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稱為內學,稱為內明。內就是向心性求,不向外面求。心性是什麼❓
✔️有些同修對佛菩薩很恭敬、虔誠,早晚課都不缺,他為什麼不能成就❓
✔️日常生活中,如何隨時隨地消業障❓
✔️緣成熟,果報就現前。果報能免嗎?要什麼條件才能免❓
【無菩提可住,正是說明不應住之所以然,乃離相之極致,亦法性之本然也。】
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本來就覺,一住就迷了;這住不得,一住就迷了。覺性在哪裡?佛在楞嚴會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心,原來就在六根門頭。眼見是真心見,是見性見;耳聞是真心聞,都是真心在起作用,絕對不是妄心。
為什麼會變成虛妄?就是因為你有住,就壞在這裡,一住,迷了,把真心變成妄心。眼見,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你在見的裡面,你起了分別執著就錯了,那就住了。我眼見的看看清楚,這是花,這是黃色的,那是紅色的,迷了。怎麼迷了?你迷在名相上,他本來沒有名字,沒有名字你看的是真的,一有名字就是假的,名是假名,你執著那個假名,錯在這裡。
所以,你在見色聞聲的時候,你的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你所見的是真的,跟佛見的沒有兩樣。一見到裡面就起分別、起執著、打妄想,你就從佛一下掉到凡夫,就變成凡夫。所以凡夫見色聞聲,第一念是性見,眼見是見性見色性,但是第二念就變成識,變成眼識,外面變成色塵,麻煩在這個地方。
如何保持第一念而不動,《金剛經》上跟我們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教你永遠保持第一念。第一念因為你沒有執著,你的心是清淨的;你沒有分別,你的心是平等的。
一有分別就有好醜,就不平等;一有執著,就有愛憎,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麻煩就大了,那是凡夫。所以為什麼佛與大菩薩他的心清淨平等,他對於十法界眾生一視同仁,沒有說喜歡這個,討厭那個,沒有!決定是平等的。我們凡夫為什麼在境界喜歡這個,討厭那個,迷!把清淨的自性轉變成八識五十一心所,變成這個東西。
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在還原。所以相宗講修行貴在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四智就是菩提,相宗講四智,性宗講無上菩提,名稱不一樣是一樁事情,叫轉識成智,性宗裡面叫破迷開悟。因為清淨心中沒有這些東西,所以你不能執著,清淨心中也沒有佛法裡頭這些法相名詞,因此法相名詞也不可執著。
法相名詞是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說法不得已而假設的,不是真的。你要把這個當作真的就錯了,所謂「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什麼東西是真的?一念不生是真的,於一切法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真的。
這是離相之極致,法性之本然。也是佛為什麼教我們不執著,換句話說,佛為什麼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無住生心,道理都說清楚了、說明白了。你要是不清楚、不明白,不服!不願意照做。真的搞清楚、搞明白,非這麼做不可,那就信心不逆。為什麼?不這麼做,我們虧吃大了,無量劫搞到今天,就是吃了這個虧。吃虧不曉得怎麼吃的,這一下才搞清楚、搞明白。一回頭就是大徹大悟,一回頭我再不犯老毛病,這才能成就。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72集1995/5
【必解深而後信深,解圓而後修圓,其於證入也不難矣。解漸漸開,執情我見便漸漸消。所以學佛重在解慧,所謂觀慧也。】
在這一小段裡面,我們能夠體會到,學佛不但要讀經,對於經義一定要能夠有深入的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看現前這個社會,學佛的人不可以說不多,但是學佛的人,真正有成就的人並不太多。原因在哪裡?不解經義,這正是古人所謂盲修瞎練,現代人所謂的迷信。迷信就是不解經義,這才是迷信。
經義難解,這是真的。第一個,古來註解經書的文字太深,義理尤其是難以體會,何況使我們感到佛的教誨、祖師大德的解述,與我們現前的生活好像接連不上,使我們直接覺得所學非所用,於是對於佛法修學的興趣就淡了。這個原因很複雜。所以第二句講解圓,解不但要深,要緊的還要圓,圓解之後,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
