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雖然說得不多,說得很清楚,「未入,則諸家差別,入已,唯一無多,如入佛乘,無二三也」,這是《法華》所說的,「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由此可知,二乘、三乘、五乘,乃至於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佛的方便說。實際就是一乘,一乘就是佛乘,一佛乘。『入其家已』,前面一首偈是在門口,是入門,這首偈是到人家裡面。這是我們每天,自己的家、別人的家,道場也是家,進進出出。希望我們在這種景觀之下,也能發起弘願,發大菩提心,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我們今天要真正發心圓成佛道,諸佛如來、祖師大德傳給我們一個妙法,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只有這一法,別無第二法,穩穩當當。
你要想真的成就,祕訣就是你能放得下,這是真正祕訣。你放不下,不能成就;你放下了,決定成就。你不想放下,那你就是說我不願意成就,這是真的。放下從哪裡放起?《無量壽經》上講得好,從放下口業下手,「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所以佛門有最初方便,叫止語,不說話,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只要往生就入佛乘,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入了佛乘;再說,縱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還是入了佛乘。真的是古大德講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個開悟是明心見性。疑城見不到佛,不是永遠見不到,他耽誤的時間,最長我們這個世間五百年。我們世間五百年覺得很長,可是極樂世界不覺得長,極樂世界無量壽,也是耽擱一點點的時間。這個地方的時間五百歲,他必定會斷疑生信,那個疑惑斷掉了,立刻就見佛,凡聖同居土裡頭見佛!
有人在疑城裡面時間很短,很短的時間他就明白了,不再懷疑。有人是比較時間長一點,但是不會超過我們這個世間五百年,一定會回頭。像佛在經上講的,阿羅漢雖然是小乘,能不能轉小成大?能。要多少時間?兩萬劫;辟支佛要一萬劫,這最長的時間。每個阿羅漢、辟支佛善根不一樣,有人一劫、二劫就回頭,最長不會超過兩萬劫,所以必定會回頭。
這就是我們一定要死心塌地念這句阿彌陀佛,在這個世間,其他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當真,不要執著,甚至於分別都不需要。別人欺負我、騙我,一切都隨他去。最好的是學道安法師那個樣子,他給我的啟示很大。我就是看他一樁事情,有信徒去騙他,真的騙他,不是假的。他給!騙很多次,他都知道,他不是不知道。有一次是被我碰到,我去看他老人家,那位居士姓蔣,名字我記不得了,我跟他也很熟。我到松山寺去,剛好在門口碰到他,他離開,我進去,我們打了個招呼。我進去見老和尚,老和尚問我,他說「那個蔣居士剛剛出去,你看到沒有?」我說看到了,門口打了招呼。他說「他今天又來騙我」。我說「怎麼?你給他沒有?」「給他了!」我對老和尚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就叫什麼?叫自在隨緣,這世間什麼也不是自己的。為什麼要給他騙?教育。我們中國有句諺語講,「放長線釣大魚」,佛度眾生是「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他跟老和尚交往,還是有善根,只是迷惑顛倒,騙老和尚,騙錢,自己以為老和尚不知道。如果哪天一下曉得,原來老和尚都知道!慚愧心就生起來了,才知道老和尚的慈悲,那一下就提升了。所以,幫助一個眾生,每個人用的方法不一樣,他這也是一種方法。你看他這個方法,我們遇到了,得利益,也跟老和尚學會了。
如果再深入經藏,了解三世因果,你還有什麼執著?還有什麼分別?我們明白這個事情之後,我們在講席裡頭說過很多次,人生在世,你說是哪個人佔了便宜,哪個人吃了虧、上了當,沒這回事,因果通三世。昨天我們提出的魏斯博士,美國一位專門研究靈學的,他也是個醫生,心理醫生。他替病人用催眠的方式治病,這當中就發現有神靈藉著這個人,這個人是深度的催眠,他用催眠術,藉著他的口講話,透的訊息。這個訊息很珍貴,裡面有一條講債務。人為什麼會到這個世間來?還債。人跟人都有債務,沒有債務,對面不相逢。凡是認識的,就是一生見一次面、打一次招呼,都是債務。他為什麼不跟別人打招呼?債裡頭有命債,欠命還命;有財務上的債,欠債還錢;有人情債,很複雜的。
