巧語騙人),貪瞋痴慢、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都是不好的習氣。必須要在這一生當中克服這些習氣;換句話說,真正有福報的、真正聰明人來到這個世間,這一生幹什麼?就要幹這個,這就是修行,克服自己這些煩惱習氣,斷惡修善。克服殺生,真正變成不殺生;克服偷盜,變成不偷盜;克服十惡,就變成十善

  聖人所說的都是性德,都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迷失了自性,隨著生生世世那個不好的習氣,都變壞了。《三字經》上講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不把這些惡的習氣改過來,他說這些惡習氣會帶到下一生,而且下一生更嚴重,這就麻煩;換句話說,你下一生的日子比這一生更難過。這是講什麼?性罪,違背了自性,這是大過失。你本來是佛,你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

  再說外緣,債務,債務也是一樣,債務有命債、有錢債、有人情債,也很複雜!前生沒有還清的債務,這一生要還,還的時候一定還要加利息,總要還得比前生欠的還要多一些。假如這一生沒有還完,一定還要帶到來生,來生要還的,比這一生一定又要加重。所以只有在這一生還完,這個觀念要有,你要懂得,下一生你就自在,你就解脫了。命債要還完,人情債也要還完。人情是很難處的,你要能忍受,特別是逆境、惡緣,甘心情願忍受,為什麼?這是我應該要還的債,沒有一絲毫怨恨心,沒有報復心,就還完了。如果還有怨恨、還有報復,來生還要還,沒完沒了,這個事情可麻煩了,不能幹!

  接受別人的恩惠,一定要報恩,念念不忘別人的好處;別人對我不好處,要忘得乾乾淨淨。布施給別人的恩德,不要求人家回報,求人家回報怎麼樣?來生又要搞來搞去,沒完沒了。布施給別人的,不求回報,這好!有對不起別人的時候,一定要懺悔,一定要改過。佔了別人的便宜,要曉得便宜可佔不得,佔了都是債務。如果這一生覺悟、明白了,趕緊還,一絲一毫都不能沾染公家的財物你要是佔用,更嚴重,為什麼?因為債主太多了。國家的財物是人民納稅的,換句話說,你要是佔了它的便宜,你就欠了全國人的債務,這事情麻煩!

  佛門裡面常住這些財物更佔不得,為什麼?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造五逆十惡罪,佛可以救他;偷盜常住物,佛不能救。為什麼?佛門是十方道場,它的財物不是地球上這些出家人所共有,是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所有一切出家人共有;換句話說,那個債主數不清,所以佛不能救你要真正懂得、明瞭,趕快還;不但要還,還能夠多加一點,多修點福報。佛門裡面修福最容易,造罪也最容易,真的是佛門修福,人天福報;佛門裡面造一點罪業,就是三途地獄,轉眼果報就現前。人的壽命很短促,何必幹這個事情?所以統統還完了,現前就心安理得,來生得大自在,跟眾生沒有這些債務

  決定要把殺生的念頭斷掉,殺生的行為斷掉,跟一切眾生相處都歡歡喜喜,不能說我討厭這個,我喜歡那個,不可以。你喜歡,有歡喜緣,來生還要來;你討厭,來生他也討厭你,自作自受。絕對不是上帝安排,閻羅王懲罰,不是,自作自受!我們現在在社會上跟很多人事物相處,有很多很投緣的,那是過去的善緣;有很多不投緣,見面都不想見面,過去世的惡緣。現在怎麼辦?改進!一定要改。不改怎麼?不改到來生,這個問題就更嚴重。怨恨可不能累積,一定要化解,化解不是從對方,是從自己。自己化解掉之後,對方雖然有,他落空了;就像打架一樣,人家拳頭出來,你拳頭收回去,他這一拳就打空了。決定不能搞冤冤相報,這樣你才有脫離輪迴的機會,不再搞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太辛苦,永無休止,你說多辛苦

  不但我們可以不再搞輪迴,我們還要向上提升。向上提升,最殊勝、最穩當、最可靠的、最快速的,真正念佛求生淨土。要知道這個世間你看清楚之後,這個神靈透給我們的訊息,是六道輪迴的狀況。他叫你在這一生當中把債還完,不欠命,也不欠債了。這個事情說得容易,做起來實在講也不是容易事情,你要不能通達佛法,你根本做不到;通達佛法,行。《了凡四訓》裡面講改過、懺悔、自新。改過它就講了三種,一個從事上改,一個從理上改,一個從心上改。會改的從心上改,那真的能夠化解;你不從心上,從理上都不究竟;換句話說,不究竟就是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佛法講心法,心淨則佛土淨,心平則天下平,《無量壽經》經題上,就教我們「清淨平等覺」

  神靈最後一句話說得好,你下一生的生命遭遇,完全是你自己造就的,你這一生造就的。這在佛法裡面常常講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這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來世的因。來世一定有果報,你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是善的,言語造作是善的,你來生一定是大善報;我們這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不善,言語、行為不善,你來生的果報肯定在三惡道。自作自受!這個不能不知道。

  菩薩了解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勉勵我們,期望我們入深法界。深法界怎樣契入?大乘經。大乘經裡面很多,究竟圓滿無過於《華嚴》。《華嚴》怎麼能契入?怎樣契入?我們現在還沒有念完,實在上講《華嚴經》三十九品,我們才念到十一品,後面有幾品經文很長;它總共有九十九卷,我們現在念的還不到二十卷。末後「入法界品」那就是入深法界,入深法界是《華嚴經》末後「入法界品」,那是深法界,華藏世界。這真的不容易!