要達到深解圓解,最低限度要具備兩個因緣。第一個因緣,就是你要遇到好老師。這個好老師一定要善說,他有善巧方便,把很難懂的地方,他說得讓我們可以懂、可以接受,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必須自己對於五欲六塵這些物質生活享受要能看得淡。假如欲情執著太濃,不但善知識來說法,你無法體會,即使是佛菩薩來也沒辦法。道理在哪裡?自己業障太重。縱然佛菩薩有善巧,我們業障很重,依舊聽不懂,這個事情是事實,不是假設。
這部經是世尊在舍衛大城講的,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世尊當年在舍衛大城說法的時候,這個地方是一個很繁榮的大都會,人口繁多。而在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住過很長一段時間,講過不少的經論,而能夠接受佛教誨的只有三分之一;另外有三分之一,曾經聽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在某個地方講經,沒見過面;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連釋迦牟尼佛的名字都沒聽過。
由此可見,這個業障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這個地區講經,講了那麼多年,還不知道這個地方有個釋迦牟尼佛。所以消業障就要緊,業障怎麼消法?我們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把它看淡一點,這個業障就消了。要把它看淡,要把它放下。你看得愈淡,放下愈多,你的業障就消得愈多。
就是看破,看破還要看破,放下,放下還要放下。徹底放下,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他成不了佛。由此可知,佛法的修證沒有別的,看破放下而已!
我們為什麼看不破?為什麼放不下?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搞清楚。世尊四十九年為我們說的一切法,說什麼?無非就是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徹底明白了,這就是解深。你把這個事情認識得愈清楚、愈明白、愈透徹,你就相信佛在經上,教導我們怎樣做人、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你信就深了。
解圓,而後你修就圓。圓是圓滿,沒有欠缺;換句話說,面面都了解,理了解,事也了解,對自己明瞭,對於一切眾生也明瞭。修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的行為,不外乎身口意這三方面。身體一切造作,身的行為;一切言語,口的行為;起心動念,是心意的行為。行為再多,這三條就包括盡了。行為有了錯誤;換句話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看錯了、想錯了,意業的行為;做錯了,身業的行為;說錯了,口業的行為。把這些錯誤一樁一樁都修正過來,這叫圓修。圓修一定是建立在圓解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夠證入。
世法、佛法不外乎因果,這個你要了解,你要解得深,要解得圓。一切法決定沒有偶然,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沒有偶然的,沒有偶發的。所有大乘經裡面,都說明這個事實真相,而因果是通三世的。三世是「過去無始」,不是過去一生、二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善因遇到善緣一定結善果,惡因遇到惡緣一定有惡報,不定在哪一世,要看緣之成熟。
什麼時候緣成熟,果報就現前。果報能免嗎?能免。要什麼條件才能免?《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破了就免了。所謂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那就轉了。如果還有我、還有人,你就免不掉。有我,我就要承受果報。所以一定到無我,他就免了。無我,諸位想想,縱有業報誰去承受?沒有人承受。所以這是個標準,《金剛經》上是個標準。
只要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量劫來所造的業因,你就要承受善果惡報;除非四相破了。四相破了,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不但六道超越,十法界也超越,這樣的人住一真法界,住一真法界這是成佛。
「其於證入也不難矣」,證就是證入一真法界,這個字的意思很深,很不容易體會。心地清淨到了極處,境界自自然然現前,這個時候我們叫它做「證」。而在證入的這個人來說,他實在是沒有起心動念。如果他要動個念頭「我證入了」,你們諸位想想看,他能證嗎?我證入了,有我相,我的對面就是人相,那麼他四相具足,他是凡夫,他怎麼能證入?