這個人騙老和尚的錢,老和尚知道,也都給他。從三世因果上來說,老和尚的悲願,希望成佛之後,像佛一樣普度眾生。這些人不管是討債、欠債的,就是討命、還命的,都是有緣人。佛不度無緣人,度有緣,有緣都是他得度的現象。欠錢的,將來一定會來供養法師,會來供養三寶,還債的!就這麼個道理。他要不欠,不會有這個行為,欠得多,還得多,供養得多;欠得少,還得少,供養得少,就這麼回事情。三世因果一揭穿,你心就平了,心平,你就會像道安老法師一樣。為什麼?多給他一點,來生你弘法的時候,他會做你的護法,他會全心全力來協助你,就這個事情。「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跟一切人事物;「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過去生我們做的,忘記了,不曉得了,隔陰之迷;現在懂得這個道理,這一生要做好。人家有需要,無論用什麼方式,就是騙的方式,都歡歡喜喜給你。來生還的時候,歡喜來供養,不會有一絲毫勉強。真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想丟丟不了,你想佔人便宜佔不了。因果教育非常重要,你把因果教育搞清楚了,然後才真正了解『三世平等』,佛法界裡頭平等,九法界裡頭還是平等。所以,自己刻苦、忍耐,幫助別人,決定有好處。這一生當中是什麼?心地清淨,要把施捨的意念放下,叫三輪體空;不執著我能施,也不執著別人受我布施,也不執著當中施捨的財物之相,完全放下。心裡只放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心裡頭什麼都沒有,這個人決定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
「入其家已」,這就是已經入了佛門。通常一般講什麼是入佛門?受了三皈五戒,這就入佛門了。可是三皈五戒你要真正懂得,要真正能落實,你才真的入佛門;否則的話,形式上受個三皈五戒,其實你沒入門。好像三皈五戒是門票,你買了這張門票,你沒進去,很可惜。這樣的人多!什麼叫三皈?不知道,受了,老和尚也給了皈依證,但是什麼叫三皈不知道。三皈,意思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真的三皈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是念念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真的皈依了;覺正淨是三寶,佛法僧。如果我們起心動念、待人接物還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你這三皈是有名無實,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比喻,你買了門票沒進門。
進門之後,五戒一定清淨,沒有不清淨的,因為你沒有進門之前,你已經是善男子、善女人了。那是什麼?你已經做到十善業道了。十善業道是沒有三皈之前就要學的,那是基礎。憑什麼接受三皈?憑十善業道。我們今天不要說在家弟子,出家的四眾能不能做到十善業?這個問題提出來真的是有問題。十善業都沒有做到,三皈五戒就不用談了,總在門外,沒有入門。三皈五戒,甚至於比丘戒、菩薩戒都不是真的,有名無實。原因在哪裡?基礎的教育沒有學到。我們中國佛教是大乘,中國大乘佛教不依小乘,原來學佛要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中國大乘佛教不學小乘,但是它有代替的,代替是什麼?儒跟道。這就要重視了,儒家的根本是《弟子規》,道家的根本是《感應篇》。
換句話說,我們的弟子規跟《感應篇》有沒有做到?沒學,那就難怪,所以你十善業道做不到。如果你有弟子規,你有《感應篇》,十善業道對你一點都不困難。諸位要記住,這三樣小東西是儒釋道的根本,必修的課程。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這三個是根本。有這三個根本,你三皈五戒就落實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是出家的話,《沙彌律儀》決定沒有問題,輕而易舉。所以諸位要曉得,三家的教學,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都是以德行為第一。三家基礎的教學就是德行的根本,從這個地方建立佛法,才能夠節節向上提升,不能不做,不能不懂。
