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末世眾生,有能受持讀誦此經之功德|淨空老法師開示

金剛經的智言慧語|淨空法師開示
廣為分享,功德無量:

✔️中國第一個寺院白馬寺是國家建的,為什麼稱為寺❓
✔️彌勒菩薩應該早成佛,結果變成世尊先成佛,這是示現什麼❓
✔️隨順眾生就是供養諸佛,這裡面有哪兩層意思❓
✔️為什麼要尊重、要服務一切眾生❓
✔️至少要懂得最基本的禮節,有什麼好處❓

  【行願品云: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故行六度,即事懺也。】

  這個我們可以做得到,這是屬於事懺,這個相就粗得多了。可是要有耐心,要有毅力,真正去做,那才叫懺悔。不是每天把經文念幾遍就懺悔了,那是假的,那個沒用處;要真正去做到,才是懺悔法。

   隨順眾生,經上講恆順眾生,順不是偶然的順,不是短時間的順,恆順,長時間的恆順,縱然是很惡逆的環境,也不生絲毫怨恨之心。我們中國古時候講到孝道,大家都知道古人都是以舜王做代表。舜王有些什麼樣特別的行持?這個人實實在在把《普賢行願品》裡面恆順眾生,他做到了。他凡事不怨恨別人,總是能夠回過頭來自己反省。

  他的母親死得早,父親娶了一個繼母,繼母生了一個弟弟,繼母有私心,疼愛他自己的孩子,對他就非常的刻薄,他能夠忍耐。沒有想到後母對我不好,沒有想到,他沒有想到;他只想到自己不會做人,自己沒有盡到孝道,他能夠回過頭來這樣想。

   那個日子,我們在歷史上所看到的,一般人不能忍受。父親以後聽了他繼母的話,也不喜歡他,甚至於多少次想把他害死。可是他那個弟弟很聰明,弟弟對哥哥很尊重,也幫了不少的忙,到最後全家被他感化了。以後堯王知道這樁事情,知道自己國家出了這樣的一個賢人,把他請出來,王位讓給他,堯王兩個女兒嫁給他。能夠孝順父母,就能夠盡忠於國家,就能夠愛護老百姓。

   所以忍讓那是做到家了,恆順眾生真的他做得很圓滿,忍人之不能忍,從來沒有絲毫怨天尤人的意念,念頭都沒有,念念都是改過自新。為什麼我得不到父母的歡心?他總是從自己這邊想,不想到別人怎麼樣怪罪他,所以時日長久都被感動。所以要隨順眾生,要恆順眾生。

  隨順眾生就是供養諸佛,這裡面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廣修供養裡面的法供養,法供養第一個是依教修行供養,佛教給我們隨順眾生,我們真做了,這是依教修行供養,這是供養諸佛。第二個意思,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我們隨順怎麼不是供養諸佛?一切眾生皆是我們現前的善知識,我們與一切眾生相處,才能夠真正做到斷惡修善,才能成就自己圓滿功德。你離開一切眾生,到哪裡修行?所以這個意思很深很深。

  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前面講諸佛,這個地方講如來,意思不一樣。諸佛是從相上講的,如來是從心性上講的,如來是性德。為什麼要尊重一切眾生?承事就是服務,我們現在人講服務。為什麼我們要服務一切眾生?開發性德。如果你自己明心見性,你一定跟諸佛菩薩一樣,全心全力為法界一切眾生去服務。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從來沒有一個空過的,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尊重承事,這個服務不是隨隨便便的,恭恭敬敬、盡心盡力,這叫尊重。不是盡心盡力,隨隨便便,敷衍敷衍,這個不行,這個不是稱性修行。稱性起修,性德是真誠、是恭敬,盡心盡力。由此可知,菩薩必須從修德當中才顯示出性德。前面這一句,若於眾生尊重承事是修德,後面這一句顯示你的性德。

  若令一切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眾生歡喜,為什麼佛就歡喜?一個能令眾生歡喜的人,不容易!我們現在走到外面,令一切眾生討厭,這哪裡生歡喜心,討厭我們!由此可知,能令一切眾生歡喜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的真佛弟子,那不是假的,才能夠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人在社會上,不能離開社會單獨生存,不能離開人群大眾。

   由此可知,人與人相處這是大學問,中國古代的教育,把這個列在教育裡面第一個項目,非常重視。你應當先學做人,然後才學做事,把做事擺在後面。孔老夫子教學四個科目,有先後次第。第一個是德行,德行是做人的大根大本。第二是言語,說話是學問,會說話的人,人家很歡喜,到處得人幫助;不會說話的人,一開口就得罪人,就跟人結冤仇,不共戴天,麻煩大了!所謂口為禍福之門,會說話的人就得福報,不會說話的人就遭災禍,說話不容易!所以夫子教學,言語列在第二。

   第三是政事,政事就是辦事,就是我們今天講技術能力,將來你在社會上謀生這個能力。最後才是文學。你看孔老夫子非常重視現實,你的生活過不去了,還談什麼文學!必須你物質生活沒有問題,文學是精神生活,先在物質生活上能夠有溫飽過得去,然後才講究精神生活,把生活水平往上提升。二千多年前,咱們中國古聖先賢這樣教導大眾。佛法教人也是如此。

  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看到現在人都不懂禮,於是他老人家很慈悲,我們同學們也要求,請他老人家在《禮記》裡面選了幾篇,為我們講解。老師特別告訴我們,我們這個時代已經談不上學禮了,談不上。不過學一點有一個好處,什麼好處?希望跟社會大眾相處,不要叫人討厭你,我們能達到這個目的,那就算不錯了。所以他給我們講了一點,自己也編了一個小冊子,叫《常禮舉要》。

   我們把《常禮舉要》也編在我們《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的後面。目的是在哪裡?這是最基本的禮節要懂得。不懂得,的確你自己是不知道的,別人討厭你、不歡喜你、不歡迎你。所以說最基本這個禮節要懂得。這是講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一切諸佛歡喜。

  因為這個道理,佛教菩薩修六度,六度就是事懺。教你修布施,教你修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這個義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守規矩、守法,教你忍辱,教你精進,教你禪定,教你智慧,這都是屬於事懺。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69集1995/5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