由此可知,圓教初住以上,大乘法中常說「無功用道」。往後這四十一個位次,用什麼方法修行?就是無功用道,很難懂!不能有一點意思,有一點意思就落在凡情,就是情見。不能有一點意思,自自然然的成就,那功夫漸漸深,智慧漸漸圓。
他的功夫確實沒有間斷,但是絕對不會起一個我念,換句話說,絕對不會起一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講法還是難懂。我們今天修行都著相,今天我念了兩部無量壽經,我念了一萬聲佛號;明天我精進了,我念一萬二千聲佛號,我有了進步。這些菩薩們沒有這個念頭。
古人有個比喻,古時候的比喻,大概現在在大陸上還有,用風船,我們叫帆船,用帆船做比喻。初學佛的人,用功精進就像帆船帆懸滿的時候,風吹得船走得很快,你看得見在那裡進步。可是船快要到岸,快要靠岸了,一定要把帆收掉,速度減緩。距岸還有一段距離,這個時候用竹竿,用竹竿撐船;用竹竿撐船,不用帆。
可是這個船快要接近岸邊,那個竹竿也不要了,統統放下,這個船緩慢自自然然往岸上靠,那一段叫無功用道,諸位去體會這個意思。圓教初住以上菩薩,也就是法身大士,他們用功就像船接近岸,那個竿也放下了,自自然然往前去。所以此處用不得力,是這樣的境界,真實的清淨心。那種法身大士的用功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有情執,他沒有情執。
「解漸漸開」,解漸漸開是講開悟。開悟的樣子,我們必須要知道。否則的話,自己懂得一點,就自以為開悟了,這個誤會的人很多;自己以為開悟,還有自己以為證果了。
我過去就曾經遇到一個居士,他跟我講他證阿羅漢果,說得很真實,絕對不是騙人,他自己自信心很強,告訴我證得阿羅漢果。我也沒有法子,那是他的境界。但是我看樣子不像。最後實在不得已,我就跟他講,證得阿羅漢六種神通都發現了,我說:你試試看,那個牆壁外面你能不能看得見?他說:我看不見。我說那保險你沒證,他心裡才服了。隔著牆你就看不見,你的天眼沒有恢復。
我們在小乘經裡面都看得很清楚,佛都講得很清楚,證得初果須陀洹就有天眼通、天耳通;證得二果就有他心通,我心裡想的事情你知道;證得三果就有神足通;四果漏盡通。三果神足通就是能變化,可以分身,你有沒有?「沒有!」沒有,我就勸他以後少說,沒有證得!
修行有一點功夫,很歡喜、很快樂了,身心得到輕安,就自以為證阿羅漢果,你說糟不糟糕!毛病在哪裡?他這個不是騙人,他不是打妄語,誤會了。經義不解,沒有深解、沒有圓解,誤會了,所以他不是騙人。
「執情我見漸漸消」,這就是說你悟入程度的淺深。你悟得愈深,你感情執著就愈淡,就愈淡薄。我們現在人所謂是,你對人對事你很少用感情,完全用的理智,在佛法講智慧,你用智慧而不是用感情。感情很重的人,執著很重的人,縱然解,不夠深,當然也不圓,這是一定的道理。
因此學佛重在解慧,特別是大乘。小乘人著重在修,大乘著重在解;小乘著重在事上修,大乘著重在心上開解。那個來得快,這一覺悟了,事也就圓滿。事上勤修,理上不明,還是隔了一層,這是小乘不及大乘之處。大乘著重在開慧,有智慧的觀察,他的生活是生活在圓滿智慧之中。我們反過來看看凡夫,凡夫迷惑顛倒,我們生活在情執之中,生活在煩惱之中,諸佛菩薩生活在智慧之中,那怎麼會一樣?當然不相同。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73集1995/5
【無上正等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淨心。因其為萬法之宗,故稱無上。為一切眾生所同具,故名正等。但為分別執著妄想所障,若能遣妄除障,則名正覺。】
這是將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名詞,做一個簡單的解釋,這屬於佛學常識。我們對這個名詞要正確的認識,梵語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什麼東西?原來就是真如本性,禪宗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什麼?就是見到真如本性;換句話說,明心見性就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我們淨土宗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什麼?一心不亂就是自性清淨心,說的名相不一樣,還是這一樁事情。教下稱為無上正等正覺,宗門稱之為明心見性,淨土宗稱為一心不亂,一樁事情;名字不一樣,是一樁事情。
