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當至誠恭敬讀,悠游涵詠讀。其中緊要之句,須時時存養於心中,令與自心冥合為一,此最妙之觀門也。尤須以行持助之。持戒修福,精勤懺悔,禮敬三寶,請求加被。消除夙障,開啟正見。】
這一段也非常重要。我們平常自己用功不如法,功夫不得力,常常有這種感觸。究竟什麼地方不得法?什麼地方不得力?自己也不曉得,這是懵懵懂懂的在那裡修學,這一段正好幫我們解決了問題,給我們一個最好的答案。
過去善導大師教導人,一切法要從真實心中作,這個地方教我們讀經,讀經要至誠恭敬,就是要用真誠的心。因為佛的經典、佛的言語,都是從真心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我們如果用分別妄想與佛經就不相應,所以功夫不得力。佛是從真誠心流露出來的,我們用真誠心來接受,就起感應道交,道理在此地。
悠游涵詠,這是形容非常自在、非常輕鬆、非常活潑,沒有一絲毫壓力。經文裡面重要的句子,到底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實在講這是因人而異,因我們自己程度而異。有些句子我們現前感覺到很重要,有些覺得不重要;過個兩、三年之後,我們覺得那個不重要的變成很重要,那很重要的就變成不重要,這什麼道理?境界不一樣了,境界不相同了。
由此可知,哪些是最緊要的?就是現在,現在你覺得最重要,是你最得受用的。雖然佛有很精闢的開導,我們聽不懂、看不懂,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那也不重要了,在我們現在講也不重要了。正如我們在學校讀書一樣,我們讀初中一年級,一年級課本對我們最重要,大學的教科書對我們不重要,我們可以不要去理會它,就是這個道理。什麼是最緊要的?現在自己念了有感受,覺得很有用處,能夠幫助自己改過自新,這就是非常重要。
這樣重要的開示要常常記住,常常放在心上,使我們自己的心跟佛的教誨能夠合而為一,念念當中不離開佛的教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都會想到佛的教訓。特別是本經佛教給我們,不住六塵生心,經文裡面講了很多遍,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這些句子要常常記在心上,我們面對外面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立刻就想到佛這句教訓,我們的心就平了,妄想就息了,執著就放下了,這就是最妙的觀門。不但是觀,觀是明瞭,了解事實真相;要以行持來幫助,行是放下,妄想放下,分別執著放下,用行來幫助觀。觀是屬於解,透徹的理解,解幫助行,行幫助解,這樣功夫一定就進步。
持戒修福,持戒是守法,一定要循規蹈矩,要循序漸進,這個地方持戒是廣義的,不是限制在五戒、十戒這些戒條上,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戒就是佛的教誡。換句話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我們都應該明瞭,都應該遵守,都應該奉行,這叫持戒。
修福就決定不背因果;但是什麼是福要能夠辨別清楚,需要般若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對於什麼是福,往往看錯,他也修錯了。我們中國的文字,福跟禍害的禍差不多,要不仔細看,把禍當作福,這兩個字寫法很接近。這就是說明沒有智慧的人,往往把禍當作福,把福當作禍,搞顛倒了,那就大錯了。
精勤懺悔,懺悔就是改過自新,真正修行的人不在乎形式。最近有一位同修送了一個小冊子給我看,這個小冊子是《金山活佛神異錄》,樂觀法師寫的。樂觀法師跟我也有一段因緣,我們也很熟悉,老法師也過世了。
他跟金山活佛見過幾次面,在一塊曾經住過兩三個月,對於金山活佛的行持很清楚,他很佩服。這個人是無拘無束,從外表看很像濟公活佛,他什麼也不在乎的,但是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與佛法相應。我看了很歡喜,過去聽說有金山活佛這個人,這是江蘇鎮江金山寺的一個出家人,他的一些故事。我請居士林把它翻印兩千本,印好之後跟諸位同修們結緣,你們看看很有趣味。
真正修行人,一定要從懺悔門去修起。懺悔範圍非常深廣,可以包盡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懺悔法。懺悔最要緊的就是改往修來,我們講改過自新,這是真實的功夫。一個人如果每天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那就是覺悟。佛這個字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覺者,覺悟的人,知道自己有過失就真正覺悟了。今天一天沒過失,那你沒有覺悟,你決定沒有覺悟。沒有過失就沒得改,沒得改就不能進步。
改才進,不改怎麼會進步!改才會進,你沒得改,你怎麼會往前進!我們看佛在經典上所說的,菩薩從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一直修到等覺,他怎麼個修法?天天改過,天天進步,一直到最後把一品生相無明,那也是毛病,這一品生相無明也斷了,那就圓滿成佛,這才沒有過失。圓教的佛才沒有過失,別教的佛有過失,別教佛四十一品無明只破了十二品,過失還多!別教佛尚且如是,通教、藏教就不必說了,怎麼可能沒有過失?
