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開示
這段一共有八首偈,從第七到第十四,是「乞食得否」,就是你去托缽、去乞食,齋主供不供養?你能不能得到食物?這個都是未知數。第一首偈就是你去托,他不肯施捨,通常不肯施捨他就不開門。你托缽是在門口,前面跟諸位講過,出家人不能隨便敲人家門。托缽的時候我們帶錫杖,錫杖輕輕搖一搖,錫杖有聲音,門裡面的人聽到了,他要是發心供養,他會開門,把食物送到門口來;或者門開開,他讓你進去,各種情形都有,也都沒有一定。不捨的人,通常他是不開門,他不理會。我們錫杖,前面講過,只能搖三次,三次沒有人出來,我們就要換第二家,就不能在他家托缽,就另外換一家。這是遇到不肯捨的,今天不能供養的。
我們曉得,古時候印度的社會跟中國社會也差不多,富有的人少,貧窮的人多。所以佛讓出家比丘去托缽,可以托七家。這一缽飯七家人供養,每一家只供養一點點,七家湊起來就是一缽,夠你一餐的。那時候只日中一食,一餐就夠了,出家人每天只吃一餐,所以說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世尊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出家人這種行持,也就是教化眾生的。眾生為什麼長劫墮落在輪迴當中,什麼原因?原因雖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貪,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心不除,塵不可出,塵就是代表六道,這個話是佛在《楞嚴》上說的。所以佛做得很徹底,讓所有出家人做表率,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不貪;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了。
佛的生活樂不樂?非常快樂。他樂的是什麼?樂的是道!儒家講樂的是學,學也是道。《論語》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把所學的,習就是全部落實,我所學的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就非常快樂。世尊當年在世,他自己圓滿的落實。跟他的這批學生,學生裡面有常隨眾,這是我們在經上常常念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常隨眾。這裡面有許多大菩薩、大阿羅漢。除了這個之外,經典上一般都省略了,不記載的,那就是在家的學生。在家學生不是常年跟著佛陀,是來來去去的。
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尤其是出家的同學。佛是什麼?你們學佛,佛是什麼?菩薩是什麼?你看見了嗎?我們都遇到有人向我們提出這個問題。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這些都講清楚,佛菩薩不是神仙,佛菩薩是人。佛跟菩薩這個稱呼,是古印度的梵文,印度話音譯過來的。佛陀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者,就是一個有智慧、有覺悟的人,他是老師。菩薩,菩薩是求覺悟、求智慧的人,學生,他還沒有得到像佛那麼樣的圓滿,他正在求學。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佛是什麼人?佛是學者,中國的「學」有覺的意思。可是現在稱學者,跟佛的意思不一樣,差別太大了。我們可以說佛是究竟圓滿的學者,現在我們稱學者專家,在佛門裡面連阿羅漢都不能比;阿羅漢是才覺悟,阿羅漢以下還沒有覺悟。
諸位都知道,佛學名詞,這是我們求學最高的目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也是梵文,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是正覺,現在世間學者專家都達不到這個標準。為什麼?這個標準是煩惱斷了,現在學者專家煩惱沒斷,煩惱沒斷不行,那不是阿羅漢;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超越六道輪迴。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就是你有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在《華嚴經》上講的是執著,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有執著,你沒有把執著放下。如果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確實沒有執著,都放下了,你就證阿羅漢果。執著是煩惱,執著就是見思,所謂見思,見是見解,錯誤了;思是思想,想錯了、看錯了,不了解事實真相,這樣才造成六道輪迴。
如果你的見解、思惟正確,六道輪迴就沒有了,你就超越六道,阿羅漢超越六道。這是佛法裡面第一個階段,好像學校三個學程,第一個學程你畢業了,是阿羅漢;第二個學程畢業的,是菩薩;最後一個學程畢業了,叫佛陀。所以菩薩叫正等正覺,佛陀是無上正等正覺。佛稱為學者,菩薩、阿羅漢都稱為學者,比我們世間這些學者要高很多。世間學者煩惱習氣沒斷,換句話說,他出不了輪迴,對於事實真相真的沒搞清楚。不過今天的科學也算是不錯、也很難得,居然發現這個世間確實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存在,這個發現也很了不起,十一個不同維次的空間是什麼?在佛法裡面講是六道輪迴裡面的欲界,他知道有這個事情。