為什麼說它是萬法之宗?萬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宇宙時空,這裡面所包含的一切現象,佛教術語叫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都是自性清淨心變現出來的,它是能變,所有一切萬法是所變的,這是能變。能變的是主,是真的;所變的是虛妄的,是假的。這就好比我們沒有功夫的人,自己做不了主宰,晚上睡覺會作夢。諸位要知道,晚上睡覺作夢是一回什麼事情?自己做不了主宰,自己要能做得了主,晚上就不會作夢。有功夫、心地清淨的人,有定功的人,他不會作夢。
我們每天晚上做的夢都不一樣,你們在一生當中曾經做過同樣的夢嗎?天天做的夢都不一樣。你要曉得,能作夢的是心,所做的夢中境界那是相,那個就是萬法;天天不一樣,不就是萬法嗎?所以夢是心變現出來的,這個我們比較容易體會;說整個宇宙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這個不太好懂。其實那個道理,跟作夢真的非常接近。
人生確實是個夢,昨天永遠不會再回來了,不要說昨天不再回來了,我們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一分一秒永遠不回頭,跟每天作那個夢有什麼兩樣?所以《金剛經》末後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會不會斷掉?給諸位說,不會斷掉。閉著眼睛你會作夢,睜著眼睛還在作夢,夢不會斷的。這就說明相不會斷的,因為體它不會斷,清淨心是體,體不會斷、不會滅,所以相不會滅,不會滅是真的,但是它會轉變,隨著你的念頭在轉變;因此,佛才教給我們無住生心,生心就有道理了。
生什麼樣的心?要生清淨心,要生善心。生善心,剛才講,相不會斷滅,它會變;生善心這個境界就變好,起惡念那境界就變壞。從哪裡變起?給諸位說,從你的相貌變起,從你身體體質變起,因為身跟心是最接近的,然後才擴展到外面,一切眾生、山河大地。所以頭一個起變化的,最明顯變化的,就是你的身體跟你的相貌。所以說學佛有了功夫,功夫得力,不必掛在嘴皮上,你那一副尊容人家一看就知道了。看到你的相貌一年比一年好,身體一年比一年健康,當然是你功夫得力。
我們世俗算命看相都會說「相隨心轉」,這個一點都不錯!你看心地慈悲的人,相貌就慈悲;心地險惡的人,相貌就很恐怖,這個一定道理。你心裡歡喜的時候,你相貌很好看;你心裡不高興的時候,你擺那個面孔就很難看,這很明顯的,這變得好快。真正修行功夫能夠受用,真是立刻就現前,這一點都不假。
所以心是主宰,不但是我們這個身的主宰,一身的主宰,是整個宇宙一切眾生的主宰,萬法之宗,這稱之為無上,是這個意思。它又是一切眾生所同具,所以叫正等。因為這個心,心不是一個人一個心;你是一個人一個心的時候,妄心,這是妄想,妄想是每個人都不相同的,一個人一個心是妄心。
真心,不但一切人是共同的,一切諸佛菩薩,乃至於植物、礦物,連太虛空,都是相同的,真心是相同的。佛在楞嚴會上有個比喻,把真心比作大海,把我們每一個人比作海裡面起的水泡。水泡很多很多,一個水泡一個水泡不相同,但是統統依大海而起的。水泡一破掉就相同了,不破的時候不同,不破的時候是妄心,一個人一個心。
妄心要是破掉,真心現前,真心相同。正因為真心相同,所以見到真心的人,也就是妄心斷滅了,真心現前了,一切眾生心裡打的妄想他知道。你說他憑什麼知道?因為真心相同,所以你心裡想什麼事他知道,這一點我們要記住。不要認為我心裡動個念頭,沒有人知道,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你心裡動個念頭,迷惑顛倒的眾生不知道,心地稍微清淨一點的人,他知道,這就是所謂他心通。
我們念佛想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想一想自己起心動念,能不能生到極樂世界?我們起心動念不但阿彌陀佛知道,觀音、勢至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你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說得很清楚,西方世界的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形相、音聲,他們都聽得很清楚,他心遍知,起心動念人家全都曉得,沒有一樣事情能瞞得過人,你說多可怕!我們做的不敢告人的事情,做得那麼多,你還想到極樂世界去?沒分!極樂世界人怎麼去的?清淨心去的。心淨則土淨,只要真正修清淨心,你就決定得生淨土。因為清淨心是它的條件,心淨則土淨,這個要緊!