  可是大乘教裡修行的總綱,我們決定不能忘記。總綱是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總綱,常常要想到。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一念執著生起來,馬上要回光返照。只求事情做得圓滿,可不能真的執著,真有執著,虧就吃大了。不能分別、不能起心動念,這我們常講。這些話都是根據「出現品」裡面佛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從這句教誨我們所體會到的,正是《華嚴》、《圓覺》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現在是不是佛?是!佛眼睛看一點不假,你是真佛。不過你現在問題在哪裡?問題在你真心上面起了無明(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事情麻煩大了。妄想就是無明,什麼叫妄想?我平常講得很白、很淺,起心動念。這是太難了,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哪有不起心動念的道理?一起心動念,無明就生了,從無明一定就起分別,從分別一定就起執著,這叫愈迷愈深,愈陷愈苦。

  所以佛法修學這三個層次,我們這才明瞭,我們執著斷掉了,就成正覺,本來是正覺,正覺就是阿羅漢;分別放下,不要了,就是菩薩,就證正等正覺;如果真的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稱之為佛陀。所以你是佛,你本來是佛,你只要在一切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你本來就是佛。起心動念,不分別,你就是菩薩;起心動念還有分別,不執著,那你就是阿羅漢;如果你執著也放不下,那你就是六道凡夫。你就像這個神靈一樣,神靈也是六道凡夫,就得在六道裡頭打轉,永無休息,多苦!佛經裡面稱這個現象叫「生死疲勞」,沒有休息。這個肉體壞掉之後,你捨棄,丟掉了,馬上又去找個肉體。所以跟你講沒有死,也沒有生,不生不滅。

  所以神靈講的,就是佛經裡面講的神識。神識是什麼?是迷惑顛倒的自性。自性覺悟了,一定放下執著,成阿羅漢;再提升一級,放下分別,菩薩;再往上提升,那就是佛。我們今天得人身,這次到這兒來要幹這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你要曉得全是輪迴的事。你幹輪迴的事,你怎麼能夠超越輪迴?只有把輪迴的事情徹底放下,你才能超越輪迴,這樣你才能夠入深法界。怎麼入深法界?最後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諸位要知道,「普賢菩薩行願品」全文四十卷,學《華嚴》的同學知道叫《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是大《華嚴經》裡面一品。這一品的經文最長,這裡面包括著善財五十三參,這五十三參就是入法界。

  過去我們在此地,那時候還有沒這個道場,我們租用尖沙咀街坊福利會的大堂,那時候我是每個月到這邊來講五天,講的是「入法界品」。是選講的,不是講全文,五十三參每一參選段,就是精彩片段給諸位介紹。大意來說,五十三參就是日常生活。我們這個社會行業很多,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佛菩薩把它分成五十三類,你從早到晚都會接觸到。所以,就在你日常生活當中,沒有離開生活。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樣轉你自己的境界?正是《楞嚴經》上所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我們凡夫不會轉,不會轉怎麼樣?你就被境界轉。譬如見一個你喜歡的人,見到也很開心,你會笑,會很開心,你被境界轉了;見到一個你討厭的人,你的冤親債主,冤家對頭,一見,瞋恚心就生起來了,就很不高興,你的心被境界所轉。你也是入法界,你是入六道裡頭人法界;深法界是佛法界,你入不了佛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都會轉變境界。

  怎麼轉法?順境、善緣(就是這個境界非常美好,人事也非常好,都是善人)沒有貪戀,完全用智慧來對待,不能用感情。感情是什麼?分別執著是情,叫情執。用智慧,都歡喜、都平等,一視同仁。「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逆境、惡緣,環境不好,像社會風氣不好、人事環境不好,幹什麼都有障礙,都有找麻煩的,甚至於毀謗、陷害,在這個環境裡面不生瞋恚,絕對沒有瞋恚、沒有報復,心地還是平的

  我在前幾年,離開新加坡移民到澳洲,跟我一起去的有二十多個同學。我寫了兩句話,「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在逆境、惡緣裡頭不生瞋恚,沒有報復,歡歡喜喜,逆來順受,業障就消了。第二句「處順境,隨善緣」,一切都好,什麼都很美好,「無貪痴,福德全現」。順境裡頭沒有貪愛,沒有愚痴,也不要去執著,一切隨順,福報就現前。這就是什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用的這個。所以,不管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統統得利益,得什麼利益?貪瞋痴磨掉了。你不在境界上去鍊,你怎麼曉得你貪瞋痴斷掉?貪瞋痴慢疑是什麼?是執著,嚴重的執著。他不但在這裡頭把執著斷掉,同時也把分別斷掉,最後居然能夠達到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五十三參圓滿,他就圓滿成佛,這是入深法界,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所以,方老師當年介紹佛法給我,特別介紹《華嚴經》,他說這是佛經哲學概論,他把佛經看作哲學,《華嚴》是佛經哲學概論。好!有理論,真是高深的理論;有方法,巧妙的方法;後面還帶表演,善財五十三參是表演,做出來給你看。他說全世界哲學書裡頭找不到這麼好的,他有表演,做出來給你看,這才叫真實智慧,圓滿智慧。一個人能夠過智慧的生活,無往而不利,得大自在!所以學《華嚴》,要入華嚴境界、華嚴法界,這是深法界。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58   200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