我們也常講菩薩知道自己有過失,菩薩是覺者,覺有情。有兩種人沒過失:圓教佛沒有過失,真的沒有了;第二種人是凡夫沒有過失,你問他:你今天有沒有過失?想想,沒有!沒有過失。一身的過失不知道,不覺悟。所以我們一定要學菩薩,不能學凡夫,學凡夫就是繼續不斷的再去搞六道輪迴,那個不得了!一定要學菩薩,菩薩才能夠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就是知道自己有過失,天天不斷的把自己的過失改掉。
禮敬三寶,請求加被。這個字加被念破音字,跟挑手邊的那個披,衣服披在身上那個披是一個意思。古時候這個字當披講,也念披,現在念被,加被講不通,加披才講得通。求三寶的加持,求三寶的保佑,要用真誠恭敬,禮敬三寶。
普賢菩薩十大願,也就是普賢菩薩修行的十大綱領。第一就是禮敬諸佛,《華嚴》的確是值得讚歎的,但是《華嚴》要跟《無量壽經》一比,諸位必須要知道,《無量壽經》排在第一,《華嚴經》排在第二。為什麼?因為《無量壽經》跟小本《彌陀經》是教給我們直接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直接念阿彌陀佛,必定得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而《普賢行願品》雖然是淨土五經,但是它疏遠。
我們講親疏,淨土三經親,《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也親,因為他講的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比較疏遠,因為他是修十大願王迴向往生淨土,比直接念阿彌陀佛要難得多。念佛若一日若七日能成功、能往生,十大願王修七天決定不能往生,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但是普賢菩薩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導歸極樂導歸到哪裡?就是導歸到《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我在早年學佛的時候,對《華嚴》非常非常嚮往,所以三本《華嚴》,六十、八十、四十,以及《華嚴經》的註解,祖師大德的註疏我都蒐集,我很想學清涼法師。清涼一生講《華嚴》講五十遍,值得後人羨慕,《華嚴》以後再就沒有第二個。《華嚴經》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講一部。
古時候寺院跟現在不一樣,古時候的寺院沒有經懺佛事,沒有法會,沒有一切的應酬,也沒有什麼觀光旅遊。寺院做什麼?就是講經修行。講經一天八個小時,它跟學校一樣。修行就是早晚課誦,早晚課誦大概總是兩種方式,一個是坐禪,一個是念佛,所以一個完整的寺院裡面,一定有念佛堂、有禪堂。喜歡坐禪的到禪堂去,由禪堂裡面師父教導你,喜歡念佛的到念佛堂去,由念佛的師父帶領你。白天上下午聽講。
所以從前的寺院是學校,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什麼時候能夠把佛教本來的面目恢愎,我們不敢奢望,希望這個世界上有一個道場能這樣做,我們就很滿意了;一個道場都沒有。所以佛法今天這樣衰,有它的原因。就好像學校一樣,學校衰了,為什麼衰?沒有老師上課,也沒有學生在讀書,這個學校當然就衰了。這是我們四眾弟子都要明瞭的。
我們天天要報佛恩,怎麼報?一個道場每天晚上講兩個小時的經,不行,不夠!比古時候差得太遠太遠,不成為一個學校,補習班而已。我們居士林這個道場,現在是每天講兩個鐘點經是補習班,不能正式稱為學校。可是這個補習班已經很難得,別的地方還找不到,已經很稀奇,其他地方還沒有,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現在我們為什麼不能恢復?講經的人太少了。一天講八個小時,天天這樣講,受不了,必須要有幾個人講經,輪流講,那就沒有問題。譬如四個人,一個人講兩個小時,一天講八個小時,還可以,還能夠維持。所以從前寺院叢林有首座和尚,首座和尚有好幾位,首座就是講經的。住持方丈那是校長,他會聘請禮請,從前我們佛門叫禮請,禮請法師來擔任首座,擔任講席,這才是一個真正佛教的道場。所以要從恭敬當中求,把對三寶的恭敬心,對人對事對物,一切從恭敬中求,就得佛加持,得佛保佑。
消除夙障,業障是多生多劫的,不是這一世的。這一世我們所受的是果報,這一世我們所造的是來世的業因,夙世所造作的那是緣,因緣結合果報就現前,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誠心誠意認真努力去修行,把錯誤的行為都修正過來,這樣就消除業障,智慧就現前了。開啟正見,正見是智慧,你的思想見解不會錯誤。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55集1995/5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