所以世緣要放下,我剛才講的,放下、放下還要放下,只要你有一樁事情不肯放下,這一生念一輩子佛,也不能往生。不是阿彌陀佛不慈悲,不來接你,你這裡有繩子拴到,你走不了!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財色名食睡」,叫地獄五條根。這五條鐵鍊鎖著你,你怎麼能走得掉!叫你放下什麼?把這個東西放下。放下,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才順利跟佛走了。
只要有一樁事情放不下,佛對你也沒有辦法,那就等以後的機會。什麼機會?什麼時候放下,機會就成熟了。你現在放下,現在機會就成熟了。往生不難,西方極樂世界隨時可以去,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緣就成熟了。我現在身體還很健康,現在放下現在就走,那個走得才真叫自在瀟灑。你為什麼去不了?想想放不下,所以去不了。到臨命終時還放不下,那就沒法子了,那只好搞六道輪迴,這非常非常要緊。
所以它是一切眾生同具,「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是說這樁事情。三世佛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眾生是未來佛。《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也是這個意思,因為它是同一個體。所以諸佛菩薩破無明、見了法身,這個時候所謂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用現代的話來講,無條件。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沒有條件的。為什麼無條件?因為同體,他有什麼條件!所以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但為分別執著妄想所障。世尊在《華嚴經》上也這個說法,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沒有兩樣,「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華嚴》講妄想、執著,這個地方講得詳細一點,分別、執著、妄想。所障,障什麼?把我們自性清淨心障住了。佛法的修學,實在講,修什麼?除障而已。
古德教導我們,「但除其妄,莫求其真」,不要求真,只要除妄就行了,妄除了,真就現前。妄除了,還要求個真,那個求真又變成妄想,所以不用求真,去了妄就是真;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能夠去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生活就在一真法界,跟極樂世界的菩薩、華藏世界的菩薩沒有兩樣。華藏在哪裡?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現前。可是你有了分別妄想執著,一真法界不見了,被障礙住了,所顯現出來的是十法界裡頭六道輪迴。所以世出世間法在哪裡?在那個一念之間的轉變。這是講的事實真相,所以生心要緊!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我們相信。道理懂得之後,我們就肯定、相信了。念佛就成佛,念菩薩就成菩薩,念聲聞就成阿羅漢,念什麼就現什麼,那個相是隨心所變的。世尊在《華嚴經》上說,這一切現象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念頭。心能現相,這個相怎樣變化,那是念頭,念頭是識;所以你念佛,當然就變佛的法界,你念菩薩就變菩薩法界。
現在的人念什麼?念妖魔鬼怪,念地獄、鬼、畜生。所以那個相貌都是妖魔鬼怪的相,都很恐怖!什麼叫妖魔鬼怪?我們搞要清楚,否則的話,我們一天到晚念這個,自己還不曉得,你說冤枉不冤枉!中國古書上說「人棄常則妖興」,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違反常道就是妖魔鬼怪。什麼叫常?仁義禮智信叫五常。
我們對人是不是仁慈?沒有仁慈心對人,反常。起心動念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反常。義是什麼?義是義務,幫助別人不講求回報的。我們今天做多少工作要計算代價,這就是沒有義。禮是禮尚往來。智就是我們今天講理智,而非感情用事。信是信用,守信。現在外國,外國人講信,有信用卡,有那個卡還有什麼信用?信不要卡的。
違反這五條,那就是妖,妖是這個意思。妖不是青面獠牙,看到很恐怖的;那個妖很可愛,你看到的時候,所以你才會上當。鬼是什麼?貪心、吝嗇,慳貪吝嗇那是鬼。嫉妒、瞋恨那是地獄。邪正不分、是非顛倒,那是畜生,愚痴。現在是個人的樣子,如果他的性情是這個,你一看,那就是惡道眾生,他報盡就惡道投胎去了。我們想想,我們學佛,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的是什麼心?假如用的是這些心,那就不好。