欲界,你看看十一個不同空間,從人上面去有欲界六層天,六層天就是六個不同維次空間,這裡面還有個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所以合起來是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色界、無色界還沒發現,色界十八層天,就是十八種不同維次空間,無色界四層天,總共是二十八層天。加上下面這個五道,三十三,所以在六道裡面,總共至少是三十三種不同維次空間。他們現在知道十一種,很難得。怎麼樣突破?怎麼樣能跟不同維次空間往來?科學家也是在夢寐希求,但是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在佛法裡頭有,佛法用什麼方法?禪定。禪定就能突破時空維次,禪定愈深,突破的面愈廣,突破的時間愈長。所以佛家用禪定的功夫,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面也做過多次的報告。
菩薩在此地看到有這個現象,這個人不能捨。不能捨當然有很多因素,一種是根本就沒有這個意願,一種是想捨,沒有能力,他自己都吃不飽,他怎麼有辦法來供養你?所以有種種原因。不論是哪種原因,我們不要放在心上,也不必去追究。見到這個現象就想到,『當願眾生』,這句裡面的境界無量的深廣,這個「眾生」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常不捨離,勝功德法』,勝是殊勝,這個不能捨離!殊勝的功德。殊勝的功德是什麼?成佛之道,這個可不能捨。
成佛之道的方法太多了,四弘誓願裡面告訴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法門都能成佛。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講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它都能成佛;換句話說,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方法不一樣,門徑不一樣,方向、目標一致的,所以都能夠成就殊勝功德。佛為什麼開這麼多法門?給諸位說,這不是佛開的,是性德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為我們說出,那是眾生根性不相同,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應機施教,他容易成就。機是怎麼成就的?機就是我們講的根性,根性怎麼成就的?根性跟過去世有關係。你從前曾經學過這個法門,阿賴耶裡面含藏著這個法門的習氣種子,現在又遇到了,你很容易學,學得很快。另外一個法門,過去生中沒有接觸過,你現在學起來就相當困難,非常生疏,所以格格不入,有這種情形。
佛菩薩、阿羅漢都善於觀機,換句話說,他的心是定的,他能夠看出你過去宿世因緣。佛在經上給我們說,阿羅漢能看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這是能力最小的,菩薩就看得多,你過去千世、萬世,乃至於多少劫數。如來看的是究竟圓滿,過去無量劫、未來無量劫,佛是一目了然。所以他教化得很容易,因為知道你的底子,很短的時間就能幫助你悟入。我們要問,什麼時候佛來幫助我們?這個問題不是佛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問題;什麼時候我們樂意接受,佛什麼時候就來了。我現在很樂意接受,佛為什麼不來?要知道,我們這個樂意不是真的,是假的。
這兩天,有人送幾片光碟給我,《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東西我們很熟,過去我們也講過兩遍,現在他們拍成連續劇,一共有八片。我相信「俞淨意」這篇文章很多同學都看過,大概都是附在《了凡四訓》後面。我們今天的狀況就像俞淨意先生一樣,自以為是善人,自以為是做了很多好事;哪裡曉得灶神爺把他一批評、一分析,沒有一樣是是處,一身的罪業!所以我們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外緣你應該能放下,你還放不下,這是假心,虛情假意,自以為是真心。所以我們跟佛菩薩就不起感應。虛情假意跟什麼人起感應?跟妖魔鬼怪。因為這個東西他們都是虛情假意,跟他們起了感應。這個感應就是誘惑,名聞利養的誘惑,五欲六塵的誘惑,貪瞋痴慢的誘惑。這些誘惑將來就把你牽到地獄、餓鬼、畜生,把你導向三途,惡因緣,這個我們要知道。
所以,《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是我們很好的啟示,給我們很大的警惕,我們要向他學習。自己要認真反省,一身都是過失,所有一切不善的這些念頭統統都有,你怎麼能跟佛菩薩起感應?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佛家修行的根本法,十善業道。諸位要曉得,十善業道還沒有入佛門,十善業道是人天善法。你要想受三皈五戒,進入佛門,必須有這個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沒有資格入佛門。