如果我們把這三樣東西放棄了,羨慕大乘,羨慕《華嚴》,《華嚴》雖然聽了,不得利益。為什麼?做不到。「淨行品」,你看這總共一百四十一願,我們今天念的在總數裡面講是一百零七。在這段裡面是第六首,在總的來說它是一百零七。一百四十一願統統做到,這是什麼?法身菩薩。我們凡夫學《華嚴》,能不能學?能。前面十種當機,最後一種是凡夫,大心凡夫,就是發大菩提心的凡夫。雖然不能像法身菩薩一樣那麼樣的深入,但是這一百四十一願他也能做到。他能做到是什麼?是相似。真有這個念頭,在日常生活所有一切事相,一切人事物當中,六根接觸就能引發他的弘願。他能做到幾成,這個沒有關係,他能發得起來。我們今天念了怎麼樣?念了,一天到晚,遇到了發不起來。經是經,我是我,念的時候好像有這種印象,念完之後就沒有了,這就不是《華嚴》的當機。為什麼沒有?剛才講了,我們的根沒學好,基礎的教育沒學好,所以怎麼向上提升都提不起來。所有一切大乘經教都是向上提升,你下面沒有基礎,怎麼提法?全都落空了,這種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
我們要問,我們一心一意專修淨土,聽聽《華嚴》對我們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華嚴》就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的落實,有好處,沒有壞處。《無量壽經》、《彌陀經》怎麼落實生活?怎麼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華嚴》裡面可以學到。古大德講,《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經》。為什麼是中本?因為《阿彌陀經》算是小本《華嚴經》。這三部經是一部經,就是說得簡略、說得詳細,說得詳細的是《華嚴》,說得簡略的是《阿彌陀經》。講得好!歷代的祖師都肯定,都同意這個說法。由此可知,事決定不能夠廢除,因為理事不二,事要廢掉,理就沒有了。理依於事,事也依於理,理事不二,性相一如。
淨宗法門,這是講所有的門、無量法門歸納到最後就成了三門。這三門,覺正淨三門,就是三寶,最後就是這三門;入進去,三就變成一,三門就沒有了。三沒有了,說老實話,一也沒有,入進去之後就沒有了;沒有入進去,外面看有三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無論從哪個門進。性宗、禪宗從覺門,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像華嚴、法華、法相、般若,這是屬於教,這些教是從正門入,就是正知正見,佛知佛見。華嚴、法華都屬於教,大開圓解就入進去了。淨土宗、密宗,這兩個宗派是從淨門入,就是清淨心,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入佛乘,事一心不亂入菩薩乘;事一心不亂是菩薩,理一心不亂就成佛了。所以這些名詞不一樣,你看明心見性、大開圓解、理一心不亂,名字不一樣,實際上是一樁事情,就是『得入佛乘』。
淨宗既然從清淨心,那問一問我們心清不清淨?心有執著,不清淨,心有分別,不清淨,我們不講起心動念,只講這兩種現象。心有疑惑,不清淨,斷疑生信。一定要放下分別執著,你才得清淨心,清淨心與阿彌陀、與淨土就相應了。用清淨心念佛,就是經上說的,古大德也是這麼說,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什麼叫相應?清淨就相應,不清淨就不相應。記住,疑惑、分別、執著就不清淨。至少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每天你用一個鐘點念佛,或者用兩個鐘點念佛,每天都不間斷,功夫就得力。所以祖師給我們定早晚功課,早晚都不間斷。念佛的時候把疑惑、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一心稱念,就相應,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你念一個鐘點,就是修一個鐘點的清淨心;念兩個鐘點,就是修兩個鐘點的清淨心。心清淨,覺正自然在裡面,它是一而三、三而一的。
如果我們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不能說沒有功德,功德很小。譬如用清淨心去念是百分之百的功德,裡面夾雜著妄想,夾雜著分別,你的功德只有三分之一。看你夾雜的多少,夾雜得很多,可能功德只能有百分之三、百分之五;夾雜得愈少,功德就愈大;沒有夾雜,功德是圓滿的,就這麼個道理。末法眾生用這個方法入佛乘最方便。一生當中有能力,真誠心、慈悲心幫助一切眾生,念念功德圓滿,《楞嚴經》裡面講「發意圓成」,功德圓滿。我發了心,我沒有能力做到,我的心是真心,功德就圓滿了。我們看到這兩天的新聞報導,印尼的地震那麼大的災難,我們真正發了心為他祈禱,功德是圓滿的。我沒有力量去幫助他,如果我有力量,我一定幫助他;沒有力量,我有這個心,不能不知道!都在日常生活當中,看見了、聽到了,都樂意幫忙。