所以修行,要把這個心修正過來,嚴持戒律。戒律裡面最低的是五戒,叫根本戒,五戒它的精神跟我們儒家講的五常相同,仁義禮智信。仁,不殺生是仁慈,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嚴格的遵守,那才叫個人,那就是人,是個正常的人,來生不失人身。如果我們人都沒有做好,還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當菩薩,哪有這回事情!那個講不通的。你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做阿彌陀佛的學生,先要把人做好,要像個人的樣子。像個人樣子,心裡頭有仁義禮智信,也就是有五戒十善,你才像個人樣子。
由此可知,學佛的同修那麼多,為什麼不能成就?看到他對佛菩薩也很恭敬、也很虔誠,早晚課都不缺,禮佛、供佛那一副虔誠的樣子,他為什麼不能成就?他那個心是妖魔鬼怪的心。為什麼禮佛那麼虔誠?造作罪業太多了,希望佛菩薩保佑他、赦免他,還要多多降福給他,他求的是這個。他不是真學佛,不是真正的在改過自新,不是的!改過自新就是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他沒有在這上面下功夫,只是在形式上討好佛菩薩,巴結佛菩薩,還要佛菩薩幫他的忙,幫他多造一點壞事。這樣的心態學佛,他當然墮落,這都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的。
所以學佛沒有別的,遣妄除障而已,這就是正覺,你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了,換句話說,你絕對不會做壞事,絕對不會存壞心,這個人真正覺悟了。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73集1995/5
【實則性是本具,安有所得。】
能變的體是本具的,體所變的一切現象,說老實話也是本具的。體上不能說有所得,再給諸位說,相上也不能說有所得。但是我們明明在相上看到有所得,某人今天發了財得了多少錢,某人沒有得到,不是明明有得失嗎?你這個看法粗心大意,你只看到表面,你沒有深入去觀察,你沒有圓滿去觀察。如果深觀、圓觀才曉得,原來相上也沒有所得。怎麼沒有所得?相是心變的,相隨心轉。
這個意思如果再不能體會,我們說得更淺一點,這個世間算命看相人所說的,一切都是命裡注定的。注定了,你還有什麼得?這幾天《了凡四訓》印得很多,外面有很多結緣的,我想你們同修都要拿一本回家去看看。袁了凡先生他明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今天吃了多少粒米,喝了多少滴水,都是命裡注定的,你得個什麼?命裡沒有的,我得到了,那叫真的得到了。命裡注定的,你得個什麼?
所以你才曉得,理上無有可得,事上也不可得。你要是把這些理事都搞清楚,你的心平靜了,攀緣的心沒有了,妄想的心沒有了,希求的心沒有了,你看,你的真心馬上就現前了,馬上你就會成佛、成菩薩,快得很!實在就是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不明白,一天到晚打妄想,患得患失,全是妄想,與事實真相毫不相干。這樣的人就是不安分,不守本分,理與事都明瞭了,心就安了。心安是因為理得到了、明瞭了,理明瞭,心一定就安。所以說是理事俱不可得。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73集1995/5
【所以雖得而必歸無所得。明得此理,便知不應存有法想、不應存有得想。】
《般若心經》那是般若的總綱領,《金剛經》是綱領,《心經》是《金剛經》的綱領,而《心經》到最後的結論是「無智亦無得」。世尊把事實真相,的確圓圓滿滿的告訴我們。
無智,你何必求智?無得,你何必求得?智不要求,你要是把求智的念頭捨掉,真智慧現前了。為什麼?般若智慧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頭來的。
你要求智,到外面去求,哪裡能求得到?外面所求得來的,全是障礙。什麼障?所知障。你去求,你所求得的叫所知障,你所求得的那些名聞利養是煩惱障。不求,障礙就沒有了,稱性的般若智慧、稱性的萬德萬能都現前了,自性功德不可思議!
所以佛教給我們要向自性當中求。佛法稱為內學,稱為內明。內就是向心性求,不向外面求。心性是什麼?向能變的地方求,不要向所變的地方求。向所變的境上求,就錯了;要向能變的性上求,那就是有求必應了。
我們今天求,對象搞錯了,不知道向自性當中求,這個道理要知道。縱然是求得,也是無所得;得無所得,《金剛經》裡頭講得很透徹,我們前面已經講了很多。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73集1995/5
⭕️ 淨空老法師專集 https://www.amtb.tw
⭕️ 儒釋道文化教育 https://rsd.amtb.tw
⭕️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com