我們想想看,不殺生這條做到了沒有?蚊子叮到我們,一巴掌打死了,這殺生;走路的時候不小心,你踩死多少螞蟻、小昆蟲;還有念頭上,起心動念也惡意對待一切眾生,這個統統是屬於殺業;還有怨恨對人的,這都錯了,都是屬於殺業這一類的。偷盜有沒有?起心動念要佔人一點小便宜,就是盜心,念頭沒有斷。淫欲的事情縱然沒有,會起心動念,淫心不斷。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你想想有沒有?有,都有!這個東西都有,跟佛菩薩的感應就障礙住,跟佛菩薩的通路斷掉了;跟妖魔鬼怪的通路接通,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常講,中國人自古以來,儒釋道三家的修行,真正有成就,根紮得牢!佛家的根就是《十善業道》,道教的根就是《感應篇》,儒家的根就是《弟子規》。這三樣東西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就是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資格學佛,就是說你有資格受三皈五戒,諸位不能不知道。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講的淨業三福,那是對於學生,無論是在家、出家,最高的指導原則。早年我接受黃念祖老居士的囑咐,在很多地方成立淨宗學會,淨宗學會的名稱是他的老師夏蓮居提出來的。夏老雖然提出來,但是在中國並沒有正式成立;聽說現在有了,在那時候沒有。黃老見了我之後,希望我在國外,每到一個地方講經,協助那個地方成立一個淨宗學會,我也就照辦。所以現在在世界上各地淨宗學會,大概有一、二百個。淨宗學會修學指導原則就是依淨業三福。
淨業三福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怎麼落實?給諸位說,這兩句就是儒家的《弟子規》,弟子規百分之百做到,這兩句落實了。「慈心不殺」,這一句怎麼落實?用道家的《感應篇》落實,道家《感應篇》是因果教育。後面一句「修十善業」,落實佛門的《十善業道經》。所以這一條四句,就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我們要把它做到。這一條真正做到,才提升到第二條,第二條就入佛門。「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佛教,小乘教,初學。小乘根基有了,再提升到大乘,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們想想看,總的指導原則。末後佛說,這個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修行成佛都不能夠離開這個原則。所以,這是總的指導原則,我們不認真努力去學習那怎麼行?
這就是什麼?這就是我們現前「勝功德法」。我們今天的程度,在佛法講,我們是佛法的小學生,小學生就必須要把這個基礎打好。有很多同學來問我怎麼學教?我說先扎根。根基沒有紮好,這個教是空洞的,你沒有法子落實,你就是學上三百年也是枉然。為什麼?煩惱習氣伏不住,這個教都變成口頭上的,與靈性的提升、與了生死出三界不發生關係。所以四依法裡面佛教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了義沒有標準,現前得受用就叫了義;現前不得受用,就不是了義。現前如果我們能夠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能夠在一年到兩年的時間把它落實,百分之百的做到,了義!我有這個基礎,然後無論修學哪個宗、哪個派、哪個法門,都能成就。
可不要忘記佛在《大集經》裡面對我們的開示。《大集經》上講,世尊的法運有三個階段,有正法時期,有像法時期,有末法時期,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實在講,不是佛法有三個時期,佛法沒有;是眾生根性有勝劣不同,分成這三期。正法時候人心淳樸,所以持戒就能成就,就能證阿羅漢果。所謂成就,最低限度你要能超越六道輪迴,才算是成就;不能夠了脫生死,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不算成就,怎麼學你離不開六道,錯了。所以佛家講成就不成就,第一個是脫離六道輪迴,再往上去就是脫離十法界,脫離十法界那是真的成就。脫離六道生死,是方便的成就,不是究竟的成就;究竟成就一定要脫離十法界。
我們想想,我們的修行能了脫生死嗎?能脫離六道輪迴嗎?六道輪迴是什麼樣子,我們清不清楚?六道輪迴怎麼來的?怎麼樣才能究竟脫離?你統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這是佛法。佛法是真正明白了、真正覺悟了,如果連這個都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那就不行。我們入佛門,跟一個老師,老師要不把這些東西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幫助我們真正覺悟、真正明瞭,那不是個好老師。所以這是世出世間的大學問,真實智慧。
好在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說智慧、能力,德就是能力,萬德萬能,相是相好,智慧、能力、相好,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平等,皆有。為什麼我們的智慧、能力、相好全部失掉了,現在會變成這個樣子?佛說得好,一語道破,「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換句話說,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所以你雖然有智慧、有能力、有相好,統統得不到,而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就好像晴天的太陽,光明遍照。這幾天香港天天下雨,陰天,濃雲把太陽遮住,不是沒有,遮住了,不見了。濃雲就好比是妄想分別執著,有這個東西,自性裡頭的智慧、德能、相好全不見了。修行修什麼?修行不是修智慧、德能、相好,不是,那是本有的;修行就是把障礙除掉,自性裡面的德能全部就透出來了。所以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要放下。佛經裡面給我們講捨離,你要把這個東西捨掉,你要離開。離開什麼?離開煩惱,離開習氣,離開執著,離開分別,離開妄想,問題解決了,你本來成佛;你不肯放下,那就沒法子!