我們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有位老太太每天做很多饅頭,我們現在講饅頭,書籍裡頭記載的是粉團,施捨給窮人,不疲不厭。她的家境還很不錯,每天都做一堆布施給窮人,長年不倦。無論什麼人來問她討,歡歡喜喜、恭恭敬敬的給人。就感動一個仙人,這個仙人還來試驗她,看她是真的還是假的。每天到她那裡去討,人家討的時候,只一個、二個就可以吃飽;他總要討個六、七個,比別人多,多一倍還要多,三年。這位老太太給他的時候從來沒有吝惜過,而且都是歡歡喜喜給他,「沒有關係,都拿去」。三年之後,他看老太太確實是誠意的,就告訴她,「妳家裡有一塊風水寶地,死後葬在那裡,後世兒孫做官的人數有一升芝麻那麼多」。自己生天,自己生天福報給兒孫還有那麼多,誠心積德修福;修福施財多少不在乎,真誠心,這個太可貴了。
公案裡頭還有一個,一個貧窮的女孩子在寺廟裡頭拜佛,身上只有兩文錢,兩文錢的布施,老和尚給她做迴向。以後她真的這個福讓她被選為皇帝的妃子,貴人。再到這個寺廟裡面來燒香,那是還願,供養千金,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給她迴向。她就很奇怪,我年輕的時候布施兩文錢,你老人家替我迴向。今天,為什麼我布施這麼多,你只叫你徒弟為我迴向?老和尚就很不客氣的告訴她,過去妳布施兩文錢,妳的心地真誠,妳全部的家當就這麼多,都拿出來了,我不給妳迴向對不起妳。今天妳發了財,妳布施千金是妳的九牛一毛,妳的態度沒有從前那麼樣誠懇,我徒弟給妳迴向就可以了。這說明什麼?布施東西不在乎多少,在乎心。真誠心,布施少,功德大;心地沒有那樣的真誠,布施多,功德小,道理在此地。
所以《了凡四訓》,馬來西亞做這個兩片,就兩小時,做得好,我們應當把它當作功課來學習。這是我常常給大家介紹,希望你能夠聽三百遍。你每天聽一遍當作功課學習,三百遍學下來之後,你就會修福了,你就真正明白怎樣斷惡修善,怎樣在這一生當中成就自己殊勝的功德。以這個功德再念佛迴向,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你縱然執著沒有放下,凡聖同居土往生,上三品有分,不是在中輩、下輩,你在上輩,這是我們每個人一生可以做到的。所以要開智慧,要明瞭事實真相、三世因果、世出世法真相,用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做好事,不要以為我沒有錢不能做,一文錢也能做。一文、二文,圓滿功德;誠意不足,布施千金也只是一半的功德,不圓滿。所以為善有滿善、有半善,不一樣,有真善、有假善,有圓、有偏,有大、有小。了凡先生講了八種,不能不知道。
《華嚴》都是講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你說哪一樣東西不是啟發我們。凡是能夠啟發的,都是佛菩薩示現的,就是佛菩薩應化的,否則的話,你怎麼豁然開悟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什麼?這個要知道,屠刀就是煩惱習氣,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屠刀。你不放下,你永遠搞生死輪迴;你放下了,一心念佛,生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我們學佛到今天,在這個短短的幾十年當中,看到念佛人、聽說念佛人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有站著走的,有坐著走的,真往生了!不是假的。
前幾年我在新加坡,看到居士林的老林長陳光別居士,他學佛多年,但是不懂佛法。自己是新加坡的銀行家、商業鉅子,多少公司的董事長,沒有時間聽經,也沒有時間念佛。到晚年的時候生病,生病就不能上班、不能辦事了,每天躺在床上不能幹事。所以就跟李木源講,李木源是居士林的總務,他說「法師在這邊講經,你們都錄的有光碟,能不能把光碟拿來給我看看?」李居士就把《無量壽經》、《金剛經》、《彌陀經》,有幾部經送到他家裡。
他一天看八個小時,電視機就放在他的床靠腳邊,他眼睛一睜開就能看到;一天看八個小時,兩年沒有中斷,這都是他家人告訴我們的。他除了聽經之外,就念佛,這兩年得大受用!他預知時至,他跟李居士講,「我想走了」。李居士跟他講,「不行,居士林人事方面不穩定,只要你在,平安無事,你還要照顧」。他說好!又等了兩年,他那個功課就是四年。往生前三天,找我去給他做皈依,受了三皈,在病床上受三皈,三天之後往生。在三個月之前,他在一張紙上寫日期,三個月之前,就是那一天往生的,三個月之前他就知道了。以後通過靈媒告訴我們,他確實往生了,不是假的。萬緣放下,一心念佛。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59 2006/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