所以你看這一願,看到『不捨人』,不肯放下的人,讓我們不要放下勝功德法,這個不能放下,這就是佛法裡頭一切修學的方法,這個要抓得牢牢的。下面一願,你看「見能捨人」,能捨人,那你就真正要放下。放下什麼?煩惱習氣放下,三惡道苦放下,六道輪迴放下,十法界放下,對了!佛教我們這些方法,原理原則、方法,修學層次、境界不同,我們要學,我們要明瞭。雖要明瞭,也不能執著,為什麼?執著就不能向上提升,這就是佛在《金剛經》上所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不是真正把它丟掉不要,那就錯了。
好比我們建大樓,在香港你們都能見到,都是高樓大廈,要建大樓從哪裡建起?打地基。地基打好之後再建第一層,第一層建好再建第二層。這就是好比什麼?地基打好了,我們往上再提升一層,建第一層。地基是不是不要了?還是建立在地基上,地基在,沒有丟掉!我建第二層,第一層你要丟掉、放下;第一層不放下,你就建不了第二層。可是建第二層,第一層在不在?在,在下面。放下的意思懂嗎?換句話說,不執著。如果我的基礎做得很好,我就執著這個就夠了,我很喜歡,那你再建第一層的念頭都沒有。在不在?在!心裡頭沒有這個意念,往上提升了,是這麼個意思,這就叫做勝功德法,一層一層不斷向上提升。
《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菩薩階位五十一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上面還有等覺、妙覺,總共五十二個位次,就像五十二層大樓。達到頂點,第五十二層,試問問地基在不在?在!那就是說,十善業道有沒有捨棄?沒有,統統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這《十善業道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人天法、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都以這個為基礎,都以這個為根本。我們不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上百分之百的落實,你就不能建立佛法;乃至於人天法你都沒有,因為人天法也以這個為基礎。人天法沒有了,麻煩就大了,死了以後,餓鬼、地獄、畜生,就落到三惡道去了。你要想來生再得人身,一定要修十善業,十善業是人天法。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做人的基礎上,十善業是做人。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作佛?你怎麼能作菩薩?哪有這種道理!
我們今天學習這一條,我就把儒釋道的根特別強調介紹給大家,《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了凡四訓》的功過格就是《感應篇》,你要知道了凡先生那個時代,從小《弟子規》已經學過了。雲谷大師很慈悲,把《感應篇》介紹給他,依照功過格天天改過自新,有這個基礎之後才能學十善業。以後他也皈依三寶,他也是三寶弟子。所以我們學佛,無論修學哪個宗派、哪個法門,不論你是顯宗密宗、宗門教下、大乘小乘,這三個基礎是根,儒釋道的根。
我們學佛,為什麼還要學儒、學道?佛在《佛藏經》裡面說過,「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換句話說,佛不許我們躐等,佛教我們學習按部就班。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你沒有小乘,怎麼學大乘?淨土是大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中國小乘經翻譯得很完整,《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是小乘。可是中國佛教從唐朝中葉以後就不學小乘了,為什麼不學小乘?用儒跟道代替,更適合中國人的口味。這就是我們從雲谷禪師、從中峰禪師,《了凡四訓》裡面都引用的,你就很明顯的看到三教。佛法是以儒、道做基礎,這是扎根,然後再加上十善業,儒釋道三個根都紮穩了。所以歷代無論在家、出家,祖師大德人才輩出,超過印度,這什麼原因?根紮得深。我們今天想成就,不在這上扎根,那就錯了,那就耽誤了一生。
這個根需要多久的時間?在古時候,五年;如果我們今天真的是勇猛精進,一年就行。這三樣東西在一年當中百分之百做到;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三年。這個根要不紮下去,不要學別的,為什麼?學別的沒用處。就是像念書一樣,我一年級沒有念好,我不要去念二年級、三年級,決定不能成功。一年級一定要及格,我才能升入二年級;二年級及格,才能升入三年級;一年級不及格,就不能念二年級,這個道理不難懂。希望我們同學們,如果自己的根基沒有紮穩,要用一、二年的時間扎根。要問我們希望求生淨土,《無量壽經》、《彌陀經》還要不要念?可以念,每天念個一遍、二遍。但是這三個根是非常重要,淨宗經論我們讀,不忘記就好,我們扎根要緊。根紮下去之後,淨土經論就有受用,這個受用就是講你就有悟處,你就有法喜。
恭錄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12-017-1560 2006/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